游居者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重定向自游牧民族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在俄国草原上的哈萨克牧民,时值1910年

游居者(英语:nomad),或非定居民族指频繁从一处移居到另一处、甚少定居于一地的族群,主要包括狩猎采集者游牧者,有时还包括提供手艺或经商的非定居民族等。20世纪末,绝大多数人非定居民族都进行游牧,据估计直到1995年全世界有3到4千万游牧民。

狩猎采集指的是依季节性规律采集野生植物和追捕野生动物的生活,这是最古老的人类生活方式。

游牧则指在一定的地理范围内驱赶或陪伴一种或几种食草牲畜,通过移动的方式间隔某种周期反复利用牧场而获得生活资源的畜牧生产方式,且往往需要避免牧场达到其自然承载极限。

狩猎采集民族

博茨瓦纳桑人用手生火

狩猎采集指的是依季节性规律采集野果、追捕猎物的生活,这是最古老的人类生活方式。

随着农业的发展,狩猎采集者逐渐转向农耕或畜牧,狩猎采集的生活方式也随之退出历史舞台。当代只有极少数社会或群体被归类为狩猎采集者。

现代狩猎采集民族

游牧民族

13世纪拉齐维乌编年史(Radziwiłł Chronicle)描绘的游牧民族库曼人
1848年表现阿富汗游牧民族的石版画
山脚下的蒙古包——蒙古国的300万人口中约有30%过着游牧或半游牧生活
1900年左右挪威萨米家庭——驯鹿在数个世纪以来一直是若干个北极圈民族的重要家畜,包括萨米人和涅涅茨人

游牧则指在不同的牧场之间迁徙放牧的生活方式,与狩猎采集最显着的差异之一在于牲畜驯养。通常认为游牧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其中伴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组织的复杂性的增加。Karim Sadr提出了以下阶段:

  • 畜牧
  • 农牧
  • 真正意义上的游牧:在这一阶段分化出了专门的农耕人口和游牧人口。

畜牧者随着季节的变化(春夏秋冬或者旱季雨季)而迁徙至某些固定的区域并临时定居;而真正意义上的游牧则只取决于资源的有无。

游牧的起源

游牧是新石器革命农业兴起的结果。在新石器革命中,人类开始驯养动植物作为食物,并开始形成城市。游牧者通常与这种定居的文化共存,用动物产品(肉、皮、毛、奶酪和其他动物产品)从定居者手中换取他们无法生产的制成品。亨利·弗莱施(Henri_Fleisch)初步认为,黎巴嫩新石器时代牧羊产业(Shepherd Neolithic)或许可追溯到后旧石器时代(Epipalaeolithic),且可能已存在于贝卡谷地的首批牧羊文化之一。安德鲁·谢拉特(Andrew Sherratt)证明“早期的农业人口主要将牲畜用于肉食,并且随着农业逐渐适应新条件,特别是在半干旱地区,人们探索了其他用途。”

亚欧大陆最早的游牧社会形成于公元前8500到前6500年的黎凡特,由于土地变得越来越贫瘠,西奈半岛的前陶器时代B(Pre-Pottery Neolithic B)农耕文化被一个游牧的、制陶的文化所取代。

可能与原始闪米特人群有关的环阿拉伯游牧文化群形成后,游牧传播至欧亚大草原,催生了颜那亚文化以及后来内亚的诸多游牧社会。

南部非洲一些地区,欧洲殖民者的后代曾形成了一个游牧民族特雷克布尔人(Trekboer)。

现代游牧民族

中国历史上的游牧民族

在中国历史上,进入农业社会以后,汉族地区的汉族人以农耕为生,将漠北草原的游牧民族及西域的族群统称为胡人

在中国历史上出现过的游牧民族有:

容易被误认为属于游牧民族的民族

  • 女真(渔猎民族)
  • 满洲(渔猎民族)
  • 维吾尔(农耕民族)
  • 乌兹别克(农耕民族)
  • 普什图(农耕民族):《清史稿·属国传》记载阿富汗“人皆土著,业农,无游牧。”
  • 法兰克(农耕民族):《萨利克法典》有“擅自翻耕他人土地的罚款15金币,翻耕后又私自播种的罚款45金币”“如果有猪或其它牲畜跑到别人谷田中,牲畜的主人罚款15金币”等保护农田耕地之规定。
  • 鞑靼族(农耕民族)
  • 塔吉克族:(农耕民族)
  • 达斡尔族(农耕民族兼事渔猎)
  • 土库曼人(主要在沙漠绿州中农耕)

其他非定居民族

有一些族群通过提供某种手艺或进行贸易在各地流动。他们往往会多种语言,只进行内部通婚。其中最典型的例子有罗姆人(又称吉普赛人)、多姆人、现代月氏人(Kochi people)、尤鲁克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