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太人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在犹太教圣地西墙祈祷的犹太人
中世纪法国犹太人形象,图片来源:Jewish Encyclopedia (1901-1906)

  犹太人汉语拼音:Youtairen;英语:Jews;希伯来语:יְהוּדִים‎,Yehudim),又称犹太民族,古称希伯来人以色列人。属欧罗巴人种地中海类型。约1,400万人(2001)。主要分布在美国以色列俄罗斯,以及欧洲和其他地区。以色列犹太人以希伯来语为国语,属非亚语系闪语族;美国犹太人通用英语,不少人懂希伯来语或依地语;其余使用所在地语言。19世纪以前,流散于世界各地的犹太人由于彼此隔绝,在社会文化、宗教礼仪和生活习俗上产生一定差别,形成三大支系:阿什肯纳齐人赛法尔迪人东方犹太人。信仰犹太教历史上曾有一部分人改信基督教。正统派教徒行割礼,禁与未受割礼的外族人通婚。定星期六为不务俗事的安息日。改良派遵守教规不严。

  根据犹太教律法《哈拉卡》的定义,一切皈依犹太教的人(宗教意义)以及由犹太母亲所生的人(民族意义)都属于犹太人。犹太人发源于西亚的以色列地或希伯来地。犹太人的民族、文化和宗教信仰之间具有很强的关联性,犹太教是维系全体犹太人之间认同感的传统宗教。千百年来,世界各地的许多不同肤色的人群通过皈依犹太宗教而成为犹太族群的一部分,而犹太人也由此从阿拉伯半岛的一个游牧民族,发展成为遍布全球的世界性族群之一。

  根据有关犹太人组织的统计,2007年全球犹太人总数约在1320万人左右,其中540万人定居在以色列,530万人居住在美国,其余则散居在世界各地。犹太人口总数仅占全球总人口的0.2%。根据其他组织的统计,美国国内的犹太人人数则达到650万人或美国人口的2%。上述数据也包含了自认为是犹太人但没有归属于任何犹太社团组织的人群,但事实上,全球犹太人的总人口数很难得到准确统计,因为犹太人的定义存在多种标准和界定方式,导致统计的准确性受到了影响。

概述

  在希伯来语中,希伯来人意为“过河人”,因其祖先哈俾路人约在公元前2000年越过幼发拉底河而得名。哈俾路人原属闪米特人的一支。据传其历史始于两河流域的乌尔时代。前14世纪来到巴勒斯坦以后,曾与当地居民迦南人发生冲突,但因两族语言相近,逐渐发生混合。当时迁入的有12个游牧部落。后在巴勒斯坦南方形成犹太部落联盟;在北方形成以色列部落联盟。前13世纪前后,“海上民族”腓力斯丁人(又译腓力斯人、非利士人)攻占巴勒斯坦沿海地区,并侵扰内地。以色列和犹太各部落曾与之长期斗争。在对外战争中,部落首领的权力不断扩大,加速了奴隶制国家的形成。前11世纪末,犹太王大卫征服周围民族,定都耶路撒冷,建立统一王国。前933年王国分裂为以色列国和犹太国。前722年,亚述人攻陷撒马利亚,俘以色列王及其臣民近三万人返回亚述,以色列国遂亡。

  前586年,新巴比伦人进兵犹太,不久毁耶路撒冷,灭犹太国,俘大批富人而归,史称“巴比伦之囚”。前539年巴比伦为波斯人所陷,先后约有5万犹太人回到耶路撒冷,重建圣殿。前332年遭希腊人入侵。前166年爆发马卡比父子领导的起义,于前141年解放耶路撒冷,建立祭司王朝。前63年又被罗马人征服。公元66年和132年犹太人先后爆发反罗马起义,均遭残酷镇压,几十万犹太人被杀,幸存者流徙异域,散居世界各地。

  约在12世纪,移居印度的一部分犹太人来到中国开封。有的学者认为,约在7世纪即已有犹太人侨居中国经商。初到开封定居的犹太人有李、俺、艾、高、穆、赵、金等17姓。汉文史书称他们为“术忽”、“德亚”、“犹太”,称其所信宗教为“一赐乐业教”。他们与汉族共同生活,姓汉姓,用汉名;部分犹太人改信伊斯兰教,成为回族。

  整个中世纪,在基督教世界,犹太人始终背着出卖耶稣的罪名,到处受到仇视和迫害。常被限定在特定的“隔都区”,禁止拥有土地,多以放债和小商业为生,少数从事实业和自由职业。自18世纪法国大革命后,犹太人的处境始有改善,首先在法国开始享有平等的公民权利。随后,大多数欧洲国家也仿效法国,只有俄国例外。1881年俄国沙皇被暗杀,犹太人被怀疑为凶手而遭到大规模屠杀。这次大屠杀一直延续到1917年,幸存者约有200万人逃往美国和其他国家,为犹太史上最大的一次迁徙浪潮。留下的犹太人惶惶不安,对前途感到绝望。后在奥地利记者T.赫茨尔的鼓动下,于1897年在瑞士巴塞尔召开了第一届世界犹太复国主义大会,创建了世界犹太复国主义组织。自1917年英国政府发表支持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建国的《贝尔福宣言》后,犹太复国主义更加活跃。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600万欧洲犹太人惨遭纳粹德国无辜杀害,使更多的犹太人支持复国运动。1948年5月,在英、美支持下部分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建立以色列国。当时仅有60多万犹太人,此后又有不少犹太人从世界各地陆续迁往以色列。

名称及语源

  中文中的“犹太人”,起源于希伯来语中的“יְהוּדִי”,古时亦称“术忽”、 “斡脱”、“尤太”等。而其宗教犹太教音译为中文的“一赐乐业教”(音近“以色列”),另由于其独特的宗教习俗,又被古代中国人称为“蓝帽回回”、“挑筋教”等。一部分现代团体例如财团法人台湾促进和平文教基金会,希望能将中文名称的“犹太人”正名为“尤太人”,理由是他们认为中文“犹”字的犬部含有种族歧视的意味。对这一正名运动,以色列政府表示了感谢,同时也宣布不会强迫干涉使用中文的人士对他们的改称,一切顺其自然。

  英语中的“Jew”一词起源于中古英语的“Gyw, Iewe”,后者来自古法语中的“giu”以及更早的“juieu”,最初则可以追溯至拉丁语的“Iudaeum”。

  拉丁语“Iudaeus”意为“Judaean”,即“来自Judaea地区的人”。该词本身与希腊语中的同义词“Ἰουδαῖος”一样,是从中古时期的亚拉姆语的“Y'hūdāi”、希伯来语的“יְהוּדִי”、“Yehudi”;“יְהוּדִים”、“Yehudim”中演化而来的,含义是“犹大族(tribe of Judah)人”或“犹大王国(kingdom of Judah)的国民”。拉迪诺语中对应的单词为:“ג׳ודיו”、“Djudio”(sg.); “ג׳ודיוס”、“Djudios”(pl.); “意第绪语:יִיד: “Yid””; “יִידן”、“Yidn”。

  其他语言中,犹太人分别表示为:“Jude”(德语)、“juif”(法语)、“jøde”(丹麦语)、“judío”(西班牙语),但有些语言中也以“希伯来”的音译来指称犹太人,如“Ebreo”(意大利语)和“俄语:Еврей”(俄语)。德语单词“Jude”发音作“[ˈjuːdə]”,是单词Yiddish的词源[15]。(更全面的介绍请参见犹太人多语言译文对照列表。)

  根据《美国传统英语词典》(The American Heritage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2000年第四版)的解释:“一般认为,将名词Jew作为修饰性形容词的用法,如犹太人律师(Jew lawyer)和犹太人伦理观(Jew ethics)等类似的说法是带有严重侵犯性的粗俗语言。一般应使用“Jewish”作为形容词来表述带有犹太人特征的事物。但是有些人对此过于谨慎,甚至在本可以使用Jew的场合也索性代之以Jewish,例如“议会里有数名犹太人。”完全可以表达为没有侵犯性的“There are now several Jews on the council”,但害怕引起误会的人会委婉地使用“Jewish people”或“persons of Jewish background”。其实这种说话适得其反,会让人误解为Jew是一个带有负面评价的名词。

历史

  根据犹太教典籍《希伯来圣经》的记载,犹太民族的始祖可以追溯到一般纪元前20世纪前后的亚伯拉罕、以赛和雅各等人。犹太人在其故乡“以色列地”上共建立过三个政治独立的国家,分别是古代的前后两个以色列王国和于1948年成立的现代以色列国。历史上的大多数时期,犹太民族开始处于长期流浪散居的状态。除了在现代的以色列国,犹太人在其所处的国家都为少数族群,并曾经经受了反犹主义的迫害压制,但犹太人在数千年的历史中始终保持了民族信仰的独立性和连续性。

以色列王国与犹太王国

  根据犹太人对圣经的注释记载,犹太人的始祖是圣经中记载的亚伯拉罕(Abraham,阿拉伯语发音为易卜拉欣(Ibrahim))、以撒(Isaac,阿拉伯语发音为易斯哈格)和雅各(Jacob,阿拉伯语发音为叶尔孤白)等人,他们大约生活在公元前2000年(这个算法可能有问题,因为犹太人使用的是阴历,所以旧约圣经中活了七八百岁的人,应该是指七八百个月)。雅各是以撒的儿子、亚伯拉罕的孙子,后来改名叫以色列,意思是“和神搏斗的人”,而且因为他在和神搏斗的时候伤了腿筋,所以犹太人在宰杀动物时都要把腿筋挑出来丢弃。至今为止发现的证明以色列存在的年代最古的证据,是公元前1200年左右的古埃及麦伦普塔赫石碑。当时在迦南地区生存的犹太人是最先奉行一神教的民族。圣经中记载,当时的犹太人在士师(既负有宗教和仪式方面的职能,也担任法官的角色)领导下,享受着充分的自治。

  雅各生有12个儿子,由于约瑟(Jusuf,阿拉伯语发音为尤素福,亦译成玉素甫)的关系,在七个荒年的第二年迁移到埃及,受到当时统治埃及的喜克索斯人的优待,居住在尼罗河下游,转变为农业民族。喜克索斯人被努比亚人暴动赶出埃及后,以色列人的地位急剧下降,沦为埃及人的奴隶,他们在摩西(阿拉伯发音为穆萨)的带领下逃出埃及,逃回巴勒斯坦定居,以色列的12个儿子的后代形成十二支族,原来在巴勒斯坦分居,后来统一成一个国家,先由便雅悯支族中的扫罗作王四十年。因此以色列人有了第一位国王:扫罗王。之后犹大支派的大卫王击败了周边亚兰、腓力士的骚扰,定都耶路撒冷,建立了在新月地区西部称霸的以色列王国。

  在公元前970年,大卫王(Dawud,阿拉伯语发音为达乌德)之子所罗门(Sulayman,阿拉伯发语发音为苏莱曼)成为以色列国王。他历经10年之久,建造了一座气势恢宏的圣殿(史称“第一圣殿”或“所罗门圣殿”)。但在所罗门死后,北部的十个支族联合起来,独立于南方的两个支族,建立了以色列王国。公元前722年,亚述国击败以色列王国,亡国的犹太人被大批流放至外地,这便是犹太人大流散的肇始。

  公元前586年,南部的犹太王国也终于被强大的巴比伦攻占,而犹太教圣殿也被异族烧毁,至此,犹太历史上所谓的“第一圣殿时期”结束。大批犹太精英作为俘虏被带到巴比伦(史称“巴比伦囚虏”),犹太民族失去了自己的国土和家园。直至70年后,波斯帝国击败巴比伦,一定程度地解放了犹太人。此后不久,得到波斯人资助的犹太人建造了第二座犹太教圣殿,从而开创了“第二圣殿时期”。

波斯、希腊和罗马统治时期

  在波斯帝国遭受亚历山大大帝的沉重打击后,塞琉古王朝的统治者考虑将希腊文明引入波斯。犹太人原本已经接受了希腊文化,但当国王安条克四世企图彻底剥夺犹太人信仰,欲将耶路撒冷圣殿用于祭祀希腊神话主神宙斯时,忍无可忍的犹太人在马加比家族的领导下发动了起义,史称“马加比家族起义”。这次起义的胜利保住了圣殿,并建立了一个独立的犹太人国家,史称“哈斯摩尼王朝”。这个王朝从公元前165年持续至公元前63年前,最终被罗马帝国吞并。在罗马人的早期统治时期,哈斯摩尼王朝仍保留了部分实权,但最终马加比家族被大希律王彻底消灭。以残暴闻名的大希律王是以东人,获罗马帝国特权而统治整个以色列地区。他曾经扩建了犹太教的圣殿。

  当大希律王去世后,罗马帝国开始直接统治以色列地区。其间统治者频繁更换,而对于犹太人的政策也时紧时松。罗马人与犹太人最大的分歧在于多神教与一神教之间的差异,对此双方都无法接受对方的信仰。公元66年,以色列地区发生饥荒之后,犹太人发动了一场针对罗马帝国的起义,史称“第一次犹太罗马战争”。起义被罗马皇帝维斯帕先之子及其继承人提图斯镇压。如今,提图斯凯旋门仍然屹立在罗马城,其墙体上的浮雕描绘了攻克耶路撒冷的过程和运回罗马的犹太灯台等战利品。因此,尊重历史的犹太人都不会从该凯旋门内经过,而是选择绕过这个犹太人历史上的耻辱标志。

  罗马军队破坏了耶路撒冷城的大部分建筑,只留下了圣殿的一部分基础,如今被称为西墙。在这次起义失败之后,仍有相当数量的犹太人继续生活在其国土内,而统治者也允许他们保留自己的信仰。在公元二世纪,罗马皇帝哈德良开始重建耶路撒冷,但对犹太人的一些宗教习俗进行了限制。作为反抗,犹太人在巴尔·科赫巴的领导下再次发动了起义并建国维持达两年。哈德良迅速调动大批军队,以压倒性优势镇压了这次起义,并杀害了50万左右的犹太人。当135年罗马军团大批到达后,犹太人被禁止进入耶路撒冷城,而大多数犹太人信仰也被当局严令禁止。随着耶路撒冷的沦陷和犹太人的被放逐,犹太教结束了以圣殿为中心的组织形式,而拉比作为小规模犹太教社团中的领袖开始发挥重要作用。在罗马统治时期后,犹太教圣经中不再加入新的内容,犹太教人士开始倾向于对圣经进行解释和完善哈拉卡等工作,并着力制定不成文法,在塔木德中记载犹太人的传统文化。这一运动从1世纪持续到了5世纪前后。

  到212年为止,所有犹太人都已归属罗马帝国统辖之下。当狄奥多西一世登基罗马帝国皇位后,基督教开始成为这个日渐衰落的帝国的国教。在罗马帝国晚期,犹太教徒和基督教徒的社会特征截然不同。与自由、分散和以社团为中心的犹太人不同的是,基督教徒生活在一个由教皇和皇帝为绝对权威的等级森严的社会体系之中。

  在古以色列王国灭亡之后,犹太人社群之中的政治体制相对来说是比较民主的。对于旧约《申命记》29:9中的“今日,你们的首领、族长(原文作支派)、长老、官长、以色列的男丁…”一段,塔木德中的拉比如此解释:“尽管我指定了你们的首领、长老和官长,但你们在我面前一律平等。”此外,塔木德中也经常提及“拥有权利同时也意味着承担义务”这个理念。

犹太人大流散

  尽管从巴比伦时代起,犹太人已开始离开古以色列地区,但罗马帝国对犹太人起义的镇压才真正导致犹太人大规模地离开故土,从而开始这个民族漫长而悲惨的流亡历程。当时虽然仍有一部分犹太人生活在犹太王国(该地区被罗马人改称为“巴勒斯坦”),但另一些犹太人被卖作奴隶,同时也有一些犹太人成为了罗马帝国的公民。

  一些宗教史学者推测古代的一大部分犹太人来源于地中海沿岸希腊罗马文明中皈依犹太教的居民,上述地区包括亚历山大港和安纳托利亚等地。据记载,在托勒密王朝统治下的古埃及,其总人口约为750万,其中犹太人约有100万左右。

  尽管遗传学上的证据并不够充分,但一些历史学家仍根据一些史料推断,在基督教的新兴时期,整个罗马帝国居民的10%为犹太人,这个数字只能通过“皈依说”来解释。

  在大流散开始的数百年间,最重要的犹太人聚居点仍是巴比伦。在这座城市,犹太教经典《塔木德》得以诞生,犹太文化得到了较为宽松的待遇。而在拜占庭帝国,犹太人的境遇更为恶劣。当地政府不允许犹太人建造宗教礼拜的场所,也不批准任何犹太宗教机构的设立。基于对弥赛亚再度降临的信仰,犹太人与侵入巴勒斯坦地区的波斯人联盟,一度收复了拜占庭帝国统治的耶路撒冷,并统治了该城三年时间。但此后波斯帝国与拜占庭皇帝希拉克略媾和。基督教再次占据统治地位,而之前幸存下来的犹太人再次被驱逐出耶路撒冷。

  随着伊斯兰军队在军事上对拜占庭帝国和巴比伦王国的优势扩大,犹太人的境遇又一次得到了改善,但他们仍然被视为二等民族。为了对抗伊斯兰力量,1096年的第一次十字军东征企图夺回耶路撒冷,并摧毁该地区残存的犹太人族群。为了守卫仅有的家园,犹太人积极地参与耶路撒冷的防卫战,与十字军展开了英勇的斗争。当最终城市陷落时,十字军将犹太人集中到一个犹太教会堂,进行残忍的屠杀。在海法,犹太人孤军奋战,与十字军奋战一月有余(1099年6月至7月),直至该城被攻破。此时距离古代犹太王国灭亡已达1000年之久,但犹太人社团仍遍布这片地域。其中有55个城镇为历史学家所知悉,包括耶路撒冷、Tiberias 、拉姆拉(Ramleh)、阿什凯隆(Ashkelon)、凯撒利亚港(Caesarea Maritima)和加沙等。

中世纪犹太人

  早在罗马帝国时期,已有一部分犹太人在欧洲定居。在基督教会尚未形成严密组织的中世纪早期,犹太人及其宗教并未受到严苛的待遇。公元800年至1100年间,约有150万犹太人生活在基督教统治下的欧洲各国。他们未成为封建阶级社会中的一部分,因此幸运地避开了许多基督徒不得不承受的奴役或战争的磨难。与大多数没有受教育的基督徒不同,绝大多数犹太人都能写能读,具有较高的教育水平。由于他们在金融业、行政和医生等行业发挥了较大的作用,因此往往受到地方君主或贵族的庇护,避免了在基督教社会中的孤立处境。基督教学者甚至会与犹太教拉比讨论圣经的有关话题。但此后不久,罗马天主教廷通过变革,势力大大增强,尤其是在方济各会和多明我会创立后,许多居住在城市里的基督教徒和对异教缺乏容忍的中产阶级纷纷崛起,从此犹太教的好日子便不复存在了。早在1300年,天主教修士和地方僧侣就开始在基督受难剧中大肆宣扬犹太人杀害了耶稣这一情节,从而鼓动普通市民仇视或杀害犹太人。这一时期开始出现对犹太人的大规模迫害和驱逐。当14世纪中叶恐怖的黑死病夺走了当时欧洲一半以上人口后,不幸的犹太人又被当做了替罪羊。最后到了1500年左右,屡受压迫的犹太人终于在波兰找到了相对安全的环境,并再次繁盛起来。

  曾有历史学家认为有一段时期,生活在西班牙的犹太人超过了欧洲其他国家犹太人的总和。有一些统计数据表明,在12世纪,赛法迪犹太人构成了全球犹太人总人口中的90%左右,但这一比例在之后迅速下降。

  欧洲历史上著名的十字军运动对犹太人社群造成了极大的冲击,而且也推进了限制犹太人从事大多数经济活动的立法活动。这一结果是犹太人只被允许从事货币借贷和其他贸易行业。从1300年起,犹太人被驱逐出英格兰、法国和神圣罗马帝国,他们中的大多数被迫向东迁移到波兰等东欧国家。根据1764年的统计,约有75万犹太人居住在波兰立陶宛联邦境内。而当时全球的犹太人总数也仅在120万左右。

  1492年,当基督教最终统治伊比利亚半岛后,基督教徒们终于对犹太人发起了最终和最强势的驱逐运动。到了17世纪,尽管程度有所不同,但总体而言,西欧各国的犹太人已严重受到成文法律或无形社会压力的迫害,被迫聚居在所谓“隔都”之中。在20世纪初,绝大多数犹太人都生活在沙俄帝国西部及相邻的波兰、立陶宛、白俄罗斯等国境内。

穆斯林统治下的犹太人历史

  中世纪穆斯林统治下的伊比利亚半岛上,处在相对自由环境中的犹太人取得了数学、天文学、哲学、化学和文学等方面的成就。因此这一时期常被称为“伊比利亚半岛犹太文化黄金时代”。

  据犹太历史学家莱昂·波里亚克夫(法语:Léon Poliakov)的研究,在早期伊斯兰社会中,犹太人享有充分的自由,其社群活动也非常活跃。当时的法律或社会观念并没有限制犹太人从事任何经济活动。许多犹太人跟随着穆斯林,在新占领的土地上建立新的家园和犹太人社区。巴格达的高官也将其资产委托给犹太银行家打理。犹太人在海上货物买卖和奴隶贸易中占据了相当大的份额。更有甚者,基督教纪元10世纪波斯地区的主要港口城市Siraf的地方长官也由犹太人担任。

  从11世纪开始,各地逐渐出现一些迫害犹太人的事件。1066年的格拉纳达大屠杀中,安达卢斯的全部犹太人惨遭灭绝。在中世纪的北非、埃及、叙利亚和也门,也发生了数起针对犹太人的暴力事件。

  当时控制着伊比利亚地区的伊斯兰教穆瓦希德王朝比穆拉比特王朝奉行更彻底的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因此对待统治范围内的犹太人和基督教徒(这两类人被统称为“吉玛人”,阿拉伯语:ذمي‎)更为苛刻严酷。大量犹太人和基督徒被驱逐出摩洛哥和安达卢斯。犹太人面对仅有的改宗皈依或种族灭亡的两个选择时,毅然决定集体外迁。当时包括犹太思想家迈蒙尼德家族在内的许多犹太人向东迁移到较为宽容的穆斯林国家,而另一部分犹太人则被迫向北进入基督教日渐兴盛的西欧和中欧地区而从15世纪起,摩洛哥的犹太人被限制居住在称为“犹太人区”(阿拉伯语:الملاح‎, 希伯来语:מלּאח‎)的特定社区内。

进入中国的犹太人

  流落到中国的犹太人,成规模进入及有史可考者为北宋开封的“一赐乐业”人,目前发现的家谱共有七姓八家,人数不详。“一赐乐业”为北宋皇帝赐名,当为“以色列”的音译。由于犹太教与大约同时代进入中国的伊斯兰教徒拥有同样不食猪肉的宗教信仰,因此北宋时代的中国人将两者在一定程度上混淆,称其宗教为:“古教”、“蓝帽回回”、“术忽回回”,称犹太人为:“术忽”、“竹忽”、“主吾”、“主鹘”、“朱乎得”、“祝虎”、“珠赫”等。历史上的中国从来没有经历政教合一的宗教国家阶段,因此进入中国的犹太人不像其它地方的同族那样受到宗教迫害,北宋时的开封“一赐乐业”人拥有与中国汉族人同样的科举考试的权利,至明朝建立时,中国的犹太人已经完全丧失犹太人的信仰(可能尚保存有少量传统习俗,但其本人已经不了解此习俗含义),与周围的汉族无异。从此时的开封“一赐乐业”人遗留的家谱来看,他们此时已经是可以和“色目人”“回回人”通婚的汉族人。

启蒙运动和解放时期

  在欧洲启蒙时代,犹太民族内部也涌现出了崭新的思想观念。与欧洲的其他民族一样,犹太民族也发起了一场影响深远的“犹太启蒙运动”(音译为“哈斯卡拉运动”,希伯来语:השכלה‎,英语:Haskalah)。具有新思想的犹太人开始摒弃自身与周边民族的隔阂感,主动接触和学习其他欧洲文明的知识、习惯和文化。犹太人学校除了宗教知识外,也开设了自然科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的课程。此外,犹太人也开始关注其独特的民族特质,对犹太民族历史和希伯来语的学习兴趣也日渐浓厚。

  “犹太启蒙运动”对于几乎所有现代犹太教宗派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同时,这个运动也促进了犹太人与居住地主流社会之间的文化交流乃至19世纪的犹太教改革运动。与此同时,另一个与启蒙运动几乎完全对立的新思潮也应运而生,即“哈西德派”(意为“虔诚者”,希伯来语:חסידות‎,英语:Hasidic Judaism)。该派创始人为17世纪的波兰犹太教神秘主义拉比伊斯雷尔·巴尔·闪·托夫(希伯来语:הבעל שם טוב‎,英语:Israel ben Eliezer, the Baal Shem Tov),他领导的哈西德运动使犹太教得以再次复兴。上述两大思想运动以及犹太教正统派构成了现代犹太教的主要派别的基础。

  在犹太人进行内部改革的同时,欧洲社会的主流文化也出现了显著的变化。1791年,法国开始了“解放犹太人运动”,成为首位赋予犹太人平等法律权利的欧洲国家。此后,拿破仑一世进一步邀请犹太人走出隔都,并给予他们许多新的政治权利。另外,诸如丹麦、英国和瑞典等国也在启蒙运动时期改变了对犹太人的歧视政策,创造了对犹太人比较宽松的生活环境,因此一部分犹太人从其他地区移民到上述国家定居。到了19世纪中叶,几乎所有西欧国家都采取了解放犹太人运动,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例外就是教皇国。另外,东欧各国对犹太人的迫害活动仍无减弱,19世纪末的犹太人定居区内依然出现了多次大规模的屠犹事件。东欧各国赤裸裸的暴力排犹运动和西欧各国社会民众的反犹思潮促进了犹太人政治运动的蓬勃发展,并最终导致了锡安主义的诞生。

锡安主义与大规模移民活动

  锡安主义(又称“犹太复国主义”),是犹太人发起的一场国际性政治运动,也指支持犹太人在古以色列地建立犹太人家园的政治主张或意识形态。尽管这一运动的起源可以追溯至更久的历史,但首位正式提出锡安主义思想的人是19世纪末奥匈帝国犹太裔记者西奥多·赫茨尔。在国际范围内具有广泛影响的锡安主义运动取得的最大成就是1948年以色列国的成立。此后,锡安主义继续发挥着支持以色列政府和犹太民族的作用。作为一种“散居民族的民族主义”,锡安主义者们将其主张定性为“追求犹太民族自决权的民族解放运动”。

  尽管锡安主义的一部分源自犹太教思想,包括自古以来对回到以色列地的向往等,但现代锡安运动产生的背景主要是犹太人对于欧洲反犹主义的一种反弹。

  除了提出本民族的政治主张外,19世纪后期的欧洲犹太人开始从东欧各国成批地逃亡或移民至美国、加拿大和西欧等地。至1924年为止,约有200万犹太人移民至美国。在这个国家,犹太人幸运地摆脱了欧洲反犹主义的压迫(参见美国犹太人历史)。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协约国及同盟国双方参战军人中有117万2千名以上的犹太裔士兵,其中沙皇俄国军队有45万名犹太人,而奥匈帝国的犹太人士兵人数也达到了27万5千人。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纳粹大屠杀

  在希特勒执政的纳粹德国欧洲反犹主义浪潮达到了无以复加的极端。从1941年到1945年期间,约有30-50万犹太人遭到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在早期,纳粹党人仅仅通过缉捕队和别动队(德语:Einsatzgruppen) 在其占领地区展开零星的抓捕和谋杀。到了1942年,纳粹党高层通过了“最终解决方案”,决定对犹太人进行大规模种族灭绝,于是专门建造了多个集中营用以高效率地屠杀犹太人。早先已被隔离在欧洲各地隔都内的数百万犹太人被集体运往(通常使用火车)集中营,然后被成批地毒杀或枪杀。犹太人的遗骸或被焚化,或被就地掩埋。其余少部分犹太人则被关押在集中营中,被迫提供廉价的劳动。由于缺乏充足的食物和医疗设施,集中营中的犹太人死亡率非常之高。在德占区,面对日益严酷的生存环境,犹太人也被迫反击,发动了著名的华沙犹太人起义,但遭到了德军的镇压。

  同时,在反法西斯盟军一方,约有140万犹太裔士兵参加了这场大战。上述人数中,约有40%来自苏联红军,另外超过3万名巴勒斯坦犹太人组成志愿军“犹太旅(Jewish Brigade)”,加入了当时的殖民宗主国英国的军队。

现代以色列

  1948年,犹太人占多数的以色列国宣告成立,这是自罗马人灭亡古代犹太国后的第一个犹太人国家。经过第一次中东战争后,生活在北非和中东地区的85万犹太人中的大部分纷纷迁移到以色列国内,这部分人口与二战后从欧洲来的移民构成了以色列国的人口主体。到了20世纪末,全球犹太人分布已有了明显变化,其中以美国和以色列为两大聚居中心。

混血差异的族群问题

  现代以色列形同“非单一民族国家”,而是“民族大熔炉”。因族人分散超过千年,经过打压、凌辱、流亡、通婚、混血,导致各地犹太人长相差别极大:有金发碧眼的俄罗斯及欧美混血,与阿拉伯人长相相近的中东与北非混血,与非洲黑人埃塞俄比亚混血等。以色列官员承认:“没法凭外在判断谁是犹太人。”

  尽管受尽“种族歧视”的苦痛教训,不同的犹太人族群仍存在歧视他人的排斥行为,社经地位差异与血液歧视,某些学校拒收埃塞俄比亚混血的犹太幼童,卫生单位甚至以防范爱滋病为由,血库不接受这些人的捐血。

人口及分布

以色列

  以色列国是目前全球唯一一个犹太人占人口多数的国家。该国成立于1948年5月14日,采用议会民主制。在以色列国会(כנסת‎)的120名议员中,目前有12名阿拉伯裔人士代表着以色列国内的阿拉伯族群,另外,在以色列最高法院中也有一位大法官来自巴勒斯坦民族。在1948年至1958年的十年间,该国犹太人人数从80万激增至200万。目前该国犹太人口约为540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75.8%。以色列国建国初期接纳了大批抱持锡安主义的犹太裔移民,其中包括在欧洲经历了犹太人大屠杀的幸存者和从阿拉伯国家迁移过来的人口。另外从1980年代后期至1990年代早期,以色列也接纳了大批从埃塞俄比亚迁入的埃塞俄比亚犹太人。1974年至1979年之间,约有227,258名犹太人从苏联移民到以色列。这一时期内,从西欧、拉丁美洲和美国移民来的人口也有所增长。另外,也有一少部分从印度归来的犹太人和因躲避大屠杀而定居在美国、阿根廷、澳大利亚和南非的阿什肯纳兹犹太人移民至以色列。与此相反,也有一部分犹太人由于经济问题或者对以色列的政治以及以阿冲突等失去信心而迁出以色列。这一群体被称为约迪姆人(ירידה‎)。

犹太人散居地区

  在历史上,犹太人的人口分布发生过多次变动,其中下列事件对于20世纪末的犹太人分布格局有着比较重要的影响:19世纪中叶的美国移民潮、锡安主义运动的兴起、帝俄时代对犹太人的大屠杀、纳粹德国的犹太人大屠杀、以色列国建国、犹太人大批撤离阿拉伯地区。

  现今拥有最多犹太人口的国家是美国。根据不同统计数据,约有530万至650万的犹太人生活在美国。此外,拥有较多犹太人的美洲国家有:加拿大、阿根廷、巴西、墨西哥、乌拉圭、委内瑞拉、智利等。

  西欧地区最大的犹太人社区在法国,包括约49万犹太人,其中大多数是来自阿尔及利亚、摩洛哥、突尼斯等北非伊斯兰教国家的移民或难民及其后代。另外,英国犹太人人数达29万5000人左右。东欧曾是历史上大批犹太人聚居的地区,据粗略估计目前约有35万至100万左右的犹太人生活在原苏联统治的地区。除了以色列外,现代犹太人人口增长最快的国家为德国,尤其在其首都——柏林。自从柏林墙倒塌之后,数以万计的犹太人从原民主德国地区迁移至德国全境居住。

  在1945年前后,北非和中东地区的伊斯兰世界居住着大约90万犹太人。随着以色列建国和反锡安主义的升温,上述地区对犹太人采取了有组织有计划的迫害行动,最终导致绝大多数犹太人在1950年代被迫前往以色列、北美及欧洲等地定居。

  在1979年伊朗革命前,该国有10万左右的犹太人,但现在的伊朗国内犹太人人数下降至10800人左右。在革命后,小部分犹太人逃离到以色列或欧洲,但大多数都撤离到了美国(其中洛杉矶是主要目的地之一,当地的犹太人社群被称为“Tehrangeles”)。

人口变化

融合与混同

  早在古希腊时期,一部分犹太人就开始或自愿或被迫被融合同化到周边非犹太人社会中,不再信仰犹太教,其对犹太人身份的自我意识也逐渐消失。犹太人在各个地区和各个时期都在不断与周边民族进行融合,其中一些社群最终完全消失,如中国的开封犹太人。1700年代出现的犹太启蒙运动和之后的欧美各地的犹太解放运动也很大程度地促进了犹太人参与并融入到世俗社会中,其结果是犹太人开始与非犹太人通婚,并不再参加犹太人社团的活动。异教徒通婚的比率在各地有很大差别:在美国,该比率低于50%;在英国,该比率约为53%;在法国,约为30%;而在澳大利亚及墨西哥等地,上述比率则低至10%。在美国,父母中只有一方为犹太人的孩子中,只有三分之一会参加犹太人社团的宗教活动。从结果来看,大多数犹太人流散地的犹太人口或保持动态稳定,或在以较慢的速度逐步缩小,犹太人正在持续不断地融合于周边的文化中。

战争与迫害

  在历史上,许多地区和国家的统治者和政府都对犹太人社群实施过种族压迫甚至彻底性的摧毁。从被驱逐出境到被种族灭绝,占人口极少数的犹太人遭受了各种磨难和迫害。反犹主义史上的主要事件包括:第一次十字军东征对犹太人的屠杀;托马斯·托奎曼达 (Tomás de Torquemada)领导的西班牙宗教裁判所(Spanish Inquisition)以及葡萄牙宗教裁判所(Portuguese Inquisition)通过宗教裁判的形式对新教徒和马拉诺犹太人(Marrano)的迫害;乌克兰的哥萨克族首领博格丹·克米尔尼茨基对犹太人的屠杀;俄国沙皇指使的对犹太人的集体迫害以及发生在西班牙、葡萄牙、英国、法国、德国等地对犹太人的隔离驱逐行动。对犹太人的迫害在20世纪30年代发展到了极致,希特勒等纳粹党人炮制的最终解决方案导致了惨绝人寰的犹太人大屠杀,在1939年至1945年期间,约600万犹太人惨遭杀害。

  根据詹姆斯·卡路(James P. Carroll)的估计,“犹太人人口曾经达到罗马帝国总人口的10%。按照这一比例推算,如果没有其他因素的影响,现在的犹太总人口应达到2亿,而不仅仅是现有的1300万。”当然,从人口统计学来看,下列因素如:人口增长率、传染病、人口迁移、自然融合以及被迫改变信仰等都会导致犹太人口总数的波动。根据《美国人口遗传学杂志》(American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的论文统计,现代的伊比利亚半岛居民中有19.8%具有赛法迪犹太人的血统,这表明历史上皈依基督教的犹太人(特称“converso”)人数可能高于原先的估计。

增长与发展

  目前欧洲和北美的犹太人口增长主要归因于移民,与此相对,以色列是唯一一个依靠犹太人自然增长而维持人口扩大的国家。在大多数流散地(Diaspora),犹太族人口或停滞不前,或缓慢下降,只有在犹太教正统派(Orthodox Judaism)和极端正统派(Haredi)控制的地区,其社群成员往往基于宗教原因而不采取控制生育的措施,从而导致较快的人口增长率。

  一般正统派和保守派都不鼓励促使异教人士改宗犹太教,但是有许多犹太团体开始尝试让一些已被流散地的异文化融合的犹太人社团重新建立犹太教信仰。此外,尽管犹太教改革派(Reform Judaism)在原则上提倡吸纳新成员,但这并不意味着积极的传教或劝说改宗活动,而仅仅限于通过与非犹太人通婚而吸收异族配偶进入犹太人社群。与此同时,正统派人士却倾向于劝说普通犹太人强化其犹太人身份意识,从而往往会减少异族通婚的机会。结果有分析表明,最近25年来,世俗犹太人逐渐加强了其种族身份的认同感,开始严格遵守宗教信仰(这一运动被称为“Baal Teshuva”),但这一趋势尚未能得出统计数据的支持。另外,由非犹太人士发起的“自由选择做犹太人”(Jews by Choice)的运动也逐渐产生了一定影响。

犹太文化

语言文字

  希伯来语是犹太民族的正式书面用语(又被称作“lashon ha-kodesh”和“神圣的语言(the holy tongue)”)。它既是许多犹太教经典(Tanakh)的标准用语,也是数个世纪以来犹太人使用的日常语言。在公元前5世纪,与希伯来语比较近似的阿拉米语(Aramaic)开始渗透进Judea地区的日常口语。到了公元前3世纪,大流散中的一部分犹太人开始使用古代希腊语。目前,现代希伯来语是以色列国的两种官方语言之一(另一种为阿拉伯语)。

  首位成功地使希伯来语复活的人是1881年到达巴勒斯坦地区的Eliezer ben Yehuda。这是自从Tannaic时代之后希伯来语第一次恢复为犹太民族的母语。16个世纪以来的大多数时间中,这种语言都被作为一种宗教仪式用语和犹太教经典的书面用语,此外仅仅有极少部分生活在Shabbat的犹太人会使用希伯来语作为日常语言。长期以来,分布在世界各地的犹太人都已改为使用当地的语言,同时也发展出一些特别的方言或语言支系。其中,意第绪语(Yiddish)是由散居在中欧的阿什肯纳兹犹太人使用的语言,其中综合了德语和犹太语言的元素;拉迪诺语(Ladino)则是由伊比利亚半岛的赛法迪犹太人使用的方言,其受到了西班牙语的影响。在经历了犹太人大屠杀、从阿拉伯地区的撤离以及全球犹太人社群的大融合之后,一些使用人口很少的犹太语支系已大为衰退,例如: 犹太-格鲁吉亚语, 犹太-阿拉伯语, 犹太-柏柏尔语, 犹太-克里米亚鞑靼语, 犹太-马拉雅拉姆语等。

  目前在全球犹太人口中使用最多的三种语言分别为:英语、现代希伯来语和俄语。此外,法语和西班牙语也在犹太人群中有着较高的使用率。

宗教信仰

  犹太教(Judaism)是犹太人的特有宗教。由于包含着对犹太人生活的多方面规范,因此犹太教不仅仅被视为一种宗教信仰,同时已经潜移默化为犹太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因此很难在犹太教、犹太文化和犹太人身份之间做出清晰的界定。正如古代希腊社会的多样性一样,犹太文化在漫长的历史和不同的地域中产生了各不相同的特质。例如在启蒙时代(参见犹太启蒙运动)前后的欧洲社会,在安达卢斯(伊斯兰教统治下的西班牙和葡萄牙),在北非和中东,在印度和中国,乃至现代美国和以色列,许多文化现象已与宗教出现了很大程度的分离。 当今犹太人的宗教信仰主要还是犹太教,但也有少部分人转信其他宗教,如基督宗教等。这些犹太人大都生活在以色列以外的其他国家。

婚丧嫁娶

  犹太人为了遵守犹太律法的约束,在其从摇篮到坟墓的每个人生重要阶段,都形成了许多独特的习俗和仪式,这也构成了犹太世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每个犹太男孩在出生后的第八天,其父母都要邀请亲朋好友 ,为其举行割礼,即用刀子割损其生殖器的包皮。割礼具有悠久的传统,在《希伯来圣经》中有明文规定。犹太人将割礼视为上帝与犹太人之间神圣的契约,不可违背。除非当天因生病不宜施行手术,否则所有男孩都必须在出生后第八天举行割礼。行割礼后,父母同时要为新生儿取名,一般应包括一个希伯来语名字。另外,皈依犹太教的男子也应在入教时施行割礼,以表示与上帝立约。

  当一个犹太人的长子出生满30天后,父母会将其带到祭祀或利未人处行”赎长子礼”。一般父母需要根据《托拉》的规定,支付五舍客勒以色列币以赎回长子。这也是《圣经》·《民数记》中规定的犹太人的重要教仪。

  当男孩长到十三岁时,就要举行成年礼,又称受诫礼。根据犹太教传统,举行过成年礼后的男子就被视为成年人,可以参加各类正式的宗教活动。成年礼是犹太人家庭的一件大事,一般选择在安息日于犹太会堂举行,并有拉比负责仪式的进行。刚成年的男子应到讲坛上去做“阿利亚"(即诵读颂赞祷文)。从十九世纪起,除正统派外,其他犹太教派一般也为年满十三岁的女孩举行成年礼。

  在犹太教看来,婚姻和繁衍后代是人的神圣义务,因此犹太教义鼓励教徒结婚和多生多育。传统的婚姻也是在媒人牵线的情况下有父母做主,经过男方下聘书、订婚、婚礼等环节完成婚姻仪式。犹太人的婚礼也比较隆重,通常会在犹太会堂或露天(正统派)举行。出席婚礼的人数一般与祈祷仪式一样,应不少于十人,并要有两位证婚人。婚礼上比较特别的仪式是由新郎踩碎一只酒杯。据说这可能是为了纪念耶路撒冷圣殿被毁,也可能是为了提醒新人在未来生活中可能面对的困难和痛苦。与其他一些主要宗教不同,犹太教并不禁止人们离婚。只要双方同意,并在拉比的主持下,夫妻可以完成离婚手续,签发离婚书。在性关系方面,犹太律法禁止女子在其月经来后12天内与男子同房,这间接促进了夫妻在女子排卵期进行性生活,从而达到多生多育的目的。

  在葬礼这个人生的最后阶段,犹太人恪守简朴的作风。一般人死后应在24小时内迅速下葬。葬礼上不准举行任何献祭,只能祈祷和诵经。关于埋葬方式,正统派反对火葬,但改革派教徒却允许火葬。根据正统派教徒的习俗,葬礼上禁止使用鲜花和音乐等象征欢乐的元素。犹太教主张丧葬从简,一般只是在平地上立一块墓碑,前来吊唁或扫墓的人们一般也只是在墓碑上放一块小石头表示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