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莊市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繁体.png 简体.png

中華人民共和國 > 河北省 > 石家莊市
Shijiazhuang City
石家莊市
99174.jpg
趙州橋,又名安濟橋,位於石家莊市趙縣城南
方言 冀魯官話石濟片趙深小片
面积 15848km²
人口 10701600(2015) 人
人口密度 680人/km²

  石家莊市中文拼音:shí jiā zhuāng shì;英語:Shijiazhuang City),簡稱“石”,舊稱“石門”,河北省省會。中國優秀旅遊城市。位於河北省中南部。為京津冀區域的中心城市,全國重要的現代服務業、生物產業基地之一,同時也是河北省的政治、經濟、文化和對外交流的中心。地理座標北緯37°27′~38°47′,東經113°30′~115°20′之間,東面與衡水市接壤,南面與邢臺毗連,西面與山西接壤,北面連接保定。南北最長處約148.018千米,東西最寬處約175.383千米,周邊界長760公里,總面積14489平方千米,總人口1007萬人(2012年末)。現轄8個市轄區、11個縣,代管3個縣級市。

石家莊:槐安路高架橋夜景
石家莊市平山縣:西柏坡中共中央舊址
石家莊城市風光

概況

  石家莊市地處華北平原腹地,北靠京津,西倚太行山,位於京廣鐵路、石德鐵路,石太鐵路和石太客運專線的交匯處,是重要的鐵路樞紐。

  石家莊市域歷史悠久,市區白佛口文化遺址是目前全市境內發現的最早的平原地區人類遺址;所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正定自古為河朔重鎮;西柏坡中國革命聖地,石家莊于1947年成為全國第一個由解放軍解放的大城市,孕育了新中國的雛形。石家莊人文、自然旅遊資源豐富,正定大佛和趙州橋同為華北四寶。戰國中山國文化,是石家莊歷史文化脈絡中的重要一環,也是繼槁城台西商文化之後令世界矚目的輝煌文化。全市現有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8處,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05處,市、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40餘處,各類文物景點多達1200餘處;有國家級風景名勝區2處(蒼岩山、嶂石岩),省級風景名勝區2處(封龍山、天桂山);還擁有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正定,省歷史文化名縣——趙縣;以及省級旅遊度假村4處(蟠龍湖、蒼岩山、溫塘、嶂石岩),國家級森林公園1處(五嶽寨),省級森林公園7處(仙台山、駝梁、南寺掌、赤支、龍州湖、西柏坡等),國家級和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6處。

  石家莊市是隨著近代鐵路的開通而崛起的新興城市。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石家莊煥發出加快發展、富民強市的勃勃生機和活力,不斷創造出優良業績。目前石家莊已經成為經濟特色明顯、主導產業突出、人民生活富有、發展前景廣闊的中國北方重要中心城市之一。

  石家莊市市花:月季;市樹:國槐

  石家莊市郵編:050011 代碼:130100 區號:0311

行政區劃

  石家莊市轄8個市轄區、11個縣,代管3個縣級市。市政府駐長安區中山東路216號。

歷史

  石家莊市所轄區域,是人類文明開發較早、文化底蘊十分深厚的地區。市區白佛口文化遺址是目前全市境內發現的最早的平原地區人類遺址,距今約6000-7000年;新樂古代遺址“伏羲台”證明了6000多年前中華人文始祖伏羲氏曾活動於此地;戰國中山國文化,是石家莊歷史文化脈絡中的重要一環,也是繼槁城台西商文化之後令世界矚目的輝煌文化。

  兩漢時期,石家莊西部的太行山區一直是製造兵器、鎧甲和生產工具的重要冶金基地之一,“冶河”因此而得名;漢唐時期是中國佛教道教復興並走向鼎盛的時期,恒、趙二州的宗教文化在中國宗教史上也留下了絢麗篇章。趙州柏林寺,相傳創建于東漢,是河北最古老的佛教寺院;趙州安濟橋世界公認的大型敞肩式石拱橋的鼻祖,在世界橋樑建築史上佔有突出的地位,被聯合國確認為世界人類文化遺產;隋唐時期石家莊籍的文化名人有魏徵李吉甫北宋時期,富弼、韓琦、歐陽修、沈括、蘇軾等名宦賢宦先後奉使河北。

  金元時期石家莊建築藝術成就的代表作是井陘蒼岩山福慶寺橋樓殿,橋與殿渾然一體,淩空飛架於千丈深澗之間,狀如飛虹,設計形式奇巧,建築雄偉險峻,反映出當時勞動人民高超的建築技術和美學造詣。在藝術創作領域,著名的有上京毗盧寺壁畫。這些壁畫繼承並發展了中國古代壁畫的傳統技法,在構圖、線描、用色和人物造型等方面都達到很高的水準。此時的自然科學成果也非常豐碩。著名數學家、學者李冶在數學天元學術方面的研究,對中國的初等代數起到了奠基作用,標誌著13世紀世界數學的最高成就。

  20世紀初期,平漢鐵路(今京廣鐵路)和正太鐵路(今石太鐵路)相繼修建,並在此交匯,石家莊就是伴隨著鐵路的興建而逐漸發展起來的。1925年,這座城市始稱石家莊市(後曾改名為石門市)。

  1947年11月12日石家莊解放,成為全國解放最早的較大城市之一。同年12月26日,更名為石家莊市。當時,全市人口19萬,有大小工廠27家,工業總產值2000萬元左右。1948年5月-1949年3月間,西柏坡是中共中央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部所在地,毛澤東、中共中央在此指揮了震驚中外的三大戰役,召開了著名的中國共產黨七屆二中全會。1968年1月29日,河北省會遷至石家莊市。1993年6月30日,石家莊地區行政公署與石家莊市人民政府合併,成立了新的石家莊市人民政府。

  改革開放給石家莊提供了參與國際經濟大循環、建成現代化大都市的機遇。石家莊以其環京津、環渤海的優越地理位置和豐富的自然資源、人文資源優勢,引起了國內外廣泛關注。近幾年來,石家莊的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發展迅速,城市功能日趨完善,形成了三橫、六縱、二環、十二放射的城市道路網路格局,一在批造型別致的現代化建築和居民生活社區拔地而起,城市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城市雛形(1900-1927)

  19世紀末20世紀初,石家莊還只是正定府所轄獲鹿縣的一個小村,面積不足0.1平方公里,僅有200戶人家、600餘口人。

  光緒二十八年(1902),京漢鐵路通至石家莊村東並建站,這一車站的設置,對石家莊的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1903年,正太鐵路動工興建。為進一步壓縮開支,主辦者決定將正太路的東端起點由正定向南移至石家莊。光緒三十三年(1907)9月,正太鐵路全線竣工通車。從此,石家莊村東成為京漢、正太兩條鐵路的交匯點,成為晉冀間最重要的物資轉運樞紐。石家莊由此崛起。

  在正太鐵路創辦之初,法國巴黎鐵路開車公司於1904年在石家莊村東建起正太總機廠(今石家莊車輛廠),為築路生產枕木、道釘等物料。繼之,在附近建造了正太路局辦公樓、法國工程師公館和高級職員寓所。同時,大批中國勞工彙集于此。到1911年,石家莊村南(今大橋路一帶)形成了以旅館、客貨棧為主的服務業街區;村東形成沿京漢路分佈的工商業區。同時,石家莊煉焦廠、大興紗廠在石家莊創辦,奠定了石家莊工業的雛形。1925年前後,以京漢車站、正太車站、正太總機廠為中心,形成了工業、商業、飲食服務業、運輸業全面發展的城鎮群落。到1925年設立石門市時,石家莊已經發展到橋東的休門、栗村,人口達到3.3萬多人。

城市磨難(1928-1946)

  從20世紀20年代開始,石家莊即開始遭受軍閥混戰之苦。1920年的直皖戰爭、1922年的直奉一次戰爭期間,直系軍閥都在石家莊廣征車輛、騾馬等民用物資,搜刮民財;1924年的直奉二次戰爭期間,在石門(石家莊當時名稱,下同)商會專設了支應局,大肆為軍閥徵用、供應物資,市民苦不堪言。1926年以後,晉奉戰爭的主戰場就在石家莊一帶,兵禍之害,殃及百姓益甚。

  1937年10月,日本侵略軍佔領石門。由於石家莊的軍事戰略地位十分重要,因此,日軍將這裡作為其兵站基地,一直駐紮重兵。同時,日本侵略者在此侵佔大批良田,建造兵營,挖掘壕溝,鋪路架橋,開通機場,扶植地方傀儡,建立日偽政權,石家莊在此期間畸形發展。石家莊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同日本侵略者進行了不屈不撓的鬥爭,迎來了抗日戰爭的勝利。

  日本投降後,國民黨軍隊搶佔了石門,苦心經營,從打內戰的需要出發,挖掘壕溝、修築堡壘。同時,國民黨當局軍警匪特勾結,武裝走私,貪污盜竊,敲詐勒索,大發接收財。這一時期的石門,貨物短缺,饑民遍野,工人大批失業,經濟瀕臨崩潰。

城市新生(1947-1949)

  1947年11月12日,人民解放軍攻克這座軍事重鎮。石家莊的解放,其意義不僅在於創造了中國人民解放軍“奪取大城市之創例”,更在於由此掀開了石家莊城市發展的新篇章,並成為中國共產黨管理城市的“試驗田”。從1947年11月至1949年8月石家莊首屆人民代表大會召開,石家莊在中央工委和華北人民政府的領導下,建立人民政權、醫治戰爭創傷、恢復生產、發展經濟、管理城市,為全國工作重心由農村轉向城市提供了有益的經驗。

  石家莊的解放,使晉察冀與晉冀魯豫解放區連成一片,華北有了一塊共產黨統一領導的擁有4500萬人口的解放區。因此,石家莊解放半年後,1948年5月,毛澤東率中共中央進駐石家莊西北的西柏坡村,這個山坳裡的小村,成為黨中央進入北平、解放全中國的“最後一個農村指揮所”。石家莊不僅是西柏坡的門戶,而且成為黨中央的對內、對外接待站。

城市發展(1949-至今)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年輕的石家莊從此迎來了一個穩定發展的時期。石家莊作為解放戰爭中解放的第一個關內大城市和中國共產黨管理城市的重要試驗田,得到共和國第一代領導集體的親切關懷,尤其是在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被確定為國家重點建設城市。

  亞洲最大抗生素生產企業華北製藥廠在此建成,利用石家莊優越的地理位置和資源優勢創建的石家莊國棉一、二、三、四廠和熱電廠等新型工廠陸續投產,石家莊由一個消費為主的城市,發展成為中國重要的輕紡工業基地之一。與此同時,一批大中專院校、醫療單位陸續遷來或興建,國家重點科研院所也遷建到石家莊,城市得到較快發展。

  60年代初,石家莊市與石家莊專署的合併,在某種意義上進一步強化了石家莊中心城市的地位。1968年1月29日,河北省省會由保定遷到石家莊,確立了石家莊作為全省政治、經濟中心的地位,並由此帶動了城市人口的增長、城市規模的擴大和工商業的快速發展。

  1978年底召開的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將中國帶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嶄新時期。石家莊的經濟建設、城市建設和社會事業取得了巨大成就。

  在改革開放的強力推動下,石家莊的現代化建設取得歷史性跨越。城市綜合經濟實力連跨臺階:1992年躋身全國50強,居第25位;1997年進入全國城市綜合實力最強方陣,居第15位,提前四年實現了國民生產總值比1980年翻兩番的第二步戰略目標;2000年,全市國內生產總值突破1000億元大關。城市功能顯著增強,城市面貌日新月異。

地理

  石家莊位於河北省中南部,環渤海經濟圈。位於北緯37°27′~38°47′,東經113°30′~115°20′之間,東面與衡水接壤,南面與邢臺毗連,西面與山西接壤,北面連接保定。南北最長處約148.018千米,東西最寬處約175.383千米,周邊界長760公里,總面積1.58萬平方公里,距北京283公里。

  石家莊市位於太行山地和華北平原兩大地貌的交接位置,石家莊夏季溫度偏高就是這種地貌特徵造成的,地貌由西向東依次排列為中山、低山、丘陵、盆地、平原。自古流傳的“頭枕太行山,腳踏渤海灣,中間一片大平原”就是對石家莊地理位置的描述。綿延千里的太行山有八條東西通行的交通要道,稱為“太行八陘”,其中的第五陘以娘子關為省界連接了石家莊與山西省太原市,發源於太行山腹地的滹沱河由此通道進入華北平原,東部的平原即是由滹沱河沖刷而成。位於西部的太行山就像石家莊西面的一面牆,位於市域西部太行山中段地區的,包括井陘縣、井陘礦區全部及平山、贊皇、行唐、靈壽、鹿泉、元氏六縣(市)的山區部分,面積約占全市總面積的50%。東部為滹沱河沖洪積平原,包括新樂、無極、深澤、辛集、晉州、槁城、高邑、趙縣、欒城、正定、石家莊市區、郊區的全部及平山、贊皇、行唐、靈壽、鹿泉、元氏六縣(市)的平原部分。

  西部平山到石家莊市區坡度為1/1400-1/1200,石家莊到東部辛集坡度為1/1200-1/1400。轄區內大地構造,屬山西地台和渤海凹陷之間的接壤地帶,地勢東低西高差距大,地貌複雜。西部太行山地,海拔在1000米左右,山巒重疊,地勢高聳。中部及東部為華北平原的一部分。地處平山的最高山峰駝梁海拔2281米,為河北省境內的第五峰,是石家莊的制高點。東部平原,按其成因屬太行山山前沖洪積平原,海拔一般在30-100米,其中辛集市北龐村海拔28米,為轄區內的最低點。石家莊市區二環路內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海拔高度西北角81.5米,東南角64.3米。

  石家莊市地處河北省中南部,環渤海灣經濟區。東與衡水接壤,南與邢臺毗連,西與山西為鄰,北與保定交界,距首都北京273公里。南北向最長148公里,東西向最寬175公里,周邊界長760公里。轄區總面積15848平方公里,其中市區面積456平方公里。

  石家莊市域跨太行山地和華北平原兩大地貌單元。西部地處太行山中段,面積約占全市總面積的50%,東部為滹沱河沖積平原。地勢西高東低,西部太行山地海拔在1000米左右,地貌由西向東依次排列為中山、低山、丘陵、盆地、平原。地處平山縣的最高山峰駝梁海拔2281米,為河北省境內的第五高峰,是石家莊的制高點。東部平原海拔一般在30—100米,其中辛集市北龐村海拔28米,為轄區內的最低點。

自然資源

  石家莊資源豐富。全市已探明的礦藏有50多種,礦產地和礦點明儲量的有1 7種,礦產地58處。優質礦產資源有煤、石油、天然氣、石灰岩、白雲岩、石英砂、白雲母等20餘種。鐵、錳、鉻、釩、鈦、銅、鉛、鋅等金屬礦主要分佈在地處太行山東麓的各縣(市)、區。地熱資源已發現1 8處,熱水總流量1。3 9萬立方米/日,其中平山縣溫塘地下熱水屬天然露頭,水溫68℃,水質好,富含醫療價值較高的氡元素。

  全市已查明的植物資源2 500餘種,其中藥用植物資源230餘種。農業資源豐富,現有耕地59萬公頃,主要農作物有優質玉米、小麥、棉花、梨、棗、核桃等,品種多、種植面積大,是河北省糧、棉主產區,現已發展成為中國北方綠色農業基地之一。

  全市林業發展迅速,擁有林地面積506萬畝,其中生態防護林2 3 7萬畝,果品經濟林249萬畝,速生豐產用材林20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2 1.8%,林業產業總值達到46億元,目前尚有宜林荒山、荒灘300萬畝。西部山區山場資源廣闊,適宜發展生態林和乾果經濟林,滹沱河、沙河等五條河流故道,沙地資源豐富,適宜發展防風固沙林、速生豐產用材林和經濟林。

經濟

  石家莊市是全國最大的醫藥工業基地和重要的紡織基地之一,是國家確認的首批生物產業基地,也是河北省的工業大市。“一五”計畫時期,國家投鉅資在石家莊市建設大型棉紡織廠、製藥廠,奠定了石家莊工業的基礎。在全國省會城市中石家莊市工業企業平均規模最大,華北製藥集團等6家企業進入全國500強。改革開放以來,石家莊工業在調整中發展,在發展中調整,結構不斷優化,基本形成以醫藥、紡織、化工、機械、電子、食品、輕工、建材工業為主的工業經濟體系。

  石家莊市是一個全國有名的商品集散地,它擁有全國十大集貿市場中的兩個:南三條集貿市場和新華集貿市場。另外,石家莊也是全國有名的“藥都”,石家莊的製藥工業在全國僅次於上海市,其中華北製藥集團是亞洲最大的抗生素生產商。比較知名的製藥企業有華北製藥,石藥集團和神威藥業。另外,紡織業自1949年以來一直是石家莊的優勢行業,是僅次於紹興、上海的中國第三大紡織基地。

  石家莊目前的經濟發展定位是做華北第一商埠,中國“藥都”,紡織基地和現代化農業基地。

  但與河北省內的其他城市相比,全市GDP已被同省的唐山市拉開了一定差距,同時有被省內保定市、滄州市和邯鄲市趕超的趨勢。

  與其他省會城市相比,幾年前與石家莊市GDP相差不多的河南省鄭州市和湖南省長沙市已經逐漸增大了超過本市的數量。

  2011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堅持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緊緊圍繞轉型升級、跨越趕超兩大任務,深入實施中東西三大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戰略,加快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進程,全面貫徹落實中央、省各項宏觀調控政策,著力穩增長、控物價、調結構、惠民生,國民經濟保持平穩較快發展,各項社會事業取得新的進步,實現了“十二五”時期良好開局。

  初步核算,全年全市實現生產總值4082.6億元,比上年增長12.0%。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414.9億元,增長4.3%;第二產業增加值2031.9億元,增長13.6%;第三產業增加值1635.8億元,增長12.1%。三次產業結構比例為10.1:49.8:40.1。

  全年市區居民消費價格指數比上年上漲5.7%,其中食品價格上漲10.0%。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比上年上漲7.7%,工業生產者購進價格指數比上年上漲10.4%。

經濟發展史

  隨著20世紀初兩條鐵路的修建,在石家莊相繼成立了正太總機廠、井陘焦炭廠等企業,煤炭的開採運輸加工是石家莊早期開始繁榮的重要原因。1922年,湖北商人徐榮廷設立了石家莊首家民族企業大興紗廠,是華北地區建廠最早規模最大的紡織企業。1928年圍繞著鐵路,已經有數十家工廠建立,促進了石家莊基礎設施的建設。

  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 是“一五”國家重點發展的十四個城市之一,在“一五”確定的156個重點工程中,位於石家莊的有大型聯合棉紡廠、華北製藥廠和熱電廠。國家投資4.2億元,相繼興建了7個棉紡廠以及印染廠,使石家莊成為了全國紡織基地之一。

農業

  農業集約化程度較高,約有耕地59萬公頃,農作物品種主要有玉米、小麥、棉花、梨和桃等,被國家確定為優質小麥生產基地。

  2011年糧食播種面積77.0萬公頃,比上年減少0.3萬公頃,下降0.4%;糧食總產量531.7萬噸,增長4.7%。其中夏糧總產252.9萬噸,增長7.4%;秋糧總產278.8萬噸,增長2.4%。

  畜牧業、蔬菜、果品三大優勢產業產值達到533.0億元,占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的比重為73.3%,比上年提高1.0個百分點。

  農業產業化經營率達到63.0%,提高1.7個百分點。

工業和建築業

  2011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2367個,實現工業增加值1746.3億元,比上年增長16.2%。其中,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增長4.9%,集體企業增長21.2%,股份制企業增長15.5%,外商及港澳臺企業增長13.0%;輕工業增長15.8%,重工業增長16.5%。

  分行業看,裝備製造業實現增加值274.9億元,比上年增長20.8%;建材工業增長19.0%;食品工業增長17.5%;鋼鐵工業增長16.1%;紡織服裝業增長14.1%;石化工業增長13.2%;醫藥工業增長10.2%。六大高耗能行業增長13.5%,低於全市規上工業增速2.7個百分點。

  市內的中國南車集團石家莊車輛廠,是全國最大的多鐵路棚車檢修和鐵路冷藏用製冷機組製造基地。 辛集市的皮革業歷史悠久,現在是國內最大的皮革業產銷基地之一。

  本市是重要的醫藥工業基地,是國家確認的首批生物產業基地。重要的醫藥企業有:華北製藥、石家莊製藥集團、神威藥業、石家莊四藥、樂仁堂、以嶺藥業。

國內貿易

  2011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1663.0億元,比上年增長18.0%。按經營地統計,城鎮消費品零售額完成1301.7億元,增長18.6%;鄉村消費品零售額完成361.3億元,增長15.6%。

  在限額以上批發和零售企業(單位)商品零售額中,糧油食品飲料煙酒類比上年增長42.2%;服裝鞋帽針紡織品類增長26.0%;日用品類增長28.3%;家用電器及音像器材類增長29.5%;中西藥品類增長43.0%;石油及制品類增長29.4%;汽車類增長11.1%。

外貿和旅遊

  據石家莊海關統計,2011年進出口總值實現141.7億美元,比上年增長27.7%。其中進口總值實現70.9億美元,增長33.7%;出口總值實現70.8億美元,增長22.3%。

  在出口中,私營企業出口42.2億美元,比上年增長30.2%,占出口總值的比重為59.6%;外商投資企業出口12.9億美元,下降7.6%;國有企業出口13.1億美元,增長42.3%。

  2011年接待國際遊客13.6萬人次,旅遊創匯收入4942.6萬美元,分別比上年增長15.9%和12.7%;接待國內遊客3247萬人次,旅遊收入197.4億元,分別增長38.1%和52.6%。全年旅遊總收入200.6億元,增長51.7%。

財政、金融

  2011年全部財政收入489.0億元,比上年增長26.1%,其中一般預算收入221.2億元,增長35.2%。

  全市一般預算支出393.2億元,增長28.9%,其中一般公共服務支出42.1億元,增長18.6%;公共安全支出25.3億元,增長16.3%;教育支出84.9億元,增長21.3%;科學技術支出6.0億元,增長34.2%;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29.0億元,增長25.7%;醫療衛生支出38.1億元,增長38.2%;節能環保支出10.7億元,增長23.6%;城鄉社區事務支出31.9億元,增長38.0%;農林水事務支出31.6億元,增長28.3%。

  年末全市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存款餘額6715.3億元,比年初增加637.8億元,其中儲蓄存款餘額3243.6億元,比年初增加332.0億元。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貸款餘額3659.8億元,比年初增加405.9億元。

交通

  石家莊境內有多條高速公路,京珠(京石)/石黃/石太/青銀/京昆五條高速交匯於此。公路交通另外包括107、207、307、308國道。京廣鐵路、石德鐵路、石太鐵路也交匯於此。朔黃鐵路(山西朔州至河北黃驊港)也經過石家莊。正在修建的鐵路有京石客運專線及石武客運專線,並正在市區進行鐵路地下化改造,建設石家莊地下直徑線以及石家莊。

航空

  主要航空樞紐是石家莊正定國際機場, 位於石家莊市區東北方向,距市區32公里,是經國務院批准的國際口岸機場。2008年北京奧運會期間,石家莊正定國際機場是北京首都國際機場的主要備降機場之一。通航城市34個,航線43條,每週航班800餘架次,基本覆蓋中華人民共和國省會城市,及其他一些重要經濟及旅遊城市。年旅客輸送量最近幾年快速增長,2010年預計將近300萬人次。機場目前還在進行改擴建工程,完成後可承載2000萬人次的旅客輸送量。

公路

  高速公路

  向北:京港澳高速和京昆高速,可抵達保定市、北京市。

  向南:京港澳高速經過邢臺市、邯鄲市進入河南省。

  向西:可進入青銀高速,通往山西省太原市。

  向東: 黃石高速可到滄州市及黃驊港。

  向東南:青銀高速經過衡水市,進入山東省通過濟南市等城市後最終抵達青島市。

  正在建設:西柏坡高速,由石家莊市區通往平山縣西柏坡

  城市交通

  市區內道路走向一般為正東西,或正南北。其中東西走向的名為“某某路”,南北走向的名為“某某街”。

  環路:二環路,石環公路(即俗稱的“石家莊三環路”)

  東西向主要通道:和平路、中山路、裕華路、槐安路

  南北向主要通道:中華大街、建設大街、體育大街

鐵路

  近代以來就是華北區域重要的鐵路交通樞紐,石家莊站是全國3大編組站之一,隨著幾條客運專線的建設,將實現1小時內到達北京、濟南、鄭州和太原等城市。

  已建成鐵路:

  京廣鐵路:向北經過保定市到達北京市,向南經過鄭州市、武漢市等城市後到達廣東省廣州市。

  石太鐵路:向西通往山西省太原市。

  石太客運專線(新建成高速鐵路):向西通往山西省太原市。

  石德鐵路:向東經衡水市到山東省德州市。

  朔黃鐵路:是山西煤炭外運的一條主要通道。

  在建鐵路:

  京石客運專線:向北通往保定市和北京市。

  石武客運專線:向南通往鄭州市、武漢市和廣州市。

  石濟客運專線:向東通往山東省濟南市和青島市。

文化

名村名鎮

  石家莊 位於新華區東南部。其範圍,東至北大街,西至西橫街西側北於家胡同一帶,北至北後街北側,南至丁字斜街至大橋路一帶。現存上京毗盧寺明嘉靖十四年(西元1535年)重修碑記,已有石家莊村名。清光緒四年一《獲鹿縣誌》記載:“石家莊,縣東三十五裡、街道六、廟宇六,井泉四”。據調查,清朝末年全村有殷、于、姚、馬、盧、胡、白、潘、趙、穀等姓氏,約200戶人家,600人左右。可見,石家莊原是獲鹿縣一個小村。現在的石家莊市就是在這個小村落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範村 位於長安區中南部。其範圍東至東大街,西至青園街,南至范西路,北至長安西路。范村原屬獲鹿縣,明嘉請本《獲鹿縣誌》上已有範村鄉之名。1941年3月8日劃歸市郊。1956年劃入市內長安區,但村民仍屬農業人口。隨著城市的發展,該村耕地逐年減少,村民由以農為主逐漸轉向從事工副業生產。至1980年,該村已無耕地,村民全部轉為城市居民。至此,範村已不是自然村名,而成為城市居民片區各稱。

  談村 位於長安區廣安大街北段西側。西鄰長安公園,南至談南路,北至和平中路。談村原系范譚(談)村和小談村兩個村。大體以談西街、談小街為界,以南為范談村,以北為小談村。范談村原屬獲鹿縣,據張氏祠堂碑記載,明永樂二年(西元1404年)張氏始祖自山西遷來時,已有此村。小談村原屬正定縣。兩村於1941年3月8日同時劃入市郊。1956年劃歸市內長安區,但村民仍以農為主,1958年公社化時,兩村合併改稱談村,成立談村生產大隊。隨著城市建設的發展,耕地逐漸被徵用,村民轉向從事工副業生產,1980年全部轉為城市居民,談村完全成為城市居民片區。

  八家莊 位於長安區北部,建設北大街北段路東。東鄰花園村,西至建設北大街,南傍棉紡五廠,北靠東貨廠。該村原屬正定縣。據明萬曆四年本《真定縣誌》記載,“八家莊在城西南二十裡有十六戶”。相傳明初有潘氏一戶遷來此地定居,後生八子,分成八家,形成村落,取名八家莊。1941年3月8日劃入市郊。解放後,隨著城市建設的發展,該村耕地逐漸被徵用,村民由以農為主轉向從事工副業生產,1980年全部轉為城市居民,同時由郊區劃歸長安區,屬建設大街辦事處,成為城市居民片區。

  彭村 位於橋東區西南部。東鄰市電機二廠、南臨東風西路,西臨勝利南街。據該村老年人座談;原有劉氏家譜和祖墳碑文記載,彭村始建于明萬曆年間,當時有劉姓兄弟二人從山西洪洞縣遷至新樂縣,因兄弟不和,其中一人又遷此定居,漸成村落。起初多搭棚為屋,故名棚村,沿用至民國初年。後村民感到“棚”字不雅,於民國九年按諧音改為彭村。原為東三教附屬的自然村,1940年始分出獨立。1941年3月8日從獲鹿縣劃入市郊。1948年下半年劃歸市內三區(即今橋東區的一部分)。

  休門 在當地方言中讀作“Qiu men”。位於橋東區中部。北臨解放路,南臨四中路,西至南、北人字街東段,東臨建設南大街。休門原為獲鹿縣的一個村鎮。據村民介紹,約於1939年在小沿村東南地內,曾出土一塊古磚,上刻:“大隋大業七年石邑縣休門鄉趙氏”字樣,可見隋朝已有此村。明嘉靖本《獲鹿縣誌》也記有“休門鄉”名。1925年籌建石門市時劃入市內。“休門”之名,按字義是吉慶之門的意思。休門原為一較大集鎮,每逢舊曆四、九為集日。東西大街有店鋪,至今有幾處門面尚存,一些街巷名稱也留下了集市的痕跡,今南、北、中花市街就是當年的棉花市。

  栗村 位於橋東區中部。北至和平西路,南至村南街,西至勝利街,東至長征街。栗村原為兩個村,今平安北大街以東為東北栗村,以西為西北栗村。均屬獲鹿縣。相傳明永樂十三年,任姓由洪洞縣遷至東北栗村時就有此村,西北栗村形成還早,這兩個村與欒城縣南栗村對稱而得名。亦按姓氏稱西北栗村為姚栗村,東北栗村為任栗村。後來逐漸合併成一個村,1956年成立辦事處時,正式命名為栗村。栗村于1925年籌建石門市時劃入市內,我市最早的居民區之一,同時也長期有一部分農業人口從事農業生產。

  西裡村 位於橋西區西部。其範圍東至石太鐵路,南至石邑路,西至友誼南大街,北至中山中路。該村原屬獲鹿縣,明嘉靖本《獲鹿縣誌》記有西裡鄉之名,清代曾將該村寫為西李村。1941年3月8日劃入市郊。1980年劃歸市內橋西區,由農村轉變為城市居民片區,村民全部轉為城市居民。

  東裡村 位於橋西區中南部。其範圍,東至小斜街,南至東建胡同,西至前進街,北至南馬路(原菜市街)。該村原屬獲鹿縣。清乾隆本《獲鹿縣誌》附圖上的“東李村”即該村。清末縣圖示為“東裡村”。1941年3月8日劃入市郊,逐漸由村落轉化為城市居民區。解放前村民以種植糧食和蔬菜為主,兼營碾米、磨面業,尤以碾米較為聞名。1947年石家莊解放後,劃歸市二區(今橋西區),屬十二街政府。

  袁家營 位於新華區中部。其範圍,東至革新西街,西至水源街。北至新開路,南至地區招待處北側。相傳該村原有姓袁的兩戶,故稱袁家營。清光緒四年本《獲鹿縣誌》所列“元家營”即指該村。是原屬獲鹿縣的一個小自然村。1941年3月8日劃入市郊。1947年11月12日,石家莊解放後劃歸市內第一區(即今新華區)。

  東焦 位於新華區中部。其範圍,東至中華北大街,西至革新西街北頭,北至甯安路,南至新開路。相傳宋金時代,在今東焦、西焦、北焦三村之間有一鐵匠營。明永樂二年(1404年),從山西洪洞縣遷民至鐵匠營附近定居,漸成村落,取名焦村。明弘治元年(西元1488年)北太堡莊(今後太保)《重修聖佛寺碑記》和嘉靖本《獲鹿縣誌》,均載有焦村之名。後因該村地處古太平河散溫地帶,為防水患而疏浚河道。於是,焦村一分為三,位於東者為東焦。東焦村原屬獲鹿縣。1941年3月8日劃入市郊。1947年11月12日,石家莊解放後,劃歸市內,歸第一區(即今新華區)。

非物質文化遺產

  正定八大碗 是正定一帶民間傳統菜肴的主要代表,此技藝創造經過歷史演變和戰亂,直到唐代才基本定型並開始廣泛流行。正定八大碗製作技藝以“宋記”最為正宗,最具傳統風格。八大碗主要包括:四葷、四素。四葷以豬肉為主,並精選其肘子肉、後臀肉,還有以精肉做成餡製成肉丸子,分為扣肘、扣肉、方肉、肉丸子。四素以蘿蔔、海帶、粉條、豆腐為主等30餘種,根據招待的客人不同,選擇其中八種,經過其獨特製作工藝做熟而成。由此技藝製作的八大碗已經成為該縣城鄉婚慶、重大節日招待尊貴客人時,不可缺少的一套菜肴,已成為正定縣民俗文化中的優秀代表之一。

  扇鼓(趙州扇鼓) 起源於漢代,是由乞討者所用的工具和演唱行為演變而來的,是一種群眾性很強的自娛性民間舞蹈藝術形式。在明清兩代遍及城鄉各階層,明未清初流傳到趙縣一帶,主要分佈在城東楊戶,城南田村、北王村,城北中章等地,各自有不同的藝術特色。趙州扇鼓的鼓面為圓形,鼓柄下端彎成雲鉤狀,鉤的左、中、右三處各吊三個鐵環,共有九個鐵環,鐵環表面突起螺旋狀棱形花紋。正如老藝人所說“扇鼓扇鼓圓又圓,上打下墜九連環”。扇鼓的表演具有多層次的特點,即獨唱和對歌形式、故事形式、說唱形式以歌舞形式。其藝術風格明快、活潑、詼諧、風趣,適合舞臺表演和廣場表演。趙州扇鼓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間舞蹈,它的鼓點套路以及藝術風格都很獨特,是趙縣民間文化的瑰寶,也是河北省優秀的民間藝術之花。

  樂樂腔 是傳承於元氏縣龍正村李氏家族並流行於當地的一種民間戲曲,它在表演形式上與京、評、梆子等劇種相仿,但唱腔獨特、樂律優美,沒有發現與現有的任何劇種有很深的淵源。樂樂腔沒有文字記載,只是口傳。目前能向上追溯9代。樂樂腔文武場齊全,主要樂器有主弦四股弦,下配二胡、板胡、笛子等,打擊樂有板鼓、手板、大鑼、手釵、小鑼、梆子、堂鼓。其唱腔雖然獨特,樂律卻沒有更多的文字記錄,一直靠口傳傳承下來。該劇種板式單調,僅有頭板(慢板)、二板,三板卻是同調,還有變調、梅花調、沖台、哭頭、花腔、讀信等幾種原始唱腔。傳統劇碼有《羅裙記》、《翠屏山》、《金玉墜》、《劈山救母》等,共有三十多部,後來又新排練了《楊八姐游春》、《白蛇傳》、《文書記》等。樂樂腔的曲調輕柔、優美,在表演程式上與京劇相差無幾,在劇碼上文武兼備,大小結合,悲喜歡樂,無所不有,適合各階層觀眾的口味,所以樂樂腔能保持幾百年演出不衰。

  無極剪紙 源於清末民初,本地很早就有每逢佳節或喜慶之日在窗紙貼窗花的習俗,風格受山西和天津楊柳青年畫影響,後逐步形成獨具一格的剪紙藝術。形式多樣,題材豐富,古樸大方,純真完美,作品大多圖文並茂,妙趣橫生,在繼承傳統風格的同時又被賦予時代特色。無極剪紙為單色剪紙,以楊素苗為代表的民間剪紙藝人創作了“龍鳳呈祥”系列、花燈系列、人物系列、花鳥草蟲系列、雙喜圖系列、成語吉語系列六大類作品,既有傳統的“百鳥朝鳳”、“花好月圓”、“白菜蟈蟈”等,也有反映時代變遷的“勤儉持家”、“紅心向黨”、“五講四美”、“勤勞致富”、“改革開放”等作品。

  抬花杠 為欒城縣廣泛流傳的一種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間花會舞蹈,源起歷史上人們對蒼岩山廟中“三仙姑”的祭祀儀式,以舞者肩抬三仙姑聖像“過駕”而得名,是祭祀舞隊中的領隊舞種,後逐漸演變成為群眾自娛性的廣場藝術。一副花杠由二人抬,杠子用竹料加工製成,所抬之物稱為“杠箱”,領杠人手持押杠牌,其為船槳狀,表演者有俊杠(富杠)、醜杠(窮杠)之分。抬花杠沒有任何樂器伴奏,抬杠舞動時,杠箱上下顫動,使杠箱上的鐵環發出噠噠的聲響,恰與舞蹈合拍,這種特殊的伴奏聲與舞蹈融為一體,具有特殊的效果,別有情趣。抬花杠表演時可單駕亦可多駕,杠子在舞者的頭、肩、背、臀等部位不斷滑動,配以站立、臥、蹲、躺等翻騰動作,舞者需有高超的藝術技巧才能使杠子自由翻轉,舞蹈動作粗獷質樸,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

  石家莊絲弦

  耿村民間故事

  井陘拉花

民俗風情

  婚喪習俗 男婚女嫁,生老病死,自古被人尊崇為人生大事,予以隆重慶典,從而形成了具有濃郁民族和地方特色的風俗習慣。石家莊人生子大賀,婚嫁大慶,死者厚葬,既隆重,又有一整重規程,其場面之熱烈、壯觀,其禮數之繁雜,最集中地反映了本地區的民風民俗。婚喪風俗既是經濟生活的折射,又是思想觀念的直接體現,從中可以窺見民風民俗中的崇拜信和趨福避禍的心理。但是,也不可回避,在一套套繁文縟節中,摻雜著濃厚的封建迷信色彩,滲透著農耕文化的影響,在一場場鋪張浪費的大操大辦中,暴露了追逐虛榮、比闊鬥富的惡習。

  治家習俗 舊時,石家莊市的廣大家庭的教子治家方面,有著自己的傳統方式方法和具體內容。在農村是血緣與土地把一家人扭結在一起的,三世同堂,四世同堂,一起生產共同消費。孩子是依倚在父母、奶奶爺爺身邊漸漸長成成人的。農村生活環境、農民思想意識、農家生活方式,對一個人的成長影響是巨大的。家長主宰一家事務。家長普遍認為家有家風,門有門風。故有“將門出虎子”、“有什麼樣的老子,就有什麼樣的兒”和“拙手笨腳的娘,培育不出會描龍繡鳳的閨女來”之說。農家很少有成文家規、家教,但卻有共同的、約定俗成的代代相傳的治家、教子方式方法。

  1. 家風 在農村,長期以來,農民完全依賴土地,靠於吃飯,起五更,睡半夜,終日操勞,所收無幾,生活十分艱苦。環境迫使人們漸漸養成勤勞、節儉和忠厚的優良品質。勤勞、節儉、忠厚是農民教子、治家的綱領。

  2. 家教 《三字經》、《弟子規》比較全面宣揚儒家教育思想,是我國流行甚廣,影響深遠,被官方、民間認為是良好啟蒙讀物。農家多取其精華,變為口頭語言,或小故事教育子女。這種教育是口頭的,隨時隨地的,一點一滴的,反反復複的,日積月累進行的,這種教育如同毛毛細雨,滋潤著人們的心田。又如同無形的刻刀,雕塑著每個人的心靈。母教子、婆傳媳,言傳、身教、耳濡目染。

  3. 家長制 舊社會農村家庭,多半是三世同堂、四世同堂的大家庭。遵循傳統的倫理綱常觀念,家業的所有權歸家長一人所有。家長主宰一切家務。

  4. 家規 舊時,家規多半帶有封建性、強制性。如寡婦不准再嫁;媳婦有犯“三從四德”可休妻;從事剃頭修腳社會地位低下的人死了不得入祖墳等。

  居住習俗 石家莊市西依太行山,地勢起伏很大,因而形成了山區與平原各居半壁江山的地貌特徵。雖此,石家莊各地居住民俗的差距卻不是很大,尤其是現代時期,純山區型的居俗已相當少見,山區、丘陵地帶的居住風俗和房宅式樣同東部各縣市的一致性目益趨同。

  1. 居住地的選擇 從古至今,石家莊的人們對居住地點的選擇是很重視的。古人言“宅,擇也。言擇吉處而營之”,人們總是把選擇“風水寶地”擺到首要地位。擇址標準為:地勢好,水源近;安全可靠;經濟方便;其他因素,如井陘等山區建房習慣選擇背靠山坡地方,正定等地選擇西北高東南低的地勢建築村落或宅院。還有許多地方在選擇居住地點時“寧在廟前,不在廟後;甯在廟左,不在廟右”,“甯在學房,不在廟堂”。實質上也是追求人丁興旺意識的反映。

  2. 村落規模 石家莊同全國其他地區一樣,自古人們擇吉營宅,連宅成村,居村為民,繁衍生息。從石家莊市的歷史發展來看,山區同平原地區,古代同現代,貧窮地區同富裕地區,村落規模的大小和村落的營建品質有著很大差別。一般來說,在平原地區村落的規模比較大,村落之間距離也相對較近,有的甚至相互毗連。而在山區縣,村落的規模相對較小,也比較分散。在富裕地區的村落則比在貧瘠地區的村落營建品質要好,這種對比現在表現的更為突出。

  3. 房屋式樣 解放前,石家莊各地的宅院佈局,以“四合院”為最高追求。人們一般以坐朝南的北房為正房(北正房),另有廂房(東、西房)及南房,圍築成一個方正的四合院落。正房與廂房既可單獨成幢,也可以北東、北西,或北東西房一體建構,還可以通過走廊將各房連接起來。從房屋的式樣看,主要可以分為:(1)平房,是最普通、最一般的農村住宅,其狀似一個方形盒子,前山牆頂由外突出二、三寸的青磚或者突出一尺左右的椽子,支托著房頂,形成一個房檐。(2)牽簷房,又叫廈架房、夏子、抱廈等。其同平房的主要區別,是在陽面山牆之外再增加二檁寬度,由數根明柱支撐,形成一個獨立的敞廊,廊頂和廊基(廈台)都與原房是同一個整體,可以防止夏季雨水潲進門窗內,窗前的夏臺上也可以堆放一些物品。(3)瓦房,主要是針對平房和牽簷房的頂子而言。如果是鋪瓦的頂就統一稱作瓦房。瓦房一般都有青瓦鋪成脊狀,以便迅速排泄雨水。由於瓦房的造價較高,普通百姓建蓋較少,一般都是衙署大戶才蓋。(4)樓房,指的是兩層和兩層以上的房子。石家莊歷史上各地蓋的都不多,主要是造價太高,普通百姓蓋不起,只是一小部分地主大戶才蓋些樓房。20世紀80年代後,石家莊各地普通百性的樓房日益增多,至今仍舊勢頭不減。(5)窯洞,指的是西部山區的拱镟式房屋。窯洞的形成方式分為兩種:開挖式,是早期人們直接在山體上挖洞成屋;壘建式,是人們依傍山坡人工壘石、頂部發镟建成的窯洞。窯洞的內部結構也分兩種:直(筒)式,每孔窯洞各自獨立、單門單窗;復工窯洞,指窯洞內部完全或部分相互連通,如同平原的簾子屋。開挖式窯洞現已基本絕跡,壘建式窯洞還很常見。過去窯洞的門窗上方牆壁均是圓镟,20世紀80年代前後多改為半镟式。後來,除窯洞的前山項是圓镟,門窗部分基本都改成為方形。進入90年代以來,西部山區也已大量建蓋平房,式樣、材料同平原地區沒什麼兩樣。

  4. 房屋建築 在石家莊各地,以北正房為主體的四合院式民居格式,以及建房風格、材料和房間功能,都是持續到解放初期才逐漸發生實質性的變化。房屋結構,從古到今基本上經歷了土木結構、磚木結構、鋼筋水泥結構三個主要階段。

  5. 公益文化設施 在連宅成村的自然過程中,各地村落的公益文化體現特別突出:

  (1)戲樓 有的叫戲棚、戲臺或歌樓。這種純粹的文化娛樂設施,有的是從建村之日就興建的,以後隨人口增多又不斷變換位址和規模。在保存戲樓比較好的西部山區,今天也可以在一個村莊同時見到不同時代的好幾幢戲樓,它們早的建於明清時期,晚的建于文革後期或改革開放初期。戲樓規模也從早期的一間房大小到現代近百平方米的大型舞臺不等。戲樓的籌建資金基本由個人捐獻。因此,古今許多戲樓都會附有刻記捐建者姓名和捐獻錢物數量的石碑,相對而言,平原各縣的固定戲樓很少,都是臨時搭建席棚,過後即拆。雖然文革中各地曾壘建過一些無棚的戲臺,但現在基本沒有留存。

  (2)官房(坊) 是建於村落中央位置的村內公事處所。這裡是一個村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至今我們還可以看到不少保存完好的官房,如華北地區著名的“民俗文化村”井陘縣於家村及其附近的攀家村、高家坡等,均保存有保清時期的“官房”。歷史上“官房”的政治功能主要體現在發佈新聞、召開集會、商議村事等方面。其經濟功能則同其作為村內衝要位置的第一標誌密切相關,如集市交易的進行、販夫走卒的物換,麻糖、肉鋪的選址等,無一不是首選在官房左右。而把戲樓建在官房附近,則更是官房政教功能的體現之一。“官房”作為一個歷史名詞,已經很少被人聽知悉。但官房的功能卻被各地的“村委會”(大院平房或小型樓房)基本承續下來。

  (3)小廟 作為精神信仰的一個體現,各類小廟在石家莊各地的修建極為普遍,歷史上很少有哪個村莊沒有小廟存在。實際上石家莊各地對小廟的修建和供奉,並不是出於宗教信仰,而僅僅是一種精神寄託,如供奉觀音者,絕大部分並不是佛教徒,而僅是為了祈求觀音去邪保安。正因為如此,人們對小廟的修建也五花八門:觀音廟、龍王廟、老母廟、娘娘廟、奶奶廟、三官廟、老爺廟、老虎廟等等,無所不有。小廟的規模很小,有的就是“三塊磚一個廟”。雖此,小廟建築卻是整個村落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所處的位置一般都比較衝要,或當路口或臨大道,供人們在初一、十五等時間燒香叩拜。濫建小廟,燒香磕頭,包含有很明顯的封建迷信成份,應當逐步加以勸禁。但客觀的分析,廟事又是反映農民願望和心態的重要途徑之一:久旱不雨,人們去龍王廟求雨,反映了對雨水強烈的祈盼願望;久病不愈,人們去求觀音菩薩,則反映了人們擺脫疾病,強身健本的良好企盼。即使在今天,人們也經常通過廟會活動表達自己的心聲,如農曆二月二十九某地一個小廟會,就在席棚上貼有“貪官小人倡狂一時,良民君子心安一世”的醒目對聯,表達了百姓對個別貪污腐敗行為和道德低下者的憤怒,以及對平淡人生的追求。

  (4)牌坊、紀念物 牌訪,主要是歷史上的貞節牌坊和功德牌坊;紀念物,被公眾認可的、有重要意義的,如井陘縣高家坡村傳說是祖先從山西剛剛遷來時所栽的大槐樹。

  飲茶習俗 石家莊不產茶葉,但喝茶的人很多。解放前石家莊的茶館比較多,比起京城的茶館毫不遜色。石家莊的茶館並不一定都稱為茶館,有的稱“茶肆”、“茶坊”,有的稱“茶鋪”。那時的茶館形式多樣,按種類來說,有書茶館、戲茶館、酒茶館、清茶館。如今,隨著人們生活水準提高,石家莊人喝茶的興趣有增無減,但進茶館喝茶的還是少數。

  破五習俗 正月初五叫“破五”。清晨家家戶戶放鞭炮,尤其放“二踢腳”(兩響)稱“崩窮”,把“晦氣”、“窮氣”從家中崩走。人們從初一至初四已經四天沒幹活了,日出之前放炮崩窮後,要努力幹一天活,稱“恨窮”。“破五”意味著只要在新的一年裡,不辭勞苦勤勤懇懇便可過上好日子。“破五”早晨進勞苦大眾祈求吉利、幸福的日子。這天忌串親訪友,也不准串門,說是走親會把晦氣帶到別人家。相傳,“破五”來自梁山泊。曾頭市與梁山為敵,初五這天晁蓋中史文恭毒箭身亡。將士回寨吃了頓肉餡餃子,意思中吃史文恭的肉,定為晁天王報仇雪恨,日久形成“破五”風俗。又說,這天是財神的生日,清早戶戶迎財神。

  打春 農曆24個節氣,第一個節氣是立春,民間叫“打春”。相傳,古代每逢立春之前,地方官府要塑一頭泥牛稱春牛,肚子裡放些五穀雜糧。在所塑的泥牛旁邊再塑一個人,手揚皮鞭稱“芒神”。立春這天地方官府要舉行“打春牛”儀式。地方主要官員先打三鞭,意思是春天到了,他先帶個頭,規勸人們早早耕種田地,爭取好收成。另一個意思“打”掉春牛的懶氣,好勤勤懇懇下地拉梨。之後,民眾亂打“春牛”,並撿打下的泥土塊和五穀雜糧。回家後將泥土塊和成泥,塗在灶邊、牛棚的牆上,以示六畜興旺。把所檢的五穀粒撒在存放糧食的囤裡,以示五穀豐登。舊時的木刻年畫有“春牛圖”,上邊印有柳絲飛燕和牧童,下邊印有每個月大進或小進(即大進30天,小進29天),及二十四個節氣名稱、日期(好似現在的掛曆),農民把畫貼在牆上,隨時閱讀十分方便。如今鞭打春牛古俗已不復存在,只是立春這城在牲口的籠頭上系一個紅布條,以求吉祥。

  填倉節 正月二十五日為“填倉節”,又叫“天倉節”。它是象徵“大囤滿,小囤流,五穀豐登”的節日。按習俗,這天家家戶戶吃小米乾飯,喝雜面湯。民間有“天倉,天倉,小米乾飯雜面湯”順口溜。相傳:古代有個皇帝叫“履癸”,貪得無厭,稅重如山,每年徵集許多糧食,建築了一個大糧倉,派糧官日夜看守。“履癸”六年,老天爺一連三年滴雨未下,土地乾旱,裂縫寬尺餘,農家顆粒不收,民不聊生,饑殍遍野。糧官是個忠厚老實人,他不忍心上種糧的人一個個活活餓死,便把糧倉四門打開,任饑民隨意裝進口袋往家裡扛。這樣救了許多瀕臨殘廢線的黎民百姓。糧倉是皇家糧倉,他是吃皇糧的守倉人,開倉濟貧救了百姓,可他怎麼向皇帝交差呢?於是,放火燒倉,他也葬身於火海。為了紀念這位不知姓名的糧宮,並盼望風調雨順,連年豐收,寄託人們的深情厚誼,把這天叫“填倉節”,填倉佳話世世代代流傳至今。每逢“填倉節”這天,各家各戶早早起床,篩些草木灰,放在簸箕裡,一手端簸箕一手持木棍敲打,灰隨簸箕撒出,在院子裡畫一個個灰圈,再畫個十字為 形。之後每個格裡撒數粒麥子、高梁、豆了、穀子等雜糧,用磚壓住。十字的中心放些雜面條。一家人吃完早飯後,將壓糧的磚拿去,讓雞啄糧,讓狗舔食雜面條寓意是糧滿倉,人們不愁吃愁穿,雞狗也有食。用灰畫圖稱“打倉”即修倉。雜面諧音五穀雜娘。天長日久,有的人把所畫的倉裝飾一番,如加個花邊,畫“吉祥如意”、“五穀豐收”、“連年有餘”等,更有在所畫的倉邊畫個梯子,以示糧倉高大。早在六七十年以前這個節日已不復存在。

廟會節慶

  平山縣王母廟會 平山縣縣城西北有個王母村,相傳王母娘娘就是在這個村出生的。時間在每年農曆三月二日至三月六日。

  洪州廟會 平山縣洪子店是個古鎮,據說是北宋穆桂英破過的洪州。正會是農曆四月初四,初二開始,共五天。

  欒城縣廟會 民國前,欒城縣每個村莊都有廟宇,多者達十餘座,皆有廟日,有的村形成廟會,廟會期有戲曲、雜耍之類,過廟村各家盛情款待客人,走親訪友的趕廟者流連宴樂,熱鬧非常。有的村則形不成廟會,只是在廟日各家改善生活而已。

  井陘雪花山廟會 起源於祭神,早在明嘉靖年間,雪花山建有碧霞元君廟,為祭祀碧霞元君遂起廟會,時間為農曆四月十六至十八三天,由井陘舊城所在各村組織,周圍四五十個村莊參加。其廟會有很嚴格的儀式,從準備起會,到正式過會,都有一套程式。

  蒼岩山景莊菩薩會 蒼岩山自農曆三月初一廟門大開到三十日關閉,整整一個月的廟會遊人似水,香客雲集,熱鬧非凡。廟會歷史悠久,規模盛大,形式多樣。而景莊菩薩會(料名神通會)隆重威嚴,獨具特色,是蒼岩山廟會中最為精彩的一幕。菩薩會圍繞著三奶奶的滿朝鑾駕,展示了隆重的皇家出行氣派。

教育

高校

  石家莊市擁有高等學校42所,在校生36.1萬人

  河北師範大學

  河北醫科大學

  河北科技大學

  河北經貿大學

  石家莊鐵道大學

  石家莊經濟學院

  河北傳媒學院

  河北體育學院

  河北美術學院

  石家莊學院


  河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  河北藝術職業學院    河北大學影視藝術學院   石家莊職業技術學院(原石家莊大學)

  石家莊工商職業學院   石家莊財經職業學院   石家莊城市職業學院    石家莊理工職業學院

  石家莊外事職業學院   石家莊科技職業學院   石家莊郵電職業技術學院  石家莊鐵路職業技術學院

  石家莊科技工程職業學院 石家莊科技資訊職業學院 石家莊外語翻譯職業學院  石家莊東方美術職業學院

  石家莊外國語職業學院  石家莊電腦職業學院


  石家莊醫學高等專科學校 河北工程技術高等專科學校

軍事院校

  石家莊陸軍學院

  解放軍軍械工程學院

旅遊

  石家莊市旅遊業自八十年代起步,經歷了三十多年的發展歷程,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已經成為河北省乃至華北地區前景非常廣闊的旅遊城市,是海內外賓朋旅遊觀光、休閒度假的勝地。

  旅遊資源豐富,客源市場廣闊。石家莊市的旅遊資源十分豐富,這其中既有歷史文化名城、現代革命紀念地等人文資源,又有山林、湖泊、溫泉等自然資源,還有風俗民情、商貿購物、都市觀光等獨特資源,不僅種類全、數量多,而且開發價值很高。

  全市現有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8處,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05處,市、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40餘處,各類文物景點多達1200餘處;有國家級風景名勝區2處(蒼岩山、嶂石岩),省級風景名勝區2處(封龍山、天桂山);還擁有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正定,省歷史文化名稱――趙縣;以及省級旅遊度假村4處(蟠龍湖、蒼岩山、溫塘、嶂石岩),國家級森林公園1處(五嶽寨),省級森林公園7處(仙台山、駝梁、南寺掌、赤支、龍州湖、西柏坡等),國家級和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6處;獨特的省會地位、繁榮的商貿更為發展商貿會展旅遊提供了很好的條件。

  旅遊要素齊備,產業初具規模。石家莊市目前已形成比較完備的旅遊產業體系。全市已建成開放且有一定規模的旅遊景區24處,星級賓館24家,涉外定點飯店12家,定點餐館5家,景區內集體、個體旅遊賓館飯店510家,全市旅遊賓館(飯店)總床位近2萬張。城市現有國際旅行社12家,國內旅行社85家,旅遊定點生產廠4家;旅遊汽車公司2家,全市旅遊直接從業人員達1.6萬人。

  體制不斷完善,管理日趨規範。近年來,省、市各級領導對旅遊業給予了極大關注。在政策、資金、體制、人才等方面予以傾斜,有利地促進了石家莊市旅遊業的健康、快速發展。石家莊市及正定、井陘、鹿泉、贊皇、平山、元氏、趙縣、靈壽、槁城、礦區、高邑等11個縣(市)區相繼建立了旅遊行政管理部門,重點景區還建有景區管委會,有關部門還研究出臺了一系列行業管理辦法和加快旅遊業發展的意見,使石家莊市的旅遊行業管理不斷向法制化、規範化、標準化邁進。

名勝古跡

石家莊市平山縣:西柏坡陳列館廣場

  西柏坡 位於河北省石家莊市平山縣中部,是解放戰爭時期中央工委、中共中央和解放軍總部的所在地。

  趙州橋 又名安濟橋,俗稱大石橋,建于隋煬帝大業年間(605-616年),至今已有1300年的歷史,是今天世界上最古老的石拱橋。

  蒼岩山風景名勝區 位於河北省石家莊市西南井陘縣境內,總面積63平方公里,素有“五嶽奇秀攬一山,太行群峰唯蒼岩”之譽。

  抱犢寨 又名萆山,位於河北省會石家莊市西16公里處的鹿泉市城西。後魏葛榮之亂(普通四年),民有匿此山中抱犢而死,遂名抱犢山。金將武仙鎮戍此方,於山上建寨屯兵,恃險而居,軍事地位與正定府、冀州、威州、平定州、欒城縣、南宮縣等並重,遂有抱犢寨之稱焉。而今又有“天下奇寨”之譽。

  廣惠寺華塔 又名多寶塔。華塔由主塔和附屬小塔構成,全用磚砌。主塔底層四隅各附建一座扇六角形亭狀小塔,小塔環抱主塔,高低錯落,主次相依,精巧華麗,壯觀秀逸。1961年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天甯寺淩霄塔 在正定隆興寺之西大眾街北側原天寧寺內,因巍峨高崇而得名。又因塔身多系木結構,故俗稱木塔。據清光緒《正定縣誌》記載,天甯寺和淩霄塔同時建于唐懿宗威通年間(西元860—874中)。當時寺院規模宏大,富麗堂皇。民國初年,寺院屢遭厄難,殿堂一一毀壞,主要建築獨存淩霄塔。

  臨濟寺澄靈塔 坐落於正定縣城生民街東側臨濟寺內,俗稱青塔、衣缽塔,是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石家莊:正定隆興寺之摩尼殿

  正定隆興寺 始建于隋,時稱龍藏寺。唐改額龍興寺。康熙五十二年(西元1713年)賜額“隆興寺”,並被譽為“海內寶刹第一名區”。

  榮國府 位於正定,根據三十六集電視連續劇《紅樓夢)的拍攝需要而建,1992年批准為河北省定點旅遊單位:1995年5月批准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寺鐘樓和須彌塔 開元寺位於正定常勝街西側,原名淨觀寺,始建於東魏興和二年(540),隋開皇十年(591)改名解慧寺。唐開元二十六年(738)奉詔改今名。至清後期,因年久失修,寺院廢毀,殿堂塌落,僅存鐘樓和須彌塔。鐘樓為磚木結構的二層樓閣式建築,平面呈正方形。面闊、進深各三間,建築面積135平方米。單簷歇山頂,上布青瓦,通高14米。是河北省現存年代最早的一座木結構鐘樓,也是北方時代較早的一座。1988年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須彌塔是正定古城“四塔”之一,是我國建築寶庫的珍貴遺產。1956年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趙雲廟 正定縣旅遊局在原道光年間遺址上重建。新建的趙雲廟氣勢恢弘,占地12畝,總建築面積1500平方米,採用仿明清古建築結構,其格局分為一進院、二進院。主要建築有廟門、四義殿、五虎殿、君臣殿和順平侯殿組成,新廟基本保留和豐富了原廟的歷史風貌。

  風動碑 全稱大唐清河郡王紀功載政之頌碑,位於舊大公館(今常山影院北側)。碑身高578釐米,寬230釐米。唐永泰二年(766年)刻立。王佑撰文,王士則書。1956年加修碑亭,同年公佈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6月公佈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柏林禪寺 位於趙縣(古稱趙州)古城東南隅,始建於漢獻帝建安年間(196-220年),古稱觀音院,南宋為永安院,金代名柏林禪院,自元代起即稱柏林禪寺。

  嶂石岩 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位於石家莊西南100公里的贊皇縣境內,是太行山森林公園精華所在地。面積120平方公里,海拔1700多米,地貌稱嶂石岩地貌。世界最大的天然回音壁,座落在景區中部。冬溫夏涼,氣候宜人。

  華北烈士陵園 位於石家莊市中山中路,占地面積21萬平方米,是建國後興建較早、規模較大、造型藝術水準較高的烈士陵園之一。

  毗盧寺 位於石家莊市西郊上京村,是中國佛教臨濟宗的一座古老廟宇,以保存有精美的古代壁畫而聞名。據史書記載,該寺建於西元八世紀的唐朝天寶年間,此後曾多次重修。現僅存釋迦殿(前殿)和毗廬殿(後殿)。

  清涼山景區 位於井陘礦區,東距省會石家莊48公里,市內公車203路從東方站發車每5鐘一次,礦區賓館為了星級景區另設有農家旅店,可接待100人左右的旅遊團。清涼山景區是集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溶洞奇觀於一體的獨特風景區,是避暑、休閒、度假和探險的極好佳境。景區面積13.65平方公里,主要有水龍洞、白雲觀、神女峰、石林等六大景區共72個景點組成。

於家石頭民俗村:於家村是一個保存完好的石頭文化村落,位於井陘縣中西部

  於家石頭民俗村 於家村是一個保存完好的石頭文化村落,位於河北省井陘縣中西部,面積10平方公里,400多戶,是於家鄉政府所在地。1998年11月1日被河北省民俗學會命名為“於家石頭民俗村”。該村所處地理位置可謂奇特:“不到村口不見村”。因為這村建在一個四面環山,中間不到一平方華里的小盆地之中,道路又都在山腳下,所以,不到村口就看不見村。位在這裡安定、平靜、祥和,可稱得上真正的“風水寶地。全村共有石頭房屋4000多間、石頭街道3700多米、石頭井窖池1000多眼,石梯田2000多畝,石頭用具2000多件,石頭碑碣200多塊(現尚存數十塊),是名副其實的石頭村。

  五嶽寨國家森林公園 地處太行山東麓,位於河北省靈壽縣西北部深山區,因五座山峰並列聳立,且有各嶽之特點而得名,公園屬河北省漫山自然保護區的一部分,原規劃面積24平方公里,2000年12月被國家林業局批准為國家森林公園,2004年12月被國家旅遊局評定為AAAA級旅遊區。

  封龍山 地處太行山東麓,元氏縣與鹿泉市交界處,東北距石家莊市區22公里。碑碣石刻是封龍山的一大特色,有東漢以來的碑、碣、題刻百餘處,尤其是漢碑,無論從書法藝術,還是內容諸方面,都是中國石刻中的珍品,素來為金石學家所注目。封龍山還是石家莊地區最早的佛教名山,早在東晉十六國時,這裡便有佛教寺院興起,歷代道家也在這裡興盛發展,留下了宮觀廟宇及遺址十幾處。

  中山國故都遺址 中山國是春秋戰國時白狄的一支——鮮虞仿照東周各諸侯國于前507年建立的國家,位於今河北省中部太行山東麓一帶,都于顧,因城中有山得國名。故都遺址位於林山腳下的中山國都城景區,面積35平方公里、為二千多年前戰國時期中山國都城所在地。屬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水泉溪自然風景區 原為神仙洞旅遊區,名字的由來緣於景區內的三條溪流,分別是神泉溪、杏花溪和槐花溪。這三條溪流均發源於海拔千米以上的高山上,每條溪流長約十幾華里,在上下水泉窪注入水泉河,一直注入磁河。景區總面積30平方公里,最高峰楊林尖海拔近2000米,危崖含黛,群峰疊翠,森林覆蓋率達90%以上。景區內水資源極其豐富,山山有泉,溝溝有水,瀑布分佈廣泛,最大的瀑布落差100余米。楊林尖峰的半山腰有華北地區罕見的大理石岩洞,洞口上下高2.5米,橫寬5米,進入洞內不到兩米又分出一個小洞,小洞深約30米與大洞匯為一體,故名“神仙情侶洞”。洞中時寬時窄,時高時低,寬處如敞房大廳,可容百人聚集,窄處只能側身俯首匍匐而行。此洞與平山秋卜洞相連,深達15公里。洞中巨石吊懸,奇形怪狀,如人如猿,頗顯靈性。曾發掘出古代刀劍及煉丹爐等。當地人稱其為“神仙洞”。景區內各山谷中分佈著11個自然村。

  沕沕水生態風景區 地處平山縣西南邊緣,面積達11平方公里,山峰海拔在800-1100米之間。景區集奇峰、峽谷、古寺、溶泉、瀑布、龕棺、原始森林、觀賞性植被及愛國主義教育為一體的綜合性風景區。

人物

古代名人

  趙佗,南越國創建者。

  趙雲,三國時期蜀漢名將。

  魏征,唐朝政治家。

  李吉甫,唐朝政治家。

  李德裕,唐朝宰相、詩人。

  劉禹錫,唐朝著名詩人。

  曹彬,北宋大將。

  李冶,金朝、元朝數學家。

  王士珍,北洋政府陸軍部長、總參謀長和國務總理。

近現代及當代名人

  何基灃,抗日將領,在喜峰口戰鬥 (抗日戰爭)中親率大刀隊夜襲敵營,著名的解放戰爭期間中共安插至國民黨軍隊內部的臥底。

  郝夢齡,國民革命軍陸軍第9軍軍長,著名抗日將領。

  公木,中國著名詩人、學者、教育家。

  曹火星,中國作曲家,《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作者。

  竇文濤,鳳凰衛視主持人。

  林依輪,中國大陸著名流行歌手。

  康輝,中央電視臺新聞播音員、主持人。

  劉建宏,中央電視臺著名足球解說員。

  馬健,中國籃球運動員,最早在美國打球的中國職業球員之一。

  趙穎慧,中國女子射擊運動員。

  張梓琳,2007年三亞世界小姐冠軍。

  周冬雨,新一代90後“謀女郎”。(出演《山楂樹之戀_(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