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生素B12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维生素B12英语:Vitamin B12),B族维生素之一,是一类含的复杂有机化合物。 其分子结构是以钴离子为中心的咕啉环和5,6-二甲基苯并咪唑为碱基组成的核苷酸。化学式为C63H88O14N14PCo,分子量为1355.37 g/mol。

概念

维生素B12一词有两种不同含义。一是广义上指一组含化合物即钴胺素(cobalamins):氰钴胺(cyanocobalamin,经氰化物提纯而成的人工成品)、羟钴胺(hydroxocobalamin,即维生素B12α)及维生素B12的两种辅酶形式,甲钴胺(methylcobalamin, MeB12)和5-脱氧腺苷钴胺素(5-deoxyadenosylcobalamin),又名腺苷钴胺(adenosylcobalamin, AdoB12)。二是更特定的含义,仅指以上各种形式中的一种即氰钴胺,是B12来自食物和营养补充的主要形式。

伪-B12(Pseudo-B12)指的是在特定生物中发现的类似B12的物质,如市面上的“螺旋藻营养补充剂等非细菌源,这些物质对人体没有B12的生物活性。

历史

1930年代,美国内科医生卡斯尔(W.B. Castle)发现在正常人胃部可分离出一种“内因子”,但却无法在恶性贫血病患的胃分泌物中发现,而这类恶性贫血的患者食用动物的肝脏之后,能改善病情,卡斯尔医生便假设能预防恶性贫血的“外因子”存在于动物的肝脏当中。1934年,乔治·惠普尔乔治·迈诺特威廉·莫菲因为“发现贫血的肝脏治疗法”("for their discoveries concerning liver therapy in cases of anaemia")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1948年-1949年,两位化学家在美国分离出这个抗贫血的因子,并确定此因子为维生素B12。现时,我们知道人体靠胃的上半部来吸收维生素B12。

1956年,英国生物化学家多萝西·霍奇金(D.C. Hodgkin)利用X射线测出了5-脱氧腺苷钴胺素的分子晶体结构

全合成

最早的维生素B12全合成是由伍德沃德阿尔伯特·艾申莫瑟(Albert Eschenmoser)完成的,至今仍是有机合成的经典之作。由于当时表征技术(主要是核磁比较落后)的限制,该全合成的真实性曾受到有机化学界的怀疑。

性质

维生素B12是唯一含有主要矿物质维生素。水溶性。在吸收时需要与钙结合,大部分为小肠所吸收。人体只能利用甲钴胺和腺苷钴胺,其他钴胺素要在细胞中转化为这两种形式才能被人体利用。

来源

草食性动物借由肠胃道内的细菌发酵产生维生素B12,而人类的肠道菌虽然可以发酵产生维生素B12,但因为发酵处位于大肠,而小肠才可以进行吸收,故人体无法吸收这些维生素B12,必须从食物中摄取维生素B12,例如蛋类、奶类、鱼类、贝类、肉类等。全素食者可食用标示额外添加维生素B12的食品、或人工合成的维生素B12补充剂,避免维生素B12缺乏造成恶性贫血。

啤酒酵母是否能制造维生素B12有待厘清,但市面上有额外添加维生素B12的啤酒酵母商品。

洋菇、盘菌菇、蠔菇等菇类表面可以检测到维生素B12,但菇肉本身的维生素B12含量很低,推测菇类的维生素B12不是自行产生,而是附着在菇类表面的细菌所制造。

海藻类如海带、紫菜、螺旋藻、蓝绿藻等,以及黄豆发酵物如味噌、纳豆、天贝、豆瓣酱等食品所含有的维生素B12,大多是没有生物活性的类似物。业者由于检验方法的精准度不足,无法区分真正的维生素B12和类似物,而类似物在人体内会干扰正常维生素B12的代谢。

维生素B12源于泥土中的细菌,若干品种动物(亦包括实行生素食主义而胃肠健康无虞之人类)自身亦于其大肠由各种细菌生成维生素B12,但无法吸收。

植物性食品含维生素B12的包括仙人掌、全糙米海藻(尤以绿藻螺旋藻紫菜海带为甚,惟当中部份系伪B12)、苜蓿芽、小麦草米糠雏菊香菇大豆泡菜,然而长期不摄食上述食品之纯素食者则有缺乏的危险;奶蛋素食者可由动物性食品获取维生素B12,奶蛋素食接受发酵食品之素食者可由各种发酵豆制品与酵母衍生食物,例如味噌腐乳豆豉、无酵母啤酒、未经高温油炸处理之臭豆腐等含活酵母之食品由活酵母于食用者肠胃内代谢产生维生素B12,故可避免缺乏问题。

个别药材例如当归康复力亦含维生素B12

明日叶曾经被认为含有维生素B12,但后续研究指出系因为传统的检测方法会验出表面细菌所产生的维生素B12(同上述菇类的原因),最新调查显示其本身不含维生素B12

植物发酵食品如天贝纳豆豆瓣酱、大麦味噌等制作工艺不慎可能会削减其中维生素B12之含量,但流行于英国澳洲新西兰等地的酵母酱Marmite有丰富的维生素B群(含维生素B12)。

生理功能

辅酶B12参与的反应主要有两类:

  1. 碳上的氢原子与邻位碳上一个基团之间的交换,例如由甲基丙二酰CoA合成琥珀酰CoA的过程。一般认为反应是自由基机理,腺苷钴胺的Co-C键均裂后,AdCH2·夺取底物的氢原子,然后底物环化为环丙烷,再开环,从AdCH3夺去一个氢原子,形成重排产物。
  2. 两个分子之间的甲基转移,例如下面提到的由同型半胱氨酸合成甲硫氨酸的反应。先是甲基四氢叶酸的甲基转移到钴胺素上,生成甲钴胺,然后再由甲钴胺对底物硫醇发生甲基化。

甲硫氨酸循环中,同半胱氨酸(Homocysteine)接受N5-甲基四氢叶酸的甲基转变为甲硫氨酸的反应,需要以维生素B12作为辅酶的N5-甲基四氢叶酸转甲基酶的催化。若体内维生素B12缺乏,甲硫氨酸循环就不能正常进行,后果有三方面:一、甲硫氨酸的合成受阻。二、堆积过多的同半胱氨酸会导致同半胱氨酸尿症(Homocystinuria)的出现。三、四氢叶酸的再生受到很大影响。而四氢叶酸是转运甲基的工具,嘌呤和嘧啶的合成都需要它提供甲基。结果,核酸合成障碍将导致细胞分裂的不正常,症状有巨幼红细胞性贫血(megaloblastic anemia),即恶性贫血。

氰钴胺中与Co+连接的CN基被5-脱氧腺苷取代生成钴胺酰胺辅酶(B12辅酶)。钴胺酰胺辅酶可增加叶酸利用率,促进糖类脂肪蛋白质代谢

维生素B12是一个共底物参与甲基化和合成核酸和神经递质,如血清素,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的各种细胞反应(6.7)。这是必要的trimonoamine神经递质的合成可增强抗抑郁的功能。细胞内浓度的维生素B12可以通过同型半胱氨酸的总血浆浓度,这可以通过使用5- methyletetrahydrofolate作为甲基供体基团的酶促反应转化为蛋氨酸(8,9)。因此,高半胱氨酸的血浆浓度落入如维生素B12的细胞内浓度上升。需要高半胱氨酸的生产蛋氨酸的,这是参与许多生化过程包括单胺神经递质血清素,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的remethylation维生素B12的活性代谢物(7,10)。因此,在维生素B12缺乏可能干扰这些神经递质的产生和功能。

用法

  • 氰钴胺可以口服或肌肉注射。
  • 羟钴胺一般只用于肌肉注射。
  • 甲钴胺主要用于治疗周围神经病变引起的疼痛和麻木,可以通过注射和口服两种方式给药。
  • 从食物中获取:肉、蛋、奶、奶酪、肝脏、营养酵母、发酵食品
  • 每天建议摄取量:2.4 µg/天

适应症

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