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索动物门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脊索动物学名Chordata),动物界生态位处于最顶端的一,此类动物具有脊索,或在演化过程中退化而被脊椎取代。脊索动物现存约6.6万种,为动物界第三大门,物种多样性仅次于节肢动物门软体动物门。现分为头索动物被囊动物(旧称尾索动物)、脊椎动物古虫动物(已灭绝)4个亚门,其中以脊椎动物种类最多且身体构造最为复杂完善。少数学者提出将半索动物门也置于脊索动物门下,并命名为口索动物亚门。

平常所说的脊椎动物学,一般是指研究脊索动物的动物学分支,而不单指研究脊椎动物。

主要特征

脊索动物的普遍特征包括:在生命中的一定阶段具有脊索、中空的背神经索、咽鳃裂以及肛后尾。被囊动物(尾索动物)的幼体具有脊索和神经索,但在成体中消失;头索动物终身保留脊索和神经索;而在进化程度最高的脊椎动物中,脊索由骨质脊柱取代。

  1. 具有脊索。脊索是位于消化道的背面、神经管的腹面的一条纵走棒状物。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由原肠背侧的一部分细胞离开肠管而形成;由许多内部富有液泡的细胞构成,外围一层或两层结缔组织鞘,称为脊索鞘。脊索既有弹性,又很结实,起支撑身体的作用。低等脊索动物终身有脊索,有的类群脊索仅见于幼体,高等类群只在胚胎期间出现脊索,成长后即由分节的脊柱取代。
  2. 具有背神经管。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呈管状,位于身体的背中线上,脊索的背面。背神经管由胚胎背部的外胚层凹陷形成,管内充满脑脊髓液。高等类群的背神经管分化为脑和脊髓两部分。
  3. 具有咽鳃裂。消化管前端咽部两侧左右成对排列的数目不等的裂孔。咽鳃裂直接或间接与外界相通,其间的咽壁上着生充满血管的鳃。在低等类群中终身存在,高等类群仅出现于胚胎期或幼体期(如蝌蚪),成体期完全消失。

脊索动物还有一些次要特征。例如:心脏如存在,总是位于消化道的腹面;循环系统为密闭式(尾索动物例外);大多数脊索动物血液具红细胞;其中的血红蛋白是高效能氧的运载者;内骨骼;尾部如存在,总是在肛门的后方,构成特有的肛后尾。

索动物还有一些性状与高等的非脊索动物相同,如后口、三胚层、次级体腔、两侧对称和分节现象等,说明脊索动物是由非脊索动物进化而来。

起源和进化

脊索动物的假想祖先,可能是一种蠕虫状的后口动物,具有脊索动物的三大主要特征,出现于古生代的早期,距今有5亿年左右。称为原始无头类。原始无头类继续发展进化 ,成为原始有头类,即脊椎动物的祖先。一部分特化为旁支,演变成现在的尾索动物和头索动物

下级分类

以下列表参考自英国古生物学家迈克尔·本顿(Michael Benton)所著的《古脊椎动物学 (本顿)》(Vertebrate Palaeontology)(book),脊椎动物以外的类群参考自美国加拿大鱼类学家约瑟夫·席瑟·纳尔逊(Joseph S. Nelson)所著的《世界鱼类》。虽然该分类体系为反映演化关系而采用支序分类法,但也保留了林奈分类法中使用的传统分类等级

脊索动物门

古虫动物亚门? Vetulicolia

欧洲文昌鱼(头索动物亚门)

头索动物亚门 Cephalochordata(文昌鱼类,现存约30种)

嗅球类 Olfactores

被囊动物亚门 Tunicata(旧称尾索动物亚门 Urochordata,现存约3000种)

虎(脊椎动物亚门)

脊椎动物亚门 Vertebrata(即有头动物 Craniata,现存60000余种)

  • 四足总纲 Tetrapoda(此级以下遵循迈克尔·本顿在2004年的分类,糅合了林奈分类法与支序分类法,在保留分类等级的同时,也反映了系统演化关系。本顿将四足总纲归入肉鳍鱼亚纲,以反映四足类直接演化自肉鳍鱼类,尽管前者被赋予了更高的分类等级。
  • 两栖纲 Amphibia(现存8300余种)
  • 羊膜动物 Amniota
  • 蜥形纲 Sauropsida(包括爬行类鸟类,前者现存11300余种,后者现存18000余种)
  • 合弓纲 Synapsida(侏罗纪以后演化为哺乳纲 Mammalia,现存5700余种)

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