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浩

2016年4月4日 (一) 06:58阳春7号讨论 | 贡献的版本

  荆浩汉语拼音:Jing Hao),唐朝诗人,画家。字浩然,河内沁水(今山西沁水)人。隐太行洪谷,自号洪谷子。工丹青,尤长山水,为唐末之冠。诗一首。《全唐诗》收录其诗作1首。

  生卒年不详,主要活动于9世纪末至10世纪上半叶。荆浩工诗文,通经史。唐末、五代中原战乱频繁,政局动荡,遂绝意仕进,隐居于太行山的洪谷,自号洪谷子。擅长画山水树石,也作壁画。据北宋刘道醇《五代名画补遗》记载,他曾在后梁的京城开封双林寺院画过宝陀落伽山观自在菩萨一壁,颇受称誉。

  荆浩将唐代出现的“水晕墨章”画法进一步推向成熟。他总结了唐代山水画的笔墨得失,认为李思训大亏墨彩;吴道子笔胜于像,亦恨无墨;项容用墨独得玄门,用笔全无其骨;只有张璪笔墨积微,真思卓然,不贵五彩。

  荆浩在山水画的师承上不只取法张璪,亦在吴道子与项容等人的笔墨中舍短用长,加以发展。他所作的全景式山水画更为丰富生动,其特点是在画幅的主要部位安排气势雄浑的主峰,在其他中景和近景部位则布置乔窠杂植,溪泉坡岸,并点缀村楼桥杓,间或穿插人物活动,使得境界雄阔,景物逼真。这种全景式山水画,奠定了由关仝李成范宽等人加以完善的全景山水画格局,推动了山水画走向全盛期。他表现北方山形特点的“云中山,山顶四面峻厚”的雄伟风格,对于北宋前期山水画的发展产生极大影响。历代评论家对他的艺术成就极为推崇,元代汤垕在《画鉴》中称其山水为“唐末之冠”。

  传世作品仅有《匡庐图》。画上宋人原题为“荆浩真迹神品”。后因元代柯九思在画上题诗,其中有“瀑流飞下三千尺,写出庐山五老峰”之句,此后鉴藏家遂径以“匡庐”命之,实则未必是作者原意。据宋人记载,荆浩曾撰有《山水诀》1卷,为宫廷秘阁所藏。现今流传的《笔法记》(宋代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中称此文为《山水受笔法》,明代王世贞编《王氏画苑》中又注明一名《画山水录》)一直传为荆浩所著。

参考条目

最后修改于2016年4月4日 (星期一) 0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