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2013年2月26日 (二) 02:56219.143.238.228讨论的版本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法国国旗
法国国徽
法国:埃菲尔铁塔
法国:巴黎城市风景
法国:巴黎老佛爷百货夜景
法国宫殿:丹枫白露宫,是法国的一座皇家行宫,建于12世纪初
法国:为了把马赛建成一流的经济和文化中心,1995年开始的“欧洲地中海”项目涉及马赛老港周围的街区,即东城的三百公顷土地

  法国汉语拼音:Faguo;法语:France;英语:France,The Republic of France),全名“法兰西共和国”,或“法兰西(第五)共和国”(République française),位于欧洲西部的一个半总统制国家,与比利时卢森堡德国瑞士意大利摩纳哥安道尔西班牙接壤,与英国英吉利海峡相望。除本土外,法国还拥有几处位于其他大洲和太平洋大西洋的海外领地,不计海外领地,法国总面积达55万平方公里,是欧洲面积第三大的国家。工业、农业皆发达。其国际代码为FR。

  法国领土平原占总面积的三分之二。主要山脉有阿尔卑斯山脉比利牛斯山脉汝拉山脉等。濒临四大海域:北海、英吉利海峡、大西洋和地中海。边境线总长度为5695公里,其中海岸线为2700公里,陆地线为2800公里,内河线为195公里。西部属海洋性温带阔叶林气候,南部属亚热带地中海式气候,中部和东部属大陆性气候。1月平均气温北部1-7℃,南部6-8℃;7月北部16-18℃,南部20-23℃。

  在过去的500年里,法国一直是一个在文化、经济、军事和政治方面对欧洲甚至世界有重要影响的国家。

  法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战胜国之一,因此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对议案拥有否决权。法国亦是欧盟北约创始会员国之一,八国集团之一和欧洲四大经济体之一,世界八大强国之一,亦是《申根公约》的成员国。

  法国在数十万年前已有人类居住。公元前57年,法国成为罗马帝国高卢省一部份。公元5世纪法兰克人移此定居。大约在10世纪,法兰克帝国(查理曼帝国)分裂;根据843年《凡尔登条约》,东部的部分形成现在的德意志,中部是在后来逐渐消亡的勃艮第,而西部则逐渐成为现在的法兰西。经历过与英国交战足足116年的百年战争后,在15世纪末,法国逐渐地形成了一个中央集权制和君主专制政体的国家。

  1789年7月14日爆发法国大革命,法国民众和军队攻陷巴士底监狱(使这天成为法国国庆日),推翻了封建制度及君主制,并开始逐步建立起共和制、推向民主制;法兰西国家格言“自由、平等、博爱”(法语:Liberté, Égalité, Fraternité)这三个词就是从法国大革命中来的。在1792年建立法兰西第一共和国;直到1804年拿破仑成为法国皇帝,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或称拿破仑帝国),结束了短暂的共和国岁月。其后,法国于1848年因在国民议会的另一次革命和推翻帝制的背景下,成立了法兰西第二共和国,并由拿破仑三世担任总统,直至1852年拿破仑三世发动政变建立法兰西第二帝国,“帝制恢复”。

  1870年普法战争结束后,法国再次恢复共和制(建立第三共和),并一度于1871年3月18日至5月28日间建立世界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的共产政权巴黎公社,但随即被推翻及血腥镇压。法国在普鲁士军队撤走后,再次恢复了第三共和,1875年正式颁布共和国宪法。经过一战二战,第三共和终于到1940年被纳粹德国(德意志第三帝国)所灭。战后,法兰西第四共和国由戴高乐将军开始。法国虽然是两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但这两次战争中均损失惨重。1958年阿尔及利亚战争爆发,戴高乐将军宣布结束“旧宪法”(法兰西第四共和宪法),推行“新宪法”(法兰西第五共和宪法(现今法国宪法)),第四共和结束,法兰西第五共和国成立,即现在的法兰西共和国

基本国情

  国名 法兰西共和国(The Republic of France, La République Française)。

  国旗 呈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3∶2。旗面由三个平行且相等的竖长方形构成,从左至右分别为蓝、白、红三色。法国国旗的来历有多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巴黎国民自卫队就以蓝、白、红三色旗为队旗。白色居中,代表国王,象征国王的神圣地位;红、蓝两色分列两边,代表巴黎市民;同时这三色又象征法国王室和巴黎资产阶级联盟。三色旗曾是法国大革命的象征,据说三色分别代表自由、平等、博爱。

  国徽 法国没有正式国徽,但传统上采用大革命时期的纹章作为国家的标志。纹章为椭圆形,上绘有大革命时期流行的标志之一——束棒,这是古罗马高级执法官用的权标,是权威的象征。束棒两侧饰有橄榄枝和橡树枝叶,其间缠绕的饰带上用法文写着“自由、平等、博爱”。整个图案由带有古罗马军团勋章的绶带环饰。

  国歌 《马赛曲》。这首歌作于1792年奥、普武装干涉法国革命的危急时刻,表达了法国人民争取民主、反对暴政的坚强信心和大无畏精神。1792年12月,《马赛曲》被革命政府宣布为“共和国之歌”。到1795年,被国会正式通过定为国歌。

  面积 632834平方公里(包括4个海外省,其中本土面积543965平方公里)。

  行政区划 分为大区、省和市镇。本土划为22个大区、96个省,还有4个海外单省大区、6个海外行政区和1个地位特殊的海外属地。全国共有36681个市镇。

  人口 6535万(2012年1月)。通用法语。居民中62%信奉天主教,3%信奉伊斯兰教,2.1%信奉新教,0.6%信奉犹太教,27%自称无宗教信仰。

  首都 巴黎(Paris),市区人口223万(2010年)。年平均气温11℃,较为湿润,年均降雨量600毫米。

  国家元首 总统弗朗索瓦·奥朗德(François Hollande)。2012年5月6日当选,5月15日就职,任期5年。

  重要节日 国庆节:7月14日。1880年议会立法确认,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攻克巴士底狱日为国庆节。

  国花 鸢尾花

  国鸟 公鸡

  国石 珍珠

历史

  法国最早的根源大约在10世纪,查理曼帝国分裂;根据843年《凡尔登条约》,东部的部分形成现下的德意志,中部是在后来逐渐消亡的勃艮第,而西部则逐渐成为现在的法兰西。经历过与英国交战足足116年的百年战争后,在15世纪末,法国逐渐地形成了一个中央集权制和君主专制政体的国家,直到1789年爆发的法国大革命才推翻了封建制度及君主制,并开始逐步建立起共和制、推向民主制;法兰西国家格言“自由、平等、博爱”(法语:Liberté, égalité, Fraternité)这三个词就是从法国大革命中来的。而且在1792年建立法兰西第一共和国;直到1804年拿破仑成为法国皇帝,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或称拿破仑帝国),结束了短暂的共和国岁月。

  其后,法国于1848年因在国民议会的另一次革命和推翻帝制的背景底下,成立了法兰西第二共和国,并由拿破仑三世担任总统,直至1852年的法兰西第二帝国创立,“帝制恢复”。

  1870年普法战争结束后,法国再次恢复共和制(创立第三共和),并一度于1871年3月18日至5月28日间建立世界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的专政政权:巴黎公社,但随即被推翻。然后法国民众在普鲁士军队撤走后,又再次恢复了第三共和。经历了一战和二战,第三共和终于到1940年被纳粹德国(德意志第三帝国)所灭。在二战中,戴高乐将军在英国建立流亡政府,称为“自由法国”,与“纳粹德国”的附庸“维希政权”抗衡;抗战其间,再改名为“战斗法国”。

  战后,法兰西第四共和国由戴高乐将军开始。虽然法兰西是两次世界大战的主要战胜国,但是亦在这两次战争中损失惨重。1958年阿尔及利亚战争爆发,戴高乐将军宣布结束“旧宪法”(法兰西第四共和国宪法),推行“新宪法”(法国宪法),第四共和结束,法兰西第五共和国成立,即现在的法兰西共和国。

  值得一提的是,在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建立时,汲取了前几次议会民主制失败的教训,因此开始创立并执行半总统半议会民主制(双首长制),维持到现时法国的政体,并未改变。而最近几年法国和德国的密切合作成为欧洲经济一体化不可或缺的主要动力,例如在1999年欧元的流通就是一例。今天,法国站在欧洲,寻求在更多领域进行更密切合作的最前端。

大革命前的法国:漫长的孕育过程

  要确定法国诞生的年代是很不容易的:是选择法兰克国王克洛维斯洗礼的公元496年;还是其王朝统治长达9个世纪的开国皇帝于格·卡佩加冕的公元987年;还是法国大革命时期,当法国被确认为一个民族国家的公元1789年,历史学家和国民对法国起源的看法不一。法国对这三个具有纪念意义的日子都进行了庆祝:在克洛维斯皈依基督教1500年时;在于格·卡佩加冕1000周年时;在大革命200周年时。无论如何,选择的多样性表明,法国作为一个生存实体,是逐渐形成的,它融入了来自多方面的贡献才形成了自己的特性。

  古代与中世纪并未造成法国今天的样子。到15世纪末,卡佩王朝的基业更像众多岛屿组成的群岛,而不像目前的六角形。不过,这漫长的时期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它织就了人口聚集的脉络,确定了大部分城市的位置和交通网的走向,从而为国土的组织奠定了基础。正是通过这些轴心和交通干线,领土的相互关联才得以发挥作用,法国才得以经历战争、兼并、割让、继承、联姻而建立起来。在这一漫长的进程中,法国的形成经历了几个主要阶段:首先是罗马统治时期,它使高卢形成了城市和公路网,并通过传播拉丁语孕育了语言统一的胚胎;其次是中世纪的扩张时期,从十一世纪到十三世纪,城市再度兴起,村庄纷纷形成,贸易不断发展。

  在这漫长的形成过程中,还须注意一点,这就是人种的混杂。史前就有一些人类聚集点,这通过许多遗址可以得到证实,其中有些闻名于世,如拉斯科。除了这一核心外,尔后又陆续加入了凯尔特人;地中海的希腊人和罗马人;来自草原的游牧战士,如匈奴人;北方和日耳曼民族,如汪达尔人、思维夫人、勃艮第人、阿拉曼人、西格特人、法兰克人;以及后来的阿拉伯人和维金人等等。这些民族中有一部分后来繁衍成为某一地区的人口,但他们更多的是融入了后来形成法国的熔炉之中。也正是在这一时期,即卡佩王朝时期,法国领土逐渐形成,治理和安排领土的各种机构和行政管理也成立起来。法国选择巴黎作为首都具有决定意义:巴黎就此成为了国家的中心,法国的统一由于有了这一中心而得以实现。

大革命与帝国的遗产

法国皇帝拿破仑·波拿巴

  法国是由于1789年大革命才确立为民族的。1790年7月14日联盟(指1789年大革命时由法国各城市的国民自卫军自动组织的联盟—译注)节时,来自全国各地的代表宣布他们属于同一民族共同体。当时的理想是:在尊重所有人的基础上,人人享有自由,民族有权自决,建立制度以确保社会福利等。这些在1789年8月26日《人权与公民权宣言》中提出的愿望,继承了18世纪的《启蒙哲学》思想,并深受孟德斯鸠和卢梭等人的影响。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1748年)中提出了执法、立法和司法三权分立的原则。卢梭在《社会契约论》(1762年)中阐述了政治平等人民主权的观念。此外,这两本书还使1787年《美利坚合众国宪法》的起草者深受启发。由此而提出的价值观被认为具有普遍意义并被认为是现代民主的基础。这些价值观影响巨大,并指导了19世纪的民族解放运动,后来又被1948年12月10日联合国通过的《世界人权宣言》所广泛采用。

  不过,这些原则未能被马上接受。虽然这些原则大部分被写进1791年的法国《宪法》内,并且更多地写进1793年的《宪法》,但也还需要时间,需要经过频频的政治斗争和社会斗争,才能成为不可剥夺的权利。第一共和国于1792年9月22日宣告成立。但1793年诞生的民主宪法从未实施。国内战争,以及在各条战线上反击欧洲国家对法国的联合进攻,导致法国进入恐怖时代。恐怖时代与1789年的崇高原则相去甚远。在1794年7月对罗伯斯皮尔执行死刑之后,《热月公约》(1794-1795)和督政府(1795-1799)导致波拿巴掌权。他在1799年至1804年任执政官,后来成为法国皇帝。1792年取消的君主制让位于帝国。帝国与君主国在结构和组织上大不相同,但法国人民在当了一段短暂的公民之后,又同过去一样,再次沦为臣民。

  在大革命和帝国的战争期间,法国曾试图将其模式与制度强加于欧洲大部分国家,但是给“被压迫人民”送去自由的初衷很快就转变为占领与兼并。“民族自决权”成为一纸空文。1815年,帝国崩溃,但法国并未因此而恢复自由与民主。路易十八复辟,又成立了君主国。1824年,查理十世继位。后来,1830年7月革命后,路易-菲利普开始了他18年的统治。1848年的革命的结果是成立了第二共和国,如同第一共和国那样,引发了政变。1851年路易-拿破仑·波拿巴发动了政变,并成立了第二帝国(1852-1870年)。在这些不同的统治时代,人民并未真正当家作主。直到1848年,仅限于少数纳税人举行投票,而大多数人发表政治见解,只是在几次起义期间实行过,这些起义很快就被镇压下去。然而,政治的不稳定产生了根本变革,而这些变革最终导致近代法国的形成。这些变革首先是在领土和行政方面。1789年,法国的行政统一还未完成。法国被划分为若干个不同的区,在不同时期,区划也不同,有的互相重迭:执法管理区、行政管理区、财政区、省州、地区。这种复杂情况导致拖拉与管辖的冲突,并限制了国家的有效管理。在这一方面,大革命和帝国完善了在旧制度时开始的中央集权。在1790年,领土划分为若干个省,省划分为若干个专区,专区划分为若干个市镇,直到今天,省、专区和市镇仍然是法国人生活中稳定的地方实体。波拿巴八年雨月二十八日(公元1800年2月17日),波拿巴颁布法律,设立省长和市长(镇长),从而完善了这一措施,使之更加统一、有效。市(镇)长当时是任命的,如今已改为选举产生。

  因此,各行政区在平等的基础上一致了起来。通过竞争,招聘人员以能力取代了过去的特权。正是同一时期,出现了真正的公共机构,加强了国家在领土治理、基础设施的设立和城市规划方面的作用。统一的意愿也通过制定普遍适用的共同标准表现出来:制定了《民法》,对地产的定期测量登记,选择公制统一度量衡,如今这种制度已广泛使用。

  经济和社会的深刻转变是从大革命到第二帝国时期的明显标志。虽然法国在1789年至1815年间经历的动荡使英国占据了一定的经济优势,但法国也进入了工业时代,即采煤、蒸汽机、近代锻造、大型纺织和铁路的时代。在这方面,第二帝国是一个决定性的时期,尤其在 1860年之后。此时,民主已被剥夺,唯利是图风行一时,始于1830年的以占领阿尔及利亚为标志的殖民冒险仍在继续,但与此同时,国家发生了深刻、迅速的转变,这些转变使法国成为一个现代强国:发展工业,建立银行和开创现代营销体系的大商店,改造城市,大规模的扩建铁路网,制定植树造林和防止水土流失政策。不过,尽管经济的兴盛不容置疑,但社会进步仍然滞后。19世纪上半叶,法国国内人民的生活条件很艰苦,无产阶级的严重贫困在工业城市中日益加剧。

1870年-1914年:共和制的法国及其危机与巩固

  1870年法国被德国战败之后,尽管国内局势动荡,而且还遭受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重创,但第三帝国仍然显得相对稳定和巩固。1870年9月4日,第三帝国宣告成立。1871年8月31日,阿道夫·梯也尔成为第三共和国第一任总统,那时,巴黎公社起义已于1871年5月底因遭到血腥镇压而结束。虽然政权建立初期遇到很多困难,但第三共和国却是持续时间最长的政权,一直延续到1940年。梯也尔起初是保皇派,后来逐渐接受了共和思想。1875年2月至7月,政府先后通过了确定政权组织与运作的各种法律文本,但一直要等到1877年10月4日和28日举行的选举,才使共和派在众议院成为多数,从而使政权合法化。

  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共和国面临两大严重危机,它们直接危及到国家的生存:一个是布朗热主义(1886年-1889年,指当时布朗热将军鼓吹的理论和思想——译注)它利用来自各方的不满情绪,使国家议会的基础受到威胁;另一个是德雷夫斯案(1894-1899年),它揭示出法国排犹浪潮的巨大规模,并在社会团体和政治流派中造成严重分裂。这些危机对共和国造成巨大威胁,因为它们发生在紧张的政治与社会局势的背景之下:工人运动、各政治联盟与派别的暴力活动,教权派与反教权派的冲突,这场冲突导致1905年的政教分离。此外,政治与金融丑闻和恐怖行为(1894年暗杀萨迪·卡尔诺总统)对紧张局势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不过,这一时期在制度与社会以及公共自由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果。除了1882年和1885年通过的关于免费义务小学教育的法律之外,还有《新闻自由法》(1881年)、《工会自由法》(1884年)、《女工和童工条例》(1892年)和《结社自由法》(1901年)。尽管存在危机,经济现代化仍在继续,法国成为导致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科技发明的摇篮之一。在大战前的“美好时期”,法国在国际上声名显赫:法国是世界上的第二大殖民帝国,在外交方面发挥着一流的作用,在文化艺术方面也是一个极具影响力的国家。

1914年-1945年:两次世界大战

第18任法国总统夏尔·戴高乐

  20世纪初期,欧洲局势日益紧张。在日益高涨的民族主义的背景下,列强之间的政治、贸易和殖民对抗加剧,而一些地区危机,像摩洛哥危机和巴尔干危机,又使民族主义加剧。法国与俄罗斯组成了三国协约(1893年签协议),它也是塞尔维亚和英国的盟国(1904年签订的协约)。面对这一集团,德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王国这三个中欧帝国组成了三国同盟,并得到奥斯曼帝国的支持。1914年6月28日,波斯尼亚的一个塞尔维亚人在当时处于奥地利统治下的萨拉热窝暗杀了奥匈帝国的王储,这成了引爆炸药的火星:耐心建立起来的同盟体制发挥作用,从而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1914年8月3日,法国和英国、俄罗斯一起,向德国和奥匈帝国宣战,后来意大利和美国也参战。经过4年漫长的战争,法国取得了胜利,但却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同样,参战的其他欧洲国家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法国的北部和东部遭到破坏,战争耗尽了国家财力,已经开始的社会进步中断了,尤其是战争的结果是一场真正的人造灾难:近150万青年人死亡,近300万人受伤,而出生人口一落千丈,人口外流,这对于一个人口增长率已经很低的国家来说尤为严重。

  战争使法国各政党以保卫国家为中心而结成神圣同盟,该同盟的代表人物就是“胜利之父”克雷蒙梭,他执政一直到1920年1月。而后20年代的政治生活除了1924年-1926年间左翼联盟(包括社会主义和激进主义者)执掌政权之外,主要是由右翼联盟掌权。自1920年12月法国共产党成立后,社会党左翼分裂了。30年代的经济危机、财政和社会困难以及由于意大利法西斯主义和德国纳粹主义上台而带来的国际局势恶化,加剧了国内的分裂,为众多的反议会、民族主义保守派和极右翼的抬头提供了便利,这些力量组成了“同盟”。

  这些组织频频举行暴力活动,如1934年2月6日的示威游行,这促进了反法西斯联盟的成立,其中包括社会党人、共产党人和激进党人,他们成立了人民阵线。联合起来的左翼取得了1936年选举的胜利,以莱昂·勃鲁姆为首的人民阵线政府实施了重大改革:每周40小时工作制、集体合同、带薪休假、最初的国有化、修改法兰西银行章程。但是,内部分裂,尤其是外部难题并没有解决。在自以为通过1938年的慕尼黑协定向希特勒做出让步而避免冲突之后,新任总理爱德华·达拉第站到英国人一边,把国家引入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年9月3日)。

  这场战争使法国遭受了双重创伤,一方面是由于在德军面前出乎意料的迅速崩溃,另一方面是由于维希政府制定的与敌人合作的政策。面对1940年5月纳粹入侵,法军溃退使数百万人走上逃难之路。1940年6月22日签署停战协定,法国被分割为占领区和自由区两部分。第三共和国垮台了。1940年7月10日,议会授予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英雄贝当元帅以全权,他在临时首都维希成立了新政权—法兰西国家,这个政权是一个带有个人色彩的、专制的、行会式的、歧视犹太人的政权。自1941年起,犹太人不得不接受一种特殊的身份。与纳粹德国合作是1940年10月24日贝当与希特勒在蒙图瓦尔会晤开始的。这一合作导致维希政权对占领者提供支持,支援德国发动的战争,追捕反纳粹者,并流放犹太人。“反布尔什维克法国志愿军团”竟与德军在东部前线并肩作战。

  但是,自法国占领开始就兴起的抵抗运动导致了战后掌握国家最高领导权的新法兰西的兴起。人们可以把1940年6月18日戴高乐将军从伦敦向法国人发出号召,要求他们站在盟国一边继续战斗,作为这一新法国的诞生日。自由法国力量和法国民族解放委员会组成的国外抵抗运动在戴高乐将军的领导下形成了,一些殖民地也归顺了。在法国,开始很有限的国内抵抗运动也组织起来并日益加强。除了在国内采取行动之外,还向盟国提供了极为宝贵的支持,为盟国从事情报工作,并在盟国登陆时给予军事援助。

1943年1月,罗斯福(左二)、邱吉尔(右一)在北非卡萨布兰卡与戴高乐(右二)和北非总司令吉罗德会晤,商讨盟军作战计划,会上决定次年6月诺曼底登陆

  在北非,自1942年11月被盟国解放后,一支新的法国军队组成并参加战斗。1943年春,在戴高乐将军驻法国占领区代表让·穆兰的推动下,全国抵抗运动委员会把各主要抵抗组织团结起来;当时在阿尔及尔的戴高乐在全国抵抗委员会的基础上建立了法兰西共和国临时政府。虽然这一战斗的作用在盟军战胜纳粹主义的过程中并不是决定性的,但对法国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它说服了英国人、美国人以及后来的苏联人,让法国在胜利者的阵营中占有一席之地,而不是像对待敌人的领土那样,在法国解放后占领它。因此,法国作为胜利方的正式代表参加了1945年5月8日德国签订投降书的仪式。从这个意义上讲,以戴高乐为标志的抵抗运动使军事上失败的法国在国际舞台上保住了自己的地位。

重建:1945年-1958年

  在30年间的两次大战对于法国来说是经受考验的时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它的人员损失比第一次世界大战要少,死亡人数大约60万。但是,物质损失要大得多。战斗和轰炸摧毁了城市、工厂、桥梁、火车站和铁路。此外,还有占领者过度掠夺受奴役的经济所造成的损失。但是,在国家重建过程中,人们表现出了真正的热情。日子是艰苦的,但和平使人们恢复了对未来的信心,人口增长的生育高峰期就是佐证,而美国马歇尔计划的援助产生了应急效应。

  自1945年起,尽管国家处境艰难,政府仍然出台了一些紧急措施:重要经济行业(能源、航空运输、储蓄银行、保险)和大型企业(雷诺汽车)的国有化,建立社会保险和企业委员会,由让·莫内负责的经济计划的制订等。但是来自抵抗运动的各派政治力量,共产党人、基督教民主党人,社会党人,虽然都支持戴高乐的临时政府,但是在制度选择和重大经济抉择上意见相左。而自由法国的领袖最终于1946年1月离开政府,并于1947年组建了一个新的政党—法兰西人民联盟。经过普选产生了两届立法会议(1944年妇女开始享有选举权),并经过3次全民公决,第四共和国宪法才终于得以通过,并于1946年10月27日颁布。宪法规定,国民议会权力至上,总统权力有限。1947年1月,樊尚·奥利奥尔由议会选举为共和国总统。

  除了国内政治上的分裂之外,不久又出现了由于冷战和非殖民化而产生的分裂。尽管共产党人反对,法国还是确定了它的大西洋主义,并坚定地加入了西方阵营。法国加入了为分配美国援助而于1948年4月成立的欧洲经济合作组织,后来又于1949年4月加入了大西洋联盟(北约)。此外,在德国分裂后,法国采取了与联邦德国和解的政策,这为以后的欧洲建设打下了基础。让·莫内、罗贝尔·舒曼和德国总理康拉德·阿登纳是这一和解政策的主要倡导者。这一和解政策导致于1951年成立了欧洲煤钢共同体,这是建设统一欧洲的第一个组织。法国虽然否决了欧洲防务共同体的成立,但它在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共同市场)方面却发挥了积极的作用。1957年3月25日,《罗马条约》签订,欧洲经济共同体宣告成立。

  第四共和国不得不面临由于非殖民化而产生的严重危机。这场危机始于印度支那。法国在经过8年艰苦战争后必须撤出。总理皮埃尔·孟戴斯-弗朗斯结束了这场冲突(1954年7月20日的日内瓦协议)。摩洛哥和突尼斯于1956年相继独立,而撒哈拉以南非洲开始了和平的非殖民化,但是阿尔及利亚的非殖民化却导致了一场冲突,这场冲突从1954年开始至1962年结束,对第四共和国是个致命的打击。

1958年以后的法国

  1958年5月3日,阿尔及利亚的法国人发生骚乱之后,由皮埃尔·弗利姆兰领导的第四共和国的最后一届政府倒台。戴高乐将军应共和国总统勒内·科蒂之召出任政府总理。他随即开始制定宪法,以使各种机构以新的方式进行工作。1958年9月28日以全民公决的方式通过了第五共和国的《宪法》。该宪法赋予共和国总统极其重要的地位。1958年12月21日,戴高乐由众参两院议员及地方议会议员授予这一最高职务。

  从1960年起,法属非洲诸国先后独立,却仍与法国保持着一种特殊关系。而在阿尔及利亚一直持续的战争成了第四共和国遗留下来的主要祸患。法国本土和阿尔及利亚境内的严重骚乱,以及1961年4月22日在阿尔及尔夺取政权的将军们的军事政变,促使法国政府与阿尔及利亚共和国临时政府加紧谈判,并达成埃维昂协议,这一协议得到1962年4月8日全民公决的普遍认可。之后,100万法国人不得不离开独立的阿尔及利亚重新回到法国。1962年10月28日,戴高乐就普选直接产生国家元首举行全民公决,并获得通过。1965年12月9日,戴高乐当选为总统。经济繁荣和货币整顿(1960年设立新法郎——译注)使戴高乐将军得以奉行十分积极的对外政策,其目的就是表明法国的独立性和在世界舞台上的作用。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法国依靠的是国家自掌握了核武器之后而拥有的威慑能力,1960年2月13日,法国在撒哈拉沙漠的拉甘试验了第一颗原子弹。法国成为继美国和苏联之后的第三个核大国,不过,其核力量远远落后于这两个大国。为了更好地表明法国所取得的新的独立性,戴高乐决定:法国退出北约的军事一体化指挥,但仍然是大西洋联盟的成员。

  法国的欧洲政策朝着两个方向发展:贯彻戴高乐制定的与东欧国家“缓和、谅解与合作”的政策,以便结束冷战,为建设从大西洋到乌拉尔山的欧洲做准备;落实罗马条约,同时坚定地捍卫各国的主权和根本利益。由于阿登纳首相和戴高乐将军的私人关系而建立起来的法德密切合作,使法德成为欧洲建设的“发动机”之一。

  许多重大的经济项目在法国诞生了:法国号邮轮(1962年)、协和式超音速飞机(1969年)、空间开发启动(1965年)、对技术革新和尖端工业(航空、信息、电信)的支持等。不过,在60年代,法国经济的深刻变化以及国家经历的重大的社会变革,引起了新的社会焦虑和渴望。1968年5-6月份,在法国发生的全国性的罢工运动和大学生学潮事件所激发的新要求,因新媒体的增多(晶体管收音机、电视),在全国都产生了反响。

  不到一年后,戴高乐将军由于在地区化和参议院改革的全民公决中失败,于1968年4月28日辞职。

  乔治·蓬皮杜接替戴高乐担任总统(1969年6月15日当选)。因乔治·蓬皮杜过早去世,瓦莱里· 吉斯卡尔·德斯坦于1974年5月19日当选为共和国总统。在乔治·蓬皮杜当政时期,法国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它不再反对英国加入已扩大到爱尔兰和丹麦的欧洲经济共同体,这样,在1973年,欧共体成员国就达到了9个。

  毋庸置疑,共治是最近一个时期政治上的新生事物。当共和国总统和由议会多数产生的政府分属于法国不同的政治党派时,这种共制就会出现。

  最近这些年,除了政治联合的变化和它们之间的政治分歧之外,也存在着一些根本的不变的东西。不管执政政府的政治色彩如何,尤其在以下问题上:在欧洲建设方面,历任总统和总理都是这一政策的坚定支持者,并动员他们的多数去实施这一计划;在保持法国世界经济的竞争力方面,他们对困难行业(捕鱼、冶金、纺织等等)的缩减给予指导,对新兴行业(航空、电信、生物技术、与环境相关的部门)的发展提供支持。

行政区划

本土行政区划

  法国有26个大区(行政区的一种,本土有22个)(法语:Régions administratives),这些行政区再进一步分割成100个省(本土有96个)(法语:Départements;中文翻译:区份、省、县)。这些区份都主要被按字母顺序编号,这些号码被用于邮递区号或车辆牌照。省由专区(法语:arrondissement)组成,每个专区被分为几个乡(法语:canton),每个乡包括几个市镇(法语:commune);而市镇是法国最小的行政区划单位。

海外区份及殖民地

  在海外的区份是法国的前殖民地,这些地区在法国享受着与欧洲国家相似的待遇。他们可以被认为是法国的一部分,或欧盟的一部分。 法国的海外属地包含:

  4个海外省份(départements d’outre-mer, DOM):瓜德罗普(Guadeloupe),马提尼克(Martinique),圭亚那(Guyane),留尼汪岛(La Réunion)。

  5个海外领地(collectivité d’outre-mer):法属波利尼西亚(987)(Polynésie fran?aise),瓦利斯和富图纳群島(986)(Wallis et Futuna),马约特(976)(Mayotte),圣皮埃尔和密克隆群岛(975)(Saint-Pierre et Miquelon),法属南极领地(Les Terres australes et antarctiques fran?aises)。

  1个特殊行政单位(Statut spécifique):新喀里多尼亚(La Nouvelle Calédonie)。

政治

  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即现在的法国)的宪法于1958年9月28日由法国民众全体公民投票通过。1958年10月4日制订的宪法决定了第五共和国的国家政体运作方式。此后宪法经历多次修订,它大大增强了行政机关与议会的关系。

  国家元首由普选直接选举产生,任期5年(2000年9月24日法国全民公决之后确立总统任期5年制);并由总统任命总理,和根据法国宪法第8条,总理的提名来任命政府其他成员。总统主持内阁会议,颁布法律;总统亦是三军统帅。另外,根据宪法第16条,在面临重大危机时,总统拥有采取非常措施的权力,例如宣布国家进入紧急状态或启动全国动员令等等。根据宪法第20和21条,在总理的领导下,政府决定并主管国家的政策;领导政府的运作,保证法律的实施;政府向议会负责。

  社会党候选人奥朗德在2012年5月举行的总统选举中获胜,当选法国总统。国际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影响深远,民众不满情绪上升。在外交领域,法正式重返北约,通过二十国集团峰会等多边舞台,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和气候变化等国际热点问题的解决,加快调整与各大国关系,维护法的大国地位。在2012年6月举行的立法选举中,以社会党为首的左翼获得国民议会多数席位。

公民与国家

  共和国公民是一个矛盾的人的概念。事实上,他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的民族一分子,但是他只能通过自己的选民代表来表达意见。他的权力,在选举的当晚就结束了。他的代表以他的名义发表意见。公民只是从第五共和国开始,通过多种选举机会(总统选举、立法选举、大区议会选举、县议会选举、市镇议会选举、欧洲议会选举),通过立宪公决、立法公决(即便这种手段的使用次数有限,45年间只有过9次),以及求助选民以解散国会方式(4次)来裁决意见分歧,他才有更多机会成为不同机构的参与者。

  由于经常需要他表示态度,公民选举人越来越厌恶行使他的职权,因为在法国参加投票与否是一项非强制性行为。最近几十年突出的是弃权倾向,白票现象发展也很快;另一个特点是选民的不稳定性,特征是传统凝聚力因素(宗教、社会、家族等因素)失去了对选民行为的影响力,以及选民根据自身利益厉害关系投票。同时,欧洲公民身份制度(这种制度使欧盟员国国民参加市镇选举和欧洲议会选举),在法国也将原先在国籍和公民身份之间很强的联系打开了一个缺口,而这一点,跟在某些北欧民主国家的情况相比就有所不同。如果说代表制度成为更民主、给予公民一个更大的选举权和监督权,那主要是在他跟本国国家和政府部门的关系上,公民地位真正发生了彻底的变化。公民从一个被限制在由国家和国家公务员事先限定的框架里行使职权,并且不得越过雷池一步的被管理者,在二十世纪成为一个公用事业(原先为行政管理机关)的用户。这样一个变化,要求行政管理机关关注公用事业服务使用者的忧虑和需求,并为进一步持续发展变化打开了道路。

  国家干预的范围向社会和经济领域延伸,使公用事业概念发生根本变化,公用事业由行政管理机关转变为也带有社会、工业或贸易服务机构色彩。因此,公用事业的用户,在六十年代一个朝着消费社会发展的社会里,他本人也成为公用事业所提供服务或产品的消费者,只不过公用事业所提供服务或产品,其中一部分仍然是行政服务而已。

  上世纪八十年代,管理观念引入国家机关,竞争法在欧盟法规影响下得到了发展,自由理论4产生了一定影响,这一切导致出现这样一种倾向:公民被视为顾客。特别是在部分公用事业领域取消了垄断或实行私有化之后,一些公用事业处于竞争状态之下,这种倾向更为明显。公用事业部门的职能转换,正因为某些公用事业实行了私有化或由于企业模式影响的不断扩大,对这种倾向更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欧盟一体化建设的影响下,公用事业概念本身也受到质疑,代之以一个更灵活的概念:《罗马条约》(1975年)当年提到的“经济总体利益部门”,被八十年代的“全面服务部门”概念所取代。同样,公用事业出现有偿服务与非有偿服务之分,也会导致法国特有的公用事业法律地位体系的特征逐渐消失,所以它们原先与用户的关系也将会消失。

  公民在他跟某些行政管理机关的关系上,尽管有时是被管理者,有时是用户,有时是顾客,但公民概念并没有因此从公用事业—公共服务中完全消失。只不过他直接参与公用事业的管理或对公用事业的监督显得更为困难。在法国,除在教育领域外,消费者协会很不活跃。公民概念是通过承认用户权益而溶入公用事业的。这些权益主要是对被管理者身份公民而言的调解权(1973年)、行政文件查阅权(1978年)、行政决定知情权5(1979年)、抗辩权(1983年)以及普遍意义上的知情权(2001年4月12日关于公民与行政管理机关关系中公民所享有各种权利的法律)。这样一种发展趋势完全是势在必行的,特别是因为当用户跟行政管理机关发生争执时,往往毫不犹豫地使用法律手段,上诉到行政法庭或者司法法庭(尤其是刑事庭)。

  行政管理机关正在发生的变化,对公用事业前景以及对公与私、或国家与地方政府之间关系方面所存在的疑问,这一切冲击了法国行政管理模式以及行政部门与公民关系的表面一致性。但是,它们并没有因此从根本上动摇这种一致性,因为法国行政管理模式以及行政部门与公民关系是法兰西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个性的组成部分之一。

征求公民的意见

  有些法案草案或总体政策在制订之前会征求公民的意见。公民就是通过这些征求意见活动参与制订公共政策。这些征求意见活动,有些已形成制度化并且按法律规定是强制进行的,如向最高行政法院、经济社会理事会、公职高等理事会等征求意见。其它征求意见活动往往是非强制性的,但频率比较高,如向经济和社会组织机构,或就那些将会产生经济和社会影响的项目、计划向行业组织的代表征求意见。这些征求意见活动可以是在内部进行,邀请公职人员和公务员对国家改革问题进行讨论;也可以在外部进行,即组织被管理者的代表或与公共决策有关各方的代表来进行讨论。这样就可以收集到各利益有关方或压力集团的意见。征求意见这种手段已逐渐成为公共政策决策过程的组成部分。政府部门绝大多数都设立了一些委员会,其作用是提供鉴定意见或咨询意见,如直接对总理负责的全国人权协商委员会。

行政管理的现代化进程

  向用户所提供的服务质量问题已提到优先位置。在满足质量要求的同时,还要改善获取信息的便利性和简单性,提高速度,改善接待态度,向前来办理行政手续的人提供帮助等等,正如需要简化手续和程序以及缩短决策周期一样。

  信息与通讯新技术(简称NTIC)的应用为行政管理现代化进程开辟了新的前景。它不仅通过政府开办因特网网站为改善向被管理者提供的信息本身提供了可能,而且通过无纸化办公方式,为各种手续的办理(远程办理程序)提供了便利,甚至还可以提供具有附加值的服务(远程服务)。电子行政计划旨在以提高交流速度和简化手续方式来改善服务质量。

  关于办公设备,主要目的是使行政机关在使用这些设备之时,为增强它们的经济效益意识提供可能性。在简化政府采购公开招标程序以及使之跟上时代步伐等方面的措施,都体现了这种意愿(2001年3月7日修改了政府采购法典)。

  关于资金与财务管理,2001年对此进行了重大改革。改革的主要目的是要求资金与财务管理必须围绕部门职能和使命来进行,以保证国家的各项活动得到更好的协调。改革的另一目标是改善管理者的自由度,但条件是管理者需在事前作出承诺,事后对管理结果进行评估。这项改革还对资金支配权在政府与议会间进行了重新分配。2001年8月1日关于财政法的组织法(简称为LOLF),为公共部门管理实现重大转变创造了条件,目的是提高国家的运作效率。

宪法

  现行第五共和国宪法系1958年9月公民投票通过,10月4日生效,是法国历史上第16部宪法。曾进行过多次修改。宪法规定,总统为国家元首和武装部队统帅,任期5年,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总统任免总理并批准总理提名的部长;主持内阁会议、最高国防会议和国防委员会;有权解散议会,但一年内不得解散两次;可不经议会将某些重要法案直接提交公民投票表决;在非常时期,总统拥有“根据形势需要采取必要措施”的全权。在总统不能履行职务或空缺时,由参议院议长暂行总统职权。

议会

  实行国民议会和参议院两院制,拥有制定法律、监督政府、通过预算、批准宣战等权力。国民议会共有577名议员,任期5年,采用两轮多数投票制,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本届国民议会于2012年6月选举产生,议长克洛德·巴托洛纳(Claude BARTOLONE),属社会党。参议院共348席,由国民议会和地方各级议会议员组成选举团间接选举产生,任期为6年,每3年改选一半。本届参议院于2011年9月改选产生,左翼获得多数席位,其中社会党占126席,该党成员让-皮埃尔·贝尔(Jean-Pierre BEL)当选参议长。

政府

  本届政府于2012年6月20日组成。除总理外,包括部长20名,部长级代表18名。主要成员有:总理让-马克·埃罗(JEAN-MARC AYRAULT),外交部长洛朗·法比尤斯(LAURENT FABIUS),国民教育部长樊尚·佩永(VINCENT PEILLON),掌玺和司法部长克里斯蒂娜·托比拉(女)(CHRISTIANE TAUBIRA),经济和财政部长皮埃尔·莫斯科维奇(PIERRE MOSCOVICI),社会事务和卫生部长玛丽索尔·图雷纳(女)(MARISOL TOURAINE),地方平等和住房部长塞西尔·迪弗洛(女)(CECILE DUFLOT)等。

法律制度

  法国法律制度属于欧陆法系,是成文法律,不容许法官制定法律。法官只能够根据以往的判例来诠释法律。法国法律的基本精神仍然跟从《法国民法典》。根据《人权和公民权宣言》,只有危害社会的行为才会被禁止。

  法国司法制度拥有两套相互独立的法院系统,即行政法院系统和普通法院系统,两者并行运转。两个法院系统有各自管辖的诉讼案件并能够作出最终的判决。行政法院系统,由行政法院、上诉行政法院和最高行政法院所组成,而普通法院系统则由基层法院(初审法庭、大审法庭、轻罪法院、重罪法院、商事法院、劳资调解委员会等)、上诉法院和最高法院组成。为了解决两个法院系统在管辖范围上的争议,法国还设立了权限争议法庭。

司法机构

  分为两个相对独立的司法管辖体系,即负责审理民事和刑事案件的普通法院与负责公民与政府机关之间争议案件的行政法院。

  普通法院有三类:

  专门法庭(包括儿童法庭、负责处理雇主和职工之间纠纷的劳资调解委员会、审理商人之间或商业公司之间争端事件的商务法庭和社会保险法庭)

  民事法院

  刑事法院(包括判决轻微犯罪案件的警察法庭、判决轻罪案件的轻罪法庭、判决重大刑事案件的重罪法庭)

  普通法院系统纵向上又分为四级:初审法庭、大审法庭、上诉法院和终审法院。终审法院是最高一级司法机关,负责受理对35个上诉法院所作判决的上诉。

  行政法院是最高行政诉讼机关,下设行政法庭。行政法院对行政法令的合法性作最后裁决,并充当政府在制定法律草案方面的顾问。

  法国的检察机关没有独立的组织系统,其职能由各级法院中配备的检察官行使。检察官虽派驻在法院内,但行使职能独立于法院。检察官的管理权属于司法部。最高法院设总检察长1人,检察官若干人;上诉法院设检察长1人,检察官若干人;大审法院设检察官1人,代理检察官和助理检察官若干人。

中央集权

  如果说民族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那么作为民族组织形式和民族人格象征的国家,则同样更应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拿破仑时代的国家,以及十九世纪的共和国,国家机关和地方政府都是以金字塔式中央集权为特征。处于这一体系核心地位的是围绕政府权力而组成、以不同部委(下设司、局)为机构的国家中央政府机关。 该种组织形式在第五共和国达到巅峰。第五共和国以建立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政权,给这种金字塔式中央集权赋予了一种政治协调性(参见《组织机构与政治生活》)。除这一中央机关之外,传统行政管理体制通过国家派驻外省单位的形式沿袭下来,划分为行政辖区(大区有大区区长,省有省长,县有县长,市镇有市长、镇长)。这样一个派驻外省权力机构的区划结构与地方分权的地方政府机构重叠在一起(大区、省、市镇)。

  这一经典组织形式,现在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尤其是脱离部委直属领导,但并未因此而成为地方分权(地方政府)的原中央级行政管理机构作为独立机构得到了发展。因此,从七十年代起(第一个是1973年诞生的调解机构),受国外模式的影响,独立行政管理机构在许多领域迅速壮大起来,主要作用是对某些经济(竞争理事会)、金融(证券委员会)、通讯(视听高级理事会,通讯监管署)、政治(选举、民意调查、政党党务)以及行政(查阅行政文件、信息档案)等活动进行监督。它们的监督和整改职能,通常也起到一种行政决定性质的职能,这种职能通常由行政法官进行监督。如果不是由行政法官监管时,则归相应部委监督。

  国家行政机关与它周围环境的关系,同样发生了深刻变化。从二十世纪起,当发生战争或在经济危机时期,在赋予国家的使命迅速增多、加重以及国家行使社会福利职能和国家发挥大包大揽一切的作用影响下,国家和公益事业单位的干预领域,在广义概念(国家负责管理的)全民利益名义之下得到了逐步拓展,导致了国家以及国家机关的概念发生变化。专制国家(十九世纪时公共权力占主导地位理论)发展成为大包大揽一切的国家(指在社会保障、教育、福利等方面)。从八十年代起,这一趋势有所回落,国家倾向于回归到它传统的公共权力职能,作为国民互助体系的保证人,国家并未公开宣称放弃它在社会领域的作为,以及在经济领域的调控作用。

  国家不再是无所不能的业主。在国内,它向地方政权转移了部分权力。对这些地方政权,它从1982年起就不再行使领导职能,而代之以事后司法监督。它转移的这部分权力中,甚至包括了封建王朝时期国家就拥有过的权力。在对外方面,它也向欧盟权力部门作出了让步,如欧盟委员会在经济和贸易方面就拥有监督权和调控权。这样一种共同决策体系,随着双重职责制的逐步弱化而得到确立。事实上,在市镇一级,市长过去由政府任命,现在他仍然是国家在本市镇的代表,是市镇最高行政长官。但是,在省一级,省长不再主持本省最高权力机关省议会的工作,该议会选举产生其主席;在大区一级同样如此。

  决心重新回归自身职能的国家机关,采取了一个转变职能的步骤,即实行一项名副其实的权力下放政策,其原则在1992年已由1992年7月1日《权力下放宪章》中予以确定。它给予省长广泛的决策权和领导中央下放部门的领导权,以及政府政策的执行权。这样一个以省长为中心的国家地方政策的协调进程,在2003年完成对宪法进行修改、加大权力下放力度之后迈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国家改革的主要方向

  在法国,国家改革已成为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八十年代初以来,历届政府实行过不少改革计划,透过这些改革计划,可以发现它们具有明显的延续性。这些计划主要着手解决合法性危机问题。国家改革主要侧重在如下三个方面:重新调整国家使命,肯定近地原则和提高工作效率,视工作效率为公共管理必须遵循的原则。

  改革国家体制意味着重新定义国家职能的性质,使国家机构与之相适应,以解决运转不良问题。例如,经过重新调整国家职能,透过国家在经济领域发挥的作用,就可以清楚地看到所发生的变化。国家拥有掌控经济发展能力的观念,同样发生了深刻变化,尽管从二次世界大战起这一观念在法国就占主导地位。如果说目前国家仍在经济领域发挥作用,实际上它只起到调控作用,当不同利益方出现冲突时进行裁决。

  国家改革的另一个方向是,原先建立在中央权力占压倒优势基础之上的地方政权体系,在近几十年来得到了不断发展。共和国组织体系具有地方分权特点写进宪法第一条,加上补充性原则在第七十二条中予以确认,这些就是重视近地管理原则的最新体现。

  始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国家改革措施,其中心内容是提高工作效率。国家机关必须不断提高工作效率,缩减开支,这种要求一直是国家改革首当其冲的优先内容,正如向服务对象所提供服务质量一样,服务质量也是效率的一种表现形式。

政党

  法国实行多党制,主要政党有:

  (1)社会党(Parti Socialiste,简称PS):执政党。前身是1905年成立的“工人国际法国支部”,1920年发生分裂,多数派另组共产党,少数派则保留原名。1969年改组成立社会党,1971年与其他左翼组织合并,仍用现名。党员约20.3万人,多为公职人员和知识分子,现任第一书记为马尔蒂娜·奥布里(Martine AUBRY),2008年11月当选。该党对内注意体现左翼政党色彩,主张维护劳工利益,同时采取务实的经济政策;对外主张维护法国独立核力量,推动欧洲一体化建设,并加强南北对话。历史上曾多次执政。2010年3月在大区议会选举中获胜,2011年3月和9月,先后赢得省议会部分选举和参议院改选,并与其他左翼力量共同赢得参议院多数席位。2012年5月,社会党候选人奥朗德当选法国总统。2012年6月在立法选举中获胜,目前在国民议会中占据302席。

  (2)人民运动联盟(Union pour un Mouvement Populaire,简称UMP):主要反对党。前身系2002年总统大选中的竞选联盟,核心为原保卫共和联盟(戴党),并吸收了自由民主党和法兰西民主联盟的主要力量。2002年11月17日正式宣告成立,取用现名。党员约35万人,多为职员、官员、自由职业者、商人、农民和工人等。属中右政党。2007年原党主席萨科齐当选总统后,党内实行集体领导制,不设党主席。2010年11月起科佩(Jean Francois COPE)担任总书记。该党党纲是“自由、责任、互助、国家、欧洲”,主张奉行务实、开放的经济政策,重塑社会市场经济理念,推动欧盟建设。2012年6月在立法选举中落败,仅拥有194个席位。

  (3)欧洲环保党(即绿党,Les Verts)。上世纪70年代起,法国环保主义者开始以绿党名义参与政治活动。欧洲环保党系法不同政见的环保主义者和组织组成,成立于2008年底,现任全国书记杜弗露(Cécile DUFLOT)。2007年法总统大选绿党候选人惨败,为在政坛赢得一席之地,当年底,各环保组织负责人共商联合事宜,并于2008年10月正式宣布成立欧洲环保党,但仍沿用绿党称呼。2009年欧洲议会选举中,绿党首次以欧洲环保党名义参选,赢得16.28%的选票,与位居第二的社会党仅差0.2%, 成为法政坛崛起的一支新军。2010年3月大区议会选举中,绿党在首轮投票中再次位居第三。2012年4月法国总统选举第一轮投票中,绿党候选人若莉得票率2.31%。2012年6月立法选举中获得17个席位,自组党团。

  (4)新中间党(Nouveau Centre)。前身是法兰西民主联盟(Union pour la Démocratie Française,简称UDF)中支持执政党人民运动联盟(UMP)的一支。对内主张进行一定程度的社会改革,提倡在社会、经济、文化等领域实行自由化政策,对外积极主张加强欧盟建设。领导人是埃尔维·莫兰(Hervé MORIN)。

  (5)民主运动(MoDem)。前身是法兰西民主联盟(Union pour la Démocratie Française,简称UDF)中的偏左派,由法兰西民主联盟前主席弗朗索瓦·贝鲁(François BAYROU)领导。民主运动成立后拒绝与其他政党联合备选,党员一再流失。2012年4月法国总统选举第一轮投票中,该党候选人贝鲁得票率9.13%。2012年立法选举中仅获2席,贝鲁本人落选。

  (6)共产党(Parti Communiste Français, 简称PCF):现有党员约7-8万,多为工人、雇员、教员、手工业者等。现任全国书记皮埃尔·洛朗( Pierre Laurent)。1920年12月成立。二战后初期达到顶峰,最多时拥有党员80多万,曾是法第一大党。但此后,在法经济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和国内外政治风云变幻的背景下,法共应对乏力,力量和影响不断下降,逐渐沦为边缘小党。2008年底,法共三十四大召开,决定与左翼党结成左翼阵线,在2011年省议会选举与参议员改选中分获118席与21席。2012年4月法国总统选举第一轮投票中,左翼阵线候选人梅朗雄得票率11.11%。

  (7)国民阵线(Front National):成立于1972年10月。党员约10万人,多为中小工商业者。2011年1月起让-玛丽娜·勒庞(Jean-Marine LE PEN)担任总书记。1986年议会选举中首次进入国民议会。代表极端民族主义思潮,煽动排外情绪,强调“要把法国从欧洲控制和世界主义中拯救出来”,呼吁“进行一次反对新共产主义和世界主义的十字军讨伐”。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爆发,法民众购买力下降,失业人数激增,极右翼思想有所回潮。国民阵线借机大打移民、安全、就业牌,2010年大区议会和2011年省议会选举中吸引大量选民回归,影响力再次上升。2012年4月法国总统选举第一轮投票中,该党候选人玛丽娜·勒庞得票率17.9%,创历史新高。2012年6月立法选举中获得3席,重返国民议会。

  其他政党有:

  右翼:保卫法兰西运动(Mouvement pour la France)、保卫法兰西联盟(Rassemblement pour la France)。

  左翼:左翼共和联盟(Association pour une Gauche Républicaine)、共和与公民运动(Mouvement Républicain et Citoyen)、左翼激进党(Parti Radical de Gauche)。

  中间派:公民运动—共和之极(Mouvement des Citoyens-Pôle Républicain)。

  极右:全国共和运动(Mouvement National Républicain)。

  极左:工人斗争党(Lutte Ouvrière)、革命共产主义同盟(Ligue Communiste Révolutionnaire)、劳动党(Parti des Travailleurs)。

重要人物

  弗朗索瓦·奥朗德:总统。1954年8月12日生于法国鲁昂。1980年毕业于法国国家行政学院。1979年加入社会党,1981年任总统府经济事务专员。1988年、1997年、2002年三次当选国民议会议员。1997-2008年任社会党第一书记。2001年当选科雷兹省首府蒂勒市市长。2008年当选科雷兹省议会主席。2011年10月经党内初选成为社会党总统候选人。2012年5月6日当选法兰西共和国第7位暨第10任总统。5月15日,正式就任。

  让-马克·埃罗:总理。1950年1月25日生于马恩-卢瓦尔省。毕业于南特大学文学院,德语学士。1972年加入社会党,1986年当选国民议会议员并连任至今,1997年起任国民议会社会党党团主席。27岁当选圣埃尔布兰市市长,成为法3万人以上市镇最年轻市长,1989年当选法西部重镇南特市市长,连任至今。2012年5月16日被奥朗德总统任命为总理。

经济

  法国经济结合了现代化的资本主义经济以及政府干预。政府在各个行业的主要版块依然有重要影响;在铁路、电力、航空和电讯企业,政府还拥有主要的控制权。从1990年代初开始,法国政府就一直在逐渐放宽对这些版块的控管,并正在缓慢地释出在法国电信、法国航空以及保险、金融、国防企业的控股份额。除此之外,肥沃的田土、先进的技术以及政府的补助使法国成为西欧领先的农业生产的国家。

  法国是最发达的工业国家之一,在核电、航空、航天和铁路方面居世界领先地位。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19457.8亿欧元,同比增加1.7%;进出口总额10273亿欧元;公共财政赤字1448亿欧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7.65%,失业率(本土)9.7%。2011年经济增长率1.7%,贸易赤字695.92亿欧元,公共财政赤字908亿欧元。通货膨胀率(2011年):2.1%。

资源

  铁矿蕴藏量约10亿吨,但品位低、开采成本高,煤储量几近枯竭,所有铁矿、煤矿均已关闭,所需矿石完全依赖进口。有色金属储量很少,几乎全部依赖进口。能源主要依靠核能,约78%的电力靠核能提供。此外,水力和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也比较充分。森林面积约1556.5万公顷,覆盖率28.6%。(资料来源:法国农业部)。

工业

  法国工业产值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0%。主要工业部门有汽车制造、造船、机械、纺织、化学、电子、日常消费品、食品加工和建筑业等,钢铁、汽车和建筑业为三大工业支柱。核能、石油化工、海洋开发、航空和宇航等新兴工业部门近年来发展较快。核电设备能力、石油和石油加工技术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航空和宇航工业仅次于美国和俄罗斯,居世界第三位。钢铁、纺织业居世界第六位。

农牧业

  法国是欧盟最大的农业生产国,也是世界主要农产品和农业食品出口国。2010年农业产值666.5亿欧元,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4%。农业人口约102万。本土农业用地2928万公顷,约占本土面积的53.3%。农业用地的96%为家庭所有。

  农业的传统地区结构为:中北部地区是谷物、油料、蔬菜、甜菜的主产区,西部和山区为饲料作物主产区,地中海沿岸和西南部地区为多年生作物(葡萄、水果)的主产区。法国已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农业生产率很高。农业食品加工业是法国对外贸易的支柱产业之一。

服务业

  服务业在法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发展较快,连锁式经营相当发达,已扩展至零售、运输、房地产、旅馆、娱乐业等多种行业。服务业用工现约1600万人,占总就业人口的71.5%。法国大型零售超市众多,拥有家乐福(Carrefour)、欧尚(Auchan)等世界著名品牌。

旅游业

  法国是旅游大国。2010年接待外国游客7680万人,居世界首位,旅游外汇收入463亿美元,继美国、西班牙之后,居世界第三位。旅游与相关行业从业人员约84.4万人,其中旅店、野外宿营地从业人员约21.5万人,餐饮业从业人员约51.5万人。旅行机构5324家。全国有20533家旅馆和14879家各类小旅店、野外宿营地、青年之家等。有餐馆和咖啡馆187066家。(资料来源:法国旅游局、INSEE)

交通运输

  交通运输发达,水、陆、空运输均极为便利。

  铁路:在法国本土,国家铁路网通往除科西嘉岛以外的各个地方,铁路总长31939公里,其中电气化铁路14176公里,高速铁路2000公里,双线或多线铁路12132公里。高速火车技术居世界领先地位,目前保持每小时574.8公里的火车速度世界纪录。2010年铁路旅客周转量为993亿人公里,货物周转量为301亿吨公里。

  公路:法国公路网是世界最密集、欧盟国家中最长的,总长度超过90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2000公里。2010年公路旅客周转量为8892亿人公里,其中使用私家车的旅客周转量为7273亿人公里,公共汽车为499亿人公里。公路货物周转量为3051亿吨公里。

  水运:内河航道总长8500公里,其中可通行1500吨级以上船舶的航道约1900公里。巴黎是主要内河港口。2010年货物周转量为81亿吨公里。主要海港有马赛港、勒阿弗尔和敦刻尔克港。2010年法国本土海港总吞吐量3.4亿吨。

  空运:2010年航空旅客周转量近1.25亿人次,起降飞机约270万架次。建有494个机场,其中153个为民用,通达134个国家和地区的529个城市。主要航空公司为法航,主要机场有巴黎戴高乐机场和奥利机场、尼斯机场等。(资料来源:法国交通部、INSEE等)

财政金融

  政府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税收,税率高于美、日等国。主要税种有增值税、所得税、公司税、社会福利税等。2010年,法国公共财政赤字为1488亿欧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7.65%;公共债务达15960亿欧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83%。2011年公共债务17173万亿欧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85.8%。(资料来源:INSEE)

  截至2012年1月底,法国外汇储备总额为1866.24亿欧元。

  法有金融机构1500多家,农业信贷银行、法国巴黎银行、兴业银行、里昂信贷等八大银行资产占全国银行总资产的一半以上。

对外贸易

  法国与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往来,是世界第五大出口国和第六大进口国。2010年进出口总额10273亿欧元。近年来,法政府把促进出口作为带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在保持和扩大原有国际市场的同时,积极开发拉美、亚太等地区的新市场。

  法国进口商品主要有能源和工业原料等,出口商品主要有机械、汽车、化工产品、钢铁、农产品、食品、服装、化妆品和军火等。法对外贸易的70%在欧洲国家内部进行。美国是法在欧盟之外的最大贸易伙伴。

对外投资

  2010年法对外直接投资总额达635亿欧元,比2009年下降14%。(资料来源:INSEE)法国对外投资主要集中在欧盟成员国,对美国和石油输出国组织成员国、非洲、拉美的投资也较高,并以工业、能源、服务部门为多。大多数投资采用企业兼并或购买公司股份的形式。

对外援助

  2010年官方发展援助总额约为97.51亿欧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0.5%,是世界第三大援助国。援助主要方式为贷款、减债等。主要援助对象包括非洲国家(2010年占所有援助的54%,约32亿欧元)以及越南、黎巴嫩、巴西等国。(资料来源:法国外交部)

外国资本

  20世纪80年代,外国对法投资主要集中于购买不动产,10年中共购买土地4.5万公顷。近年来外国对法服务业和工业部门的投资加快,主要领域有软件业、信息服务业、汽车及其配件制造业等。2010年,外国资本在法直接投资额达574亿美元,创造了3万多个就业岗位,是继美国和中国之后的世界第三大引资国。美、德、英、瑞典、日本等国是法主要外资来源国。目前,平均每100个法国人中就有14个在外资企业工作。(资料来源:法国国际投资署)

人民生活

  法国是高福利国家。社会保险制度始建于1945年,现已发展得较为完善。2009年各类社会保障总支出为6245亿欧元,资金主要来源于雇员和雇主交纳的社会分摊额以及对工资外收入征收的普通社会税金,保障范围涵盖退休金、养老金、医疗保险费、家庭津贴、待业金(失业补助和职业培训费)、残疾人补助等。由于人口老龄化等问题,政府财政逐渐不堪重负,遂于2003年和2004年相继推出《退休制度改革法案》和《医疗保险改革法案》,旨在通过延长社会分摊额缴纳时间等措施减轻国家财政负担。法长期实行最低标准工资制度,2012年1月起最低工资为每月1398.37欧元。人均国民收入约42930美元,居世界第26位(2010年,世界银行数据)。2010年全法共有2751家医疗机构,住院床位近48万张,平均每10万人可享受334位医生、66位牙医、133位助产士和119位药剂师的服务。法国家庭56%拥有自己的产权房,80.7%有汽车,95.8%有手机,60.1%有个人电脑,58.1%接入了因特网,家用电器已很普及。(资料来源:法国卫生部、INSEE)

军事

  法国目前的国防体制是在戴高乐政府1959年《国防组织法》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总统是武装力量的最高统帅,在其领导下的国防决策机构包括内阁会议、国防委员会、小范围国防委员会和高级国防委员会,其中内阁会议是最高决策机构,负责制定国防政策、任免将级军官,有权宣布总动员、发布戒严令和紧急状态令等。法奉行独立自主的防务政策,逐步推进军队职业化改革,以职业兵役制替代义务兵役制;由核潜艇和战略轰炸机构成海空二位一体的核打击力量;国防工业进一步实施以合并、推动高科技及真正走上市场为内容的改组。

国防力量

  武装力量由陆、海、空三军和宪兵组成,总兵力约34万人。2012年国防预算为393.7亿欧元,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9%(资料来源:法国国防部)。

  陆军负有在复杂背景下,首先以陆地为基础,保证对自然和人为环境实施长期和持续掌控的使命。在其任务中,“远程派遣”要求它具有远距离派遣一支5万人部队的能力,参与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框架内的重要行动。

  空军参与任何阶段、任何地点的国防任务。在国防使命范围内,空军尤其承担核力量中空军组成部分的责任,在航空航天领域保卫领土安全以及随时能够派遣部队和运输装备和军需参与远离本土的行动。空军拥有两个正常运转的指挥中心,即战略空军司令部(CFAS)和空军防务与空中值勤司令部(CDAOA)。

  国防海军在跨军种集团军中,必须承担军队四大重要战略职能中它必须承担的职责。军队正是围绕这四大重要战略职能来开展其威慑、预防、远程派遣—打击和防御行动的。在威慑这样一个特殊领域,海军扮演了一个重要角色,它通过战略远洋舰队(FOST),保证它完成所承担的这一重要使命。战略远洋舰队的骨干力量是战略导弹核潜艇(SLNE)。威慑使命同样也可以通过机载核武器来完成。

  宪兵部队负责公共安全、维持秩序和执法。同时也完成司法警察和治安警察的任务。在欧洲,宪兵部队积极参与警务合作,特别跟“欧洲警察”机构合作,为“申根”国家信息系统的日常管理作出了贡献。在国际层面上,宪兵部队向希望实施新型组织结构的国家提供建议,并且在它擅长的领域协助进行干部培训,如维持秩序、科技警察、国家宪兵特警队(GIGN)等。

国防理念

  捍卫国家的根本利益 国家根本利益内涵由共和国总统确定,主要包括人民、领土和自由行使主权。同时,法国还必须保证维护本国在国际范围内的战略利益,并且在世界上为避免冲突、维护或重建和平、遵守国际法和捍卫民主价值观贡献自己的力量。从本质上说,战略利益的根本就是维护欧洲大陆和周边地区(地中海地区、中东地区),以及经济活动和自由贸易关键区域的和平。

  致力于欧盟建设的发展和欧洲大陆的稳定 法国维护其世界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对欧盟建设和欧洲未来发展的影响力。法国之所以选择推动欧盟建设这一政策,有其战略考虑,也有经济原因。此外,法国尽管对维护其安全的方式方法仍然能够自由作出评判,但它承认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范围内欧洲与美国之间的重要关系,包括支持北约参与联合国和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OSCE)的维和行动。换言之,改革后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能更好地划分美国和欧洲职责,使其力量为维护和平或解决危机等使命服务。

  落实全面国防理念 该理念不仅仅局限于军事方面。因为一个国家的安全和稳定不仅取决于该国军队和警察力量,同时也有赖于社会组织、教育体系以及社会互助方面的运行模式。实上,国防概念与国家概念两者密不可分。因此,民事安全担负了保护人民群众、维护公共秩序的使命,从而保障了国家的延续性。民事安全救助包括对重大自然灾害和人为灾祸的预防和出现灾情时的救助行动,保障敏感设施和网络的安全,以及在危机时期保障资源的合理分配。

国防组织体系

  法兰西共和国总统是国家领土完整的保障(宪法第五条),他是三军统帅(宪法第十五条),拥有在必要时使用核力量的权力。总理是国防事务的责任人(宪法第二十一条),而国防部长则具体负责军队的组织和动员工作。1996年宣布的军队实行职业化和放弃混合型兵役制的决定从2002年12月31日起正式生效。满18岁青年必须义务服兵役一年的规定已被取消,取而代之的是,16至18岁的青年,无论男女,都必须接受一天的战备训练。

  从2002年起,国防预算得到显著增加,目标是达到国内生产总值2.5%的目标。这在2003年-2008年期间军费规划(LPM)中有具体规定:在此期间内,预计每年将花费148.4亿欧元,通过采购新装备达到保持和提高军事行动能力。同1997年-2002年上一个军费规划期相比,2003年-2008年军费规划,按欧元不变价格计,全期每年将以6.8%的平均速度递增。到2008年,国防预算将至少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根据2003年-2008年军费规划,到2008年,军队编制人数将达到并控制在44 6,653人。

文化

  法国文化富有多元性,13世纪以来法国都是世界文化中心之一。法国文化具有浓厚的哥德式和天主教式融合的风格。现代法国文化则因为经历了许多挫折,例如英法百年战争、法国王朝中央集权制专政时代、法国大革命、普法战争、巴黎公社、两次世界大战等等,这一切都对法国文化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和蹂躏践踏,但在这个过程当中又不断涌现和产生出新的文化融合来,造就出今天的法兰西文化;然而,这自然就与古代古典的法兰克文化相对地显得曲折离奇和大相径庭了。

  从历史的角度来讲,法国在远久的历史中,就一直夹杂着古罗马古典的文化气息和以前被认为“蛮族”的法兰克、哥特人和高卢人的文化特色;这一点在后来濒临罗马帝国灭亡的3世纪到4世纪彰显得更为鲜明;法兰克地区的蛮族群越境进入古罗马在现今法国的疆界中进行军事政治和文化习俗等等领域上的入侵,再加上基督教得到在罗马帝国的合法地位(311年颁布罗马皇帝《米兰法令》)甚至国教地位(392年成立罗马基督天主教会,或称梵蒂冈教会);种种原因为这一文化糅合的色彩进一步推进罗马帝国法兰克地区行省而产生出崭新的“法兰西文化”提供了客观、有利和大势所趋的条件;文化糅合这一点不仅能从当时4世纪罗马帝国法兰克行省的市镇和村庄生活中看到——古罗马式的建筑与新兴蛮族风味的基督教堂兴起、蛮族生活方式进入罗马人体系中等等;甚至连罗马帝国官方的军队管理形式也受到了法兰克文化客观上的“入侵”——法兰克、斯拉夫和德意志人的大量移民改变了罗马军团在军营里面的管理和训练形式。种种客观的历史迹象综合起来,法兰克与古罗马的文化是相糅合而产生出崭新的中世纪文化,法兰西文化又在中世纪主流文化中担当不可或缺的角色,而古罗马文化与法兰西文化平等地相辅相成:法兰西受到古罗马文化渲染而演成文化同化或是进步,而古罗马又从法兰克的大量移民中领会到了蛮族训练军队和管理民众的方式甚至是他们的文化特征,从而巩固罗马帝国对人民的统治。

文学

  17世纪开始,法国的古典文学迎来了自己的辉煌时期,相继出现了莫里哀、司汤达、巴尔扎克、大仲马、雨果、福楼拜、小仲马、左拉、莫泊桑、罗曼·罗兰等文学巨匠。他们的许多作品成为世界文学的瑰宝。其中的《巴黎圣母院》、《红与黑》、《高老头》、《基督山伯爵》、《悲惨世界》和《约翰·克利斯朵夫》等,已被翻译成世界文学作品,在世界广为流传。

艺术

  近现代,法国的艺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颇有创新,不但出现了罗丹这样的雕塑艺术大师,也出现了像莫奈和马蒂斯等印象派、野兽派的代表人物。从17世纪开始,法国在工业设计、艺术设计领域的世界领先地位早已有目共睹。有关实用美术、建筑、时装设计、工业设计专业的学校也早已凭借其"法国制造"的商业硕果而闻名海外。

戏剧

  阿维尼翁戏剧节由法国戏剧导演让·维拉尔于1947年创立。当时刚从二战阴影中走出的法国正在努力重建,戏剧节的宗旨就是为了推动法国文化艺术的复苏与发展,让高雅的戏剧艺术走出殿堂、走入民间。阿维尼翁戏剧节每年夏天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法国南部小城阿维尼翁举行,已成为欧洲现代戏剧集中展示的大舞台。

新闻出版

  全国共有各种报刊杂志4000余种,其中日报100多种。发行量最大的全国性报纸是《费加罗报》,约为32万份,其它发行量约为30万份的全国性报纸主要有《世界报》、《回声报》、《队报》等。发行量最大的地方报纸是《西部法兰西报》。发行量超过100万份的杂志主要有《快报》、《观点》、《新观察家》、《巴黎竞赛画报》、《费加罗杂志》等。法约有6000家出版社,其中51家的图书出版量占全国的83%。

  通讯社:法新社,世界主要通讯社之一。1835年创立,原名哈瓦斯通讯社,1944年9月重建并改用现名。1956年政府确定法新社的独立地位,但其财政管理仍由国家控制。在国外有110家分社,辐射165个国家,向全球约7000家报纸、2500家电台和400家电视台供稿。

  广播电台:法国国家广播公司成立于1975年,下设6个广播电台:国内综合台、新闻台、文化台、音乐台、蓝色台、7号台。此外,还有国家广播公司和地方共同投资的17家独立的地方台。为加强对外宣传,国家广播公司专设独立的法国国际台,以17种语言全天对外广播,几乎覆盖全世界。1982年政府通过法令,取消国家对电台的垄断,允许私人和团体设立电台。目前,全国私营电台近1300家,主要有卢森堡电台、蒙特卡洛电台、欧洲一台等。

  电视台:现有5家全国性国营电视台:法国2台、法国3台、法国4台、法国5台(教育台)、法国Ô台(文化交流台)。3家全国性私营台:法国1台、法国6台、CANAL+ (收费台)。几十家中央或地方的有线电视台,主要通过ADSL和TNT(数字地面电视)方式播出,另可接收大部分国际卫星电视频道。TV5和法国国际台CFI是覆盖世界上大部分地区的法国电视台。

名胜古迹

法国:2009年法国国庆阅兵,“法兰西巡逻兵”的飞行表演拉着彩烟飞过凯旋门

  巴黎凯旋门(L'arc de Triomphe) 坐落在巴黎市中心星形广场(现称戴高乐将军广场)的中央,是法国为纪念拿破仑1806年2月在奥斯特尔里茨战役中打败俄、奥联军而建的,12条大街以凯旋门为中心,向四周辐射,气势磅礴,形似星光四射。工程由建筑师夏尔格兰设计,1806年8月奠基,历时30个寒暑,于1836年7月落成。凯旋门高49.54米,宽44.82米,厚22.21米。它四面有门,中心拱门宽14.6米,门楼以两座高墩为支柱,中间有电梯上下。在拱形圆顶之上有三层围廊,最高一层是陈列室,这里展示着有关凯旋门的各种历史文物以及拿破仑生平事迹的图片;第二层收藏着各种法国勋章、奖章;最低一层则是凯旋门的警卫处和会计室。

  埃菲尔铁塔 在巴黎市中心塞纳河南岸,是世界上第一座钢铁结构的高塔,被视为巴黎的象征。因法国著名建筑师斯塔夫·埃菲尔设计建造而得名。建于1887—1889年。塔高300余米,塔身重达9,000吨,分三层。第一层平台距地面57米,设商店和餐厅;第二层平台高115米,设有咖啡馆;第三层平台高达276米,供游人远眺,底部面积1万平方米,在第三层处建筑结构猛然收缩,直指苍穹。从一侧望去,象倒写的字母“Y”。该塔由1.8万余个组成部件和250多万个铆钉构成。有电梯或徒步登塔顶。入夜,塔顶发出转动着彩色探照灯光,防飞机碰撞。塔旁竖立长方形白色大理石柱,柱顶安放斯塔夫埃菲尔镀金头像。>>

法国:卢浮宫

  卢浮宫(Palais du Louvre) 是法国最大的王宫建筑之一, 位于巴黎市中心塞纳河右畔、巴黎歌剧院广场南侧。原是一座中世纪城堡,16世纪后经多次改建、扩建,至18世纪为现存规模。占地约45公顷。早在1546年,法王弗朗索瓦一世决定在原城堡的基础上建造新的王宫,此后经过9位君主不断扩建,历时300余年,形成一座呈U字形的宏伟辉煌的宫殿建筑群。1793年8月10日,在推翻君主制的周年纪念日时,法国“国民公会”决定把昔日的皇宫辟为国立美术博物馆;同年11月18日,卢浮宫博物馆正式向公众开放。其全部工程于1857年完成。在卢浮宫口字形正殿的西侧,伸展出两个侧厅,中间的空地形成卡鲁赛广场。宫的东侧有长列柱廊,建筑巍峨壮丽。其画廊长达900英尺,藏有大量十七世纪以及欧洲文艺复兴期间许多艺术家的作品。馆藏品达40万件。卢浮宫美术博物馆分为6大部分:希腊和罗马艺术馆;东方艺术馆;埃及 艺术馆;欧洲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和现代雕像馆;历代绘画馆。展览按不同流派、学派和时代划分。一层展出雕刻。二层油画,三层是素描和彩粉画。八十年代初,法国政府实施扩建和修复卢浮宫的“大卢浮宫计划”。

法国:巴黎圣母院

  巴黎圣母院(Notre-Dame de Paris) 是最著名的中世纪哥特式大教堂,以其规模、年代和在考古、建筑上的价值而著称。巴黎主教莫里斯·德绪利曾设想将两座较早的巴西 利卡式(长方形)教堂合成一座大型教堂,1163年由教皇亚历山大三世奠基,高圣坛于1189年举行奉献仪式,1240年唱诗班席、西立面和中堂竣工,门廊、祈祷室和其他装修在其后的一百年中陆续建成。内部平面130×48米,屋顶高35米,塔高68米。塔的尖顶始终未建。教堂经过历代的损坏不得不 于19世纪重修,只有三个巨大的圆花窗仍保持着13世纪的彩色玻璃。后堂的飞扶垛特别雄健优美。

  巴士底狱遗址(Place de la Bastille) 位于巴黎市区东部、塞纳河右岸,这里曾是公元1369—1382年建立的一座军事堡垒。“巴士底”一词的法文原意是“城堡”。这座古城堡拥有8座巍峨坚固的炮台,兴建之初是用来抵抗英国入侵的。1380-1422年,这座城堡被改为王家监狱。整座城堡占地2670平方米,四周建有一堵又高又厚的石墙和8座高30多米的塔楼,四周掘有宽24米的深沟,设吊桥进出。早在16世纪,这里就开始关押囚禁政治犯,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就曾两次关押在这里。在法国人民心目中,巴士底狱已成为法国封建专制统治的象征。1789年7月3日,巴黎人民奋然起义,14日,攻占了巴士底狱,揭开了法国大革命的序幕。1791年,巴黎人民拆毁了巴士底狱,在其旧址上建成了巴士底广场,并把拆下来的石头铺到塞纳河的协和桥上,供路人践踏。1830年,法国人民又在广场中心建立起一座纪念七月革命的烈士碑。这座烈士碑高52米,碑身是用青铜铸成的圆柱体,人称“7月圆柱”,在柱顶端是一尊右手高举火炬的金翅自由神像,神像左手提着被砸断的锁链象征着获得了自由。在监狱遗址前方立着一块牌子,上写:“大家在这里跳舞吧!”1880年6月,法国将7月14日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这一天定为法国国庆日。

  先贤祠(le Pantheon) 位于巴黎市中心塞纳河左岸的拉丁区,于1791年建成,是永久纪念法国历史名人的圣殿。它原是路易十五时代建成的圣·热内维耶瓦教堂,1791年被收归国有脱离宗教后,改为埋葬“伟人”的墓地。1814年到1830年间,它又归还教会。先贤祠中的艺术装饰非常美观,其穹顶上的大型壁画是名画家安托万·格罗特创作的。1830年“七月革命”之后,绘画的主题改变,先贤祠具有了“纯粹的爱国与民族”特性。先贤祠内安葬着伏尔泰、卢梭、维克多·雨果、爱弥尔·左拉、马塞兰·贝托洛、让·饶勒斯、柏辽兹、马尔罗和大仲马等。至2002年11月,共有70位对法兰西作出非凡贡献的人享有这一殊荣。

  乔治·蓬皮杜国家艺术文化中心(Centre National d'art et de Culture Georges Pompidou) 坐落在巴黎拉丁区北侧,塞纳河右岸的博堡大街,当地人常也简称为“博堡”。文化中心的外部钢架林立、管道纵横,并且根据不同功能分别漆上红、黄、蓝、绿、白等颜色。因这座现代化的建筑外观极像一座工厂,故又有“炼油厂”和“文化工厂”之称。这座设计新颖、造型特异的现代化建筑是已故总统蓬皮杜于1969年决定兴建的,1972年正式动工,1977年建成,同年2月开馆。整座建筑占地7500平方米,建筑面积共10万平方米,地上6层。整座建筑共分为工业创造中心、大众知识图书馆、现代艺术馆以及音乐音响谐调与研究中心四大部分。

法国:巴黎协和广场

  巴黎协和广场(Place de la Concorde in Paris) 位于巴黎市中心、塞纳河北岸,是法国最著名广场和世界上最美丽的广场之一。广场始建于1757年,是根据著名建筑师卡布里埃尔的设计而建造的。因广场中心曾塑有路易十五骑像,1763年曾命名“路易十五广场”。大革命时期又被改名为“革命广场”。1795年又将其改称为“协和广场”,后经名建筑师希托弗主持整修,最终于1840年形成了现在的规模。广场中央矗立着一尊23米高、有3400多年历史的埃及方尖碑,这是路易-菲利普于1831年从埃及卢克索 移来的著名文物,碑身的古文字记载着拉美西斯二世法老的事迹。石碑两侧各有一座喷水池。池中精致的雕刻也是希托弗的作品。广场四周放置了8座雕像,分别象征着8座在法国历史上起过重要作用的城市:里昂、马赛、波尔多、南特、鲁昂、布勒斯特、里尔和斯特拉斯堡。1793年大革命时期,巴黎人民奋起捣毁了路易十五的铜像,并将路易十六送上了断头台。

  香榭丽舍大街(Ave des Champs-Elysees) 东起协和广场西至星形广场,全长约1800米,街道最宽处约120米,是横贯巴黎且最具特色、最繁华的街道之一。在法文中“香榭丽舍”是“田园乐土”的意思。过去,这里曾是一片低洼潮湿的空地。17世纪路易十四在位时,曾在这里植树造林,使之成为专供宫廷贵族游乐的禁区。后来,图勒里公园的东西轴线向西延伸,在这里建成了近1公里长的林荫道。以后又加扩展。1709年才将其命名为香榭丽舍大街。大街以南北走向的隆布万街为界,分成风格迥异的东西两段。幽静的东段体现了田园风光,长约700米,一排排梧桐苍翠欲滴,街心花园夹在万木丛中时隐时现。东端的星形广场中央有巍峨雄伟、遐迩闻名的凯旋门。大街附近有波旁宫、玛德琳娜大教堂。这里还有图勒里公园、卢浮宫、市府大厦和爱丽舍宫 等名胜古迹。西段长1100多米,西端的协和广场是巴黎的另一个交通要冲。法国的一些重大节日──7月14日国庆阅兵式、新年联欢都在这条著名的街道上举行。

饮食

  法国烹饪是在西方世界最具影响和最具特色的烹饪系统。法国君主具有较强的王权,宫廷奢华风气在饮食上十分讲究,各种烹饪方法通过效仿的贵族流入民间。法国烹饪重视烹饪方法和就餐礼仪,其餐馆以豪华的礼仪和风味着称。法国是世界著名的饮食文化大国,在法国不同地区有不同的特色美食:东北部的美食以海产为最佳;西部地区的诺曼底的羊独具风格,此地生产的牛奶和苹果能分别制成乳制品和白兰地;中部地区的美食以里昂闻名,当地丰富的农产品使本来卓越的烹饪手对推向更高层次,如知名的伯黑斯鸡、墨冯山区的干火腿。

教育

  法国教育在20世纪50、60年代进行了两次重大改革,逐渐形成现今极具特点、复杂多样的教育体制。6~16岁为义务教育。公立小学和中学免收学费,免费提供小学和初中教材。高等学校除私立学校外,一般也只缴纳少量注册费。初等教育学制5年,入学率100%。中等教育包括普通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两类。普通中等教育分为初中和高中两个阶段,学制7年各为4年和3年。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近年来发展较快,主要包括技术高中、职业高中、艺徒培训中心、就业前教育适应班4种类型和层次。高等教育分为综合性大学、高等专业学院、高等技术学校和承担教学任务的科研教育机构4类。2010-2011学年,法拥有53798所小学、11375所中学,另有83所大学以及226所名校,各类在校生人数1499.8万人,其中小学生666.4万、中学生535.3万、大学生231.9万。2011年全国教职人员共110.8万,其中教师92.8万,行政技术人员18万。2010年教育支出达1348亿欧元,占GDP的7.0%。(资料来源:法国教育部、INSEE)

  法著名高校有:巴黎大学、格勒诺布尔第一大学、斯特拉斯堡第一大学、里尔第一大学、里昂第一大学以及综合理工大学、国家行政学院、巴黎高等商业学院、巴黎高等师范学院等。巴黎大学是法国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大学,公元13世纪初已具雏形,经多次改组和调整,现分为13所大学,约30万学生。因索邦大厦是该校主要校址,因此索邦成为巴黎大学的代名词。

体育

  足球和网球是法国最受欢迎的体育项目,其中足球亦被誉为法国的第一运动,法国国家足球队曾经于1984年,2000年两次夺得欧洲国家杯冠军,1998年赢得世界杯冠军。

  法国网球公开赛(Internationaux de France de Roland-Garros) 是巴黎举行的一项网球大满贯赛事,每年五至六月举行。

  环法自行车赛(Le Tour de France) 是法国每年的自行车赛盛事,每年夏季七月均会举办。

  1938年及1998年,主办世界杯足球赛,更于1998年决赛以3比0击败巴西队夺得冠军。

  1900年及1924年,巴黎两次主办夏季奥运会。

  第一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于1924年夏慕尼(Chamonix)举行,其后两次于1968年格勒诺布尔(Grenoble),1992年阿尔贝维尔(Albertville)主办。

外交

  法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欧盟创始国及北约成员国。法国同191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在162个国家设有大使馆,另有26个常驻代表团和131个领事机构(2011年)。此外,法在130个国家设有209个文化机构,在136个国家设有超过1000个法语教学机构,在130个国家建有480所法国学校。(资料来源:法国外交部)

  法国基本外交政策:倡导多边主义,反对单边主义;致力于欧盟一体化建设,尤其是政治和防务建设,继续发挥法在其中的核心作用;重视大国关系,注意加强同新兴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努力保持并发展与非洲国家的传统关系,推动发达国家增加对非援助;广泛参与国际事务和热点问题的解决;帮助法国企业开拓海外市场;保持和提高法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对总体国际形势的看法:认为当今世界发生了划时代的变革,正进入重要过渡期,国际体系和秩序失衡现象加剧,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国际力量对比发生重大阶段性变化,未来三、四十年世界将处于“相对大国时代”。极端势力发动恐怖战争、新兴国家崛起、气候变化及流行性疾病等全球性问题成为新世纪人类面临的三大挑战。西方有效应对全球危机的能力下降,新兴国家在对世界经济增长作出贡献的同时,迫切要求扩大对国际事务的参与和话语权,国际关系严重失衡。认为和平不等于稳定,世界和平是多边主义的产物,主张进一步加强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倡导建立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共享发展的21世纪新秩序。

欧洲国家

  阿尔巴尼亚  爱尔兰   爱沙尼亚  安道尔   奥地利  白俄罗斯  保加利亚  比利时   冰岛   波黑    波兰     丹麦

  德国     俄罗斯   法国    芬兰    荷兰   黑山    捷克    克罗地亚  拉脱维亚 立陶宛   列支敦士登  卢森堡

  罗马尼亚   马耳他   马其顿   摩尔多瓦  摩纳哥  挪威    葡萄牙   瑞典    瑞士   塞尔维亚  塞浦路斯   圣马力诺

  斯洛伐克   斯洛文尼亚 乌克兰   西班牙   希腊   匈牙利   意大利   英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