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家岭管理区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2019年3月20日 (三) 17:30西北组08讨论 | 贡献的版本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屈家岭管理区(湖北省国营五三农场),湖北省荆门市辖县级管理区。位于湖北省中心地带,江汉平原北部、大洪山南麓,与京山市钟祥市天门市接壤。全区国土面积22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5万亩,林地面积12万亩(果园5万亩),水面面积1.5万亩。总人口8万人,下辖4个办事处,41个队、村、社区。

  屈家岭管理区资源丰富,植被茂盛,风景秀丽,素有“天然氧吧”和“鄂中桃花源”之美誉。

  屈家岭东北部为丘陵地带,西南部为平原地区。地貌呈多样性,有山、有水、有平原、有丘陵。地居中纬,为南方与北方气候过渡地带,温暖多雨,属亚热带季风气候。中国南方和北方的主要农作物,在这里大都可以生长。平均气温为16.3℃,全年累计积温接近6000℃。寒冷期短,无霜期长。平均每年有38.6个霜日,全年无霜期一般为251天左右。年平均降雨量为1112.4毫米,年平均降雨日为119.8天。年平均日照1873.2小时,全年蒸发量1339.2毫米左右。年相对湿度为77%,6、7月间梅雨季节空气湿度最大。夏季多东南风,冬季多西北风。年平均风速2.4米/秒。

  屈家岭四季分明,气候适宜。春季:天气逐渐转暖,南方暖气流开始北上,与北方的南下寒流交锋,春雨绵绵,阴晴不定;夏季:高温酷热,是全国高温中心地区之一。6月至7月上旬,阴雨连绵,雨量充沛,处于梅雨季节。出梅后,降水骤减,日照增多,气温急升,进入盛夏三伏天;秋季:大部分年份秋雨较少,日照多,风速小,秋高气爽。常因气温较高出现“回热”天气,即所谓“秋老虎”;冬季:寒冷期短,平均气温都在0℃以上。最大积雪深度28厘米,出现在1984年1月18日。

  2007年3月,屈家岭管理区被国家农业部确定为全国农垦系统百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之一。2011年3月,被省政府批准设立为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试点单位。2012年3月,被湖北省委、省政府确定为省级战略中国农谷的核心区。站在建设中国农谷核心区新起点,屈家岭管理区正在重点建设优质水稻高产示范园、优质生态蔬菜种植示范园、优质畜禽规模化标准化养殖示范园、优质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园、特色水果规模化标准化生产示范园,打造农业科技示范区。重点建设屈家岭考古遗址公园、屈家岭农耕文化风情小镇、桃花风情园、月湖度假村等项目,打造农业生态文化旅游区。重点发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食品加工、生物医药、生物能源、天然化妆品生产等,打造涉农新型工业区。重点完善以易家岭城镇为中心的产业、商业、文化和公共服务功能及辐射功能,打造新型城镇发展区。

历史

  屈家岭管理区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闻名中外的屈家岭文化遗址所在地。屈家岭文化遗址是长江中游地区发现最早、最具代表性的新石器时代大型聚落遗址,遗址的东面是古老的青木档河,西面是其支流青木河,总面积为80万平方米以上。因其有别于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因此,将这种文化定名为“屈家岭文化”。屈家岭古文化年代约为公元前2550—前2195年,距今有4600年历史,是与良渚文化河姆渡文化齐名的长江三大古文化区之一。长江中游的稻作遗存最早发现于屈家岭遗址,说明它是世界水稻最早发源地之一。屈家岭遗址的发现,说明长江流域同黄河流域一样,是中华民族的摇篮。1988年,国务院将屈家岭遗址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为全国100家大遗址之一。

  据《读史方舆纪要》考证,屈家岭管理区(湖北省国营五三农场)所在地区古属荆州(古九州之一)领域。春秋战国时属楚郧子国。《左传》记载“吴败楚师子于雍澨”,即本场中部地区的司马河。西汉末年绿林起义,东汉光武帝刘秀联合绿林军,曾在这一带与王莽作战。东汉年间,屈家岭白龙观地区开始兴建庙宇,至今留下白龙长寿井一口,有1700余年历史。三国时期,诸葛亮屯兵雁门口,蜀将关羽曾征战于此。唐朝尉迟敬德元帅在本场所在地区西北端寨木山上亲自监造罗汉禅寺,为唐代全国有名的大寺。南宋末年,京西马步军副总管马荣,曾与元兵战于雁门口大脊山。太平天国时期,一支天平军曾驻扎在本场汉宜公路南侧的何家山仙人洞。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这一带是贺龙领导的湘鄂西苏区的一部分。抗日战争时期,屈家岭是鄂豫边区抗日根据地的一部分,原国家主席李先念领导的豫鄂边区人民,在这一带与敌人展开了英勇斗争。境内有黎家集苏维埃政府旧址、黄家冲修械所旧址和枣树岭烈士墓等十多处革命纪念地。

  1935年汉江遥堤溃口后,屈家岭管理区所在地区变成了茫茫百余里的荒野地带。

  1952年8月,当时的湖北省委书记、省政府主席李先念安排曾担任过武汉市委副书记、副市长的周季方同志到京山、钟祥、天门、荆门交界的荒原地带创办国营农场。9月,周季方一行先到荆门县沙洋一带探荒,然后沿汉宜公路向东从杨家钻进芦苇丛中,看到了一片一望无际的荒原,适宜大规模开垦建设农场,于是向省委汇报。省委决定在此创办机械化农场,并任命周季方同志为场长。1952年11月7日,周季方带领6名同志进入荒原中心的下洋港,正式开始筹建工作。为确保农场建设,省委、省政府迅速调集干部和职工,一个月内,一支1081人的垦荒队伍组建起来,这就是五三农场最早的开拓者。

  1952年11月农场筹建时为“国营沙洋机械农场”,1953年10月命名为“国营五三机械农场”,1956年定名为“湖北省国营五三农场” ,为全国解放后湖北省建场最早、规模最大,规格最高(正县级)的省属国营农场。建场初期,场部曾设在潘家台、杨家丰,1954年夏,周季方提议,并经省里众多专家论证,将场部定在一家岭(现名易家岭)。

  1953年2月20日,春节刚过,湖北省委书记、省政府主席李先念亲临荒原,在司马河边潘家台西北(现何集办事处马档桥西南)的荒原上挥锹开荒,举行了农场奠基礼。随后,省里派勘测队来测绘地图,进行总体规划。勘测队分派两路人马,用马匹驮着行李、干粮,对荒原、丘陵、山区进行实地观测绘图,历时近一个月,把荒原和山丘分成了长滩埠、何集、高湖、坡子湾、蒋家湖等几个居民点,也就是后来的生产队、作业区、分场的所在地。

  1958年,五三农场改为京山县五三人民公社。1959年恢复农场建制,成立农场管理处。

  1985—1995年,副县级以上干部由荆州地委任命,业务由省国营农场农工商联合总公司管理。

  1983年,五三农场大胆探索,在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基础上率先开始兴办职工“家庭农场”,实行“大农场套小农场”的双层经营体制,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五三农场以“家庭农场”为基础,以“企业+基地+农户”为模式,加快工业发展的步伐,形成了“种养加一条龙、农工贸一体化”的农业产业化特色。农场开发出了罐头食品、中西成药、糖果饮料、粮油饲料等8大系列、数百种的产品。其中罐头、奶粉、糖心皮蛋、小磨香麻油及牲猪等被列为湖北名优产品,出口北美、西欧、日本、港澳国际市场。

  1992年7月,根据荆州地区行政公署所发《关于国营五三农场是县级规格的函》,五三农场是一个政企合一的单位,属县级规格,行使部分政府职能的正县级省属国营农场。1995-1997年,副县级以上干部由荆沙市委任命,后改由荆州市委任命,业务属省国营农场农工商联合总公司管理。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由于体制等方面原因,五三农场和其他国有农场一样,债务沉重,运行困难,陷入了发展困境。

  2001年9月6日,省委书记蒋祝平同志到五三农场调研国有农场改革和发展问题。2001年10月,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省属国有农场改革的意见》。按照省委、省政府文件精神,五三农场由荆门市属地管理,并设立屈家岭管理区。管理区作为市人民政府的派出机构,负责管理区区域内的经济社会事务,管理区与农场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改革后,内部机构参照开发区精简设立,干部管理实行“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建立一级财政,并开始建立职工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险体系。

  2003年12月,省委、省政府又出台了《关于推进国有农场改革和发展的意见》,市委、市政府随后制定了《关于国有五三农场综合改革的实施意见》。此轮改革重点是改革农场内部运行机制,推行农业税费改革和工业企业改革。在农业税费改革方面,农场实行了“两田制”改革,将农场土地分为责任田、租赁田,农工按周边县市人均耕地标准分配责任田共6万亩,其余的10万亩耕地由农工租赁经营。在工业企业改革方面,推行“县域经济民营化”,先后对82家国有工业企业进行了产权制度改革,对9704名国企职工进行了身份置换,由单位人变为社会人。中央政治局委员、湖北省委书记俞正声,省委副书记、省长罗清泉同志分别于2003年6月、2006年8月到屈家岭管理区(五三农场)调研和指导改革工作。屈家岭管理区(五三农场)两轮大的改革,为后期发展奠定了基础。

  2007年3月,屈家岭管理区(五三农场)被国家农业部确定为全国农垦系统百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之一。2008年12月,在荆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华中科技大学课题组对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进行总体规划,我国发展经济学奠基人张培刚及张建华教授首次提出在此打造“中国农谷”的构想。

  2010年4月26日,《屈家岭管理区(五三农场)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总体规划》经国家农业部农垦局同意,湖北省农垦事业管理局发文批准实施。2010年5月,屈家岭开始起步建设“中国农谷”, 确立了“重工精农兴旅游,富民强区创一流”的发展思路,强力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

  2011年7月18日,《湖北日报》刊发的报道《沸腾的“农谷”——荆门屈家岭打造中国农谷观察》,引起省委书记李鸿忠同志的高度关注。当日,李鸿忠书记作出重要批示:“‘农谷’已初显成效,但要取得更大的农业种植、品牌、城镇化的成效,还需要用市场经济的思维、理念和商品文化、农业文化、历史文化、旅游文化等元素,加强总体策划,加强‘推销彰显’,以收到更大的经济、文化成效。”

  2011年9月4日,湖北省委书记李鸿忠带领省直有关部门负责人到五三农场调研“中国农谷”建设。李鸿忠指出,建设“中国农谷”,是一面旗帜、一个目标,要把“中国农谷”建设上升到省委、省政府的重要战略,作为湖北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的一面旗帜。

  2012年2月11日,湖北省委书记李鸿忠、省长王国生等领导到荆门现场办公,对“中国农谷”建设进行动员部署。会后,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支持荆门市加快创建“中国农谷”的意见》,正式确定屈家岭管理区(五三农场)为“中国农谷”核心区。随后,批准设立了屈家岭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农谷)管理委员会。引进了一批产业项目,联想控股、隆平高科、中兴科技、中农高科、奈美集团、亚洲果业、凯瑞百谷等国内知名企业进入。2012年,管理区争取省委、省政府设立了农谷管委会,批准设立了湖北屈家岭省级经济开发区;争取市委、市政府设立了湖北农谷股份有限公司,实现了体制机制上的历史性突破。

  屈家岭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山川河流风光秀丽,有不同于其它地方的“三张名片”:

  农耕圣地 屈家岭是农耕文化的发祥地之一。1954年冬,建国初期的湖北省五三农场为了彻底整治水患,开挖石龙干渠时首次发现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经过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发掘,因出土文物与文化的独特性和历史价值,特将这种文化单独命名为“屈家岭文化”。屈家岭文化遗址是我国长江中游地区发现最早、最具代表性的新石器时代大型聚落遗址,距今约4600-5300年。长江中游的稻作遗存最早发现于屈家岭遗址,证明它是世界水稻最早发源地之一。 1988年和2007年,屈家岭遗址先后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全国100家大遗址保护区。屈家岭文化是中国古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屈家岭遗址对于研究我国原始人类聚落的起源与发展,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农垦明珠 五三农场是新中国成立后湖北省创办最早、规模最大的大型国营农场,由原国家主席李先念在湖北工作期间亲自破土奠基,于1953年以年号命名,曾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棉油基地。1952年8月,湖北省委书记、省政府主席李先念派周季方同志(1932年参加革命,参加了长征和中原突围,建国初任武汉市委副书记、副市长,为五三农场第一任场长,后任省政协副主席)来此地创办国营农场,历经几代人的艰苦奋斗,百里荒原变成了农垦明珠,成为湖北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农业科技推广示范基地。改革开放以来,五三农场农业产业化发展迅猛,形成了“种养加一条龙、农工贸一体化”的产业特色,形成了罐头食品、糖果饮料、中西成药、建材装饰等12大系列的工农业生产格局。农场还是干部人才的培养输出基地,自建场来,向省内外输送技术管理干部1000多人,向南非、刚果、扎伊尔、阿尔及利亚、加纳、卢旺达、尼日利亚及缅甸等国派出农机、种植、畜牧、水利、财会、医疗等援外技术人员67人次,其中有10人获得受援国国家级和部级勋章。2001年,全省国有农场全面综合改革,农场实行属地管理,设立荆门市屈家岭管理区,作为荆门市的派出机构,现实行管理区与农场“一套班子、两块牌子”的运行机制。

  农谷核心 2001年,全省国有农场综合改革,实行属地管理,农场迎来了新的历史发展机遇。2008年底,荆门市委市政府在组织编制《屈家岭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总体规划》时,由中国发展经济学奠基人张培刚担当顾问、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张建华为组长的规划组首次提出“中国农谷”概念。2011年7月18日,省委书记李鸿忠对湖北日报刊发《沸腾的“农谷”》作出重要批示。2011年7月以来,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三次深入荆门市和屈家岭调研“中国农谷”建设,对“中国农谷”建设做动员部署,确定中国农谷建设是“省级战略、荆门实施”。湖北省委办公厅随后印发了《省委、省政府荆门现场办公会议纪要》和《中共湖北省委、省政府《关于支持荆门市加快创建“中国农谷”的意见》(鄂发[2012]5号),确定屈家岭为“中国农谷”核心区;省编办批准成立了“屈家岭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农谷)管委会”,并在《意见》中制定了10项支持屈家岭核心区建设的意见,要求省直部门抓紧制定具体工作措施,认真落实支持核心区发展的政策和重大项目。中国农谷建设上升为省级战略,成为全省“一元多层次”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湖北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转变的重要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