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家岭管理区

2019年3月20日 (三) 18:01西北组08讨论 | 贡献的版本

  屈家岭管理区(湖北省国营五三农场),湖北省荆门市辖县级管理区。位于湖北省中心地带,江汉平原北部、大洪山南麓,与京山市钟祥市天门市接壤。全区国土面积22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5万亩,林地面积12万亩(果园5万亩),水面面积1.5万亩。总人口8万人,下辖4个办事处,41个队、村、社区。五三农场,是湖北省土地面积最大的国营农场,由李先念在湖北工作期间亲自破土奠基,于1952年开始垦建,1953年正式命名,原属于湖北省农垦事业管理局,2001年11月属地管理,成立荆门市屈家岭管理区。

  屈家岭管理区位于荆门市的东南部。东邻京山县雁门口镇,西接京山县永隆镇和钟祥市旧口镇,南抵天门市渔薪镇,北界钟祥市长滩镇和京山县石龙镇。管理区自东南向西北,呈一斜长地带,南北斜长55公里,东西横宽10公里左右。荆门市屈家岭管理区现辖罗汉寺、长滩、何集、易家岭4个办事处,中心镇区在易家岭镇城区,国土总面积46.07平方千米,其中水面157.6公顷,耕地1786.6公顷,果园433.5公顷,总人口7.2万人。屈家岭管理区背靠大洪山麓,面向江汉平原,生态优势明显,山水资源丰富,有山、有水、有丘陵、有平原。全区地势东北高,西南低,东北半边丘岗起伏,蜿蜒连绵,海拔高程一般在100米左右;西南半边沃野百里,一展平川,海拔高度一般在32-37米之间。

  屈家岭管理区资源丰富,植被茂盛,风景秀丽,素有“天然氧吧”和“鄂中桃花源”之美誉。屈家岭东北部为丘陵地带,西南部为平原地区。地貌呈多样性,有山、有水、有平原、有丘陵。地居中纬,为南方与北方气候过渡地带,温暖多雨,属亚热带季风气候。中国南方和北方的主要农作物,在这里大都可以生长。平均气温为16.3℃,全年累计积温接近6000℃。寒冷期短,无霜期长。平均每年有38.6个霜日,全年无霜期一般为251天左右。年平均降雨量为1112.4毫米,年平均降雨日为119.8天。年平均日照1873.2小时,全年蒸发量1339.2毫米左右。年相对湿度为77%,6、7月间梅雨季节空气湿度最大。夏季多东南风,冬季多西北风。年平均风速2.4米/秒。

  屈家岭四季分明,气候适宜。春季:天气逐渐转暖,南方暖气流开始北上,与北方的南下寒流交锋,春雨绵绵,阴晴不定;夏季:高温酷热,是全国高温中心地区之一。6月至7月上旬,阴雨连绵,雨量充沛,处于梅雨季节。出梅后,降水骤减,日照增多,气温急升,进入盛夏三伏天;秋季:大部分年份秋雨较少,日照多,风速小,秋高气爽。常因气温较高出现“回热”天气,即所谓“秋老虎”;冬季:寒冷期短,平均气温都在0℃以上。最大积雪深度28厘米,出现在1984年1月18日。

  2007年3月,屈家岭管理区被国家农业部确定为全国农垦系统百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之一。“中国农谷”是荆门市2010年提出的省级发展战略,是荆门市全区域以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为主题,围绕建设“中国农耕文化的传承地、农业产业化的展示地、现代农业科技的应用地、未来农业发展方向的引领地”的目标任务,以生态文明为总要求,以市场为导向,立足资源优势,突出发展特色,着力在农业主导产业发展、农业科技示范、休闲观光农业展示、农耕文化传承、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进行集中探索实践,奋力打造“产业之谷、绿色之谷、创新之谷、富民之谷”,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2011年3月,被省政府批准设立为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试点单位。2012年3月,被湖北省委、省政府确定为省级战略中国农谷的核心区。站在建设中国农谷核心区新起点,屈家岭管理区正在重点建设优质水稻高产示范园、优质生态蔬菜种植示范园、优质畜禽规模化标准化养殖示范园、优质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园、特色水果规模化标准化生产示范园,打造农业科技示范区。重点建设屈家岭考古遗址公园、屈家岭农耕文化风情小镇、桃花风情园、月湖度假村等项目,打造农业生态文化旅游区。重点发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食品加工、生物医药、生物能源、天然化妆品生产等,打造涉农新型工业区。重点完善以易家岭城镇为中心的产业、商业、文化和公共服务功能及辐射功能,打造新型城镇发展区。


历史

  屈家岭管理区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闻名中外的屈家岭文化遗址所在地。屈家岭文化遗址是长江中游地区发现最早、最具代表性的新石器时代大型聚落遗址,遗址的东面是古老的青木档河,西面是其支流青木河,总面积为80万平方米以上。因其有别于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因此,将这种文化定名为“屈家岭文化”。屈家岭古文化年代约为公元前2550—前2195年,距今有4600年历史,是与良渚文化河姆渡文化齐名的长江三大古文化区之一。长江中游的稻作遗存最早发现于屈家岭遗址,说明它是世界水稻最早发源地之一。屈家岭遗址的发现,说明长江流域同黄河流域一样,是中华民族的摇篮。1988年,国务院将屈家岭遗址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为全国100家大遗址之一。

  据《读史方舆纪要》考证,屈家岭管理区(湖北省国营五三农场)所在地区古属荆州(古九州之一)领域。春秋战国时属楚郧子国。《左传》记载“吴败楚师子于雍澨”,即本场中部地区的司马河。西汉末年绿林起义,东汉光武帝刘秀联合绿林军,曾在这一带与王莽作战。东汉年间,屈家岭白龙观地区开始兴建庙宇,至今留下白龙长寿井一口,有1700余年历史。三国时期,诸葛亮屯兵雁门口,蜀将关羽曾征战于此。唐朝尉迟敬德元帅在本场所在地区西北端寨木山上亲自监造罗汉禅寺,为唐代全国有名的大寺。南宋末年,京西马步军副总管马荣,曾与元兵战于雁门口大脊山。太平天国时期,一支天平军曾驻扎在本场汉宜公路南侧的何家山仙人洞。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这一带是贺龙领导的湘鄂西苏区的一部分。抗日战争时期,屈家岭是鄂豫边区抗日根据地的一部分,原国家主席李先念领导的豫鄂边区人民,在这一带与敌人展开了英勇斗争。境内有黎家集苏维埃政府旧址、黄家冲修械所旧址和枣树岭烈士墓等十多处革命纪念地。

  1935年汉江遥堤溃口后,屈家岭管理区所在地区变成了茫茫百余里的荒野地带。

  1952年8月,当时的湖北省委书记、省政府主席李先念安排曾担任过武汉市委副书记、副市长的周季方同志到京山、钟祥、天门、荆门交界的荒原地带创办国营农场。9月,周季方一行先到荆门县沙洋一带探荒,然后沿汉宜公路向东从杨家钻进芦苇丛中,看到了一片一望无际的荒原,适宜大规模开垦建设农场,于是向省委汇报。省委决定在此创办机械化农场,并任命周季方同志为场长。1952年11月7日,周季方带领6名同志进入荒原中心的下洋港,正式开始筹建工作。为确保农场建设,省委、省政府迅速调集干部和职工,一个月内,一支1081人的垦荒队伍组建起来,这就是五三农场最早的开拓者。

  1952年11月农场筹建时为“国营沙洋机械农场”,1953年10月命名为“国营五三机械农场”,1956年定名为“湖北省国营五三农场” ,为全国解放后湖北省建场最早、规模最大,规格最高(正县级)的省属国营农场。建场初期,场部曾设在潘家台、杨家丰,1954年夏,周季方提议,并经省里众多专家论证,将场部定在一家岭(现名易家岭)。

  1953年2月20日,春节刚过,湖北省委书记、省政府主席李先念亲临荒原,在司马河边潘家台西北(现何集办事处马档桥西南)的荒原上挥锹开荒,举行了农场奠基礼。随后,省里派勘测队来测绘地图,进行总体规划。勘测队分派两路人马,用马匹驮着行李、干粮,对荒原、丘陵、山区进行实地观测绘图,历时近一个月,把荒原和山丘分成了长滩埠、何集、高湖、坡子湾、蒋家湖等几个居民点,也就是后来的生产队、作业区、分场的所在地。

  1958年,五三农场改为京山县五三人民公社。1959年恢复农场建制,成立农场管理处。

  1985—1995年,副县级以上干部由荆州地委任命,业务由省国营农场农工商联合总公司管理。

  1983年,五三农场大胆探索,在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基础上率先开始兴办职工“家庭农场”,实行“大农场套小农场”的双层经营体制,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五三农场以“家庭农场”为基础,以“企业+基地+农户”为模式,加快工业发展的步伐,形成了“种养加一条龙、农工贸一体化”的农业产业化特色。农场开发出了罐头食品、中西成药、糖果饮料、粮油饲料等8大系列、数百种的产品。其中罐头、奶粉、糖心皮蛋、小磨香麻油及牲猪等被列为湖北名优产品,出口北美、西欧、日本、港澳国际市场。

  1992年7月,根据荆州地区行政公署所发《关于国营五三农场是县级规格的函》,五三农场是一个政企合一的单位,属县级规格,行使部分政府职能的正县级省属国营农场。1995-1997年,副县级以上干部由荆沙市委任命,后改由荆州市委任命,业务属省国营农场农工商联合总公司管理。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由于体制等方面原因,五三农场和其他国有农场一样,债务沉重,运行困难,陷入了发展困境。

  2001年9月6日,省委书记蒋祝平同志到五三农场调研国有农场改革和发展问题。2001年10月,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省属国有农场改革的意见》。按照省委、省政府文件精神,五三农场由荆门市属地管理,并设立屈家岭管理区。管理区作为市人民政府的派出机构,负责管理区区域内的经济社会事务,管理区与农场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改革后,内部机构参照开发区精简设立,干部管理实行“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建立一级财政,并开始建立职工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险体系。

  2003年12月,省委、省政府又出台了《关于推进国有农场改革和发展的意见》,市委、市政府随后制定了《关于国有五三农场综合改革的实施意见》。此轮改革重点是改革农场内部运行机制,推行农业税费改革和工业企业改革。在农业税费改革方面,农场实行了“两田制”改革,将农场土地分为责任田、租赁田,农工按周边县市人均耕地标准分配责任田共6万亩,其余的10万亩耕地由农工租赁经营。在工业企业改革方面,推行“县域经济民营化”,先后对82家国有工业企业进行了产权制度改革,对9704名国企职工进行了身份置换,由单位人变为社会人。中央政治局委员、湖北省委书记俞正声,省委副书记、省长罗清泉同志分别于2003年6月、2006年8月到屈家岭管理区(五三农场)调研和指导改革工作。屈家岭管理区(五三农场)两轮大的改革,为后期发展奠定了基础。

  2007年3月,屈家岭管理区(五三农场)被国家农业部确定为全国农垦系统百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之一。2008年12月,在荆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华中科技大学课题组对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进行总体规划,我国发展经济学奠基人张培刚及张建华教授首次提出在此打造“中国农谷”的构想。

  2010年4月26日,《屈家岭管理区(五三农场)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总体规划》经国家农业部农垦局同意,湖北省农垦事业管理局发文批准实施。2010年5月,屈家岭开始起步建设“中国农谷”, 确立了“重工精农兴旅游,富民强区创一流”的发展思路,强力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

  2011年7月18日,《湖北日报》刊发的报道《沸腾的“农谷”——荆门屈家岭打造中国农谷观察》,引起省委书记李鸿忠同志的高度关注。当日,李鸿忠书记作出重要批示:“‘农谷’已初显成效,但要取得更大的农业种植、品牌、城镇化的成效,还需要用市场经济的思维、理念和商品文化、农业文化、历史文化、旅游文化等元素,加强总体策划,加强‘推销彰显’,以收到更大的经济、文化成效。”

  2011年9月4日,湖北省委书记李鸿忠带领省直有关部门负责人到五三农场调研“中国农谷”建设。李鸿忠指出,建设“中国农谷”,是一面旗帜、一个目标,要把“中国农谷”建设上升到省委、省政府的重要战略,作为湖北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的一面旗帜。

  2012年2月11日,湖北省委书记李鸿忠、省长王国生等领导到荆门现场办公,对“中国农谷”建设进行动员部署。会后,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支持荆门市加快创建“中国农谷”的意见》,正式确定屈家岭管理区(五三农场)为“中国农谷”核心区。随后,批准设立了屈家岭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农谷)管理委员会。引进了一批产业项目,联想控股、隆平高科、中兴科技、中农高科、奈美集团、亚洲果业、凯瑞百谷等国内知名企业进入。2012年,管理区争取省委、省政府设立了农谷管委会,批准设立了湖北屈家岭省级经济开发区;争取市委、市政府设立了湖北农谷股份有限公司,实现了体制机制上的历史性突破。

  屈家岭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山川河流风光秀丽,有不同于其它地方的“三张名片”:

  农耕圣地 屈家岭是农耕文化的发祥地之一。1954年冬,建国初期的湖北省五三农场为了彻底整治水患,开挖石龙干渠时首次发现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经过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发掘,因出土文物与文化的独特性和历史价值,特将这种文化单独命名为“屈家岭文化”。屈家岭文化遗址是我国长江中游地区发现最早、最具代表性的新石器时代大型聚落遗址,距今约4600-5300年。长江中游的稻作遗存最早发现于屈家岭遗址,证明它是世界水稻最早发源地之一。 1988年和2007年,屈家岭遗址先后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全国100家大遗址保护区。屈家岭文化是中国古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屈家岭遗址对于研究我国原始人类聚落的起源与发展,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农垦明珠 五三农场是新中国成立后湖北省创办最早、规模最大的大型国营农场,由原国家主席李先念在湖北工作期间亲自破土奠基,于1953年以年号命名,曾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棉油基地。1952年8月,湖北省委书记、省政府主席李先念派周季方同志(1932年参加革命,参加了长征和中原突围,建国初任武汉市委副书记、副市长,为五三农场第一任场长,后任省政协副主席)来此地创办国营农场,历经几代人的艰苦奋斗,百里荒原变成了农垦明珠,成为湖北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农业科技推广示范基地。改革开放以来,五三农场农业产业化发展迅猛,形成了“种养加一条龙、农工贸一体化”的产业特色,形成了罐头食品、糖果饮料、中西成药、建材装饰等12大系列的工农业生产格局。农场还是干部人才的培养输出基地,自建场来,向省内外输送技术管理干部1000多人,向南非、刚果、扎伊尔、阿尔及利亚、加纳、卢旺达、尼日利亚及缅甸等国派出农机、种植、畜牧、水利、财会、医疗等援外技术人员67人次,其中有10人获得受援国国家级和部级勋章。2001年,全省国有农场全面综合改革,农场实行属地管理,设立荆门市屈家岭管理区,作为荆门市的派出机构,现实行管理区与农场“一套班子、两块牌子”的运行机制。

  农谷核心 2001年,全省国有农场综合改革,实行属地管理,农场迎来了新的历史发展机遇。2008年底,荆门市委市政府在组织编制《屈家岭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总体规划》时,由中国发展经济学奠基人张培刚担当顾问、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张建华为组长的规划组首次提出“中国农谷”概念。2011年7月18日,省委书记李鸿忠对湖北日报刊发《沸腾的“农谷”》作出重要批示。2011年7月以来,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三次深入荆门市和屈家岭调研“中国农谷”建设,对“中国农谷”建设做动员部署,确定中国农谷建设是“省级战略、荆门实施”。湖北省委办公厅随后印发了《省委、省政府荆门现场办公会议纪要》和《中共湖北省委、省政府《关于支持荆门市加快创建“中国农谷”的意见》(鄂发[2012]5号),确定屈家岭为“中国农谷”核心区;省编办批准成立了“屈家岭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农谷)管委会”,并在《意见》中制定了10项支持屈家岭核心区建设的意见,要求省直部门抓紧制定具体工作措施,认真落实支持核心区发展的政策和重大项目。中国农谷建设上升为省级战略,成为全省“一元多层次”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湖北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转变的重要抓手。

地理

河流

  屈家岭管理区境内有三条自然河流,俗称“三水”,即:司马河、青木垱河、季河。天门河亦称永隆河,主流段源于京山县城西北,官桥铺东北5.5公里,盘蛇观西麓深赶冲,曲折向南,后又迂回西流,进入钟祥境内,穿越屈家岭管理区西北部的新河(罗汉寺办事处)、季河(长滩办事处)、西湖(何集办事处),向南接纳司马河、青木垱河,流经永隆(京山县)、渔薪(天门市),注入刁汉湖入汉江,全长255.4公里。流经屈家岭管理区河段有30公里。天门河有两源,一是游河,源自聊屈山西麓;二是季河,源自聊屈山东麓。季游二河在长滩埠以南的双河桥交汇后,始称天门河。在元代以前,季游二河交汇后流向西南,在钟祥旧口一带注入汉江,称旧水。到明代修筑汉江大堤后,河口淤塞,改道入天门河。使天门河向北延伸20余公里。天门河在西湖(何集)以南接纳司马河水后,水势渐大,河床宽约15米,最高洪峰流量1000立方米/秒。当时航运便利,渔产丰富。汽船可达永隆镇。木船可达长滩埠和下洋港。春夏之交,刁汉湖鱼群可逆流而上,觅食产卵,形成鱼讯。后来由于下游建闸,围垦湖区造田,航运中断,水流减缓。天门河两岸后来在漫长的岁月里逐步冲击成为平原,盛产棉花和稻麦。季河源自源自聊屈山东麓,止于屈家岭管理区长滩办事处平原五队,长度29.97公里。有支流7条,其中5公里以上的支流有柳门口河、大口泉河等2条。流域面积106.41平方公里。为京山县与钟祥市的界河,区域内主要为农村和农业用水。司马河源自京山县罗家桥以东8公里的磨吉观山郭家冲,因旁有司马墓而得名,为京山地区三古之一。源流有四条,即集河、潼泉河、仙女河、兰集河。发源于卷岭山南麓,在石龙过江峡口汇集后,始称司马河。后流向西南,接纳谭河、东湖河、马当河之水,到达屈家岭管理区的下洋港,即高湖竹园至何集黄台,全长3公里。在新河口注入天门河。整个司马河的承雨面积307平方公里,全长21.5公里,为常流河,盛产稻米。青木垱河发源于京山县刘家集东12公里的中南山南麓—吊龙泉。曲折流向西南,经邵家棚、叶家畈进入屈家岭管理区的青山坡。在碑凹南接纳周家冲之水西来注入,经屈家岭(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一直向东南经王家山桥横穿汉宜公路进入蔡家垱,在皮家台南汇入天门河。青木垱河全长25公里。主河道28公里,在本区12公里。流域面积145平方公里。河床坡纵;从河源吊龙泉海拔116米,至皮家台汇合处,河床高程24.5米,落差91.5米,平均坡纵3.27%,河面最宽35米,一般宽度20米,蜿蜒曲折,汛期易发洪水,常造成本区东北地域洪涝灾害。1975年10月为拦蓄洪水,投资40余万元,建成小[一]型“青山坡”水库一座。总库容332万立方米,灌溉面积3000余亩。1976年冬,京山县在上游刘集乡的叶畈又扩建了拦截承雨面积13平方公里总库容为1244万立方米的“叶畈”中型水库一座。该水库是1959年底刘集管理区划入五三农场时兴建的,由于多种纠分不断,1962年刘集管理区又划归京山县。若没有叶畈水库的划出,也就没有青水库的兴建。境内的一条人工河-高湖河位于高湖分场,现属何集办事处管辖。高湖河北起下洋镇,南到李家台与青木垱河交汇。全长14公里的人工河。原属自然形成的不规则河沟。1955年开挖疏通。从李家台向西至天门河的4000米河床是新挖的。称为常家港。1964年续建高湖河工程加深加宽河床,下游曲直截变,使高湖河从王家台到李家台排成一直线。1973年再次扩建高湖河,使河床底宽达3.5米,深3.4米。由于垮塌淤塞严重。1989年从畜牧赵坡至蔡垱东岳段进行了疏竣延伸。2000年后又对部分河段进行衬砌。同时对入水的马台、吴巷、小高湖、刘台等6300米沟渠硬化衬砌,减少了泥砂流入,基本能排能灌。

土壤

  低丘坡岗地土壤类型多为地带性黄棕壤,岗顶土层浅薄,养分缺乏,熟化不高;低冲土壤深厚,养分含量高;塝田土壤介于上述两者之间,是比较理想的高产土壤。此地域成土母质绝大部分为第四纪粘土,以人工熟化土壤—水稻土为主,其中潴育型水稻土面积占水稻总面积95%以上,其次有少量的黄泥田。主要分布在各办事处低丘山嘴和低冲平畈地带,面积约有5万亩。该区域土壤质地中—重壤,PH中—微酸,土壤有机质、碱解氮含量中偏上,速效磷钾含量中等,部分缺磷、缺钾。

  平原土壤为近代河流冲积母质发育成潮土(灰潮土亚类)。该土壤土层深厚,一般成石灰反应,主要分布在罗汉寺、何集、屈家岭等办事处,面积7.3万亩,土种主要为砂土型和壤土型灰潮土,砂土型灰潮土占灰潮土面积40.1%,质地为砂壤,PH 微碱性,多为单粒状结构,水稳性差,耕地熟化程度不高,养分贫乏。壤土性灰潮土占灰潮土面积58.2%,该土壤土层深厚,质地轻壤—中壤,PH多呈微碱性,养分含量中等,土壤结构为团粒结构,保水保肥,通透性较好,为本地粮棉油高产土壤。

植被

  屈家岭管理区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春暖夏热,秋凉冬寒,光照充足,热量丰富,雨量较多,但分布不匀,常年有旱涝灾害发生。全区森林自然植被主要有阔叶林、竹林、灌丛、藤本、草本五种类型。阔叶林植被有麻栎林、化香林、黄檀、黄连木林、冬青、刺冬青林、四旁落叶阔叶林等。竹林植被主要有淡竹林植被和箬竹林植被。灌丛植被,主要有黄荆条、山胡椒灌丛植被,化香、胡枝子灌丛植被,黑汉条、黄连木植被,杜鹃灌丛植被,栎类次生灌丛植被等六种。藤本植被类型的植物成分主要有野葛藤、紫藤。草丛植被类型有红茅草(菅草)丛植被、白茅草丛植被。森林人工栽培植被。森林人工栽培植被的主要类型有:常绿针叶林、落叶针叶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和竹林五种。常绿针叶林栽培植被有杉木林、马尾松(包括广东马尾松林)、混地松、柏木林等四种。落叶针叶林栽培植被,包括水杉、池杉、落羽杉三种。落叶阔叶林栽培植被主要有杨树林和各种经济林(梨、桃、枣、板栗、油桐、乌桕等)。常绿阔叶林栽培植被主要为经济林(茶叶、柑桔等)。竹林栽培植被主要为楠竹。根据林业相关专家调查摸底,屈家岭有用材林树种80种,经济林树种38种,观赏树种98种,藤本9种,灌木40种,草本3种。全区木本药用植物主要有何首乌、杜仲、黄栀子、盐肤木、女贞、桂花、檵木、枸杞、枸橘、卫矛、野鸭椿、枣、杏、马甲子、木瓜、野山楂、枫香、厚朴、桑、侧柏、合欢、野葛、槐树、枸骨、冬青、木槿、芫花、杜鹃、羊踟蹰(黄杜鹃)、白蜡树、黄荆、橘、积枳等30余种。野生菌类共计9种,其中药用菌主要有:灵芝、三七、茯苓。

  食用菌主要有:黑木耳、竹荪、松覃、草覃、口蘑、红菇等。农作物共383种。其中水稻165种,大麦11种,蚕豆7种,大豆16种,玉米22种,高粱9种,红苕3种,棉花29种,油菜19种,花生7种,芝麻19种,绿豆29种。

  石灰石 屈家岭管理区石灰石资源十分丰富,储量为2.5亿吨,经勘探化验,石灰石中钙含量达到57%。


城市规划

  中国农谷战略实施以来,湖北省谋划将屈家岭管理区发展建设成为“湖北样板、全国一流”的“中国农谷”核心区,将屈家岭建设成为产业之谷、科技之谷、文化之谷、休闲之谷和创新之谷,加快中国农谷屈家岭的社会经济发展和城镇建设。

  围绕“中国农谷”核心区的“四区”建设目标,根据规划屈家岭将分为四大经济功能区即农产品加工科技示范园区、特色农产品集中生产区、生态文化旅游区和综合服务区;形成以107省道、武荆高速为依托的“三横三纵”的区域干道网系统。“三横”为北部武荆高速、京王线和九五线的连接线、南部穿城区107省道屈家岭段。“三纵”为京王线屈家岭段、九五线屈家岭段、武荆高速和107省道的连接线。构建“一镇一园八景”区域旅游景区和景点结构。“一个特色镇”即屈家岭风情小镇。“一个风情园”即长滩万亩果园。“八个主景点”分别为屈家岭遗址公园、世界农业之窗、中国农谷论坛、四季桃园、白鹿春养生园、普云禅寺景区、生态运动公园和美好人间彩色植物园。

交通

  屈家岭管理区主要道路有G42沪蓉(武荆)高速、347、348国道、234、240国道、省道S311(老汉宜线部分)、新省道S340京山新市至曙光、新省道S247客店至潜江等线路。

  • 屈家岭周边铁路
    • 周边区域内主要的铁路为长荆铁路。长荆铁路东起汉丹线的长江埠车站,经应城、天门、京山、钟祥、荆门,西至焦柳线的荆门车站,全长176公里。于1998年10月动工兴建,2004年4月18日开通,结束江汉平原北部不通列车的历史。与管理区最近的相连车站主要是钟祥车站、京山车站。
  • 主要公路
    • 农谷大道(武荆高速公路屈家岭连接线) 农谷大道是“中国农谷”建设的一项重要的形象工程,全长21.454公里。其中屈家岭段长8.854公里,起于京王线大寨河桥附近,穿越白鹿春风景区、月湖公园和屈家岭古文化遗址景点,止于振兴路,接107省道。路基设计宽度为21.5米,设计时速80公里/小时,按双向四车道一级公路标准建设。
    • S311汉宜公路 本区最早的省道,境内共有14.6公里,由于历史原因其管辖权为京山市。
    • S311汉宜公路复线高湖至郭湾二级公路(北外环线) 起于屈家岭管理区郭湾,顺接311省道。
    • S483军区农场至屈家岭二级公路(九五线) S483军区农场至屈家岭公路是连接荆门市屈家岭、钟祥市东南部、京山县西南部区域,是湖北省人民政府2012年批复新增加的加密省道。

旅游

  屈家岭区域的主要旅游资源实体共有7大类30处(点)。自然旅游资源集山、水、林、泉、洞于一体,山峦秀丽,果香浓郁,湖库众多,泉溪淙淙,林密草盛,鸟语花香,洞幽景奇。人文旅游资源中,具有丰富内涵的屈家岭文化、丰富多彩的地方物产和浓郁的地方风情等。

  “一大遗址、两大基地”是屈家岭特色旅游资源的三张“名片”。

  • 一大遗址即:屈家岭文化遗址。1988年,国务院将屈家岭遗址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已列为全国100家大遗址保护地。
  • 两大基地即:中南地区最大的梅花鹿养殖基地、全省最大的水果连片种植基地。
    • 梅花鹿养殖基地,梅花鹿养殖业既是屈家岭的特色产业,也是屈家岭又一特色旅游资源。屈家岭现有梅花鹿养殖和加工企业5个,存栏量3500头,年产值8000万元。长期以来,屈家岭紧紧围绕梅花鹿养殖,同步发展生态旅游、宾馆服务和经济林木种植,已建成我国中南地区最大的梅花鹿养殖场。与梅花鹿养殖场比邻白龙山景区位于白龙太子山主峰一带,方圆约4公里。在山高林密,风光秀丽,气候宜人,诸多名胜古迹散布于景区之间,其中白龙洞、白龙井、龙泉洞,轿夫路、鹰仔台、烽火台各具特色引人入胜,最著名的,当属白龙山上的普云禅寺。到屈家岭看梅花鹿嬉戏密林,赏天然美景,品鹿系列产品成为屈家岭又一特色旅游品牌。
    • 水果连片种植基地,屈家岭管理区拥有全省最大的水果连片种植基地。桃园面积达5万亩,连片种植规模居全省第一,集中分布在屈家岭、白龙观、长滩三个办事处。阳春三月,一眼望不到尽头的桃花竞相开放,争奇斗艳,形成了屈家岭春季特有的自然风光。
最后修改于2019年3月20日 (星期三) 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