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渔业史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中国渔业史英语:History of Fishery in China),中国渔业源远流长,经历了原始渔业、传统渔业和现代渔业三个阶段。

原始渔业(远古至公元前22世纪)

  早在石器时代,处于原始社会的人类就在居住附近的水域中捞取鱼、贝类作为维持生活的重要手段。那时蚌蛤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食物。至今,在北起辽宁、南至海南岛,遗留着大量上古之世食后弃置的蚌蛤之壳堆积——贝丘遗址。陕西西安的半坡遗址中,出土制作精巧、具有倒刺的钓钩。在浙江余姚河姆渡不仅出土了青、鲤、鲫、鲶、黄颡、乌鳢、中华鳖、乌龟、无齿蚌等大量骨鳍化石,而且出土令人瞩目的木桨。木桨的出现,说明使用木舟捕鱼已经开始。

传统渔业(公元前21世纪至1840年)

  基本特点是以风帆为动力,以木船网罟为主要捕捞工具,伴之以人工天然养鱼。

  甲骨文记载,商王“在圃渔”。《诗经》说:周文王时筑灵池,“于牣鱼跃”。《孟子·万章上》言:“有馈生鱼于郑子产,子产使校人畜之池。”同时或稍后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养鱼著作——《陶朱公养鱼经》。据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收录,《陶朱公养鱼经》中记载:“夫治生之法有五,水畜第一。水畜所谓鱼池也。以六亩地为池,池中有九洲。求怀子鲤鱼长三尺者二十头,牡鲤鱼长三尺者四头,以二月上庚日内池中,令水无声,鱼必生。”田常(齐国正卿)于后苑治池,一年得钱三十余万。

  秦汉隋唐,是传统渔业的大发展时期。秦始皇统一六国,设治粟内史以“掌谷贷”,置少府“掌山海池泽之税,以给供养”(用山海池泽的税收供养皇帝生活)。汉承秦制,“大司农供军国之用,少府以养天子”。其间铁农具的发展和牛耕的普及,使农业成为“天下之大业”。与此同时,手工业也造出了“高十余丈”的楼船,出现了“罛者舟之”(大渔网用船拖引)的捕捞作业。由武帝到宣帝期间,海租(海洋渔业为国家创造的税收)增加了三倍。

  唐代的淡水捕捞很发达,出现了多种多样的各尽其妙的渔具渔法。内陆水域捕鱼已有专业渔民,诗人称之为渔人、渔父、渔翁。渔具则鱼叉、弓箭、钓具、网、簖、粱、笼都已具备。当时的钓具已很完备,有摇钓线的双轮,钩上置饵,钓线缚有浮子,可用以在岸上或船上钓鱼。唐代捕鱼方法之多超过历代,如用木棒敲船发声以驱集鱼类,用毒药毒鱼或香饵诱鱼进行捕捞等;鸬鹚捕鱼也已出现。据张《朝野签载》记载,当时还有木制水獭,口中置有转动机关,鱼饵放在机关中,鱼吃饵料时,机关转动,獭口闭合而将鱼捕捉。唐陆龟蒙《渔具咏》曾用诗的形式总结了当时的渔具并作了分类,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专门论及渔具的文献。

  宋代以后,尤是明清时代,传统渔业的发展出现两种情况。一是民间的渔业生产蓬勃发展,渔业自身的内部分工明细化,如江州地区(今九江)的鱼苗业,苏州地区的渔业制冰业,松江区的海水养殖业,水产品内贸外贸,锦(观赏)鱼培育,珍珠开采和养殖等,均有新的兴起和发展。渔业的著作纷纷问世,如明代即有屠本畯的《闽中海错疏》,林日瑞的《渔书》,胡世安的《异鱼图赞》,李时珍研究鱼类和藻类药用功能的《本草纲目》,徐光启的“江西养鱼法”(《农政全书》)。二是统治阶级的保守。南宋朝廷偏安一隅,不思进取。元王朝工部不理渔政,完全“听民自渔”。明代嘉靖年间倭患猖獗,朝廷严令禁海——禁止渔民出海捕鱼。清初令滨海民悉徙内地五十里,且毁屋庐以作长城,掘坟茔而为深堑,民有阑出咫尺者,执而诛之。这些做法,严重破坏了海洋渔业的发展。

现代渔业(19世纪下半期至今)

  1882年,新的生产工具现代渔轮在英国问世,它以蒸汽为动力,用机械操作网具,在海洋上进行高产量捕捞。信息传来,国人瞩目。以张謇为代表的有识之士以“中国渔政久失,士大夫不知海权”,条陈清政府开创现代渔业。清王朝照准,诏令张謇规划。1906年,江浙渔业公司成立,张謇兼任经理,其时适有一艘德国渔轮在黄海侵渔,张謇即乘机将其收买,定名“福海”,是为中国第一艘现代渔轮。1908年,广东有识之士集资白银60万两,创立了广东渔业公司。山东巡橹亦以准备金3万两,在烟台创立渔业公司。民国政府成立后,于实业部内设立渔牧司,继续鼓励现代渔业发展。此后公司创办渐多,竞争激烈,1936年全国已拥有拖网渔轮10艘,手缲网渔轮150余艘,初创起一支现代渔轮队伍。这一时期,一些有为人士积极创办学校,大力培育人才。创办的学校有河北省立水产专科学校、江苏省立水产学校、浙江省立高级水产学校、集美高级水产航海学校、山东水产讲习所等。

  然而,由于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操纵了中国渔业的命脉,上海、青岛、烟台、大连等地陆续出现外国水产公司。他们的渔轮猖狂侵渔,酷渔滥捕,产品在中国市场上倾销,造成了中国渔业的破产。全国水产品总量从1936年的150万吨下降到1949年的44万吨。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开始现代渔业的新篇章。1950年2月,中央人民政府确定了“先恢复,后发展”的方针。1950~1957年,在渔区进行民主改革,废除了封建势力的特权及其剥削,在没收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水产企业的基础上,建立国有水产企业。这是一个具有深刻意义的变革,解放了生产力。1952年全国水产品产量166万吨,超过历史最高水平。1956年6月,设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水产部。1958年,水产科研工作者钟麟率先突破鲢鱼、鳙鱼两大家鱼人工繁殖关,为淡水养鱼大发展创造了条件。1960年,上海求新造船厂等单位造出了第一批国产渔轮,开始了渔船机械化和风帆木船的更新换代。1970年开始,国家七部委共同支援,用三年时间建造了渔轮灯光围网渔业,填补了中国海洋渔业的空白。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务院设立国家水产总局(后以水产、渔政两局归入农业部),从上到下建立起渔政监督管理机构。1978年组建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下设黑龙江、长江、珠江三个淡水渔业研究所,黄海、东海、南海三个海洋渔业研究所。1976~1985年,恢复了上海水产大学、大连水产学院、湛江水产学院、厦门水产学院,以及天津农学院、华中农学院、中国海洋大学的三个水产系。这一时期的水产科研也取得了成果,如大面积池塘养鱼高产技术,稻鱼互利理论,海水养殖和海水增殖技术,河蟹人工繁殖技术,对虾育苗和养成技术,鱼类遗传育种研究等。

  1985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发出指示,要求全国“像重视耕地一样重视水域的开发利用”,省、市、自治区“因地制宜,各有侧重”,国营、集体、个人一起上。当年水产品总产量突破700万吨。这一年远洋渔业昂首起步,中国渔轮在大西洋、印度洋和白令海上捕捞作业。1986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1990年起连续十几年中国水产品产量位居世界首位,2007年产量达到4,747.5万吨。

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