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非闇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于非闇汉语拼音:Yu Feian,1889年3月22日-1959年7月3日),中国画家,工笔花鸟画画家。原名于照,字非厂,别署非闇,又号闻人。满族。原籍山东蓬莱,生于北京。早年随王润暄学画,1935年任职于故宫古物陈列所,临摹、研究了大量古代绘画,打下了较深的传统根基。1949年后任中央民族美术研究所研究员,北京中国画院(今北京画院)画师、副院长等职。擅工笔花鸟画,亦工写意花鸟,初学陈洪绶,继之研究宋元诸家,对赵佶工笔花鸟画法用功尤深,其画线条严谨、劲挺有力,设色典雅、清丽、匀净,画面具有装饰性,形象刻画细致精微,生动传神。代表作有《玉兰黄鹂》、《红杏山鹧》、《和平鸽》等。著《我怎样画工笔花鸟画》、《中国画颜色的研究》、《都门养鸽记》、《都门艺菊记》等。

  1913年后任教于北京市立第二小学、市立师范学校、私立华北大学美术系、私立京华美术专科学校、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其间,曾在古物陈列所工作,又接触到不少古画,开扩了眼界,提高了画艺。1949年后任北京市新国画研究会会员、常务理事及副会长。1954年后历任中央美术学院民族美术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市文联常务理事,北京中国画院副院长,第一、二、三届北京市人大代表。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擅长工笔花鸟画,兼长瘦金书。作品有《玉兰黄鹏》、《丹柿图》、《牡丹》、《和平鸽》等。《玉兰黄鹏》等藏中国美术馆。1989年北京画院、北京市文物局、故宫博物院于故宫举办于非闇画展。著有《中国画颜色的研究》、《我怎样画工笔花鸟画》、《都门养鸽记》、《都门艺兰记》、《都门钓鱼记》,出版有《于非闇工笔花鸟画选集》等。

  于非闇是近现代中国画史上致力于工笔花鸟画研究与创作,并有着重要成就的画家。正是于非闇及其同志者的努力,使传统工笔画的精华得以传承,为现代工笔画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后来的众多文人墨客所赏识与效仿。于非闇46岁左右开始画工笔花鸟画,从学清代陈洪绶入手,后学宋、元花鸟画,并着意研究赵佶手法。于非闇曾在题跋中写道:“从五代两宋到陈老莲是我学习传统第一阶段,专学赵佶是第二阶段,自后就我栽花养鸟一些知识从事写生,兼汲取民间画法,但文人画之经营位置亦未尝忽视。如此用功直到今天,深深体会到生活是创作的 泉源,浓妆艳抹、淡妆素服以及一切表现技巧均以此出也。”这是他对一生艺术里程的重要总结。

  于非闇的工笔花鸟画师古而不泥古,创两宋双勾技法之新,自成画派。于非闇的工笔双勾重彩花鸟画,主要吸收了三方面的营养。一是从古代绘画遗产中汲取传统精华。上文便是对其这一特点的描述。二是于非闇注重从写生中体察物理、物情、物态。三是于非闇不时借鉴民间绘画中优秀的技法。比如装饰风格、色彩的对比与协调。于非闇的创作构图打破陈规,用笔刚柔相济,着色求艳丽而不俗。在勾线用笔上则以书法入,表现出形象的气骨。于非闇反对过于工巧细密而失掉笔墨高韵和整体精神,作画不墨守成规,敢于创新。就笔法而言,他初以赵子固、陈老莲笔法为本,兼得圆硬尖瘦之趣,后以赵佶瘦金书笔法入画,笔道有了粗细、软硬、顿挫,波磔的变化,不仅书意大增,且使线条具有表现质感、体积感、空间感的丰富变化。

  在书法上,于非闇仍是以古为师,习宋徽宗赵佶独特的“瘦金体”书法,并且相当有造诣,是近代写“瘦金体”首屈一指的大家。

年表

  • 1889年 生于北京。
  • 1911年 跟随民间画家王润暄学画花鸟、草虫,并学习饲养昆虫及研制颜料之法。
  • 1928年 所著《都门钓鱼记》、《都门艺兰记》及《都门豢鸽记》出版发行。同年,作《花卉》、《雪景山水》等作品。
  • 1930年 任北平《晨报》“艺圃版”编辑。
  • 1931年 向齐白石学习雪景染法。
  • 1935年 专攻工笔花鸟画,供职于故宫古物陈列所。
  • 1936年 在北平中山公园举办首次个人画展。
  • 1941年 任伪国立美术专科学校花鸟画教员。
  • 1949年 任中央民族美术研究所研究员。
  • 1953年 举办“全国国画展览会”,以《牡丹图》参展。同年作《大芦花》、《仙鹤》、《桃花春禽》、《墨竹喜鹊》、《和平万岁》、《梅竹锦雉》、《辛夷虾蝶》、《青松》等。
  • 1957年 与叶恭绰等人一起筹建北京画院,并任该院画师兼副院长。
  • 1959年 因病逝于北京,终年71岁。

参考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