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凯恩斯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重定向自凯恩斯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第一代凯恩斯男爵英语:John Maynard Keynes, 1st Baron Keynes,1883年6月5日-1946年4月21日),一般称作凯恩斯(或译为凯因斯),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主义创始人。生于英国剑桥。1902年入剑桥大学学习数学,1905年毕业后师从马歇尔、庇古学习经济学。1908年起在剑桥大学讲授经济学。曾在英政府印度事务部、英国财政部任职。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期间,主持英国财经顾问委员会。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任英格兰银行董事。1944年任英国代表团团长出席在布雷顿森林召开的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后又出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复兴开发银行的董事。曾任英国皇家经济学会会长。

凯恩斯在30年代以前,接受的是马歇尔经济理论。但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英国经济的长期萧条和严重失业,促使他考虑如何解决经济失调的对策。1929年他支持乔治提出的举办公共工程以减少失业的方案,认为公共工程开支不仅可以直接增加就业,而且可以通过工程雇用人员收入的增加,间接增加其他工业部门的就业。30年代初英国和资本主义世界的萧条和失业更趋严重,传统经济学关于资本主义可以借助市场自动调节机制达到充分就业均衡的观点彻底破产。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适应了当时垄断资产阶级寻求克服萧条和失业对策的需要。他提出有效需求决定就业量的理论,用有效需求不足解释失业和萧条。他认为,有效需求是商品的总供给价格和总需求价格达到均衡状态时的社会需求量。有效需求包括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并主要由3个基本心理因素和货币供应量决定:①消费倾向(收入用于消费的比例),决定消费支出。②对资本资产未来收益的预期,决定资本边际效率(即预期利润率),后者与利率一起决定投资支出。③流动偏好,决定对货币的需求量,后者和中央银行控制的货币供应量一起决定利率。由于这些心理因素相互作用造成有效需求不足,并引发经济危机和萧条、失业等。他以这种理论为依据,提出实施国家干预,采取财政金融措施,增加公共支出,降低利率,刺激私人的投资;鼓励消费,从而提高有效需求,实现充分就业。

凯恩斯的理论奠定了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基础。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凯恩斯主义成为资产阶级经济学界影响最大以至占据统治地位的一个流派。按凯恩斯理论实施的政策,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失业起了一定的缓和作用。但凯恩斯主义难以解决70年代以后出现并加深的“滞胀”问题。著作有《凡尔赛和约的经济后果》、《货币改革论》、《自由放任主义的终结》、《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如何筹措战费》等。

凯因斯一反自18世纪亚当·史密斯以来尊重市场机制、反对人为干预的经济学思想,他主张政府应积极扮演经济舵手的角色,通过财政货币政策来对抗经济衰退乃至于经济萧条

凯因斯的思想不仅是书本里的学说,也成为1920年代至1930年代世界性经济萧条时的有效对策,以及构筑起1950年代至1960年代许多资本主义社会繁荣期的政策思维,因而被夸为“资本主义的‘救星’(或译救世主)”、“战后繁荣之父”等。一度主宰资本主义的凯因斯思想也成为经济学理论与学派之一,称为“凯因斯学派”,并衍生数个支系,其影响力持续至今。

在事业上,凯因斯担任公职,出任英格兰银行董事,并且是数个慈善信托的顾问;他自己也做投资,而且是个成功的投资家,因此凯因斯可谓是理论与应用兼具的经济学家典范。在生活上,凯因斯是风雅人士,他赞助艺术也做收藏,并且嗜品美酒,尤其是香槟。凯因斯十分善于言辞,雄辩滔滔;其文笔也很出色,由后世著名的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曼曾被《财星》杂志誉为“自凯因斯以来文章写得最好的经济学家(writes better than any economist since John Maynard Keynes”一事可见一斑。1999年《时代》杂志曾如此追忆凯因斯:“高大(凯因斯身高有6呎6吋,约198公分)、迷人、充满自信”。

生平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于1883年6月5日出生在一个大学教授的家庭。他的父亲约翰·内维尔·凯恩斯(John Neville Keynes)自1870年代起于剑桥大学彭布罗克学院做特别研究员,之后成为哲学政治经济学的教授,并著有逻辑学与经济学方法论的教科书,后来又被推选为剑桥大学的教务主任(Registrary)。他的母亲弗洛朗斯·艾达·布朗(Florence Ada Keynes)是一位成功的作家和社会改革的先驱之一。

他7岁进入珀斯中学(The Perse School),2年后进入圣菲斯学院(St Faith's School)的预科班。几年以后他的天才渐渐显露,于1894年以全班第一的优异成绩毕业,并获得第一个数学奖。一年后,他考取伊顿公学,并于1899和1900年连续两次获数学大奖。他以数学,历史和英语三项第一的成绩毕业。1902年,他成功考取剑桥大学国王学院的奖学金;原先攻读数学,并对哲学有兴趣。1921年,凯恩斯发表《概率通论》(A Treatise on Probability),深入探讨概率论的哲学与数学基础。凯恩斯在书中批评了概率论的经典诠释(Probability interpretations),认为应该将概率理解为假说与证据的一种逻辑关系,为后来的概率逻辑学派奠定了基础。知名数学家伯特兰·罗素赞誉本书”毫无疑问是长久以来关于概率论的一部重要著作,再怎么称赞也不为过。”

但后因阿尔弗莱德·马歇尔的鼓励而开始研究经济学。

家庭

1921年凯恩斯陷入了对俄国著名芭蕾舞演员莉迪亚·乐甫歌娃的热恋。两人在1925年成婚,被认为是智慧和美丽的结合。据说两人的婚姻美满幸福,但没有子嗣。

学说概要

凯恩斯可谓经济学界最具影响的人物之一。他发表于1936年的主要作品《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引起了经济学的革命。这部作品使人们对经济学政府在社会生活中作用的看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凯恩斯发展了关于生产和就业水平的一般理论。其具有革命性的理论主要是:

他的这些思想为政府干涉经济以摆脱经济萧条和防止经济过热提供了理论依据,创立了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思想。凯恩斯一生对经济学作出了极大的贡献,曾被誉为资本主义的“救星”、“战后繁荣之父”,不过也有经济学家认为凯恩斯的政策也带来停滞性通货膨胀,因此也称他为“战后滞胀病之母”。

新凯恩斯学派是20世纪50、60、70年代时,部分经济学家为应对第一代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挑战而提出的。差异有以下二点:

  • 保罗·萨缪尔森等新凯恩斯学派学者把国家干预不只视为为应对经济危机的应急措施,而当作调节经济的基本手段,主张在萧条时采用扩张性政策刺激经济,在繁荣时采用紧缩性政策抑制经济,以求让经济平稳发展。

新兴凯恩斯学派劳伦斯·鲍尔格里高利·曼昆戴维·罗默奥利维尔·布兰查德乔治·阿克洛夫珍妮特·耶伦约瑟夫·斯蒂格利茨发展的,20世纪70年代时美国和部分欧洲国家的经济出现了“滞胀”现象,新凯恩斯学派由于无法解释该现象受到了怀疑,因此经济学家们提出了新兴凯恩斯学。主要特色是基于工资粘性和价格粘性展开分析,它假设名义工资和产品价格是可以调整的,但是调整速度十分缓慢。

社会活动

凯恩斯不但是一个理论家,而且是一个实践家。他曾经在英国财政部印度事务部工作,任剑桥大学国王学院的经济学讲师,创立政治经济学俱乐部并因其最初著作《指数编制方法》而获“亚当·斯密奖”,任《经济学杂志》主编,任皇家印度通货与财政委员会委员,兼任皇家经济学会秘书,英国财政部巴黎和会代表,主持英国财政经济顾问委员会工作,出席布雷顿森林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并担任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复兴开发银行的董事。二战后英国百废待兴,凯恩斯代表英国政府出访美国以求得贷款协助重建。欠款至2006年12月31日始还清。

批评

古典经济学家哈耶克和其他芝加哥经济学派的古典自由主义的相关人物,曾对凯恩斯主义作出过公开批评。亨利·赫兹利特批评凯恩斯在《通论》一书中的理论没有一个是真实而原创的。

与凯因斯的理念相对,约瑟夫·熊彼特认为前者的论点都是错误、具有误导性的,他指出凯恩斯的理论仅仅在特殊情况下才能成立。例如,凯恩斯假设货币的周转速度是一定的,个人或企业短期内无法加以改变此宏观经济。而熊彼特指出所有现实迹象都与这种假设相反。时至今日所试行的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政策,不管是原始的凯恩斯主义还是被弗里德曼修正了的凯恩斯主义,都已经被企业和个人的微观经济击败。再例如,凯恩斯认为通过操纵几个简单的货币关键因素—政府开支利率信贷量货币流通量就可能维持就业水平经济繁荣稳定的永久性均衡,但熊彼特的认为符号经济作为主导经济的出现 ,反而打开了通向专制的大门。另外,熊彼特还将凯恩斯所忽略的经济体系“外面”的“边缘”的因素“创新”,作为经济体系真正的核心因素来对待。两位20世纪最负盛名经济学家之间的分歧,在经济原理及政治观点上皆可见一斑。

主要著作

  • 《凡尔赛和约的经济后果(The Economic Consequences of the Peace)》(1919)
  • 《货币改革论(A Tract on Monetary Reform)》(1923)
  • 《货币论(A Treatise on Money)》(1930)
  • 劝说集》(1932)
  •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1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