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蘭丹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繁体.png 简体.png

  吉蘭丹(馬來語:Kelantan),馬來西亞馬來半島東海岸的其中一個州屬。首府為“哥打峇魯”(Kota Bharu)。位於馬來半島北部,面臨南中國海。州的總面積為14920平方千米。人口122萬(1990)。其東北邊與泰國交界,西邊接霹靂州,東邊接登嘉樓,南邊則接彭亨。森林面積廣。

  居民多以捕魚及務農為生。該州的人口以馬來人占最多數,其次是華人、印度人和其他種族。吉蘭丹是馬來文化色彩最濃郁的一州。從吉蘭丹銀器、籃 子及衣服布料等,皆是國內最好的手工藝品。

  吉蘭丹地理位置優越。吉蘭丹河及其支流自南往北,流貫全州,水力資源豐富。以中下游交界處瓜拉吉賴為界,分全州為南北兩部分。北部地方經濟發達,下游三角洲平原為重要稻米產區,橡膠園廣泛分佈。沿海有椰林,富漁產,道北及巴佐為漁業基地。煙草占全國產量的70%,捲煙業為主要工業。南部地區經濟開發差,88%的面積為原始林。有鐵、錫、錳、金和鈾等礦。著名工藝品有蠟染紗籠與草席。東線鐵路循吉蘭丹河谷通往哥打巴魯外港道北。

  吉蘭丹其他主要城鎮包括:萬捷BACHOK、巴西富地PASIRPUTEH、丹那美拉TANAHMERAH、道北TUMPAT及話望生GUAMUSANG。

  吉蘭丹是一個非常獨特的旅遊勝地,因為它擁有漂亮的海灘、豐富的文化遺產、華麗的手工藝品及精緻的木雕等。婦女在吉蘭丹的經濟上,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她們所製作的手工藝品,從吉蘭丹銀器、籃子及衣服布料等,皆是國內最好的手工藝品。吉蘭丹人似乎比較喜歡大型的事物,他們的每一樣器具都是“超大號”的,例如:風箏、陀螺及馬來鼓REBANAUBI等。

歷史

  吉蘭丹是大馬建國歷史最早的國家,也是華人移置最早的地域。吉蘭丹為最早開辦華校的一州(達眉祟德學校始創於1906年)。

  吉蘭丹曾為暹羅屬國。王城建在河邊碼頭不遠,此碼頭地帶,為早晨集市之處,很多居民在此作生意,由暹羅及其外地來的商船,就在這裡拋錠,上下取貨。當時的浦頭就在這沿岸一帶地區。浦頭是閩南方言,指集市之意或巫語之音,譯作巴刹之稱。

  吉蘭丹和其州名為全馬各州為漢史書所著述最早的一州,其建國歷史更早於其他州屬,然當時所謂國者,也只是小邦城邑,但民為邦之本,當時其國民族為古麻末族、南印度移民、克拉地峽以南的暹南民族,以及分佈在昭時印度化的國家小城邦國。

  丹丹國TANTAN,即現在的吉蘭丹為全馬各州中留存漢譯最早之名。其建國最早根據史籍,漢書粵地條雲:自日南障寨餘開,合浦船行,(中南半島)可五月,有都元國(越南境內)又船行可四月,有邑盧沒國(柬埔寨西岸),又船行可二十餘日有諶離國,步行可十餘日,夫甘都盧國。(兩國區域在今北大年、宋卡、吉蘭丹一帶。又最早明確的記載見:梁書卷五四丹丹傳,丹丹國,中大通二年(五三零年)其王遺使中國進貢,吉貝、什香藥、火齊珠、象牙、寶塔二軀……。按新唐書卷二二二,單單傳曰,單單在振州東南,多羅閩之西。

文化

  吉蘭丹道地的馬來人,除了外州移民之外,都是泰南古代馬來民族的後裔。其文化體系是屬於泰南馬來人的文化。至於西海岸的馬來人文化,是受蘇門答臘文化的影響。麻六甲馬來文化,是由爪哇文化分移而來。至於登嘉樓,是與彭亨和柔佛,同受滿者巴夷文化所影響。

  吉蘭丹和南暹的馬來人,暹羅人和福建人,自古以來,其文化關係是非常密切的。

  吉蘭丹的人民的語言習俗,和南暹克拉地峽以下的南暹人民文化,有著非常密切的歷史關係。丹州馬來人和南暹的馬來人的宗教語言習俗極為相同。同樣的丹州暹羅人和南暹人的語言、宗教、風俗習慣也完全一樣。而丹州福建人的閩南話,和其他方面的語言風俗習慣,尤其是北大年的福建人也極端的相像。我們進一步的推論,丹州華人(福建人)四百年前(或更早)是由北大年移殖而來,已經得到歷史更進一步的證明。

宗教

  吉蘭丹當地土人,有信奉佛教的,有信奉印度教的,也有信奉伊斯蘭教的。

  吉蘭丹的馬來語,是泰南馬來語系;吉蘭丹的閩南語是泰南、西港、北大年和宋卡的閩南混合語,而本地暹語也是西港,北大年一帶的南暹語言。這三種民族,在伊斯蘭教傳入之前,其生活、習俗、宗教是一致的。到了1400年伊斯蘭教傳入,穆斯林的宗教開始轉變。但和吉蘭丹馬來民族,然保持古代的語言。吉蘭丹的華人鄉村的居民,到今日仍然保持其由泰南傳下來的“祀神會”的民俗。

  早期泰南一帶的華人村,講的也和丹州華人同樣的閩南語。但因為幾代下來“祀神會”的消失,其信仰漸由小乘佛教所頂替,其後代差不多完全歸化成為暹羅人,雖然較大的市鎮也還保留下神明的祭拜和一些閩南文化。至於早期的印度人,則已改信伊斯蘭教而散失于馬來人的文化群中。其昔日創建古國的一段輝煌史,早成為歷史的陳跡。遺留下來的印人,都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後來的移民。

華人文化

  吉蘭丹華人文化,承襲自多羅閩地區。(丹丹地域伸張北大年以南)遠在唐宋時代已有唐人商賈的足跡,但在元朝以上的華人墓,實無可考據。當時為三佛齊印度化時代,全用火葬禮,至明朝時代三佛齊解體後,北大年才有華人墓碑可考查。至於吉蘭丹華人因其信仰小乘佛教為多,葬禮響影巨大,多在寺廟火化,而甘榜華人,因先人葬在自己園地,固多不以墓碑文刻,後人刻上其碑文也是近代事。

  早期與中國的關係地區在唐人未抵達吉蘭丹之前,其先祖,在先前暹南諸國經過數十代輾轉遷移,經盡不同國度與不同時代,從而吸收產生混合不同文化薰陶的關係,抵達居留地之後,其後裔從而發生了內容的變化,自成一文化形體系統為了行文上的方便說,這種文化的新名詞,我們稱它為吉蘭丹河口華人文化。這一個吉蘭丹河口文化形體,與其他州屬的華人文化有別,如臺灣在其日常生活中的一切習俗,還是保留在中國原籍風俗習慣。

  新加坡及馬來亞西海岸,與東海岸彭亨、丁加奴、吉蘭丹三州,相形之下,獨有吉蘭丹華人社會,尤其是甘光華人,會覺察到這種流變,它再不是純然的中國原籍文化。吉蘭丹所通行的閩南方言,已不是原籍福建閩南語,在民俗信仰中其供奉的神祇與禮神的規儀,卻全部與北大年,西港一致。幾百年來,還是互相沿著這種文化。並不是吉蘭丹華人因為早期為暹羅統治的原因。

工藝

  吉蘭丹的銀器向以複雜的設計及高超的人工技巧而聞名。吉蘭丹銀器工匠所生產的銀器非常多樣化,從實用的到華麗的裝飾品皆有。他們將銀製作成整套茶具、水果盤、胸針、耳環、戒指及手鐲等。大部分的銀器製造廠坐落在KAMPUNGSIREH、KAMPUNGMARAK及KAMPUNGBADANG。有些工廠允許外人參觀銀器的製作過程。一般的工廠皆是每天營業,星期五休息。

  SONGKET(金衣,繡上金絲的衣服),是早期吉蘭丹皇室的傳奇。以前SONGKET只是皇室家族的專利品。SONGKET的絲綢是從中國引進,金絲及銀絲則是從印度傳來,再加上吉蘭丹人獨特的織衣技巧,才創造了SONGKET的傳奇。

  手工藝村及手工藝博物館展示了銀器製作過程、SONGKET衣編制過程、木雕雕刻過程及峇迪衣的印刷過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