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什市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喀什地区:卡拉库里湖,位于慕士塔格峰山脚,是一座高山冰蚀冰碛湖
喀什地区:喀什市香妃园,位于喀什市浩罕乡艾孜热特村(AAA)
喀什地区:艾提尕尔清真寺是中国最大的清真寺,也是中亚最有影响力的三大清真寺之一

  喀什市汉语拼音:Kāshí Shì;维吾尔语:قەشقەر,拉丁维文:Qeshqer;英语:Kaxgar City),系“喀什噶尔”简称,意思是玉石般的地方。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所辖的一个县级市,是中国最西端的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部,喀什地区西北部,介于北纬39°25′~39°25′,东经75°56′~76°04′之间。帕米尔高原塔里木盆地的交接处。全市总面积554.8平方公里。喀什市东、西部与疏附县接壤,北倚古玛塔格山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图什市毗邻;南隔克孜勒河疏勒县相望。全市辖4个街道、2个镇、9个乡。

  喀什几百年来一直是新疆南部的第一大城,是天山以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和军事中心。古称疏勒,历史上是著名的“安西四镇”之一,是具有二千多年历史的古老城市。即使在整个中亚地区,喀什也是一座地位非常重要的城市。它是古代丝绸之路北、中、南线的西端总交汇处,历来就是中西交通枢纽和商品集散地,贸易非常发达,有“巴扎(集市)王国”之称,当地有俗语“五口通八国,一路联欧亚”。

  喀什历史文化悠久。境内有名胜古迹10多处,其中有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玉素甫·哈斯·哈吉甫麻扎、阿帕霍加墓(香妃墓)、艾提尕尔清真寺等。奇特的高台民居、迷宫式的古老街巷是维吾尔建筑文化的集中荟萃,享誉世界的《突厥语大词典》和《福乐智慧》是民族文化的智慧结晶,深厚的文化底蕴、浓郁的民俗风情、奇丽的自然风光,使喀什成为世人向往的旅游胜地。喀什是塔里木盆地西缘最古老的绿洲之一,盛产杏、梨、核桃、苹果、葡萄、无花果、巴旦木、伽师瓜等,为远近闻名的“瓜果之乡”。

  喀什地处帕米尔高原东北麓,塔里木盆地西缘,克孜勒河中游。地形北高南低,海拔最高1502米,最低1264米,平均海拔高度1289.5米。属喀什噶尔河流域洪积平原。有克孜勒河、吐曼河等水系。属暖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四季分明,夏无酷热,冬无严寒,夏长冬短。314国道通乌鲁木齐,315国道经和田、且末、若羌通青海省,南疆铁路直达本市,喀什机场作为新疆第二大机场每日有固定航班飞往乌鲁木齐。

  • 邮编:844000 代码:653101 区号:0998

行政区划

  全市辖4个街道、2个镇、9个乡:

  • 街道:恰萨街道、亚瓦格街道、吾斯塘博依街道、库木代尔瓦扎街道
  • :乃则尔巴格镇、夏马勒巴格镇
  • :多来特巴格乡、浩罕乡、色满乡、荒地乡、帕哈太克里乡、伯什克然木乡、阿瓦提乡、英吾斯坦乡、阿克喀什乡

历史

  喀什的经济和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历来均是各方势力争夺的对象,其归属曾发生过多次变化。早在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喀什便有人类生活。根据《穆天子传》的传说,周穆王西征之时,曾经路过喀什附近,与当地部落进行了大规模的贸易。至迟在公元前2世纪,喀什地区出现疏勒国,为西域城郭诸国之一。

  前177年左右,疏勒受大月氏压迫,被迫投靠匈奴,为其属国。前128年,西汉张骞出使西域之后,经过反复争夺,前60年,疏勒正式被纳入了汉朝势力范围,受西域都护府节制。西汉末年,汉朝内乱,疏勒再次成为匈奴、大月氏、莎车等势力争夺的战场。

  公元74年开始,东汉班超又长期以这里作为根据地,与北匈奴争夺对西域的控制权。汉朝势力衰退后,疏勒在116年左右成为大月氏贵霜帝国和东汉的共同属国,定佛教为国教。国力强盛,称霸南疆。

  3世纪末年,疏勒内乱不断,323年,被龟兹征服,成为附庸,后又先后从属于柔然、嚈哒和突厥,突厥人以当地玉石贸易发达,将当地命名为Khasa,即“玉”之意。

  675年,唐朝在击溃西突厥后,在此设疏勒都督府,为安西都护府的四镇之一,之后又与吐蕃经过多年争夺,控制了疏勒。754年,唐朝爆发安史之乱,安西都护府全军回迁,疏勒成为吐蕃和阿拉伯帝国争夺的对象。

  840年左右,回鹘西迁,成为天山以南的主体民族,疏勒也归附其建立的黑汗王朝,改用突厥语名称喀什,893年成为其都城。

  915年,其汗萨图克·布格拉皈依伊斯兰教,喀什地区逐渐伊斯兰化。960年,伊斯兰教成为喀喇汗王朝国教。之后,喀喇汗与于阗佛教政权进行了长期的宗教战争,一度惨败,但是在圣战的号召下,终于在1006年,依靠来自于伊斯兰地区的支援军队征服了于阗。

  1017年,中国北部的契丹辽朝军队西征,引起喀喇汗国内乱,1041年,分裂成东西两部,喀什继续成为东部汗国首都。1134年,东喀喇汗国被西辽征服,成为其附庸。1215年,屈出律篡夺西辽皇位,迁都喀什,1218年,被成吉思汗灭亡。

  1225年,后为察合台汗国的陪都,在阿里不哥忽必烈争夺汗位的战争中遭到毁灭性的打击。1306年,察合台汗国分裂,喀什成为东部汗国首都,1387年,东部汗国首都北迁伊犁

  1392年,喀什被帖木尔帝国占领,1432年被收复。1466年后陷入长期战乱,成为杜格拉特氏族属地。1514年后属叶尔羌汗国

  1680年,喀什的伊斯兰教白山派领袖阿帕克和卓引导蒙古准噶尔汗噶尔丹进军叶尔羌,叶尔羌汗国成为附属于准噶尔的傀儡政权。策妄阿拉布坦继任准噶尔汗后,将天山以南置于准噶尔汗国的直接统治之下。

  1757年,清朝平定阿睦尔撒纳,灭准噶尔汗国。定北将军班第释放了被蒙古人囚禁在伊犁的阿帕克和卓曾孙波罗尼都和霍集占。不久二人发动叛乱,史称大小和卓之乱。1759年,清军进驻喀什噶尔,并在当地派驻了总理回疆事务参赞大臣,管理新疆回部的军政要务。清光绪九年(1883年)设喀公地点噶尔道。

  1913年中华民国设疏勒县。1929年改称喀什行政区。1933年,沙比提大毛拉、穆罕默德·伊敏在此成立“东土耳其斯坦伊斯兰共和国”。1943年改为喀什督察专区。

  新中国成立后先后设喀什专区、南疆行政区、喀什地区等。历为官衙、公署所在地。1952年从疏附县析置喀什市。1956年后隶属喀什专区、喀什地区。

  1982年11月6日,喀什行署决定,将喀什市浩罕、伯什克然木、阿瓦提、英吾斯坦4个公社及河内林场划归疏附县。

  1986年喀什被定为中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1997年,喀什市辖4个街道、3个乡:恰萨街道、库木代尔瓦扎街道、亚瓦格街道、吾斯塘博依街道、夏马勒巴格乡、乃则尔巴格乡、多来特巴格乡。

  1998年3月1日,经自治区政府批准,将疏附县浩罕乡、伯什克然木乡5个村、阿瓦提乡2个村、帕哈太克里乡1个村、疏勒县城关镇1个村的3个村民小组划归喀什市管辖。

  1999年末,喀什市总面积198.14平方千米,其中建城区面积18.52平方千米。总人口31.89万人,其中少数民族26.19万人,农业人口9.6万人。辖4个乡,4个街道:恰萨街道、库木代尔瓦扎街道、亚瓦格街道、吾斯塘博依街道、夏马勒巴格乡、乃则尔巴格乡、多来特巴格乡、浩罕乡。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喀什市常住总人口340640人,其中:恰萨街道68929人、亚瓦格街道24448人、吾斯塘博依街道45426人、库木代瓦扎街道50463人、乃则尔巴格乡46196人、夏马勒巴格乡39601人、多来提巴格乡38196人、浩罕乡27381人。

  2004年8月2日,经自治区政府批准,将疏附县的色满乡、荒地乡划归喀什市管辖。调整后,喀什市东西部与疏附县接壤,北倚古玛塔格山与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图什市毗邻,南面与疏勒县隔克孜勒苏河遥相对望。总面积294.21平方千米,总人口351874人。辖4街道、6个乡:多来特巴格乡、乃则尔巴格乡、夏马勒巴格乡、浩罕乡、色满乡、荒地乡。市政府驻人民东路。

  2005年2月24日,经自治区政府批准,将疏附县的帕哈太克里乡、伯什克然木乡划归喀什市管辖。调整后,全市辖4个街道、8个乡:恰萨街道、亚瓦格街道、吾斯塘博依街道、库木代尔瓦扎街道、乃则尔巴格乡、夏马勒巴格乡、多来特巴格乡、浩罕乡、色满乡、荒地乡、帕哈太克里乡、伯什克然木乡。

  2009年,撤销乃则尔巴格乡、夏马勒巴格乡,设立乃则尔巴格镇、夏马勒巴格镇。

  2010年5月,中央新疆工作会议上中央正式批准喀什设立经济特区,成为中国第五个经济特区,享受产业、税收、金融、土地、外贸等特殊扶持政策。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喀什市常住总人口506640人,其中:恰萨街道88540人,亚瓦格街道26617人,吾斯塘博依街道50580人,库木德尔瓦扎街50861人,乃则尔巴格镇61096人,夏马勒巴格镇59769人,多来特巴格乡56003人,浩罕乡33476人,色满乡18851人,荒地乡11209人,帕哈太克里乡13622人,伯什克然木乡36016人。

  2013年3月,自治区政府(新政函[2013]35号)同意将疏附县阿瓦提乡划归喀什市管辖。2013年,自治区政府(新政函[2013]207号)批准同意将疏附县英吾斯坦乡划归喀什市管辖(11月20日正式实施)。阿瓦提乡面积87.2平方千米,人口3.42万人;英吾斯坦乡面积109.16平方千米,人口3.98万人。

  2014年10月21日,自治区政府(新政函[2014]194号)同意将疏附县阿克喀什乡划归喀什市管辖。阿克喀什乡面积约266平方千米,人口1万余人。至此,全市辖4个街道、2个镇、9个乡:恰萨街道、亚瓦格街道、吾斯塘博依街道、库木代尔瓦扎街道、乃则尔巴格镇、夏马勒巴格镇、多来特巴格乡、浩罕乡、色满乡、荒地乡、帕哈太克里乡、伯什克然木乡、阿瓦提乡、英吾斯坦乡、阿克喀什乡。

地理环境

  喀什市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部,喀什地区西北部,介于北纬39°25′~39°25′,东经75°56′~76°04′之间。喀什市东、西部与疏附县接壤,北倚古玛塔格山与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图什市毗邻;南隔克孜勒河与疏勒县相望。喀什市距乌鲁木齐市公路里程1 473公里。

  喀什以南为昆仑山脉,以北为天山南脉。喀什噶尔河穿流而过。全市年平均气温11.8 ℃,降水量60毫米,属典型的温带沙漠气候。境内地势平坦,土地肥沃,绿洲农业发达,物产丰富。盛产各种瓜果,有红桃、葡萄、黄杏、苹果、梨、甜瓜、西瓜、石榴、樱桃、酸梅、巴旦木、阿月浑子等诸多品种,并衍生出了规模较大的食品和特色农副产品加工业。

  喀什市地处克孜勒河冲积平原,南北有两条河流从市区穿过。市南的克孜勒河,由冰川融雪及沿途雨、泉水汇聚而成。境内流长14公里,年径流量20.59亿立米,北岸高、南岸低。以泉水为主的吐曼河由西向东横贯市区北侧,境内流长25公里,年径流量1.26亿立米。城市中心区位于吐曼河以南,克孜勒河以北的高埠之上。整个地势北高南低,海拔最高点1502米,最低点1264米,平均海拔为1289米。

  喀什市属暖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四季分明,夏长冬短,年平均气温11.7°C。1月份最冷,平均气温-6.5°C, 极端最低-24.4°C; 7月份最热, 平均气温25.9°C, 极端最高40.1°C;年无霜期平均215天。年日照总时数2 822小时。年平均降水量62.7毫米,年蒸发量高达2 633毫米。多西北风,平均风速为25米/秒,瞬时特大风速35米/秒。年平均沙暴日10.2天,扬沙日25.6天,浮尘日106.8天。主要灾害性天气有干旱、大风尘暴、干热风等。

文化

  喀什被称为“歌舞之乡”,一千年前喀什歌舞就传到了中原,隋唐时代,喀什的音乐和舞蹈誉满长安。现在,喀什的民族歌舞更是独放异彩,成为中华民族乐舞艺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能歌善舞是维吾尔族人的天性,他们无论男女老幼,情之所动,兴之所至,都会翩翩起舞,引吭高歌。维吾尔族舞蹈有的质朴短小,富有乡土气息;有的规模宏大,具有现代色彩;有的以粗犷豪放、鲜明跳跃见长,有的以浓郁雍容、深沉悠长显胜。驰名中外的维吾尔古典音乐《十二木卡姆》集维吾尔音乐之大成,是维吾尔乐舞艺术的稀世瑰宝。维吾尔舞蹈有流行广泛、自由多变的“喀什赛乃姆”,还有“刀郎舞”、“萨玛舞”及“麦西来甫”等。

  喀什在古代曾是一个不同文化的交汇之所,出现过许多著名诗人、学者。目前维吾尔族约占全市人口总数的八成左右,整座城市洋溢着浓郁的维吾尔族的风情。这里文艺兴盛,手工业发达。无论男女老幼,皆能歌善舞;当地流行的木卡姆舞曲,传遍了天山南北。特产陶器和铜器,历史悠久,颇负盛名。不到喀什,等于没到新疆,内地旅游者相信这点。

  喀什历史悠久,古迹众多。阿巴和加麻札(墓)是一处家族墓地,绘饰精美,曾被误传为香妃墓。而兴建于公元15世纪的艾提尕尔清真寺则是中国规模最大的清真寺,是全疆的伊斯兰教活动中心和喀什的标志性建筑。此外,还有经教学院、佛教洞窟、古代遗址和多处古代墓葬。

经济

  喀什位于中国进入中亚、西亚等地的国际大通道上,向西开放的桥头堡和前沿,具有“五口通八国,一路连欧亚”的独特区位优势,2008年进出口总额16亿美元,以外经贸带动的转口、加工型经济正在形成。

  经济以农业(主要作物为棉花,小麦)和畜牧业为主,辅有林业,加工业和旅游业。喀什林果总产占全疆三分之一,肉类总产占全疆四分之一,棉花产量居全疆第二位,有着重要的经济地位。

  中国国家发改委2010年初发布《关于2009年西部大开发进展情况和2010年工作安排的通知》,表示2010年将推动广西东兴市、云南瑞丽、新疆喀什、内蒙古满洲里等为沿边经济特区。

交通

  铁路:从乌鲁木齐乘K9786/7556次列车由南疆铁路往喀什。喀和铁路亦于2010年底通车。中吉乌铁路和中巴铁路已列入国家铁道发展计划,即将开工建设。

  公路:喀喇昆仑公路北起喀什,经红其拉甫连接巴基斯坦。

  国道:314国道、315国道

  航空:喀什机场(KHG),距离市区9公里,是全疆第二大机场,目前已开通喀什至北京、上海和广州经停乌鲁木齐的直航航班。同时也是国内较早开通面向中西亚、南亚的国际直航航线的机场。

参考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