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Pacific Ocean)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繁体.png 简体.png

太平洋在地球上的位置

  太平洋中文拼音:Taiping Yang;英語:Pacific Ocean;拉丁文原文為Mare Pacificum,意為“平靜的海洋”,由葡萄牙航海家麥哲倫命名),是地球上面積最大的洋,原面積1億8,130萬平方公里,除去南冰洋面積後,其面積為1億5,555萬7千平方公里,是地球上五大洋中面積最大的洋。從北極一直延伸至南極,其西面為亞洲大洋洲,東面為美洲,覆蓋著地球約46%的水面及約32%的總面積,比地球上所有陸地面積加起來還要大。赤道將太平洋分為北太平洋及南太平洋。北面連接白令海峽,南面則以南緯60度為界,與南冰洋相連。

  麥哲倫於1520年10月,率領5艘船從大西洋找到了一個西南出口(此後稱為麥哲倫海峽)向西航行,經過38天的驚濤駭浪後到達一個平靜的洋面,他因稱之為太平洋。

  歐洲人於十六世紀早期見到了太平洋,最早的是曾橫渡巴拿馬海峽西班牙航海家巴爾沃亞(Vasco Nú?ez de Balboa)(1513年)及以後在環球航行中橫渡太平洋的麥哲倫(1519年-1522年)。

概述

  位置:位於亞洲大洋洲南極洲美洲之間。

  面積:南北長約15,900千米,東西最大寬度約19,900千米,原面積1億8,130萬平方公里。占世界海洋總面積的49.8%,占地球總面積的35%。太平洋是地球上四大洋中最大、最深和島嶼珊瑚礁最多的海洋。

  範圍:太平洋西南以塔斯馬尼亞島東南角至南極大陸的經線與印度洋分界,東南以通過南美洲最南端的合恩角的經線與大西洋分界,北經白令海峽北冰洋連接,東經巴拿馬運河麥哲倫海峽德雷克海峽溝通大西洋,西經麻六甲海峽巽他海峽通印度洋,總輪廊近似圓形。

  深度:平均深度為4,028米,最大深度為馬里亞納海溝,深達11,034米,是目前已知世界海洋的最深點。

  地理分區:太平洋通常以南、北回歸線為界,分南、中、北太平洋,或以赤道為界分南、北太平洋,也有以東經160°為界,分東、西太平洋的。北太平洋:北回歸線以北海域,地處北亞熱帶北溫帶,主要屬海有東海黃海日本海鄂霍次克海白令海。中太平洋:位南、北回歸線之間,地處熱帶,主要屬海有南海爪哇海珊瑚海蘇祿海蘇拉威西海班達海等。南太平洋:南回歸線以南海域,地處南亞熱帶南溫帶,主要屬海有塔斯曼海別林斯高晉海羅斯海阿蒙森海


  四大洋:按面積由大到小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因為海洋學上發現南冰洋有重要的不同洋流,於是國際水文地理組織於2000年確定其為一個獨立的大洋。
  七大洲:按面積從大到小為:亞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極洲歐洲大洋洲。北美洲與南美洲合稱美洲,從社會政治角度,將美洲西班牙語和葡萄牙語盛行的地區:墨西哥、大部分的中美洲南美洲以及加勒比海地區稱為拉丁美洲


環太平洋國家和地區

  太平洋地區有30多個獨立國家,以及十幾個分屬美、英、法等國的殖民地。


  國家和地區:

  汶萊 柬埔寨 加拿大 智利 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 哥倫比亞 科克群島 哥斯大黎加 東帝汶 薩爾瓦多 厄瓜多爾

  瓜地馬拉 洪都拉斯 印尼 日本 基裡巴斯 朝鮮 韓國 馬來西亞 馬紹爾群島 墨西哥 密克羅尼西亞聯邦

  瑙魯 新赫里多尼亞 新西蘭 尼加拉瓜 紐埃 帕勞 巴拿馬 巴布亞新磯內亞 秘魯 菲律賓 俄羅斯

  薩摩亞 新加坡 所羅門群島 臺灣 香港 澳門 泰國 湯加 圖瓦盧 美國 瓦努阿圖 越南


  屬地、境外領土及地區:

  美屬薩摩亞 科克群島 斐濟 法屬玻利尼西亞 關島 北馬利安納群島 皮特凱恩群島 托克勞 瓦利斯和富圖納群島

緣海、海峽

  太平洋緣海:

  (1)亞洲:南海(南中國海),日本海,東海,菲律賓海,黃海;(2)澳洲:珊瑚海。


  太平洋海峽:

  白令海峽,津輕海峽,臺灣海峽,巴士海峽,麻六甲海峽,托雷斯海峽,巴斯海峽,福沃海峽,麥哲倫海峽,德雷克海峽。

主要港口與海港

  亞洲:

  俄羅斯:符拉迪沃斯托克

  日本:神戶 札幌 橫濱 廣島 吳市

  韓國:釜山 仁川

  朝鮮:清津 南浦

  中國大陸:大連 青島 上海 寧波 舟山 溫州 福州 廈門 深圳 廣州 海口 汕頭 三亞 天津 煙臺 樂亭 秦皇島 營口 丹東 連雲港

  臺灣:臺北 高雄 基隆 台中 宜蘭 花蓮 台南

  香港

  澳門

  泰國:曼谷 蘭加鎊 宋卡

  菲律賓:馬尼拉 布特加斯 宿霧市

  新加坡


  北美洲:

  美國:安克拉治 檀香山 長灘 洛杉磯 波特蘭 奧克蘭 聖地牙哥 三藩市 西雅圖

  加拿大:基蒂馬特 魯珀特王子 溫哥華 維多利亞


  中南美洲:

  墨西哥:聖路卡斯 阿卡普爾科 恩塞納達 拉巴斯 曼薩尼尤 巴亞爾塔港 蒂華納

  智利:安托法加斯塔 阿里卡 伊基克 蒙特港 聖安東尼奧 塔爾卡瓦諾 瓦爾帕萊索

  哥倫比亞:布埃納文圖拉

  秘魯:秘魯 卡亞俄

  厄瓜多爾:瓜亞基爾

  巴拿馬:巴拿馬市


  大洋洲:

  澳大利亞:悉尼 爾本 布里斯班

  新西蘭:奧克蘭

自然環境

海水

  太平洋水溫隨緯度而異,在極地附近接近冰點,在赤道則大約為25至30°C(84°F)左右。海水的含鹽量則在中緯度較高:靠近赤道的水全年雨量充足,靠近極地則因寒冷而少蒸發,以致這兩處的含鹽量較低。整體來說,太平洋的海水要比大西洋的溫暖。 在北半球,太平洋表面海水主要以順時針方向流動(北太平洋渦漩),在南半球則以反時針方向流動。北赤道洋流沿北緯15度,受信風帶動向西推進,到達菲律賓附近轉向北方,與日本洋流(又稱黑潮)會合。

  在大約北緯45度,黑潮分成兩支。往南的一支重返北赤道洋流。另一支往北形成阿留申洋流,接近北美洲時推動白令海峽反時針方向的水流,往南成為寒冷緩慢的加利福尼亞洋流。

  南赤道洋流沿赤道往西流動,在新幾內亞往東南一轉,在大約南緯50度完全轉往正東方向。洋流在這段自西沿南太平洋流動,是為南極繞極環流一段。到達智利海岸時,洋流分成兩支:一支經合恩角流進大西洋,另一支向北成為秘魯洋流。

洋流

  太平洋洋流大致以北緯5-10°為界,分成南北兩大環流:北部環流順時針方向運行,由北赤道暖流、日本暖流、北太平洋暖流、加利福尼亞寒流組成;南部環流反時針方向運行,由南赤道暖流、東澳大利亞暖流、西風漂流、秘魯寒流組成。兩大環流之間為赤道逆流,由西向東運行,流速每小時2千米。

潮汐

  多為不規則半日潮,潮差一般為2-5米。

洋底地形

  太平洋是古老的大洋。現代的太平洋是中生代早期古泛大洋(古太平洋)收縮的產物。在長期洋底板塊與大陸板塊的相互作用和海底擴張運動等複雜地質構造活動中形成了現代洋底地形。洋底地形可分為大陸邊緣帶、大洋中脊和海底山脈、大洋海盆3大巨型構造地形單元。

  大陸邊緣帶包括大陸架、大陸坡、島弧和深海溝以及邊緣海盆地,面積約占太平洋總面積的24%。大陸架面積約938萬平方千米,占太平洋總面積的5.2%,占世界海洋大陸架面積的30%,主要分佈在太平洋西部和西南部、北部。西部大陸架最寬處為750千米,中國的黃海幾乎全在大陸架上。大洋東部大陸架狹窄,呈不連續的條帶狀,在北美寬僅18~20千米,南美最寬處70千米。太平洋的大陸坡平均坡度為5°20′,是世界四大洋中坡度最大的,坡面上有海底峽谷、斷崖、陡坎、階地等。在西太平洋大陸坡與洋盆交界處有一系列著名島弧和海溝,島弧大體呈向大洋突出的弧形,自北而南由阿留申群島、千島群島、日本群島、琉球群島、馬利安納群島、菲律賓群島、所羅門群島、新赫布裡底群島、湯加群島和克馬德克群島等構成,長達9520千米。島弧外側伴生一系列海溝,其中深度在1萬米以上的深海溝有千島-堪察加海溝(10542米)、日本海溝(10554米)、菲律賓海溝(10497米)、湯加海溝(10882米)、克馬德克海溝(10047米)和最深的馬里亞納海溝(11034米)。大洋東岸的南北美大陸山系直逼海岸,除南北緯40°以南、以北的峽灣地段分佈著一些島嶼和海岸比較曲折外,大部分海岸平直,無島弧和邊緣海盆地。海溝有北部的阿拉斯加海溝,中部中美洲海溝(瓜地馬拉海溝6662米),南部秘魯一智利海溝(阿塔卡馬海溝8055米)。在西太平洋島弧內側分佈著一系列寬闊的邊緣海盆地,形成西太平洋邊緣海,主要有白令海、鄂霍次克海、日本海、黃海、東海、南海、爪哇海、蘇拉威西海、珊瑚海等。太平洋西部的島弧、海溝是太平洋板塊和亞歐板塊相互碰撞的產物,是地殼運動最強烈的地帶,經常發生地震和火山活動。因而圍繞著大洋板塊與大陸板塊的交界帶又成為環太平洋沿岸的地震、火山集中帶,地球上大約90%以上的地震和85%的活火山都分佈在這個帶上。

  太平洋中脊(也稱海隆)是洋底突出的地形結構,位置偏于大洋東部。南始於南緯60°的南極-印度洋海嶺,向東至西經130°附近轉向北,大致平行于美洲海岸向北延伸,直到阿拉斯加灣,長約1.5萬千米,寬2000~4000千米,面積約占太平洋總面積的11%。大洋中脊的中央裂谷不太發育,高度比較低,一般2~3千米,在大洋南部比較高,愈向北愈低,到阿留申海盆幾乎與海盆相近,潛沒於北美大陸之下。大洋中脊被一系列大致東西向的斷裂帶所切割,相鄰兩帶間距離約900~2200千米,斷裂帶東西綿延2000千米以上,寬約一、二百千米,在地貌上表現為狹窄的槽溝。自北向南斷裂帶有:門多西諾斷裂帶(北緯40°40′)、默里斷裂帶(北緯38°)、莫洛凱斷裂帶(北緯26°左右)、克利珀頓斷裂帶(北緯11°30′)、加拉帕戈斯斷裂帶(赤道附近)、伊斯特斷裂帶(南緯27°左右)等。太平洋中脊是世界大洋中脊的組成部分,它的南端與南極-印度洋海隆相連接。

  太平洋底的中部還分佈著一系列呈西北-東南走向的海底山脈,是太平洋底最雄偉的地形之一。它北起堪察加半島,經皇帝海山、夏威夷群島、萊恩群島,向南直抵土阿莫土群島,綿延1萬多千米,是太平洋板塊受力作用,在近期玄武岩基底上發生斷裂,引發大量玄武岩沿斷裂噴發而形成的火山群。這些海底山脈與大洋中脊不同,多由無地震活動的海底火山構成,也有少數是活火山如馬利安納群島北部的海底山脈,還有少數是由一些珊瑚島沉沒在大洋深處形成。它們具有比較平坦的頂峰,稱海底平頂山。一些高聳的海底山突出海面成為島嶼,如夏威夷群島、萊恩群島等。

  一系列海底山脈把太平洋盆地分割成4個次一級的深海盆地,以皇帝一夏威夷山脈(海嶺)為界,以東是東北太平洋海盆,水深4000~6000米,最大深度7168米;以西為西北太平洋海盆,平均深度5700米,最大深度6224米。中太平洋海底山脈、萊恩群島和馬紹爾群島之間為中太平洋海盆,水深一般5000~5500米,最大水深6370米。中太平洋海盆以南,南極-太平洋海嶺以北為西南太平洋海盆,水深4500~6000米,最大水深8581米。太平洋洋底廣闊、平坦的深海盆地上的沉積物有褐粘土、生源沉積物、濁流沉積物、火山沉積物等,其中以生源沉積物和褐粘土分佈最廣,幾乎佔據了整個大洋盆地。

太平洋島嶼

  太平洋約有島嶼一萬個,總面積440多萬平方千米,約占世界島嶼總面積的45%。大陸島主要分佈在西部,如日本群島、加里曼丹島、新幾內亞島等;中部有很多星散般的海洋島嶼(火山島、珊瑚島)。 海底地形 可分為中部深水區域、邊緣淺水區域和大陸架三大部分。大致2 000米以下的深海盆地約占總面積的87%,200-2 000米之間的邊緣部分約占7.4%,200米以內的大陸架約占5.6%。北半部有巨大海盆,西部有多條島孤,島弧外側有深海溝。北部和西部邊緣海有寬闊的大陸架,中部深水域水深多超過5 000米。夏威夷群島和萊恩群島將中部深水區分隔成東北太平洋海盆、西南太平洋海盆、西北太平洋海盆和中太平洋海盆。海底有大量的火山錐。邊緣淺水域水深多在5 000米以上,海盆面積較小。

火山與地震

  全球約85%的活火山和約80%的地震集中在太平洋地區。太平洋東岸的美洲科迪勒拉山系和太平洋西緣的花彩狀群島是世界上火山活動最劇烈的地帶,活火山多達370多座,有“太平洋火圈“之稱,地震頻繁。

氣候

  太平洋有很大一部分處在熱帶和副熱帶地區,故熱帶和副熱帶氣候佔優勢,它的氣候分佈、地區差異主要是由於水面洋流及鄰近大陸上空的大氣環流影響而產生的。氣溫隨緯度增高而遞減。南、北太平洋最冷月平均氣溫從回歸線向極地為20- -16℃,中太平洋常年保持在25℃左右。太平洋年平均降水量一般為1 000-2 000毫米,多雨區可達3 000-5 000毫米,而降水最少的地區不足100毫米。北緯40°以北、南緯40°以南常有海霧。水面氣溫平均為19.1℃,赤道附近最高達29℃。在靠近極圈的海面有結冰現象。 吼嘯狂風和洶湧波濤 太平洋上的吼嘯狂風和洶湧波濤很是著名。在寒暖流交接的過渡地帶和西風帶內,多狂風和波濤,太平洋北部以冬季為多,南部以夏季為多,尤以南、北緯40°附近為甚。中部較平靜,終年利於航行。

資源

  太平洋海域廣闊,蘊藏著極其豐富的自然資源,已經開發和利用的主要是水產資源和礦產資源。太平洋中的動植物種類繁多,有近10萬種,主要生活在大洋表層 ,尤其是邊緣帶,存在于2000米以下水域中的動植物只占總數的4%~5% ,在5000米以下水域中生活的動植物只有800種,6000米以下水域中僅有500種,7000米深處有200種,到1萬米深處只剩下20多種了。同時海洋中生物的種類隨緯度的升高而減小,但每一種動植物的分佈密度則是高緯度區大於低緯度區,在高緯地區多優勢種。在大洋表層大量繁殖著浮游藻類和浮游動物。近海的海底植物,在溫帶有鹿角藻類和昆希科藻類(主要是海帶),在熱帶有褐藻、綠藻及多種細藻。海岸帶分佈有紅樹林。眾多水藻為近海動物提供了充足的飼料,繁殖多種軟體動物、軟體蟲類、甲殼類和棘皮動物,以及珊瑚蟲等,並出產大量魚蟹。在島嶼和濱海帶是海鳥的棲息地。大洋中有不少獸類,如鯨、海豹、海豚、海熊、海狗、海獺等。

漁業

  太平洋的漁業生產自20世紀60年代中期以來一直居世界各大洋之首。1980年的產量為3545萬噸,占世界總漁獲量(6457.6萬噸)的一半以上。主要漁場有兩個:一是西北太平洋漁場;另一個是東南太平洋漁場。西北太平洋漁場包括白令海一部分、鄂霍次克海、日本海、黃海、東海和臺灣海峽。漁場的大陸架面積達219萬平方千米 ,海水較淺 ,陽光可透入底層,眾多河流帶來大量無機鹽類,以及寒暖流帶來冷性和暖性浮游生物,為浮游生物滋養和魚類生長提供了適宜的條件,成為世界主要漁場之一。1980年漁產量為1878萬噸 ,居世界主要漁區中第一位,其中日本北海道漁場主要產鯡 、鮭、鱒等魚類。白令海和鄂霍次克海以捕海獸為主,其中捕鯨為多。堪察加半島沿海是世界最大的捕蟹場。中國沿海舟山群島一帶以捕大黃魚、小黃魚、帶魚、鯧魚、海鰻、烏賊為主。東南太平洋漁場包括秘魯、智利、厄瓜多爾漁場,這裡大陸架狹窄,只有16萬平方千米,但由於有強盛的秘魯寒流流經和沿海上升流等環境條件,無機鹽類也相當豐富並適宜浮游生物繁殖,魚類十分豐富,成為重要漁場。

礦物資源

  太平洋的礦產資源勘探和開採主要集中在近海淺水區 ,其中最為重要的是大陸架的石油和天然氣。主要產油區有 :阿拉斯加、加利福尼亞區,庫克灣區,日本西部大陸架區 ,東南亞區,南美洲西海岸區以及中國沿岸的大陸架區。現已探明的太平洋石油儲量和開採量還落後於大西洋和印度洋 。大洋近海海底還有煤礦,日本、智利都已開採。其他礦物還有金、鉑、金剛石、金紅石、鋯石、鈦鐵礦、錫、鐵、錳等。富有經濟意義的金、鉑砂主要分佈在太平洋東岸的俄勒岡至加利福尼亞沿岸、白令海和阿拉斯加沿岸。錫礦主要產地是東南亞各國的濱海。印度和澳大利亞是鋯石、金紅石、鈦鐵礦儲量最豐富的國家 。近年來在太平洋水深 4000~5000米的海盆中發現大量錳結核和錳殼,其分佈範圍、儲藏量和品位都居各大洋之首 ,主要集中在北緯6~20° ,西經110~180°範圍內,估計儲量有17000億噸,是未來可資利用的最大金屬礦資源。

歷史與經濟

  在史前時期太平洋地區發生過多次重要遷徙,最顯著的一次是南島語人(更明確地應是波利尼西亞人)從亞洲海邊遷至大溪地,然後到達夏威夷和新西蘭,後來還到了復活節島。

  歐洲人於十六世紀早期見到了太平洋,最早的是曾橫渡巴拿馬海峽的西班牙航海家巴爾沃亞(Vasco Núñez de Balboa)(1513年)及以後在環球航行中橫渡太平洋的麥哲倫(1519年-1522年)。

  太平洋之名稱起源自拉丁文“Mare Pacificum”,意為“平靜的海洋”,是由一名受雇於西班牙的葡萄牙航海家--麥哲倫命名。麥哲倫於1520年10月,率領5艘船從大西洋找到了一個西南出口(此後稱為麥哲倫海峽)向西航行,經過38天的驚濤駭浪後到達一個平靜的洋面,他因稱之為太平洋。

交通運輸

  太平洋航運:太平洋在國際交通上具有重要意義。有許多條聯繫亞洲、大洋洲、北美洲和南美洲的重要海、空航線經過太平洋;東部的巴拿馬運河和西南部的麻六甲海峽,分別是通往大西洋和印度洋的捷徑和世界主要航道。海運航線主要有東亞-北美西海岸航線、東亞-加勒比海、北美東海岸航線,東亞-南美西海岸航線,東亞沿海航線,東亞-澳大利亞、新西蘭航線,澳大利亞、新西蘭-北美東、西海岸航線等。太平洋沿岸有眾多的港口。縱貫太平洋的180°經線為“國際換日線“,船隻由西向東越過此線,日期減去一天;反之,日期便加上一天。 海底電纜 太平洋第一條海底電纜是1902年由英國敷設的,1905年美國在太平洋也敷設了海底電纜。目前加拿大至澳大利亞,美國至菲律賓、日本及印尼,香港至菲律賓與越南,南美洲沿海各國之間都有海底電纜。近年在太平洋上空開始利用人造通訊衛星進行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