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尼黑会议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慕尼黑会议前夕的张伯伦、墨索里尼和希特勒(左起第2、3、5人)

  尼黑会议汉语拼音mù ní hēi huì yì),(英语:Munich Conference),1938年9月29日至30日在德国慕尼黑举行的英、法、德、意四国以牺牲捷克斯洛伐克为代价,谋求相互妥协与勾结的国际会议。参加者有英国首相N.张伯伦法国总理é.达拉第德国总理A.希特勒意大利首相B.墨索里尼

  捷克斯洛伐克境内有约300万日耳曼人少数民族,多聚居在苏台德区。德国法西斯利用捷克斯洛伐克民族问题挑起事端,为侵略制造借口。1933年10月,德国扶植苏台德日耳曼人党充当侵略工具。1937年6月,希特勒制定侵略捷克斯洛伐克的“绿色方案”,其侵略行径受到大力推行绥靖政策的英、法政府纵容。同年11月,英国掌玺大臣哈利法克斯伯爵E.F.L.伍德明确向希特勒表示英国将容忍德国“变更”欧洲秩序,侵占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和但泽

  1938年3月,德国强行兼并奥地利后,加紧对捷施加政治与军事压力。4月,希特勒唆使日耳曼人党要求苏台德区“自治”。德军同时在德、捷边境集结,进行武力威胁。由于捷举国奋起,决心抵抗,希特勒被迫暂时退却。9月12日,希特勒在纽伦堡发表演说,公开宣布要援助苏台德日耳曼人党。当晚苏台德发生暴乱,出现“九月危机”。边境局势再趋紧张。9月15日,张伯伦赴德国伯希特斯加登同希特勒会谈,一再退让,表示英国“承认苏台德脱离的原则”。9月19日,英、法两国对捷施加压力,迫其割让苏台德区。9月21日,捷被迫接受英、法建议。波、匈也向捷提出领土要求。9月22日,张伯伦再次飞抵德国同希特勒会谈。希特勒又要求兼并更多的领土,并于9月26日以战争相威胁。美国政府虽未直接参与英、法的“调解”活动,但始终支持与德国妥协,并建议为此召开国际会议。

  苏联在危机期间一再表示将履行1935年《苏法互助协定》和《苏捷互助协定》承担的义务;甚至表示即使法国不提供援助,只要捷自己抵抗,并请求苏联援助,苏联也将援捷。苏联还建议英、法共同制止侵略,均遭拒绝。

  经过幕后策划,由墨索里尼出面斡旋,英、法、德、意4国举行慕尼黑会议。9月30日凌晨签订《德国、联合王国、法国及意大利间的协定》,即《慕尼黑协定》。协定规定:1938年10月10日前将捷克斯洛伐克苏台德地区及同奥地利接壤的南部地区,连同上述地区的一切建筑和设施,移交给德国;日耳曼居民是否占多数尚不确定的地区,暂由国际委员会占领,通过公民投票,决定归属,最后划定边界;英、法对新国界提供保证,当捷克斯洛伐克境内的波兰和匈牙利少数民族问题解决之后,德、意才同意提供保证。会议期间发表了具有互不侵犯条约性质的《英德宣言》,不久法、德也签署了类似宣言。这些宣言实际上不过是一纸空文。慕尼黑会议及协定粗暴地践踏了国际法和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是大国主宰小国、牺牲弱小国家利益进行妥协的一次交易,是绥靖政策登峰造极的表现。慕尼黑会议及协定鼓励和助长了法西斯国家进一步发动侵略战争的野心。同年10~11月,德军占领苏台德区。1939年3月德吞并捷克斯洛伐克全部领土,9月进攻波兰,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