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种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拼音bō zhǒng,bō zhòng),(英语:sowing),将播种材料按一定数量和方式,适时播入一定深度土层中的作业。播种适当与否直接影响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

  适时播种是使作物从种子发芽、出苗到成熟的各个生育期获得有利气候条件、全苗壮苗、植株正常生长、适时成熟的重要措施。    

播种期

  各种作物发芽所需的温度范围不同,最低限温度也各异。麦类的发芽最低温度为3-4.5℃,豌豆为1-2℃,马铃薯向日葵为5-7℃,大豆玉米高粱、谷子为8-10℃,水稻棉花为10-12℃,花生为12-15℃。土温达到某一作物的发芽最低温度就可播种。春季作物过早播种[1],常因低温,造成种子迟迟不发芽、不出苗而引起病菌侵染。丧失发芽率或烂种。秋播作物过早播种,常因温度过高,幼苗徒长,冬前生长过旺,易遭冻害;过迟播种,常因积温不足,生长不良。或因土壤水分不足,不易保苗,以及冬前积累干物质不足,耐寒力低而不易越冬。

播种量

  单位面积上,播种的种子重量,通常以kg/ha(或公担/ha.)表示。播种量过少,虽然单株生产力高,但总株数不足,很难高产;播种量过多,不仅幼苗生长细弱,浪费种子,间苗、定苗费工,而且也不可能高产。 种前应结合种子千粒重、发芽率等确定适当播种量。

播种深度

  播种过深,延迟出苗,幼苗瘦弱,根茎或胚轴伸长,根系不发达;播种过浅,表土易干,不能顺利发芽,造成缺苗断垄。一般干旱地区、砂土地、土壤水分不足,以及大粒种子播种宜深;粘质土壤、土壤水分充足的地块、小粒种子、子叶出土的双子叶作物,播种宜浅。

播种方式

  播种方式即种子在单位面积土地上的分布方式。除种植密度外,一般根据作物种类、生育特性、耕作制度、播种机具等因素确定。其原则是使作物在田间的分布合理,地力和光能的利用充分,又有较好的通风透光条件,以利于个体与群体的协调发展和便于栽培管理。播种方式一般分撒播、条播和点播3类。

  撒播

  撒播即将种子均匀地撒于田地表面。根据作物的不同特性及当地具体条件,撒播后可覆土或不覆土。撒播是一种古老而粗放的播种方式,大多用手工操作,简便省工,但种子不易分布均匀,覆土深浅不一,后期不便中耕除草。中国目前主要用于蔬菜、水稻、油菜等作物的苗床播种或绿肥、牧草等的播种。山区、沙漠地带的林木、固沙植物、牧草的播种以及大面积稻田直播,常用飞机撒播,以克服播种技术上的困难和节省人力。

  条播

  条播即将种子成行地播入土层中。特点是播种深度较一致,种子在行内的分布较均匀,便于进行行间中耕除草、施肥等管理措施和机械操作,因而是目前广泛应用的一种方式。按行距及播幅的不同,又有各种不同规格:

  ①宽行条播。行间距离一般为35~70厘米不等。适宜栽种植株营养面积较大、或需中耕的作物,如玉米、高粱、棉花、甜菜、大豆等。

  ②窄行条播。一般行距10~30厘米,机播行距通常小于人播行距,适于植株小而密植的作物,如小麦、亚麻和某些牧草等。

  ③宽窄行条播。宽行与窄行相间,便于机械化作业。适宜种植生长后期易受荫蔽的作物,如棉花、大豆、花生等。

  ④带状条播。若干窄行间隔一宽行,两个宽行之间的几条窄行称为带。采用这种方式,利于在宽行内进行中耕除草或套种其他作物。

  ⑤宽幅条播。播幅宽于一般条播,而幅距往往较窄。土地利用率较高,有利于密植和集中施肥,常用于小麦等作物。条播一般采用播种耧、畜力条播机、机引条播机等进行。机引条播机落种均匀,播深一致,种肥、农药可同时播下,效率较高。

  点播

  点播又称穴播,即在播行上每隔一定距离开穴播种。点播能保证株距和密度,有利于节省种子,便于间苗、中耕,多用于玉米、棉花、甜菜、向日葵等作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