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牌联套体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曲牌联套体汉语拼音:qupɑi liɑntɑoti),中国戏曲音乐结构形式的一种。将若干支曲牌按一定章法组合成套,以构成一出()戏的音乐。一本戏若干出(折),即由若干组套曲构成。这种音乐结构方法,开始于南北曲,至昆山腔渐趋成熟,而弋阳腔则有了不同发展。在梆子皮黄出现以前,曲牌联套曾是中国戏曲音乐唯一的结构形式。

  曲牌联套的结构形式,继承了唐宋大曲宋词鼓子词转踏唱赚诸宫调等所有歌舞音乐与说唱音乐的历史成果,并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从南北曲至昆曲高腔所用的套曲,其曲体大致有如下3种:

  1. 单曲体,除引子与尾声外,全为同一曲牌的反复,此种曲体在南曲(特别是弋阳腔与高腔)运用较多;
  2. 循环曲体,除引子与尾声外,完全或部分采用两曲循环交替,如北曲的〔滚绣球〕与〔倘秀才〕二曲,南曲的〔山坡羊〕与〔水红花〕二曲;
  3. 多曲体,全套均由不同的曲牌组成,虽然其中个别曲牌可以连用,如北曲称〔幺篇〕,南曲称〔前腔〕的都是。

  套曲的组合,首先是选定宫调。宫调的选择运用,既是为了求得全套的谐调统一,也是作为一种戏剧性的表现手段,因为每一宫调都有它不同的调性色彩与表现功能。宫调的运用,北曲较严,南曲稍宽。北杂剧大多每折戏只用一宫,除少数曲牌可借宫转调外,多以同宫曲牌组套。南传奇1套可有2~3个宫调。

  板式变化是组套的又一要素。南曲每支曲牌都有一定的板式(节拍形式),或为三眼板,或为一眼板,或为散板。不同的板式具有不同的节奏感,适于表现不同的情绪。当若干支不同的曲牌相联成套时,各曲排列的顺序,大致按如下原则:慢曲在前,中曲次之,急曲在后。慢曲因其速度缓慢,行腔繁细,又称细曲;中曲、急曲则称为粗曲。引子与尾声,则为散板。由此可知,南套板式组合形式通常为:散 慢 中 快 散。套曲内数量众多的曲牌,大体按此节奏变化顺序组合。

  套曲通常分为引子、过曲、尾声3部分。当若干曲牌联成一套时,其中必有一曲居于主要地位,称“主曲”。主曲是全套曲中调性最强、也最能发挥演唱技巧的曲牌,通常用于引子之后,为过曲的第1曲。它无论在情绪表现或形象刻画上,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当不同曲牌组合成套时,为了保持全套风格的统一,除有赖于宫调的规范外,也还需要在唱腔中运用某种有特点的腔型,以之贯连全套。这种曲调处理手法,传统称之为“通套相协”。这种特定的腔型,一般取自主曲。它往往在全套的第1曲中展示,再在主曲中作充分发挥,并以之贯串于全套各曲中。

  运用南北曲曲调色彩不同所形成的对比,以表现人物性格矛盾和戏剧情节变化,是曲牌联套结构的另一种戏剧表现手法。其用法约有4种:

  1. 在南套前或中途插入部分北曲,早在元末即有运用。
  2. 在以南曲为主的各出戏中,插入整套北曲的折子。
  3. 因剧情转折,在同一出戏中北套南套联用,习惯叫“南北联套”。
  4. 一支北曲一支南曲相间,组成“南北合套”。

参见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