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国(周朝诸侯国)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春秋时期楚国争霸中原形势图
生成缩略图出错:不正确的缩略图参数
战国后期楚国形势图

  楚国汉语拼音:Chu Guo;英语:State of Chu,Ancient Chinese),又称荆楚中国历史春秋战国时代的一个诸侯国。为战国七雄之一。楚国国君芈姓熊氏。最早兴起于丹江流域的丹水淅水交汇的淅川一带,最终在前223年亡于秦国。其全盛时的最大辖地大致为现在的湖北湖南全部、重庆河南安徽江苏江西浙江贵州广东部分地区。

  楚国疆域最初主要在今湖北西部山区和江汉平原一带,后逐渐向西溯江而上扩展到今四川东部,向北溯汉水而上扩展到今河南西南的南阳盆地和丹江流域,向南扩展到今湖南北部的洞庭湖平原,向东沿淮水和江水扩展到今河南东南、安徽北部、江西北部和山东南部、江苏、浙江一带。

  西周时期,楚对西周保持相对独立,往往叛服无定。春秋早期,楚武王多次进攻汉以东的强国随(在今湖北随州)。文王时,楚更为强大。春秋中期,楚成王屡次北上伐郑,楚势益张。公元前632年,晋文公败楚于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楚北上之势暂时受挫。楚庄王时,楚的势力达到顶峰。公元前606年,楚伐陆浑戎,观兵周郊,问鼎大小。公元前597年,楚大败晋师于邲(今河南郑州西北)。公元前594年,楚围宋5个月,楚并先后灭亡一些小国,称霸诸侯。共王时,楚的势力有所衰落,公元前575年,晋败楚于鄢陵(今河南鄢陵西北)。

  春秋晚期,楚长期内乱。平王暴虐,夺太子建妇,杀伍奢及伍奢子伍尚。伍奢子伍子胥出奔吴。楚昭王时,伍子胥劝说吴王阖闾伐楚。公元前506年,吴趁机攻楚,败楚于柏举(今湖北麻城),五战及郢,攻入楚都。楚昭王逃入随,使申包胥请救于秦。次年,秦、楚败吴于稷(今河南桐柏),吴引兵去。战国早期,楚惠王再度灭蔡,占领淮水流域;以后,楚悼王任用吴起变法,南收扬越,占领洞庭、苍梧,楚复强大。楚怀王时,楚与齐纵亲。公元前318年,魏、赵、韩、燕、楚等国合纵攻秦,以楚怀王为纵长,不胜而归。在与秦的战争中,楚国屡战屡败,从此一蹶不振。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破楚拔郢,楚迁都于陈(今河南淮阳)。公元前253年,楚迁都于巨阳(今安徽太和东南)。公元前241年,楚迁都寿春(今安徽寿县西南)。公元前223年,秦将王翦蒙武破楚,虏王负刍,楚国灭亡。

历史

起源

  楚之先祖出自黄帝之孙,昌意之子,帝颛顼高阳氏。颛顼后第五代曾孙吴回,是帝高辛氏的火正(火官),主管天火与地火,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曰祝融(祝,大也;融,明也)。其部落分布在商都朝歌的南方(今河南新郑一带)。吴回之子陆终,生有六子,幼子曰季连,芈姓,是楚之先祖。季连之后曰鬻熊,如同服侍父亲一样跟随周文王,其曾孙熊绎,当周成王时,封为楚子(楚国国君爵位为子爵)。

  西汉史家司马迁在《史记·楚世家》中记载西周初期楚人领袖熊绎:“当成王之时,举文、武勤劳之后嗣,而封熊绎于楚蛮,封以子男之田,姓芈氏,居丹阳。”,此一论述认为商末周初,楚先人祝融的后裔从北方迁徙至“丹阳”。“楚鬻熊居丹阳,武王徙郢”,楚国国都在楚武王时期从丹阳迁至郢,据考古学家刘玉堂、王红星、高崇文研究,古“丹阳”位于丹水和淅水交汇之处(今河南省淅川县丹江口水库淹没区),因处丹水之北,故称为丹阳。国学大师钱穆在《国史大纲》中说:“楚之先亦颛顼后,始起在汉水流域丹、淅水入汉水处,曰丹阳”,而楚国的宰相墓子庚墓和大量楚国贵族墓在淅川县仓房镇的香严寺下寺附近的发现,印证了古丹阳位于河南淅川境内。楚国历史有800多年,其中有300多年在丹江流域建都。

建国及南征

  楚国由周成王封熊绎于楚地开始,居楚地丹阳,从一个小国逐渐变成春秋战国时代一个拥地千里的一个强国。

  前706年,不满自己国大爵小的楚君熊通认为其先祖鬻熊是周文王的老师,有辅佐文王推翻殷商建立周王朝的功劳,只因早死而仅得到子级的爵位,遂攻打姬姓诸侯随国,目的是要求周天子晋升其爵位,遭拒,熊通率兵再次征讨随国(今湖北随州),迫使随侯投降。熊通因此在前704年自称为王(后谥武)。被楚国消灭的小国还有古麋国(湖北郧阳、房州一带)、卢国、罗国(湖北襄樊、荆门一带),一路向南征伐百苗等大小诸侯国,成为华南的霸主。

争霸中原

  熊通子楚文王定都于郢(今湖北省江陵县西北),此后为扩充领域,楚国与中原的中原诸侯国经常发生战事。

  楚成王时,楚在令尹子文的治理下更显强盛。后来的楚庄王武功彪炳,又励精图治,选拔孙叔敖施行文冶,使楚国经济繁荣、文化鼎盛。前606年庄王征伐陆浑之戎(在雒邑西南),派人向周天子问九鼎之轻重。

  前597年,楚围郑,迫郑降,晋派兵救郑,两军于邲会战,晋大败。此后,陈、蔡、许、郑俱从楚。公元前594年,楚围宋,宋告急于晋,晋不能救,宋遂与楚言和,尊楚。这时中原各国除晋、齐、鲁之外,尽尊楚庄王为霸主,确立了楚庄王在春秋五霸的历史地位。史载,透过战事,楚国先后吞并了四十五个较弱小的诸侯方国。

  邲之战后,楚庄王称霸一时,但是晋国国势犹不可忽视,晋、楚双方形成南北对峙、各霸一方。前546年,宋国执政向戌倡议弭兵,奔走于晋国执政赵武和楚国令尹子木之间,使晋、楚、齐、秦、宋、鲁、郑、卫、陈、蔡、曹、许、邾、滕等十四国于宋召开弭兵大会。结果由前述十国签订盟约,规定除齐、秦等大国外,小国须既朝晋又朝楚,霸权乃由晋、楚二强平分,尊两国为共同霸主。史称‘向戌弭兵’。

衰而复兴

  前506年,楚昭王时,吴国君主阖闾派孙武、伍子胥率军攻打楚国,楚军大败,楚国几乎覆亡。这时越国勾践趁机攻打吴国,秦国也出兵帮助楚国,楚国得以保全。

  及后楚惠王即位,继续执行安邦定国、伺机发展的方针。对外,楚惠王四十二年(前447年),楚兼并蔡。两年后,兼并杞,楚东拓疆土至泗水之上,尽有江淮以北之地。楚简王元年(前431年),楚又兼并掉莒。

吴起变法

  进入战国时代,主要的六大强国皆曾进行片面或全面性的政经改革,唯有楚国故步自封未曾稍加变法。前400年,自晋分家的韩、赵、魏三国屡次联军攻楚。当时在位的楚悼王为求富国强兵,任用吴起开始变法兴革,使楚国国力迅速强大起来。由于楚悼王不幸早逝,吴起失去了坚强的靠山,被旧贵族残酷杀害。由于变法时间不长,变法的成果并未完全巩固下来。

  至楚威王时代,楚国的领土已扩张至巴国,逼近越国、兴盛一时。前306年,楚怀王派大臣昭滑率军攻越,攻占原吴国统治的地区,并设立江东郡。

衰落

  楚怀王故而在即位后,开始重用屈原等大臣,针对主要弊政进行一系列的革新,却引来楚国贵族一致性的反对。日久,难以抵挡反对声浪的楚怀王遂意兴阑珊,变法终告失败。前299年,楚怀王晚年被秦昭襄王骗去秦国,客死咸阳,欲兴兵夺回楚王的楚国军队又为秦将白起击败。楚国国势迅速衰弱。

  前280年楚顷襄王时代,秦伐楚,楚军败。秦昭襄王诈以公主许配给楚顷襄王,屈原长跪城外力谏不果。前278年,秦军趁顷襄王开城迎亲,长驱直进,攻入楚都郢,屈原投河自尽。楚顷襄王迁都于陈。

覆亡

  前241年楚考烈王又迁都至寿春。前238年楚考烈王死后,国力更加一蹶不振。秦王政亲政后,知楚将项燕擅战,先遣李信为将,领二十万兵马,欲灭楚,惨败。再遣老将王翦,统秦师六十万,前224年,大败楚军,亡楚国。

  但楚人认为当年楚怀王死得太冤枉,国家亦无罪,所以对秦国怀有切齿之恨,所以后人说:“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后来项燕之孙项羽果然灭秦。

复国

  秦二世元年(前209年)七月,陈胜、吴广反,建立张楚,恢复楚国。旋即败亡。陈胜败亡后,原楚国宗室景驹一度自立为楚假王(即代理楚王),但不久即为故楚将项燕之子项梁斩杀。

  前208年六月,项梁立楚怀王孙心,仍为楚怀王。陈婴为上柱国,项梁自号为武信君,楚国复国。

  楚国复国后,齐国受到秦将章邯的进攻,项梁引兵北攻亢父、救东阿,破秦军。后不久项梁战死。而楚将项羽、刘邦率楚军西略地至雍丘,与秦军战,大破之,斩其将李由(丞相李斯之子),还攻外黄,未下。

  秦二世三年(前207年),楚怀王徙都盱眙,并吕臣、项羽军,自将之。以沛公刘邦为砀郡长,封武安侯,将砀郡兵;项羽为长安侯,号鲁公;吕臣为司徒,其父吕青为令尹。

  秦将章邯攻赵,赵向楚求救兵。楚怀王分兵,令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北上救赵。同时令沛公刘邦为将,率楚军西略咸阳。项羽斩杀宋义,夺其军权,北上于巨鹿之战大破秦军主力,虏秦将王离,秦将涉间不降楚,自烧杀。与此同时,楚将刘邦经过一系列战斗,成功攻入关中。蓝田之战,秦军大败,刘邦军乘胜追击。(前207年)十月,沛公刘邦军驻霸上,秦王子婴素车白,系颈以组,封皇帝印玺,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

  前207年十一月,项羽引兵西入关。十二月中,至戏(今陕西西安),与沛公会霸上鸿门宴。之后,项羽军咸阳展开大屠杀,焚秦宫室,项羽军在关中所过之处无不残灭,秦人大失所望。

  汉王元年(前206年)正月,项羽自封为西楚霸王(西楚霸王),负怀王约,自行分封诸侯,比如刘邦被分封为汉中王。尊楚怀王为义帝。四月,项羽徙义帝都郴州,途中,使九江王黥布与衡山王吴芮弑义帝于江南,楚国灭亡。

楚文化

语言

  在春秋时代,楚语和中原语言之间有较明显的区别。楚国的官名和其他诸侯国不同:楚国宰相叫令尹,司马叫莫敖。

  《左传·庄公二十八年》有一句话:“楚言而出”(今译:“他们讲楚语就撤退了”),证明当时的楚语和中原的语言不能通话。

  在战国时代,屈原楚辞的词汇也显示出楚国语言的特点。

音乐

  楚国巫风盛行,喜欢举行祭祀活动,由巫女主持祭祀。祭祀时要奏乐、歌唱、跳舞以娱神。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中曾谈到楚国:“至于浴兰沐芳,华衣若芙,缓节安歌,歌舞之盛也。乘风载云之词,生别新知之语,荒淫之意也。是则灵之为职,或偃蹇以像神,或婆娑以乐神……”

风俗

  楚俗尊凤尚赤、崇火拜日、喜巫近鬼。

  楚人缘何尚赤?楚人认为自己是日神远裔,火神嫡嗣,日火皆为赤色,故而尚赤。楚地广阔,楚人的族源非常复杂,但楚王族是祝融(中国神话中的火神)后裔这是确定无疑的,尚赤之俗也是源远流长的。《墨子》中有记载“楚庄王鲜冠组缨,绛衣博袍……”。“绛衣”就是大红色的衣服。王族的信仰和喜好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如“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王族尚赤,久而久之,楚地百姓也都以赤为贵了。从现今出土的楚文物也可以佐证楚人尚赤。

族源

  大致可分为以下几说:

  1.《史记·楚世家》说: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高阳者,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也。楚国诗人屈原在其《离骚》中一开始就自称是: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2.胡厚宣在《楚民族源于东方考》认为楚之始祖为祝融。

  3.华夏说:王族出自华夏,夏商周三代分封诸侯国一直奉行“夏君夷民”的做法。

  4.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和胡厚宣《楚族源于东方考》认为楚为东夷族。

  5.苗蛮即上着说:楚人来自中原,但臣民大多为苗蛮。

  6.西方民族说:认为楚之先祖高阳氏颛顼来自在中国西北境,即昆仑山一带,还有学者认为楚人是来自西亚拜火教的米地亚人。

  7.民族融合说:楚先民是由华夏高阳氏的一支,南下与当地土著融合的结果。

参见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