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平县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中华人民共和国 > 云南省 > 大理白族自治州 > 永平县
云南永平县:金光寺

  永平县汉语拼音:Yǒng Píng Xiàn;英文:Yongping County),中国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辖县。位于云南省西部,澜沧江东岸,地处东经99°17′~99°56′,北纬25°08′~25°45′之间。东邻漾濞县巍山县,南接昌宁县,西与保山市隔江分治,北与云龙县山水相连。总面积2884平方千米。总人口18.48万人(2013年末)。辖3个镇、4个乡(其中3个民族乡)。

  地处横断山脉云岭山系的云台山和博南山区,高山、河谷、平坝相间。高山占8.1%,山地占85.7%,河谷平坝占6.2%。最高海拔点2933米(青神山),最低海拔点1130米(渔坝平坦)。有大小河流100多条,主要河流有银江河、顺濞河、澜沧江,年均温15.8℃,年降水量1092.1毫米,无霜期240天。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有铜、钴、银、砂金、褐煤、高岭土等矿藏。水资源丰富。320国道过境。名胜古迹有宝台山国家森林公园、金光寺自然保护区、霁虹桥、博南古道、杉阳文笔塔、厂街双鹤桥、老街玉皇阁等。

  • 邮编:672600 代码:532928 区号:0872

行政区划

  全县辖3个镇、4个乡(其中3个民族乡):博南镇、杉阳镇、龙街镇、龙门乡、厂街彝族乡、水泄彝族乡、北斗彝族乡。县政府驻博南镇,东距昆明市400千米,距大理市99千米,西距保山市98千米。

人口、民族

  永平县境内居住着22个民族,汉族、彝族、回族、白族、傈僳族、苗族属世居民族。2013年末全县总人口为18.48万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64人。其中:农业人口4.35万人,占总人口的23.5%;汉族人口105305人,占总人口的56.99%;少数民族人口79484人,占总人口的43.01%。境内主要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全县有宗教活动场所41所。

历史

  永平建置历史悠久,东汉明帝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就已立县,取名博南县,属永昌郡管辖。至公元1274年,借东汉明帝“永平”年号为名,改置永平县。1950年1月,永平县划归滇西北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大理地区行政公署。1956年11月,大理白族自治州建立,永平县隶属其管辖至今。

  据《永平县志》载,“永平”二字的含义有两种说法:其一、元代为纪念东汉明帝“永平”中始置博南县的功绩,故以汉明帝年号“永平”二字为县名。其二、元代为安定社会秩序,故取县名“永平”,寓意社会“永远安定太平”。

  先秦属西南夷。东汉明帝永平十二年(69)就设博南县,属永昌郡。”是为永平立县之始。“博南”一词,系境内一座大山之名,因为博南山山势雄峻,绵延百里,是博南古道必经的重要山脉,故以山名,取名博南县。三国蜀汉属益州永昌郡,西晋至南朝梁属宁州永昌郡,北朝周属南宁州,隋属南宁州总管府。唐武德七年(624),永平隶属匡州管辖,但时间不长,治所置于何处,亦无从考据。唐开元年间属剑南道姚州。唐贞元十年(794),南诏国改永昌郡为永昌节度,在汉置博南县地设置胜乡郡,隶属永昌节度。宋大理国为胜乡郡,属永昌府。

  元宪宗七年(1257)改置永平千户所,属大理万户府。至元十一年(1274)改置永平县,至元十五年(1278)属大理路永昌府辖。明洪武十五年(1382),永平县属永昌府。洪武十八年(1385)置金齿卫于永昌府,洪武二十三年(1391)永昌府与金齿卫合并设金齿军民指挥使司,永平县改属金齿使司。景泰年间(1450~1456),废使司置永昌镇,永平县属永昌镇。嘉靖元年(1522)复置永昌军民府,永平县属永昌府。清初沿明制,为永平县属永昌军民府。雍正八年(1730)7月,永昌军民府属迤西道(治大理府)。乾隆三十年(1765)永昌军民府去“军民”二字,永平县属永昌府。

  民国2年(1913)迤西道改为滇西道,民国3年(1914)滇西道改称腾越道,永平县均隶属之。民国18年(1929),废腾越道直属省。民国37年(1948),永平县属云南第十一行政督察区(驻大理县)。民国38年(1949),永平县属云南第八行政督察区(驻姚安县)。1949年12月28日,经中共滇西北地委呈报中共桂滇黔区党委批准,永平县由保山划归滇西专区。1950年1月,永平县正式划归滇西北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同年3月属大理专区。

  1952年5月,永平县属瓦草河村(40户、180人,耕地318亩)划归云龙县。1956年11月16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40次会议决定:撤销大理专区,设置大理白族自治州,永平县属大理州。1958年10月,云龙、永平两县合并,称永平县。1961年3月21日,又恢复原永平、云龙两县原建置,原云龙县团结公社的荣禄乡(面积188平方千米)划归永平县龙门公社。

  1996年,永平县面积2884平方千米,人口约16.5万人,其中彝、回、白、苗、傈僳族占26%。辖2个镇、7个乡:老街镇、龙门乡、曲硐回族镇、杉阳乡、永和彝族乡、厂街彝族乡、北斗彝族乡、龙街彝族乡、水泄彝族乡。县政府驻老街镇。2000年10月1日,《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永平县杉阳乡撤乡设镇的批复》(云政复[2000]99号)同意杉阳乡撤乡设镇。至此,永平县辖3个镇、1个乡、5个民族乡。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永平县常住总人口178438人,其中:老街镇26567人,曲硐镇19703人,杉阳镇31141人,龙门乡11685人,永和彝族乡11484人,厂街彝族乡18844人,水泄彝族乡16227人,龙街彝族乡22007人,北斗彝族乡12765人,大保公路永平现场指挥部8015人。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永平县常住总人口175163人,其中:博南镇55685人,杉阳镇37370人,龙街镇22650人,龙门乡11210人,北斗彝族乡13371人,厂街彝族乡18559人,水泄彝族乡16318人。

  2013年末。全县总面积2884平方千米。总人口18.4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35万人,占总人口的23.5%;汉族人口105305人,占总人口的56.99%;少数民族人口79484人,占总人口的43.01%。辖博南镇、龙门乡、杉阳镇、厂街乡、水泄乡、北斗乡、龙街镇共3镇4乡,1个社区、72个行政村,1230个村民小组,1543个自然村。其中,北斗、厂街、水泄三个乡属彝族乡,彝族占三个乡总人口的54%以上。

  2014年,杉阳镇被列为全国重点镇。

地理

  永平地形地貌独特,立体气候特征明显。境内山高谷深,山川河流交错,较大山脉有博南山和云台山两大山系。最高海拔点为青龙神山,海拔2933米;最低海拔点为鱼坝坪坦,海拔1130米;县城中心海拔1620米。县内主要河流银江河由西北向东南横穿县境,银江河之东顺濞河以西是云台山,银江河之西、澜沧江以东是博南山,形成“三河夹两山”,高山、河、谷、坝子纵横交错的独特地貌。全县多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5.8℃,年平均日照2053.7小时,有霜期115天,年平均降水量1092.1毫米。

自然资源

  永平自然资源丰富,物产众多。矿产资源十分丰富,目前已探明的有铜、钴、银、锡、砂金、铅、汞、褐煤、磷、硅、水晶、高岭土、石灰石等金属矿15种,非金属矿12种,其中:褐煤储量3200万吨、铜储量203.66万吨、高岭土储量2800万吨、花岗岩储量20万立方米;植物资源有云南松、华山松、杉松、高山栲、杜鹃、山茶、香樟、楠木、红椿、梨、桃、梅、花红、石榴、香橼、核桃、花椒等,境内宝台山国家森林公园内有高等植物达89科360余种,其中:尚有第四冰川期遗留下来的水清树、阙氏木兰(本莲花)、杜氏木莲、爬地柏等;药用植物有沙参、防风、黄连、芍药、贝母、百合、龙胆草、天麻、天门冬、草乌等;菌类植物有鸡棕、松茸、木耳、香菇、干巴菌、牛干菌、奶浆菇等;野生动物资源有狗熊、野猪、豪猪、豹、狼、獐、狐狸、岩羊、猴、穿山甲、飞鼠等;禽类有竹鸡、锦鸡、凤凰鸡、鹦鹉、孔雀、啄木鸟等;永平特产众多,主要有薄壳大泡核桃、腊鹅、黄焖鸡、花椒、鸡棕、松茸、蜂蜜、香菌、云木耳、香菇豆豉、白木瓜、白皮大蒜、牲畜皮张、泡辣子等。

  永平县境内地质结构复杂,地形切割较大,水文地质条件优越,形成河流较多,全县共有大小河流100余条,其中流程在5公里以上的常流河有31条,均属澜沧江水系。据调查,全县水资源总量10.08亿立方米/年,水能理论蕴藏量13.96万千瓦,可开发利用量4.67万千瓦。

文化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

旅游

  永平历史悠久,古时是博南古道的咽喉,曲硐、老街、杉阳是重要的驿站。古往今来,曾有中外旅游考察者经此而瞩目。县内自然资源丰富,有林地面积292.12万亩,森林覆盖率70.6%,特别是距县城西南63公里的宝台山国家森林公园,现存原始森林10多万亩,区内各种动植物资源丰富,于1994年被列为省级自然保护区、2005年被国家林业局正式批准设立为“云南宝台山国家森林公园”,县内被列为国家保护的动物有40多种,在科研、旅游等方面均有重要价值。永平古称“博南古邑”,自然风景,历史古迹众多,如:金光寺的风光、永国寺的茶花和铜像、天神庙蟒蛇的传奇、曲硐清真寺的庄严、曲硐温泉的温热优美、具有传奇特色的曲硐(奇洞)传说,古老的永平“八景”,无不引人瞩目入胜。有保存完好的博南古道,有云南境内所发现的规模最大、层位最深的古人类文化遗址—新光新石器文化遗址,有清净神奇的生态旅游区宝台山,有古典灵佑的“滇西名胜”金光寺,有被誉为第四冰期活化石的佛苗灵种“木莲花”,有色鲜味美的特色饮食黄焖鸡、清真系列美食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png 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划
直辖市 北京市 | 天津市 | 上海市 | 重庆市
河北省 | 山西省 | 辽宁省 | 吉林省 | 黑龙江省 | 江苏省 | 浙江省 | 安徽省 | 福建省 | 江西省 | 山东省 | 
河南省 | 湖北省 | 湖南省 | 广东省 | 海南省 | 四川省 | 贵州省 | 云南省 | 陕西省 | 甘肃省 | 青海省 | 台湾省
自治区 内蒙古自治区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西藏自治区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特别行政区 香港特别行政区 | 澳门特别行政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