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丰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江丰作品:码头工人

  汉语拼音jiāng fēng),(1910年2月-1982年9月),中国版画家、美术理论家。原名周熙,笔名高岗、固林,江烽,介福。上海人。代表作品有《言抗日者——杀!》、《东北抗日游击队》、《囚徒》等。

  出身工人家庭,幼家贫,1927年曾参加工会组织的罢工活动。1929年,工余到白鹅西画会学画。1931年参加上海左翼美术活动,筹 建上海“一八艺社”研究所,继参加鲁迅举办的木刻讲习会。次年,任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执委,参加春地美术研究所创作、展览活动,之后两度被捕。出狱后,于 1936年参与组织铁马版画会和上海木刻作者协会。1937年,筹组第三回全国木刻流动展览会并巡回展出。1938年赴延安,负责编辑《前线画报》,后任 鲁迅艺术摹院美术部主任,陕甘宁边区政府文委委员,八路军后方留守兵团文委委员,当选陕甘宁边区美术界抗敌协会主席。抗战胜利后,任华北文艺工作团政委, 华北联合大学文艺学院党委副书记、美术系主任,晋察冀边区党委文委委员。1949年当选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副主席,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副院长。 1951年调任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徐悲鸿院长逝世后,任代院长。1953年当选中国文联常务理事,中国美协副主席。1954年当选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 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1961年调中国美术馆研究部工作,坚持从事西方美术史研究。1979年冤案得以改正,出任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文化部顾问,中央美院院长,当选中国文联委员,中国美协主席,次年当选中国版画家协会名誉主席。擅长版画,致力于中国新兴木刻的开拓,兼长美术史研究和美术教育。晚年尤 重视民间美术的抢救和复典工作。早期版画作品有《劳动》、《要求抗战者,杀》、《码头工人》等。出版专著有《意大利文艺复兴期的美术》、《江丰美术论 集》,并完成《名画欣赏》、《论印象画派》等书稿。1954年访问苏联,1981年访问法国和日本。

  江丰是文艺界一位老战士,是无产阶级美术家,是我国人民美术事业和美术教育事业的卓越领导者和组织者。他在美术理论、美术教育和新兴木刻艺术方面所作出的巨大贡献,是不可泯没的。

  江丰的美术教育思想和文艺创作观点是十分鲜明的,他认为美术的最高任务是为人民。江丰同志一再呼唤美术家深入生活,到人民群众的沸腾的生活中去,重视对生活的发掘和体现。他认为,美术家应该以群众的生活热情来激励自己的创作实践,以自己的创作实践来激励群众的生活热情。

  江丰尊重民族美术传统,但他不是唯古是崇的保守主义者;他也重视借鉴外国艺术,但他不盲目地仿效和照搬,而是批判地吸取。他积极倡议筹建中国民间美术馆,以继承和发扬灿烂的民族民间美术,又主张派出专业美术人员去西欧临摹油画名作,供我国美术专业学员学习参考。

  对于中国画的革新,江丰同志有他自己的看法,当时他思想的主流是改革,他的热情也主要表现在促进中国画反映人民生活,反映革命现实,摆脱因袭摹仿,提倡写生,培养新人等方面。   江丰的教育思想与实践,则作为另一种类型,奠定了新中国社会主义美术教育的基础。他和美术界的志士同仁一起,把毛泽东同志提出的“文艺要为工农兵服务,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思想,贯彻到解放区的美术教育工作之中,开辟了另一条崭新的道路,使解放区的美术教育率先迈进了“人民美术教育”新阶段,为社会主义美术教育实现,作了有益的探索准备。江丰同志是在我国美术教育发展史上实行这个重大转变的主要组织者和领导者。他不仅亲身参加了改造旧式美术学校的实践,而且成功地创建了中国式的新型的社会主义美术教育体系,肩负着美术教育史上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历史使命,为美术教育事业的发展开辟了更为广阔的途径。

  江丰是个富有开拓精神勇于改革的美术教育家,早在四十年代延安鲁艺和华北联大期间,江丰和沃渣、王曼硕等人一起,在毛泽东同志“二为”思想的指引下,创造了解放区美术教育新经验,这就是艺术教育与政治相结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业务技术和创作实践相结合;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把这些原则融注于教学制度和教学法中,形成了新的教学制度和教学法。这一整套的美术教育新经验,是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与各种资产阶级文艺思潮相区别的、人民美术教育事业的经验总结。在这种新经验的正确指导下,延安鲁艺培育和集萃了一代精英。

  在新中国美术体制的形成建立过程中,江丰在新中国美术界都处于重要的领导位置,亲身参与了新中国美术基本格局不断建设完善的全过程。作为一位版画家、美术教育家、美术活动家与新中国建国初期美术界核心领导,他的艺术价值观与教育理念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鲁迅的艺术思想、解放区教育的新经验和徐悲鸿的艺术改革主张。江丰的艺术思想一直与中国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其艺术创作与管理思路都表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以执着坚韧的个人品质,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艺术理想坚守一生。

参考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