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粲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沈粲作品:《草书千字文》 洒金纸本 25.2cm×576cm 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馆

  沈粲(1379-1453),明代书法家。字民望,号简庵,南直隶松江府华亭(今上海金山)人,沈度之弟。博学多才,喜提携后进,品性高逸,不拘小节。8岁通《孝经》、《论语》、《孟子》,10岁能真草,13岁时父母双亡,兄又发配云南,他独自闭门读书。家贫无纸,在墙壁上悬腕练字,其书法飘逸遒劲,名重一时。与兄沈度同年被成祖召入秘阁,授中书舍人,官至大理寺少卿,与其兄齐名,人称“大小学士”。文献称兄弟二人不欲争能,故度主攻楷书,而粲主攻行草,并以此名世,后人有“遒逸”之评。从其存世作品看,点划圆而爽利,渊源似是怀素和康里巎巎,偶尔掺入一二章草,与宋克有一些相似。代表作品:《千字文卷》、《重建华亭县治记碑》、《草书古诗》、《梁武帝草书状》等。

  沈粲是翰林学士,为“云间二学士”之一。明叶盛《水东日记》云:“沈简庵草圣擅一时,真、行皆佳。与其兄自乐学士同在翰林,遭际列圣,荣遇罕比。”明陶宗仪《书史会要》言“粲草书法宋仲珩。”明陆深《陆俨山集》云:“国初书学,吾松尝甲天下,大抵皆源流於宋仲温、陈文东。至二宋先生,特以豪翰际遇文皇,入官禁近,屡迁为翰林学士。故吾乡有大学士小学士之称,民则不作行草。民望时习楷法,不欲兄弟间争能也。”《明史文苑传》:“称其书以道逸胜。”明丰坊《书诀》:“其书学宋克而得钟体,大非其兄可及。”明沈津《吏隐录》:“沈度尝言於上:臣有弟粲,其书胜臣,遂亦被征用。”

  行楷书《应制诗》、草书《千字文》等是沈粲的代表作品。在其作品中,可以看出其书法用笔比较纤细有力,随字形而婉转,继承了篆书的优点,并在撇笔的起笔处常常采用章草的“一波三折”。沈粲的草二朽《千字文》看来好像草法纵横,实际上字态、笔法的变化较小。第二,他们都注意书法的外在美。这种美是规矩中的静态美,是对一笔、一字、一篇精意营求出来的美。所以,台阁体书法的主要特点虽然主要表现在楷书字体中,但在篆、隶、行、草等字体中都得到了反映,而且在主要的表现特点上和楷书是一样的。

  沈粲因字写得好而做了官。书法宗明初的宋璲、宋克,草书行笔圆熟,遒劲骏逸,被人们称为“草圣”,名擅一时。他的《梁武帝草书状》笔笔挺劲峭拔,转折峻利,通篇章草与今草夹杂,然而自然天成,神情贯注,洒脱奔放。因章草捺脚的率出,形成字字独立,很少连绵,但行气极为流贯。因此,王世贞称他为“章法尤精,足称米南宫入室”。

参考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