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艇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美国“俄亥俄”级核动力战略导弹潜艇
英国“机敏”级核潜艇
中国海军“长征”6号核潜艇
中国第一代核动力攻击潜艇

  潜艇汉语拼音:Qianting;英语:Submarine),能潜入水下活动和作战的舰艇。又称潜水艇海军主要作战舰艇之一。用于攻击大、中型水面舰船和潜艇,袭击陆上重要目标,实施核突击和发挥核威慑作用,以及布雷、侦察、救援和遣送特种人员上陆等。可单独或与其他兵力协同,完成战略、战役和战术任务。

简史

  1620年,荷兰C.德雷布尔建成一艘潜水船。该船船体框架上包有油脂皮革,利用羊皮囊作压载水舱控制潜浮,以人力划动伸出舷外桨叶使之前进,被认为是潜艇的雏形。

  美国南北战争期间,首次出现了蒸汽机动力潜艇。1880年9月,中国在天津建成第一艘潜艇。它水下行驶时十分灵活、便捷,可于水下暗送水雷,置于敌舰船之下。1893年法国建成一艘蓄电池-电动机推进潜艇。1897年,美国建成“霍兰”号潜艇。该艇水面使用汽油机动力装置,水下使用电动力推进,是最早使用双推进系统的潜艇。

  到20世纪初,潜艇装备了火炮鱼雷和水雷等较完备的武器及其发射装置,具有了较强的作战能力,成为海军重要作战兵器之一,并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海军十分重视新型潜艇的研制。美国1954年9月建成世界上第一艘核动力潜艇“鹦鹉螺”号,1960年又建成核动力战略导弹潜艇“乔治·华盛顿”号。随后,苏联英国和法国相继建成核动力战略导弹潜艇和攻击潜艇。

  中国1974年8月建成核动力攻击潜艇“长征”1号,1983年又建成核动力战略导弹潜艇。核动力和战略导弹的运用,使潜艇地位发生了根本变化,其发展进入新阶段。到21世纪初,常规动力潜艇和核动力潜艇,在动力能源及推进技术、武器远程精确制导、作战指挥和操控自动化等诸多方面有新的发展,性能有更大提高。核动力潜艇最大排水量达2.8万吨,水下航速15~42节,下潜深度300~900米。1982年5月,英阿马尔维纳斯(福克兰)群岛战争中,英国海军核动力攻击潜艇“征服者”号,用鱼雷击沉阿根廷海军巡洋舰“贝尔格拉诺将军”号。1991年的海湾战争和2003年伊拉克战争中,美国核动力攻击潜艇使用“战斧”巡航导弹多次袭击伊拉克陆上重要目标。

分类与特点

  • 按作战使命,分为战略导弹潜艇攻击潜艇和担负特殊任务的特种潜艇;
  • 按动力,分为核动力潜艇和常规动力潜艇;
  • 按排水量,分为大型(2,000吨以上)潜艇、中型(600~2,000吨)潜艇、小型(100~600吨)潜艇和袖珍(100吨以下)潜艇等。

  潜艇具有良好的隐蔽性,能在水层掩护下进行隐蔽活动和对敌实施突然袭击;有较大的自给力、续航力和作战半径,可远离基地,在较长时间和较大海区实施独立作战;有较强的突击威力,能在水下发射导弹、鱼雷和布设水雷,攻击海上和陆上目标;自卫能力差,水下通信联络困难,探测设备作用距离较近,观察与掌握敌情受限制;常规动力潜艇水下航速较低,除少数采用不依赖空气动力潜艇外,多数潜艇通气管航行状态时易于暴露。

构成

  由艇体、动力装置、作战系统、操纵系统和生存保障系统等组成。

  艇体又称艇壳,分内壳和外壳。内壳是耐压艇体,用于承受外部海水压力。外壳是非耐压艇体,包围内壳并构成良好的潜艇外形。内壳、外壳间布置压载水舱、燃油舱和管路。

  耐压艇体内通常分隔成3~8个密封舱室,布置各种装置、系统、设备及操纵指挥设备等。分为核动力装置或常规动力装置。核动力装置主要由核反应堆、蒸汽发生器、循环水泵和蒸汽轮机等组成。常规动力装置分柴油机–电机动力装置和新发展的潜用不依赖空气动力装置。

  作战系统主要由指挥控制系统、武器装备、探测设备、导航设备和通信设备等组成。指挥控制系统是作战系统的中枢,将作战系统的设备和分系统综合成一个有机整体,实现自动化指挥功能。

  武器装备主要有弹道导弹巡航导弹反潜导弹鱼雷水雷等武器及其控制系统和发射装置。

  探测设备主要有声呐雷达潜望镜等。

  导航设备包括惯性导航和无线电、天文、卫星导航等设备。

  通信设备主要有短波、超短波收发信机和甚长波收信机,以及卫星通信和水声通信等设备。

  操纵系统主要包括潜浮系统、均衡系统、方向舵、升降舵及操纵装置等。

  生存保障系统包括救生设备和供艇员生活所需的设施等。

展望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反潜作战能力的不断提高,潜艇将继续发展隐身、降噪技术,提高隐蔽性;研制高强度耐压材料,增大下潜深度;核动力潜艇将增大反应堆功率,提高水下航速,延长堆芯寿命,提高在航时间;常规动力潜艇将增大蓄电池容量,广泛采取不依赖空气动力推进技术,提高水下机动能力;进一步改进通信手段,采用高效能声呐,提高武器效能和潜艇作战指挥、操控自动化水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