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经济学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环境经济学汉语拼音:Huanjing Jingjixue;英语:Environmental Economics),以环境(包括自然资源)与经济间的相互关系为特定研究对象的环境科学经济学之间的交叉学科。

  其概念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环境经济学仅仅研究环境污染防治的经济问题;而广义的环境经济学还研究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平衡的破坏与恢复中涉及的经济问题。因此,广义的环境经济学通常被分成污染控制经济学自然资源经济学。由于对环境经济学概念的狭义理解根深蒂固,人们在论及广义的环境经济学时,常称之为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为研究环境问题,环境经济学从自然科学(特别是物理学生态学生物学)吸收了一些术语和分析方法;但作为经济学的分支,它主要运用的还是现代经济学(特别是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的术语和分析方法,因而不同于运用自然科学方法研究环境问题的生态经济学

发展简史

  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M.福斯特曼、W.S.杰文斯、L.C.格雷、A.C.庇古和H.霍特林等人已经开始研究环境经济问题。庇古不仅分析了环境污染导致的外部性,还就自然资源的代际合理配置提出了意见。1968年4月成立罗马俱乐部,专门研究经济、通货膨胀、自然资源、环境保护等“人类处境”问题。1972年出版的D.L.梅多斯等人的《增长的极限》一书,又将环境污染和不可再生资源耗竭作为经济增长极限论的重要理论根据,引发了一场有关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大辩论。随后,以1987年发表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报告《我们的共同未来》和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为标志,可持续性或可持续发展作为处理人口、环境、资源、生态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的伦理准则得到公认。在这种时代背景下,环境经济学兴起并迅速发展,成为公认的一个新的经济学分支。1978年成立环境与资源经济学协会,1990年成立欧洲环境与资源经济学协会,这两个协会成为研究环境经济学的主要国际学术团体。

研究内容

  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内容。

  1.环境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包括社会制度、经济发展、科学技术进步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以及环境计量的理论和方法等。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既带来环境问题,又不断地增强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能力。要协调它们之间的关系,把保护和改善环境作为社会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的一个重要内容和目标。当人类活动排放的废弃物超过环境容量时,为保证环境质量,必须投入大量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同时,为保障环境资源的永续利用,也必须改变对环境资源无偿使用的状况,对环境资源进行计量,实行有偿使用,使经济活动的环境效应能以经济信息的形式反馈到国民经济计划和核算的体系中。

  2.社会生产力的合理组织。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调,很大程度上是对自然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造成的。因此,必须把环境质量的改善作为经济发展成就的重要内容,使生产和消费的决策同生态学的要求协调一致;要研究把环境保护纳入经济发展计划的方法,以保证基本生产部门和消除污染部门按比例协调发展;要研究生产布局和环境保护的关系,按照经济观点和生态观点相统一的原则,拟定各类资源开发利用方案。

  3.环境保护的经济效果。包括环境污染、生态失调的经济损失评估的理论和方法,各种生产、生活废弃物最优治理和利用途径的经济选择,区域环境污染综合防治优化方案的经济选择,各种污染物排放标准确定的经济准则,各类环境经济数学模型的建立等。

  4.运用经济手段进行环境管理。通过税收、财政、信贷等经济杠杆,调节经济活动与环境保护之间、污染者与受污染者之间的关系,促使和诱导经济单位与个人的生产消费活动符合国家保护环境和维护生态平衡的要求。常用的方法有:征收资源税,排污收费,事故性排污罚款,实行废弃物综合利用奖励,提供建造废弃物处理设施的财政补贴和优惠贷款等。

研究方法

  主要是环境影响费用效益分析法和环境核算。

  1.费用效益分析法。环境项目的费用既包括项目初始投入和维持运转费用,也包括项目实施的负效益;其效益既包括项目的直接经济效益,也包括项目实施带来环境改善的间接经济效益。

  2.环境核算。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将自然资产、自然资源和环境单独建立账户,账户可以是实物型的,也可以是价值型的。估算自然资产、自然资源和环境的总价值,然后从社会总资产中扣除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自然资产、自然资源和环境的总价值消耗,评估在人造资产增加的同时,国家的总资产是否增加。如果国家的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靠消耗自然资产、掠夺自然资源和滥用环境取得的,则说明国家是靠积蓄的财富而存在,这种经济发展道路是不可取的。环境核算的目的是使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