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主义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现实主义美术作品:拾穗者

  现实主义汉语拼音:xiɑnshizhuyi;英语:realism),存在于各民族文学艺术中的基本的文艺创作方法和19世纪30年代以后在欧美国家文学艺术创作中占主导地位的美学主张或流派。

  对现实主义的理论探讨,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模仿”说。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就已指出存在三种不同的模仿现实的方式,第一种便是“按照事物本来的样子去模仿”。他不仅肯定艺术的真实性,而且指出艺术所模仿的现实应当具有必然性和普遍性,即揭示它的内在本质和规律。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文艺家如L.B.阿尔贝蒂达·芬奇,坚持并发展了“艺术模仿自然”的观点。一方面要求艺术忠实地模仿自然,另一方面又不满足于被动地模仿自然,要求按照自然规律来进行创造,将生活素材理想化或典型化。18世纪启蒙运动的代表D.狄德罗G.E.莱辛坚持文艺的现实基础,肯定美与真的统一,强调艺术既要反映自然又要超越自然的辩证关系。但“现实主义”一词的提出却始于18世纪末。J.C.F.von席勒首次在文学领域使用这一概念,作为“理想主义”的对立面。J.W.von歌德主张诗应该从客观世界出发进行创作。此后,俄国文艺理论家V.G.别林斯基肯定了现实主义“更符合我们时代的精神和需要”,N.G.车尔尼雪夫斯基提出了“美是生活”的论断,而N.A.杜勃罗留波夫则创立了“现实的批评”原则。

  现实主义最早盛行于法国,并在1850年前后才有了以“现实主义”命名的文艺流派,法国画家G.库尔贝和小说家尚弗勒里等人初次用这个词来称呼当时的“新型”文艺。此外,杜朗蒂等人创办了一个名为《现实主义》的刊物(1856~1857),发表了库尔贝的宣言,主张作家应“不美化现实”,如实描写普通人的日常生活。

  现实主义是作为浪漫主义的对立面而登上历史舞台的,这一文艺思潮的更迭,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19世纪三四十年代在西欧主要国家,资本主义最终战胜了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矛盾和各种社会弊病开始显露并日益激化。此外,19世纪自然科学发展、唯物主义在反对宗教和与唯心主义斗争中的胜利,以及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广泛传播,也促使人们打破传统的观念和幻想,转而用比较客观的眼光来观察世界,研究社会现实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许多人主张继承和发扬文艺复兴,特别是启蒙时期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冷静地观察和评价资产阶级统治带来的种种弊病和矛盾,如实、客观地描写资本主义社会的日常生活,从剖析人物性格和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入手,来揭示造成种种社会罪恶和弊病的根源。

  19世纪现实主义文艺的基本特征是:

  1.作家们主张如实地反映现实,客观地描绘现实生活的画面。他们的社会理想和道德立场往往是通过对历史和生活的具体、真实的描绘而自然流露出来的。这种描写的历史具体性和客观性正是现实主义文艺的基本特征之一。由于资产阶级的乐观幻想开始破灭,作家们更专注于冷静地观察和研究社会现实,力求把社会黑暗现象如实地揭露出来,这就使他们特别注重细节描写的真实性,甚至要求文学具有“科学真理的精确性”。

  2.注重在深入细致地观察、体验现实生活的基础上,对客观事物加以典型化,强调在人物和环境的联系中塑造典型性格。18世纪以来,欧洲美学思想在文艺的典型问题上越来越强调人物的“个性特征”,反对古典主义的类型说。现实主义作家认为,人是社会环境的产物,主张从人所处的社会历史环境和斗争情势中刻画人物性格,真实地揭示人物和事件的本质特征及其发展趋势。

  3.现实主义扩大了文艺题材的范围,要求全面地反映客观现实,特别注重描绘社会的黑暗现象,具有强烈的批判性和揭露性。作家们反对浪漫主义逃避现实、偏爱用历史题材或异域情调来寄托主观理想的做法,主张文学应描写社会下层人物和日常生活。

  4.现实主义创造了广泛概括生活的社会小说,扩大了小说这一文学体裁的容量,使它成为综合反映整个时代各阶层生活和错综复杂的历史事件的广阔社会历史画面。19世纪社会生产的变革,社会关系的动荡以及自然科学、历史科学的发展,使现实主义作家们比过去各种流派的作家有更为广阔的视野,因而在创作中表现出更加深刻和自觉的历史主义倾向。

  5.在艺术技巧方面,现实主义文学继承和发展了18世纪英国小说、法国启蒙运动文学和俄国讽刺文学的传统,也借鉴了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的某些艺术经验,并对其作了革新。在人物刻画上不但善于通过环境和生活细节的具体描写来烘托、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而且注重人物的心理描写,力求深入细致地揭示人物内心的矛盾变化。这种探索人的复杂内心世界的心理描写,构成现实主义的一大特色。它的另一个艺术特征是充分运用讽刺的手法,以加强批判和揭露的力量。

  6.一般说来,19世纪现实主义作家大多以人道主义作为创作的思想基础。他们发扬了文艺复兴时代的人文主义理想,要求尊重人的尊严,反对资本主义制度对人性的压抑。他们在作品中谴责社会的黑暗,同情下层人民的悲惨境遇,要求革除社会弊端,改善他们的生活状况。正因为如此,在现实主义文学作品中,塑造得比较成功的大多是富于揭露性、讽刺性的反面人物,或是作者寄予同情的“小人物”和“多余的人”的形象。

  欧洲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大体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为19世纪30~60年代,是现实主义文学产生、发展时期。这一时期,法国和英国出现了H.de巴尔扎克C.狄更斯,俄国出现了以N.V.果戈理为代表的一批“自然派”作家,在理论上也形成了以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为代表的现实主义美学和文艺批评。后期从60年代到20世纪初,西欧现实主义作家虽然创作了一些优秀作品,但批判力量已有所削弱。在俄国,由于反专制农奴制度的人民解放运动的蓬勃开展,现实主义文学继续发展,出现了I.S.屠格涅夫A.N.奥斯特洛夫斯基L.N.托尔斯泰F.M.陀思妥耶夫斯基A.P.契诃夫等优秀作家。

  由于各国政治经济状况和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现实主义文学在欧洲各国的发展也参差不齐并各具特色。

  在法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是斯丹达尔巴尔扎克。前者的代表作《红与黑》直接取材于现实生活,描写封建贵族和日益得势的资产阶级之间争权夺利的斗争,是法国现实主义文学的第一部成熟作品;后者的《人间喜剧》真实地描绘了法国社会各阶层的生活,塑造了资本主义社会形形色色的典型形象,把现实主义文学推向高峰,使它从理论到创作实践均臻于完善。继他们之后,又涌现了G.福楼拜G.de莫泊桑罗曼·罗兰等杰出的现实主义小说家。

  英国现实主义文学产生于19世纪三四十年代,至四五十年代达到高潮。以狄更斯W.M.萨克雷为代表的前期现实主义主要反映工业资产阶级兴起后的社会生活,描写日益尖锐的劳资矛盾,揭露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关系以及资产阶级的伪善。七八十年代英国进入帝国主义时期以后,陆续出现了T.哈代萧伯纳J.高尔斯华绥等现实主义作家。他们运用社会心理小说和社会讽刺喜剧等形式,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道德、宗教和文化作了淋漓尽致的揭露与批判。

  德国是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以H.海涅为代表的早期现实主义文学把批判的锋芒指向君主专制和诸侯割据。普法战争以后,随着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现实主义文学也走向繁荣,出现了亨利希·曼托马斯·曼等作家。他们的小说反映了德国从自由资本主义走向垄断资本主义的历史过程,辛辣地讽刺了大资产阶级及其帮凶的贪婪无耻。与此同时,在北欧出现了H.易卜生等作家。易卜生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剧”尖锐地揭露资本主义虚伪的自由民主以及资产阶级的利己主义、市侩主义,达到了思想深度和戏剧性的有机统一。

  俄国现实主义文学形成于19世纪30年代,它的批判锋芒主要针对封建农奴制及其残余。A.S.普希金完成了俄罗斯文学由浪漫主义向现实主义的过渡,而以果戈理为代表的“自然派”的崛起,使农民、城市贫民、小公务员等“小人物”成为文学描写的对象。俄国五六十年代的作品,特别是长篇小说,在欧洲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直到七八十年代,俄国现实主义文学仍在深化和发展,托尔斯泰后期的创作、契诃夫V.G.柯罗连科的作品,表现了俄国民主力量变革现实的愿望和对“新生活”的追求。

现实主义(美术思潮)

  • 名称:现实主义
  • 时间:19世纪
  • 地域:法国 欧洲
  • 代表艺术家:库尔贝、米勒、杜米埃等
  • 代表作品:《拾穗者》、《画室》、《三等车厢》等

产生背景

  现实主义又称写实主义是西方19世纪的美术思潮 。写实主义起源于法国 ,中心也在法国,后波及欧洲各国 。1848年革命后,首次使用“ 写实主义”一词。代表人物为画家G·库尔贝,最早的理论家为尚弗勒里。其第一份宣言发表于1855年。反对僵化的新古典主义,反对追求抽象理想的浪漫主义,坚持表现当代生活,往往以社会低层人物为作品的主人公并满怀同情地描绘他们的处境,以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合理性。这种美术运动的形成和发展,有其历史原因。在法国,由于社会阶级矛盾的激化,继1830年革命以后,又掀起了规模更大、波及全欧的1848年革命.这场革命遭到残酷的镇压,“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被践踏,使人们不再抱任何浪漫主义的幻想,而迫切要求对现实作客观的认识,具有批判性质的写实主义,便是这种思想意识在艺术上的反映。写实主义有两个含义:①指艺术的创作方法。②指艺术的写实手法。法国19世纪写实主义美术两者兼而有之。库尔贝等人的作品在表现手法上是写实的,在内容上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

表现形式

  现实主义是文学艺术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其实际运用时间相当早远,但直到19世纪50年代才由法国画家库尔贝和作家夏夫列里作为一个名称提出来,恩格斯为“现实主义”下的定义是:除了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的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写实主义绘画兴起于19世纪的欧洲,又称为现实主义画派,或现实画派。这是一个在艺术创作尤其是绘画、雕塑和文学、戏剧中常用的概念,更狭义的讲,属于造型艺术尤其是绘画和雕塑的范畴。无论是面对真实存在的物体,还是想象出来的对象,绘画者总是在描述一个真实存在的物质而不是抽象的符号。这样的创作往往被统称为写实。遵循这样的创作原则和方法,就叫现实主义,让同个题材的作品有不同呈现。最著名的写实主义画家是库尔贝,他反映底层人民的生活,如“碎石工”,他有一句名言:“我不会画天使,因为我从没有见过他。”30-40年代的巴比松画派,是风景画中的写实主义的代表.跟巴比松画派有密切关系的米勒,米勒是写实主义美术的重要人物,他满怀同情地在创作中描绘农民的生活和劳动.库尔贝是众所公认的写实主义美术运动的领袖.继尚弗勒里於1853年写作《写实主义》一书后,他不仅在1855年发表的著名的写实主义宣言中,提出艺术应真实地表现当代生活,而且以后还宣称:“写实主义就其本质来说是民主的艺术。”杜米埃也对发展写实主义美术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参加过1830、1848、1871年的历次法国革命运动,留下了大量反映革命斗争的绘画作品和雕塑。

发展及影响

  在艺术史中谈论的“写实主义”往往是一个边界模糊的概念,它有的时候可以指代西方文艺复兴之后追求客观再现对象的整个艺术体系,有时则仅指这一体系当中尤其强调逼真的某些风格倾向。从这些不同的用法出发,写实主义也一度成为一种普遍的参照物,被一些学者用以衡量从古典希腊到中世纪,从西方到东方不同艺术体系的成就和得失。写实主义不仅仅意味着一种风格,同时也代表着一种态度、一种方法,在“反映现实”这一层意义上,很多不属于狭义的写实主义风格的艺术现象,也会被放在同一个主题下被思考和评价。与其他定义艺术风格的词汇相比较,写实主义这个词汇要更为复杂而容易引起歧义,这也构成了一个困境,一切与写实主义或多或少有关的话题开始讨论时所不能回避的死结。琳达·诺克林在其专著《写实主义》的开头所做的分析。她指出“以样式主义(Mannerism)、巴罗克(Baroque)或新古典主义(Neo-classicism)这些词汇而言,尽管真要理解也并不比写实主义容易,但它们在用法上毕竟比较单纯:这些词汇一般用来界定艺术流派和相关运动,使用范围大致不会超出视觉艺术这个范畴。但写实主义这个词则不是这样,它不仅仅与视觉艺术领域关联,更与诸多哲学和社会文化的问题有相当密切的联系……”早在1855年库尔贝发起个人展览并且直接亮出“写实主义”的旗帜之时,这位艺术家最重要的一个朋友和支持者尚弗勒里就已经在他的一封公开信中指出了“写实主义”,“作为一个概念在使用上过于宽泛”,在他看来,即使在当时,谩言写实主义也已经成了“一个玩笑”,因为这个写实主义“在艺术中所有时候都存在”。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对写实主义这一范畴做一个相对完善的概念化总结。写实主义,是特指作为一项在造型艺术上的历史性运动,它以法国为运动的核心,风行于1840-1880年间的整个欧洲,其后续和影响的效果则一直活跃至今日。

  这种写实主义的目标,至少它最初的目标,是要在对当代生活作最严谨的观察的基础上,试图给予现实世界以一个真实、客观的形象。对比当时矫饰的官方沙龙艺术和讲求幻想和文学性的浪漫主义者而言,这是一种看来“不偏不倚”、“直截了当”的现实再现。当然,即使是在这个“狭义”上的“写实主义”,也仍然是一个涵盖十分丰富的概念,并且人们并不能排斥这个“狭义写实主义”同更宽泛意义上的写实主义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实际存在的种种关联和呼应。立足于写实主义的“艺术”范畴,并不是企图将“艺术”孤立于整个“历史”,而是将通过艺术的层面反射出更为生动的历史。19世纪中期法国写实主义美术家们发展了美术作品的写实技法,特别在风景画中对表现光线和空间感,作了富有成果的探索。一方面,他们使历来被上层社会不屑一顾的劳动者,在艺术创作中得到了一定的地位;另一方面,在他们的实践和理论中,也有某些偏激之处。例如,库尔贝在反对学院派绘画的僵化了的表现程式和弄虚作假的陈腐内容时,提出绘画只应该去画眼睛直接看到的东西,从而把历史画之类绘画体裁事实上也给否定了。但从整体来看,19世纪中期法国的写实主义美术运动是法国文艺史上光辉的篇章.它对19世纪欧洲各国的文艺运动影响深远,开阔了民主艺术的新阶段。

参见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