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河文化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石家河文化:玉人头像,肖家屋脊6号瓮棺墓部分随葬玉器
石家河文化:玉鹰,肖家屋脊6号瓮棺墓部分随葬玉器

  石家河文化汉语拼音:Shijiahe Wenhua;英语:Shijiahe Culture),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以湖北天门市石家河遗址群为代表而命名。曾称为青龙泉三期文化、湖北龙山文化、长江中游龙山文化。主要分布在江汉地区和洞庭湖周围。年代约为公元前2600~前2000年。此文化处于原始社会解体时期或已迈向初期文明社会。

经济生活

  以稻作农业为主,使用石锄、石刀、石镰等农具。渔猎采集经济占一定比重,发现陶质擂钵,是碾磨野生块茎淀粉类食物的器具。手工业发达,以小件铜器的制造最为突出,出土铜片、铜渣和铜矿石(孔雀石)等。制陶普遍使用快轮成形技术,生产效率提高。出现专类陶器生产地,制作人和动物陶塑的在邓家湾遗址,制作红陶小杯的在三房湾遗址,产品规格都较定型统一,出土数量成千上万,已形成社会化的集中生产。制玉手工业崛起,玉人头像和动物雕刻尤其精美。

聚落与建筑

  聚落在规模和内涵上出现等级差别。天门石家河古城及遗址群居于石家河文化的核心位置。古城呈圆角长方形,面积约120万平方米,城垣外环绕城壕,城内外分布着二三十处遗址,其规模在已知的中国史前古城中仅次于山西襄汾陶寺古城而居第二,已远非一般聚落可比。石家河文化的房屋建筑普遍为平地起建的长方形单间房和连间房,除木骨泥墙外,还出现较进步的夹板夯土墙。罗家柏岭遗址发现一组庭院式建筑,内有北、南相对的大、小两座房屋,以及铺筑烧土硬面的大片活动场地,一侧还存留护墙,它可能是一处举行祭祀的礼仪性建筑。

埋葬

  石家河文化的墓葬有土坑墓和瓮棺墓。大、小墓在随葬品的规格和数量上差别悬殊,反映出当时的社会存在等级制度和贫富分化。这种现象在石家河文化的核心地区比偏远地带更为明显。贫者墓小无物,而像肖家屋脊遗址的一座成人瓮棺葬,随葬玉器57件,占此处晚期墓地27座瓮棺葬玉器总量的46%,其中不乏玉器精品。此墓是石家河文化中所见最高规格的墓,墓主可能为首领级人物。

精神文化

  在肖家屋脊和邓家湾发现20多种陶器刻符。它们单个刻画,基本刻在同类红陶缸上,其中一些符号的重复率较高,是一种具有特定含义和较固定形态的会意符号。陶塑艺术品主要出土在石家河遗址群,一般长5~10厘米。它们数量巨大,种类繁多,成为石家河文化独树一帜的文化遗物。其中家畜家禽陶塑有猪、狗、羊、鸡等,野生动物陶塑有鸟、象、猴、龟、鳖等,还有箕踞或跪坐、两手抱一条大鱼的陶人。这些陶塑艺术品可能与原始巫术祭祀活动有关,用以祈求增加收获和让生活丰足安定。玉器中有许多应属礼器,其中一些可能是神祇偶像或巫觋通神的媒介,主要有戴冠或扎额带的玉人头像、盘龙、龙纹环、凤纹环、玉鹰、蝉、虎等。

与其他文化的关系

  石家河文化由屈家岭文化演变而来,至晚期融入中原河南龙山文化煤山类型的大量因素,文化面貌发生较大变异。石家河文化的衰亡,大体即夏禹灭三苗之时,此时随着夏朝势力范围扩大到江汉地区,这里本土文化的主体地位丧失,逐渐形成夏代二里头文化的地方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