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门县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中华人民共和国 > 湖南省 > 常德市 > 石门县
湖南常德石门县:县城一景
湖南常德石门县:仙阳湖
湖南常德石门县:夹山寺
湖南常德石门县:罗坪栗子坪生态茶场
湖南常德石门县:闯王陵位于湖南省石门县夹山中心景区石常公路西侧,是明末农民起义领袖、大顺政权皇帝李自成的墓地

  石门县汉语拼音:Shí Mén Xiàn;英文:Shimen County),中国湖南省常德市辖县。位于湖南省北部。总面积3970.39平方千米。总人口68万人(2011年)。全县辖11个镇、8个乡。自南北朝置石门郡始,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县名来历传说不一,主要有三:一曰:县城以东二里处两岩壁立如门;一曰:县城以西三里地杨岭岗与新街口附近之石山,隔河对峙似门;一曰:县城以东15里处有岩门口。三者虽方位、距离不同,但俱说明系地形特征而得名。

  石门是湘西北门户,地形呈现弯把葫芦状,地势自西向东南倾斜。全县平均海拔在500米左右。最高处是壶瓶山顶,海拔2098.7米。南部有十九峰观国山太浮山;中部有燕子山、云落观、八户山;西部有东山峰亮垭山、鹅公山;北部有太清山壶瓶山等。纵横全境的河流沟溪有236条。发源或流经县境的有澧水渫水沱水澹水道水黄水涔水7条。沱、渫、道、澧四水域有子良、磨市、雁池、二都、易家渡、蒙泉等河谷平原,乃全县境内之“膏腴”。境内年平均气温16.70C,最冷的元月平均气温5度,最热的7月,平均气温28.6度,全年无霜期282天,日照1646.9小时,年平均降雨量1540毫米。良好的自然环境,为丰富资源的形成创造了适宜的条件。矿产资源有磷、煤、铁、雄黄、矽砂、石灰石、石膏等。景点有十家坪商代遗址和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夹山寺国家森林公园,龙王洞等。纪念地有抗日阵亡烈士纪念塔、贺锦斋烈士纪念碑、王尔琢烈士陵园。

  • 邮编:415300 代码:430726 区号:0736

行政区划

  全县辖11个镇、8个乡:楚江镇、蒙泉镇、夹山镇、易家渡镇、新关镇、皂市镇、维新镇、太平镇、磨市镇、壶瓶山镇、南北镇、二都乡、新铺乡、白云乡、三圣乡、子良乡、所街乡、雁池乡、罗坪乡。县政府驻楚江镇楚江路。

  2016年4月26日上午,湖南省石门县白云镇举行“撤乡建镇”揭牌仪式,根据2015年湖南省行政区划调整公告(6号):撤销白云乡设立白云镇,以原白云乡的行政区域为白云镇的行政区域。

  2017年2月,石门县新铺、子良等2个乡将撤销乡建制,并在各自原行政区域基础上设镇。

人口、民族、宗教

  2016年末全县总户数233035户,户籍总人口670876人,其中城镇人口154469人,农村人口516407人。在总人口中,男性人口345943人,女性人口324933人。年末常住人口60.20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25.40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42.19%,比上年末提高了2.8个百分点。

  石门除汉族外,还有土家、白、回、苗、佤、蒙古、维吾尔等26个少数民族,共38.7万人,占全县人口56.6%。石门世为少数民族聚居区,特别是土家族聚居区,土家族占全县人口的56.41%。清乾隆前,与全国各民族地区一样,历行土司制度,“不张官,不设吏,以土官治土人”。雍正十三年(1735)“改土归流”。石门土家族,自称毕兹卡,亦称“溪里卡”,多写作“七里卡”,文献中也称作“七里军民”。属古巴人、廪君蛮、板凳蛮之后裔,是湘、鄂、川、黔土家族的一部分。以覃、唐、郑、陈、曾、丁、文、伍、盛、柳、王、田、向、邓、夏、邢诸姓为主。在历代正史中,对石门土家族称巴、蛮、夷,先后被称作武陵蛮、五溪蛮、澧中蛮、天门蛮、石门蛮、溪峒蛮,明清称“添平土司”。

历史

  县城东两岩壁立如门,西有杨岭岗与石山对峙似门;又因县城7.5千米处岩门口“天然石”有门,故名“石门县”。据《今县释名》:“《舆地广记》:吴时武陵充县松粱山,有石洞开,广数十丈,名曰天门,孙休以为佳祥,置天门郡于此,隋废郡,置石门县;今县西有石门山。”

  汉为零阳县地。三国吴永安六年(263)析置天门郡。晋太康四年(283)置澧阳县,治所即今县城,并为天门郡治。宋、齐因之。陈改郡、县均为石门。隋开皇九年(589)废石门郡,置石门县,属澧阳郡。唐属澧州。五代因之。宋属澧州澧阳郡。元属澧州路。明属岳州府澧州。清属澧州。民国属第四行政督察区,1949年属常澧专区,1950年属常德专区,1980年属常德地区行政公署,1988年属常德市。

  1996年,石门县面积3973平方千米,人口约68.2万人。辖10个镇、9个乡:楚江镇、夹山镇、皂市镇、易家渡镇、南北镇、壶瓶山镇、维新镇、新关镇、蒙泉镇、磨市镇、二都乡、三圣乡、子良乡、太平街乡、白云乡、罗坪乡、所街乡、雁池乡、新铺乡。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石门县常住总人口673435人,其中,楚江镇48299人,蒙泉镇62934人,夹山镇47713人,易家渡镇39682人,新关镇24608人,皂市镇31032人,维新镇42944人,太平镇31574人,磨市镇37220人,壶瓶山镇30286人,南北镇8654人,二都乡42722人,新铺乡32718人,白云乡34066人,三圣乡40443人,子良乡27895人,所街乡30634人,雁池乡32536人,罗坪乡15814人,秀坪园艺场4228人,龙凤园艺场3278人,东山峰农场4155人。

  2002年,石门县辖11个镇、8个乡;42个居委会、732个村委会。

  2004年底,石门县总人口692904人。辖11个镇、8个乡:楚江镇、蒙泉镇、夹山镇、易家渡镇、新关镇、皂市镇、维新镇、太平镇、磨市镇、壶瓶山镇、南北镇、二都乡、新铺乡、白云乡、三圣乡、子良乡、所街乡、雁池乡、罗坪乡。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石门县常住总人口599287人,其中,楚江镇109522人,蒙泉镇62636人,夹山镇43154人,易家渡镇29562人,新关镇19056人,皂市镇20369人,维新镇17403人,太平镇24668人,磨市镇28146人,壶瓶山镇25947人,南北镇6847人,二都乡27770人,新铺乡25802人,白云乡27821人,三圣乡34094人,子良乡22164人,所街乡23877人,雁池乡24719人,罗坪乡13806人,秀坪园艺场3613人,东山峰农场4768人,大同山林场1311人,白云山林场593人,洛浦寺林场620人,夹山管理处1019人。

地理

  石门地处东经110°29′~111°33′,北纬29°16′~30°08′之间。,是湘西北门户,地形呈现弯把葫芦状,地势自西向东南倾斜,西北部,群山叠翠,东南部,平岗交错。陆地最低处为蔡家溪与澧水汇合处,海拔42.5米,最高处是壶瓶山顶,海拔2098.7米;全县平均海拔在500米左右。南部有十九峰、观国山、太浮山;中部有燕子山、云落观、八户山;西部有东山峰、亮垭山、鹅公山;北部有太青山、壶瓶山等。纵横全境的河流沟溪有236条。发源或流经县境的有澧、渫、沱、澹 、道、黄、涔7条水,沱水、澧水、道水自西向东,分别贯穿县境北部、中部、南部,入松滋,临澧,而后汇入洞庭。渫水从西北往东南纵贯,长约165公里。沱、渫、道、澧四水域有子良、磨市、雁池、二都、易家渡、蒙泉等河谷平原,乃全县境内之“膏腴”。境内年平均气温16.70C,最冷的元月平均气温5度,最热的7月,平均气温28.6度,全年无霜期282天,日照1646.9小时,年平均降雨量1540毫米。良好的自然环境,为丰富资源的形成创造了适宜的条件。

地形地貌

  石门地形呈现弯把葫芦状,地势自西向东南倾斜,西北部,群山叠翠,东南部,平岗交错。陆地最低处为蔡家溪与澧水汇合处,海拔42.5米,最高处是壶瓶山顶,海拔2098.7米;全县平均海拔在500米左右。南部有十九峰、观国山、太浮山;中部有燕子山、云落观、八户山;西部有东山峰、亮垭山、鹅公山;北部有太青山、壶瓶山等。沱、渫、道、澧四水域有子良、磨市、雁池、二都、易家渡、蒙泉等河谷平原,乃全县境内之“膏腴”。

水文

  石门纵横全境的河流沟溪有236条。发源或流经县境的有澧、渫、沱、澹、道、黄、涔7条水,沱水、澧水、道水自西向东,分别贯穿县境北部、中部、南部,入松滋,临澧,而后汇入洞庭。渫水从西北往东南纵贯,长约165公里。

气候

  石门属中亚热带向亚热带过渡的季风气候区。境内年平均气温16.7度,最冷的元月平均气温5度,最热的7月,平均气温28.6度,全年无霜期282天,日照1646.9小时,年平均降雨量1540毫米。

交通区位

  石门县区位优势明显,交通通讯发达。铁路:焦(焦作)—柳(柳州)线横贯县境,石(石门)—长(长沙)线与焦柳线在石门形成县城T型交汇,洛(洛阳)—湛(湛江)线途经石门,三条主干线设计年货运量分别为1500万吨、1900万吨、5000万吨,襄(襄樊)—石(石门)复线货运量可达3200万吨。境内设有石门县站、石门北站、石门南站、七松站四座火车站,铁路运输十分便利,客运可直达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公路:石门距207国道澧县段仅25公里,距常张高速公路桃源入口50公里、慈利入口40公里。全县共有省道600多公里,S303、S304两条省道贯穿县境;有县、乡道2000多公里,80%以上的乡镇实现了乡乡通油路;有村道4000多公里。航空:石门至张家界国际机场130公里,可直达深圳、海南、昆明、重庆、北京等地。石门至常德机场115公里。水运:在石门境内建有闫家坝水运码头,最大吨位为100吨级。丰水期可直接从石门下船,枯水期可从澧县阳湖口码头或津市竹木坪码头下船(距石门60公里),经洞庭湖入长江。

特产

  • 农家熬糖,石门农家熬糖,历史悠久,主要有米糖、苞谷糖、红薯糖、及某些野生植物糖。
  • 炒炸货,是石门农家最普遍的一种小吃,最常见的有炒米儿、炒苞谷,炒蚕豆、炒黄豆、以及麻花、油炸黄豆、蚕豆等。
  • 腊制品,有腊肉、腊杂、腊鱼,及腊牛肉、腊羊肉、腊狗肉、腊鸡、腊鸭、腊鹅等。
  • 肠制品,用猪之大、小肠制作,主要有香肠、血饼、肥肠,干锅肠子、酢肠子等多种,各具其美。
  • 豆制品,石门传统的豆制品较为丰富,基本上形成了一个系列,主要有豆腐、干子、和渣、以及米豆腐、磨芋豆腐、栗子豆腐等。
  • 坛子菜、干菜
  • 药材,石门素有“中草药宝库”之誉,其品种繁多,产量丰富,开发历史悠久。上世纪八十年代,在全国中草药资源普查中,县组成了中草药资源普查办公室,对全县境内的中草药资源进行了普查,发现共有药用动、植、矿物7系,225科1089种。在全国统一普查的363个重点品种中,石门便有228个,占62%。其中珍稀贵重品种达39种之多。
  • 农家酿酒:(1)包谷烧,是土家山民常饮的一种自制酒,酿制的原料为当地农产品包谷(玉米),又因这种酒酒性较烈,入口烧喉,所以土家人称之为“包谷烧”。此外,土家人还喜欢将包谷烧和野生蜂蜜混合配制,名曰蜂糖包谷烧,饮起来能祛寒暖身,韵味无穷。但由于蜂糖包谷烧酒精含量较高,往往初到土家山寨的外地人开怀畅饮,十有八九会醉卧山寨。(2)五步蛇酒,五步蛇是一种巨毒蛇,多产于壶瓶山的原始林莽中。其蛇酒具有祛风湿、镇疼挛等特效,可主治风湿麻痹、筋脉拘急、口眼歪斜、半身不遂及麻风、疥癣等症,也可作养生酒长年饮用。(3)老曲甜酒,石门农家几乎家家都会拍甜酒。

文化

民俗

  • 敬土地,石门先民神化土地,崇拜土地,想象出了各种各样的土地神,俗称“土地菩萨”,简称“土地”。在石门人的心目中,土地神的法力甚大,除管五谷生长,风调雨顺外,主要掌管人的疾病祸福。因此,石门人极端崇拜“土地菩萨”。石门西北乡的“土地菩萨”很少建土地庙,多是在村头寨尾或田边地角,用“三块岩板立个屋,两张黄纸做大门”。石门南乡一般正式建个一、二米高左右的小岩屋,特别是石门县的易家渡镇土地庙建得高大雄伟,而且保存完好,估计有20多座。石门西北乡土地庙里一般不放土地公神像,哪里有小岩屋哪里就有了“土地菩萨”。所以石门“土地”到处都有,随处可见,随到随拜。一个土地庙,往往成为一户人家,一村一寨的保护神。石门“土地”按其司职不同有八种之多。
  • 敬古树,石门有许多植物崇拜遗俗。屋前屋后如果有一棵上百年历史的大树就称之为古树,古树不仅不能砍,连树枝也不能去折断,否则惊动了树神会不吉利。石门人常常在古树蔸脚下砌一小石屋,逢年过节或不定期去烧香拜树。古代石门人常常会观察古树神奇地显“灵”,预兆某种事情出现。譬如石门覃氏把白花树崇拜成神树3,称作“菩舍树”。覃氏感念它的灵异,在树后建祖祠,定堂号“白花堂”,对树特别保护,根部培土施肥,四周砌石栏,防止别姓嫉妒破坏。相传,每当覃氏子孙返乡祭拜菩舍树,叩头一次,花就自落一朵,祭拜人多,叩头亦多,白花自落遍地,待到祭拜完毕,菩舍树下落英缤纷。覃氏子孙在鞭炮锣鼓声中,在菩舍树下,跳毕兹卡舞“舍巴日”。他们绕树而舞,跳出单摆、双摆、旋转摆来。另外石门人对“生物活化石”银杏树(俗称白果树)非常崇拜。石门人常常对着白果树合十许愿或祈福降祗。

人物

  • 覃添顺(1329-1391),明初添平千户所正千户,武德将军。又名覃顺,字子敬,一字元甫,号富台,元朝文宗天历二年(1329年)九月二十一日生于湖南石门磨岗隘邓坪的王家渡(原名叫富石堡台)。
  • 王大猷(1800-1877),号九坡,乾隆十年(1800,庚申)出生于湖南省石门县城附近的二都坪。1821年(道光元年)考中举人。
  • 陈绪儒(1811-1856),农民起义领袖。字丕丞,湖南石门古龙阳坪(今陈家坪)人,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辛未)七月初十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咸丰五年(1855年)七月二十八日在仙阳樱桃岗起义。
  • 黄道让(1814-1869),诗人。字思要(尧),号歧农,清嘉庆甲戌十九年(1814年)诞生于湖南石门新铺黄溪峪(即今新铺乡黄溪峪村)一个书香门第。他一生科名坎坷,仕途短暂而著述甚富。十二岁开始学八股文,十七岁应童子试,文章置高选。中了秀才(生员)。第二年,又考为廪生(朝廷予以生活补助的学子)。而这以后,他连考八次,奈何累试不第,考到第九次(时公已42岁)十次,却连中两科举人(壬子科、咸丰三年1852年;乙卯科咸丰五年1855年)。庚申会试,黄道让赴京赶考,主司初得其卷,读其内容,观其气势,还以为是左宗棠的文卷,待黄榜揭晓,方知是黄道让所作,众皆愕然。旋即参加殿试,以书法稍草,位置稍后,为三甲进士。
  • 覃远琎(1821-1891),字玉次,土家族,道光元年(1821)七月初二午时,诞生于湖南石门渡水一个世宦之家。咸丰二年考中进士。咸丰六年(1856),出任广西陆川知县,同治元年(1862年),擢任浔州知州,兼办刘长佑所领楚军事宜。次年(1863)又以战功晋升广西观察使兼监运使,并兼理驻桂楚军营务。同治五年(1866年)任广西省按察使,统率驻桂楚军,兼左江兵备道。八年(1869年)增兼右江兵备道,统军八十四营,镇守七十二州县。光绪十七年(1891年年)正月初九晨时病逝于广西边关军营,享年七十岁。
  • 郑协吾(1822-1888),原名郑纪略,字禹城,号协吾,清道光二年(1822,壬午)二月十六日出生于湖南石门商溪河(今磨市朝阳村)。天资聪颖,小时候就读于商溪河的太平寺书院。十三岁应童子试,次年以第一考中秀才。道光二十九年(1849,己酉)拔贡,1852年(咸丰二年,壬子)乡试中恩科举人,历任聊城、清城、清平、郓城、阳谷等县知县,后因功擢升山东道员,加监运使。
  • 黄照临(1834-1890),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冬月27日生于湖南石门北乡雁池坪(即今雁池乡雁池坪村)。同治元年(1862年,壬戍)以廪生资格参加湖南乡试,中为举人。同治七年(1868年,戊辰),朝廷拣发他为陕西知县。同治八年(1869己巳)被派去监修龙洞渠。苦干三个多月,渠道修成,费省工坚,能灌溉渭北四县百万亩田地。上奉论功行赏,黄照临晋升为同知直隶州知州,旋任山阳县县令。光绪元年(1875年乙亥)十月,任商州知州。光绪五年(1879年己卯)经大学士阎方奏荐,黄照临以知府身份晋见光绪帝。光绪九年(1883年,癸未)黄照临诏授山西大同知府。光绪十年(1884年,甲申)四月,黄照临奉旨署理山西按察使(俗称臬台)。光绪十一年(1885年)正月,以亲老患病,乞养回籍。光绪十六年(1890,庚寅)七月初四,病卒于老家,享年五十七岁。
  • 阎镇珩(1846-1910),字季蓉,号北嶽,嵩阳,道光廿六年(1846丙年)七月初八诞生于湖南石门蒙泉阎家坪,与王湘绮、王先谦、皮鹿门同为清末湖南四大文人,曾任石门天门书院山长,御封湖北荆门州教谕加国子监学正衔。著作等身,其《六典通考》二百卷留传东瀛。
  • 李执中(1860-1926),石门唯一出席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的湖南代表。字懋吾。亦字柏如。祖籍湖北监利县,咸丰十年(1860年,庚申)出生于湖南石门县沿市乡白羊山(今望羊桥乡)一个贫困农民家庭。二十岁中秀才。1902年三十二岁参加湖南乡试,举人及第。
  • 林德轩(1877-1928),民国陆军上将。字道盛,号伯仙。光绪三年(1877)农历四月十六日,生于湖南石门新关莫家塌,光绪十五年(1889)过继泥沙狮子溪族伯为嗣。二十岁为县学生员(秀才)次年赴武昌文学堂深造。二十二岁(1905)入湖南弁目学堂(后改称湖南讲武堂)学军事,毕业后,受到巡抚赵尔巽的器重,选充新军第五十标二营排长。光绪三十年被调往四川任协统(旅长)。
  • 唐荣阳(1878-1932),清光绪四年(1878年)九月18日出生在湖南石门泥市平峒,名福德,晋棠,号荣阳。光绪廿七年(1901)考入湖南警官学校。光绪二十一年(1905,乙巳)任湖南省警务稽查,深得赵尔巽的器重。1905年8月,赵尔巽升任盛京将军赴东三省任职,唐荣阳随行,被任命为奉天巡警总稽查兼署蔡甸、皇经堂两厘金分局局长。光绪三十三年(1907)春,赵尔巽调任四川总督,唐亦被诏为川滇边务大臣。1909年1月,唐荣阳调任川南新兵定远营练兵督管带。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林支宇就任湖南警察厅厅长,任命唐为省警察勤务督察长。1913年,任湘军总令司部参谋官兼北伐前卫指挥官。1924年1月1日,奉湘军总司令赵恒惕令,唐荣阳晋升为陆军中将,嘉授二等文虎勋章,二等嘉禾勋章。1927年,唐荣阳回湘津市定居。十月,蒋介石派员游说唐荣阳出任湖南省长。唐婉言谢绝。民国廿一年(1932年)十月,唐荣阳因病医治无效,卒于津市,享年54岁。
  • 龚柏龄(1881-1939),国民党军中将,抗战时为国捐躯后被追认为上将。名世宗,号锡先。1881年古历11月12日出生于湖南石门望羊桥广洞山(现荷花村)。1900年一人单独外出在临澧参加新军。1911年12月31日参加“直隶新军起义”,时任新军营长。1914年2月以优异成绩考入“陆军大学”第四期正规班学习,1916年12月毕业后继续供职军旅。1939年9月30日,龚柏龄赴天水行营报到,任天水行营中将参议。1939年冬赴山西督查阎锡山防务后,于返回西安途中遇难。
  • 唐俊德(1888-1960),国民党军中将。名生明,字俊德,1888年3月出生于湖南石门原泥沙区水南渡乡焦山一个农村家庭。1913年就读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二期。1938年1月12日晋升中将,1949年去台湾,1960年10月3日逝世于台北。唐俊德国学功底深厚,诗文书法兼长,善缀八股文,湘人为唐俊德取绰号“唐八股”。著有《焦山诗草》传世,计一百四十余首。
  • 田载龙(1894-1950),国民党军中将,国民政府交通部副部长。字裕上,号曾吾。湖南石门白洋湖田家山边(今蒙泉镇白洋桂阳村)人。先后在黄埔军校第二期炮科、中央军校武术研究班第三期、陆军大学参谋班第三期、陆军大学将官班第二期毕业。
  • 伍家宥(1895-1982),民国政府立法院立法委员。字仲密,湖南石门县雁池乡苏家铺水晶庙村人。生于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阴历三月十三,1982年2月7日病逝于台北。终年88岁。
  • 肖忠贞(1897-1943),国民党中央侯补监察委员。字伯享,湖南石门沿市乡(今袁公渡)汲水街肖家台人。清光绪二十二年十二月二十四日(1897年1月22日)生。1922年秋,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24年,升入北京大学教育系学习5年。
  • 王尔琢(1901-1928),字蕴璞,湖南石门县人。1901年生于磨市镇商溪官桥村。1924年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同年秋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1月参加领导湘南起义。1928年4月,朱德与毛泽东部队井冈山会师后,王尔琢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参谋长兼第28团团长。同年8月25日,在江西崇义思顺墟追击叛徒时,英勇牺牲。
  • 杨万年(1901-1936),民国陆军中将。字镇亚,1901年生于湖南省石门县皂市镇白沙渡村的一个书香世家。1925年夏毕业于石门中学,随即考入黄埔军校学习,毕业后参加北伐,任新编第4师第2团少校团副并兼第4营营长。1933年,杨万年调宪兵教导团,任中校团副。1934年,杨万年所部被改编为宪兵一团。先后驻防江西、武汉。1936年,杨万年移防西安。同年7月,因战功被擢升为宪兵一团上校团长。1936年12月初,蒋介石抵西安。杨万年率所部随待左右。12月12日,“西安事变”爆发,杨万年以身殉职,时年35岁。杨万年殉职后,蒋介石撰联志哀,国民政府追授杨万年为陆军中将。
  • 唐生海,国民党军少将。别号汉宗,1901年生,湖南省石门县壶瓶山镇平东村人。黄埔军校第三期步科毕业。参加过第二次东征和北伐战争。参加过徐州会战、武汉会战和湘西会战。1947年任第七十七军副军长。1949年去台湾。
  • 曾庆轩(1901-1928),革命烈士,中共石门县委书记。湖南石门刘家峪(今属石门维新镇杜家岗村)人。
  • 陈奇谟(1901-1933),烈士。湘鄂谟边特委委员,石门苏维埃主席。1901年7月生于湖南石门磨市镇商溪黄龙岗村陈家坪。
  • 陈寿山(1902-),红六军副军长。名忠猛,1902年1月9日生于湖南石门夹山镇官渡桥两合村。1924年考入黄埔军校,同年12月辍学返湘,投奔贺龙部下。1929年组织领导了长阳武装暴动。7月9日,红六军成立,陈寿山担任副军长。
  • 贺声洋(1902-1938),红军代理军长。原名家振,别字靖亚,又号沉洋,笔名贺佛,湖南石门官渡桥人。1924年毕业于黄埔军校第一期,尔后即投入东征、北伐,赴苏联留学,回国后任中国工农红军某部将领。1933年因病赴上海就医,以后即专事军事理论及文学作品的翻译、著述。
  • 陈襄谟(1902-1954),字赞元,湖南石门竹溪水晶庙村人,生于光绪壬寅(1902)年二月十一日子时。黄埔军校第四期毕业,1928年初任澧、常、桃石镇守使,晋升上校军衔。是年底卸镇守使职。1929年春调任黄埔军校西安分校任分队长、副总队长、总队长,1939年晋升为少将。1954年4月卒于常德。
  • 郑洞国(1903-1990),字桂庭,湖南石门人。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曾参加东征和北伐,任国民革命军营长、团长、旅长、师长。1933年率部参加了长城古北口抗战,“七七事变”后,相继率部参加保定保卫战、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昆仑关战役、鄂西会战、第二次长沙会战等战役,屡创敌顽,战功卓著;1943年调任中国驻印军新一军军长,率部会同盟军收复缅北。建国后,历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参事、国防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第三、四届委员、第五、六届常委,第五、六、七届民革中央副主席,黄埔同学会副会长,长期致力于祖国建设与统一事业。1991年1月27日,病逝于北京,享年88岁。
  • 陈振亚(1903-1941),原名陈苏,1903年出生于湖南石门县商溪乡龙岗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26年5月,在国民革命军第八军当班长,随北伐军攻占武汉,认识共产党员黄公略,并结成知心朋友。陈在黄部担任排长。1928年7月21日,参加黄公略领导的驻嘉义镇的第三团第三营起义,随即又赶到平江与彭德怀率领的第一团会合,参加“平江起义”。起义第二天,由黄公略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任红五军四团五连连长。
  • 覃道善(1904-),国民党军第十二兵团第十军军长。别号仲明,湖南省石门县壶瓶山镇平东青山溪人。抗日战争爆发后,任第十八师五十二旅旅长、第七十六师副师长。1943年冬任第十八军第十八师师长。先后参加了武汉会战,长沙第一、二、三次会战、湘西雪峰山会战诸役。1946年起任整编第七十一师十八旅旅长,整编第十一师副师长,整编第三师师长。1948年初任第十二兵团第十军军长。同年12月在淮海战役中被中国人民解放军俘虏。1961年12月获特赦释放。后任湖南省参事室参事。著有《第十军被围歼记》、《我在岳阳接受日军投降的回忆》等。
  • 覃苏(1906-1932),红三军八师师长。原名覃正业,字百勤,1906年2月9日生于湖南石门雁池乡大路口村。1925年9月,被中共湘区委选派到广州农民讲习所学习,同年12月学习结束后,随即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5月中旬,覃苏到武汉找到了同乡、同学王尔琢,7月初,即和王尔琢一道前往江西九江,被编入第二方面军第二十五师第七十四团,8月1日,随部队参加了 “八一”南昌起义。
  • 陈聪谟(1906-1972),国军陆军少将、石门县长。字心察,后改为星槎。1906年6月21日出生在湖南石门县苏市乡三亩池。1925年入黄埔军校三期步兵科。抗日战争中参加过台儿庄战役、武汉保卫战;历任国军排长、营长、团长、旅长、警卫部队总队长、湖南石门县长等职。1972年12月17日病逝香港,享年66岁。
  • 盛忠亮(1907-),民国政府驻乌拉圭、伊拉克大使,少将。又名盛岳,伐樵,1907年8月27日出生于湖南石门维新热水溪。1922年于石门县立中学毕业后考进北京国立法政大学,因思想进步,被选为学生会执行委会委员。参加过五卅运动,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任总部设在北京的全国学联的中共支部书记。1926年被中共北京市委选派去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32年底回国,当选为中共中央委员,担任中央宣传部长,1934年任中共中央上海局书记,旋即在上海法租界被捕,遂脱离中国共产党,进入国民党中央党部社会科工作。1943年离妻别子,奔赴战场,任驻印远征军特别党部少将书记长。他协同郑洞国将军转战印缅战场三年之久,为盟军在东南亚战区的胜利作了不少工作。抗战胜利后,曾在国民政府外交部工作,任欧州司司长,出任乌拉圭、伊拉克大使。大陆解放前夕,转赴台湾后居美国。
  • 向军次(1908-1991),名荣柳,号宅五,湖南省石门县水田岗人;生于民国七年(1908)农历八月十四日。民国十四年(1925)毕业于石门中学,同年考入黄埔军校五期工科,十五年八月随军北伐。
  • 上官业佑(1908-2002),国民党西北军政长官公署中将政治部主任,台湾省党部主任、总统府国策顾问。1908年古历3月21日生于湖南省石门县白云桥乡。1932年夏考入国民党中央政治大学。
  • 唐宏章(1914-),国民党军少将师长。原名唐镇凡,1914年出生于湖南石门县太平镇东流溪村。1932年到武汉考入黄埔军校第八期炮科,1936年黄埔军校毕业便分配到国民党中央嫡系部队18军94师任校官,参与镇剿福建军阀黄翔。1937年芦沟桥事件爆发,唐宏章由山西出雁门关到察哈尔、永宁对日作战,1938年、1939年唐宏章在热河、河北、河南、山西、山东一带直接参加了居庸关、南口、马关及石家庄阻击战等重要战役。1942年春,杜聿明奉命率第5军会同第6军、第66军组成青年远征军入缅作战,当时唐宏章任汽车兵团副团长兼任二营长一同入印。1949年9月唐宏章随陈明仁将军宣布湖南和平起义。唐宏章抗战八年未下战场,身经大小战役百余次。解放后在解放军教导团学习三年多,后一直担任湖南人民政府参事。著有诗集《逸世杂感》。
  • 王昌裕,1925年7月14日生于湖南石门所街乡黄福峪村。1944年到贵州省贵阳市考入陆军军官学校炮科学习。1947年6月毕业参军。1949年10月去台湾屏东,历任陆军炮兵排长、连长等职。1980年6月调任台北市三军大学研究发展室主任,被授予少将军衔。1983年1月升任三军大学教务处长。同时,晋升为一级少将军衔。王昌裕多次为家乡捐资助学,在修建所街大桥的过程中,和夫人沈素莲(台南市人)多次分别捐款,深得故乡群众好评。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png 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划
直辖市 北京市 | 天津市 | 上海市 | 重庆市
河北省 | 山西省 | 辽宁省 | 吉林省 | 黑龙江省 | 江苏省 | 浙江省 | 安徽省 | 福建省 | 江西省 | 山东省 | 
河南省 | 湖北省 | 湖南省 | 广东省 | 海南省 | 四川省 | 贵州省 | 云南省 | 陕西省 | 甘肃省 | 青海省 | 台湾省
自治区 内蒙古自治区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西藏自治区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特别行政区 香港特别行政区 | 澳门特别行政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