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帕海国际重要湿地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纳帕海国际重要湿地

云南纳帕海国际重要湿地,位于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市建塘镇境内,地理坐标为99°37′-99°43′,北纬27°49′-27°55′。距香格里拉城8千米,平均海拔3266米,总面积3435公顷。湿地周边社区有3个行政村,17个自然村、社。湿地年平均积水面积660平方千米,最大库容量4225万立方米,正常水深3.7米,年降水量为800-1200毫米,主要有纳赤河、达浪河、旺赤河等10余条河流注入。全境属内陆型湿地,主要湿地类型包括草本泥炭地、高山湿地和时令湖。2004年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主要以保护黑颈鹤黑鹳喜马拉雅兀鹫等国家Ⅰ、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及其生境为目的。

纳帕海湿地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横断山脉三江纵谷区东部,四周山岭环绕。湖盆发育在石灰岩母质的香格里拉高原上。

纳帕海是季节性天然湖泊。湖水从西北隅溶洞汇入地下河,再经溶洞流往尼西乡汤姆堆排出,注入金沙江。南北长12千米,东西宽6千米,受喀斯特作用的强烈影响,纳帕海湖盆底部被蚀穿形成落水洞。

纳帕海湿地可以调节冰雪融水、地表径流和河流水量,控制土壤侵蚀,对长江下游水位和水量均衡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为野生动植物种群或群落提供复杂而完备的特殊生境,孕育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湿地及周边共记录有大中型兽类25种,分属3目9科;鸟类130余种,分属14目32科;爬行类11种,分属1目5科;两栖类13种,分属2目5科;鱼类12种,分属1目3科。其中国家Ⅰ级重点保护动物有黑颈鹤黑鹳胡兀鹫白尾海雕4种,Ⅱ级重点保护动物有白琵鹭大天鹅喜马拉雅兀鹫秃鹫血稚白马鸡等17种。2011年3月监测人员监测到白颈鹳,属中国大陆首次发现。

保护管理

1984年4月5日经云南省政府批准成立保护区,同年省人民政府核定编制2名,核定编外护林员4名。2005年成立了云南纳帕海国际重要湿地管理所,为满足国际重要湿地的需求,当地政府为加强湿地的保护和管理,从主管部门抽调8名管理人员,目前该所实有管理人员10名,护林员4名;分别在春宗社和下学社设立了保护所和监测站;依法开展国际重要湿地的管理及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结合实际积极开展各类科研及社区项目。

管理所自成立以来,依法严厉打击了一切破坏野生动物资源的违法行为,仅以黑颈鹤为例,其种群和数量就从原来的120多只增加到了目前的近400余只;通过长期坚持不懈地开展日常巡护检查工作,该区域内挖砂采石、乱捕滥猎等现象都得到了控制;通过野生动物肇事补偿和宣传教育,及时兑现了湿地周边野生动物肇事补偿金额和宣传保护活动,提高了湿地周边广大社区群众对自然资源或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在国家湿地中心或省林业厅的关心和帮助下,纳帕海国际重要湿地与各大专院校或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关系积极开展了物种监测项目。

2004年10月-2005年5月与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合作,开展了《云南省纳帕海国际重要湿地越冬黑颈鹤的集群特征项目》;2006年10月-2007年5月,与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合作开展了《云南省纳帕海国际重要湿地越冬黑颈鹤日间行为模式与年龄和集群的关系项目》;2005年10月-2006年1月与西南林学院合作,开展了《纳帕海国际重要湿地重要鸟类生境利用与生境改善对策研究项目》;2008年10月-2009年5月与昆明动物研究所、国际鹤类基金会、香港探险协会、全国鸟类环志中心合作,开展了《纳帕海国际重要湿地黑颈鹤卫星定位跟踪项目》;2009年10月-2010年3月与昆明动物研究所合作,开展了《黑颈鹤彩色标记环志项目》;2009年4月-2011年6月与西南林学院(国家高原湿地中心)合作,正在实施《闭合半闭合高原退化湿地生态恢复技术试验示范项目》;2006年10月-2007年1月,与西南林学院生物学院合作,开展了《纳帕海湿地冬季水鸟种类与数量监测项目》;2009年10月-2010年10月与西南林学院生物学院合作,开展了《纳帕海越冬水鸟监测及观鸟手册编写项目》;自2003年发生“禽流感”事件以来,管理所积极开展了区域内的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工作。

湿地生态旅游

每年5~6月,纳帕海湿地野花竞相开放,成群的牛羊随草海起伏,一幅“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美景。秋冬季节,纳帕海湿地一片金黄,远处皑皑雪峰倒映在湖中,此时云集于此的黑颈鹤、黄鸭、斑头雁等在草丛中、水面上嬉戏漫游,使广阔空灵的纳帕海湿地别具一番诗情画意。当地人们热爱鸟类,从来不伤害它们,特别是黑颈鹤,千百年来得到了人们的保护,与人十分亲近,常在村舍旁、帐篷边落脚过夜,人与鸟和谐共处的景象随处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