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青藏高原风光
青藏高原卫星照片
青藏高原地理位置示意图
青藏高原(航拍)
青藏高原横跨中国西藏自治区青海省的全部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甘肃省四川省云南省的部分地区
羌塘(藏北高原)东部山麓的典型草原区

青藏高原藏语: བོད་ས་མཐོ;英语:Qinghai-Xizang Plateau),曾称为青康藏高原,是东亚高原地区,世界上最高的高原,平均海拔高度4500米,面积约250万平方千米,有“世界屋脊”、“雪域高原”和“第三极”之称,是中亚东亚的巨大高原,大部分在中国西部西藏自治区青海省,以及在印度拉达克的一部分。它从南向北延伸1,000千米(620英里),从东到西延伸约2,500千米(1,600英里)。

广义上的青藏高原,包括青藏高原、横断山喜马拉雅山,西起帕米尔高原, 东至横断山脉东部, 南至喜马拉雅山脉南缘, 北至昆仑山祁连山北侧。涵盖国境有中国西藏自治区、青海省全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甘肃省四川省云南省部分,以及不丹尼泊尔拉达克巴基斯坦阿富汗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地。

名称

青藏高原原名为青康藏高原,此因民国时期曾在四川、西藏之间设有西康省,高原上有青海、西康和西藏三省地。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955年将西康省拆分撤销后将此高原改为今名。台湾坊间旧书刊、科书、参考书和部分民众则仍习称青藏高原为青康藏高原。1990年代后,台湾地理教科书上的大陆地理课程中改为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质管控的行政区划(原西康省拆分并入四川和西藏),并统一改用青藏高原此一名称。另外,西方国家则多以西藏高原(Tibetan Plateau)称之。

地质、地貌

纳木错景色
高原农业区

青藏高原的周围有许多山脉,大多数呈从西北向东南的走向,相对于高原外的地面他们陡然而起,上升很多,其中南部的喜马拉雅山脉中的许多山峰名列世界上前十位,珠穆朗玛峰是世界上最高的山峰。高原上还有很多冰川、高山湖泊和高山沼泽。亚洲的主要河流(黄河长江澜沧江怒江雅鲁藏布江恒河印度河)皆发源于此。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年轻的一个高原,2.4亿年前,印度板块开始向北向欧亚板块挤压,由此引起昆仑山脉可可西里的隆起。随着印度板块不断向北推进,并不断向亚洲板块下插入,青藏高原在对此上升阶段中形成。青藏高原的形成并不是一次就完成的,其上升速度曾几度达到停止,但有时也非常迅速。一万年前其上升速度曾达到每年7厘米。今天的青藏高原中部以风化为主,而边缘仍在不断上升。

高原由若干个从冈瓦纳古陆分裂出来并向北漂移的块体,在不同地质时期拼合起来的。其板块构造有如下特征:巨厚、多层、高低速相间的地壳结构;由5条缝合带和被它们分隔开的6个地体组合而成;东特提斯的主体在空间上可分北、中、南3个区域,主洋盆随时间推移由北而南变迁,和高原各地体与缝合带北老南新一致,反映了冈瓦纳大陆不断裂解、亚洲大陆依次向南增生的板块运动过程;高原上巨大的岩浆岩带在时代、分布和岩石特征上与板块的俯冲和碰撞作用有直接的成因关系;高原地壳自始新世以来发生过大规模缩短并出现分层加厚和巨大的逆掩构造;受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的挤压和阻挡,青藏高原地壳处于非均衡补偿状态,近期仍保持强烈活动态势。若以晚更新世以来的10万余年计算,年平均上升10毫米以上。至今仍以年平均5~6毫米的速度继续上升。高原是中国主要地震区。20世纪以来已发生过7次8级以上的大地震。高原又是强烈的地热区,特别是在高原南部喜马拉雅山一带水热爆炸、间歇喷泉、沸泉及温泉广泛分布,蕴藏有丰富的地热能资源。

自印度次大陆与欧亚大陆碰撞以来,青藏高原的隆升是多阶段、非均匀、不等速过程。青藏地区在新生代期间大致经历了三期地面抬升和两度夷平。在距今360万年形成的范围辽阔的夷平面,地势起伏和缓,海拔约1,000米,具有亚热带山地森林或森林草原景观。在上新世末和早更新世初的转折时期,即360万年以来,青藏地区开始整体强烈隆升、主夷平面瓦解、大型断陷盆地形成的构造运动,累计上升约3,500米,并发育典型的高原季风。在距今60万年左右,高原面上升至海拔3,000~3,500米,山地高度4,000米以上,引起高原气候的突变,以高原冬季风加强、夏季风减弱为主要标志。这次高原抬升导致的降温与中更新世突变的全球性轨道转型相耦合,高原全面进入冰冻圈,出现最大规模的冰川作用,但未形成高原统一的大冰盖。因气候寒旱化,内流水系扩展,一些大湖退缩、分离,湖水蒸发,导致大量盐类沉积成矿,昆仑山北坡广泛堆积风成黄土。在距今15万年的前期,青藏高原存在一次剧烈但不均匀的构造上升运动。末次冰期全盛时,温度波动是15万年以来最剧烈的,冰川面积35万平方千米。高原大部分为荒漠草原所覆盖,森林向东缘、南缘退却。冰心、湖心和黄土剖面等揭示青藏高原在全球变化中有明显的区域性和特殊性,表现为:波动变幅大,暖期特别暖,进入冰期迅速,变暖较缓慢。

高原海拔大多在3,500米以上,总倾向为西北高、东南低。主要大山有东西或近东西走向,由北而南依次排列的阿尔金山脉、祁连山脉、昆仑山脉、喀喇昆仑山脉、唐古拉山脉、冈底斯山脉、念青唐古拉山脉、喜马拉雅山脉及北西—南东或南北纵列走向的横断山脉,海拔大多在5,500米以上,许多高峰在7,000米以上;珠穆朗玛峰、乔戈里峰及希夏邦马峰等超过了8,000米。这些高大山脉构成了高原地形的骨架。高原地形结构的区域差异明显,藏北为高原面保存较完整的羌塘高原,藏南雅鲁藏布江中游流域为山原宽谷地形,青海西北部为完整的柴达木盆地,川西、滇北的横断山区则为强烈切割、高差悬殊的高山峡谷地形等。在高原部分干燥的宽谷及湖盆内常见风力作用形成的流动沙丘与戈壁;许多石灰岩山地有古代的或近代的喀斯特地貌(溶洞、石芽、峰林、孤峰、石墙等);藏北昆仑山一带有4处火山群,有火山锥、方山及熔岩平原等火山地貌。

青藏高原是地球上中低纬度地区最大的冰川作用中心,现代冰川面积约4.987万平方千米,占中国冰川总面积的84%。现代冰川主要集中在昆仑山、念青唐古拉山、喜马拉雅山、喀喇昆仑山、帕米尔、唐古拉山、羌塘高原、横断山脉、祁连山、冈底斯山及阿尔金山等地。高原上多年冻土面积约140万平方千米,为北半球中低纬度地区冻土分布最广、厚度最大、海拔最高的地区。高原北部阿尔金山–祁连山区多年冻土下界为海拔3,300~4,000米,昆仑山区为4,150~4,300米,唐古拉山脉以南的两道河一带升高至4,640~4,680米。高原边缘山区的高山多年冻土表现为不连续岛状分布,而羌塘高原上则为大片连续多年冻土。

山脉

水文

冰川

从青藏高原上的太空向南方俯瞰喜马拉雅山

地球上中低纬度地区的冰川主要集中在高原上,青藏高原冰川覆盖面积4.7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冰川总面积80%以上。

  • 喜马拉雅现代冰川
  • 念青唐古拉山现代冰川
  • 昆仑山现代冰川
  • 喀拉昆仑山现代冰川
  • 横断山现代冰川
  • 唐古山现代冰川
  • 冈底斯山现代冰川
  • 羌唐高原现代冰川
  • 祁连山现代冰川

河流

湖泊

气候

大气在青藏高原上相较于低海拔地区来说十分稀薄,由于海拔高,青藏高原的空气比较干燥,太阳辐射比较强,气温比较低。由于其地形的复杂多变,青藏高原上气候本身也随地区的不同而变化很大。大致而言高原上降雨比较少。青藏高原本身也是影响地球气候的一个重要因素。古生物学地质学的考察表面,青藏高原的隆起使全球的气候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作为一个高大的阻风屏,它有效地将北方大陆的寒冷空气阻挡住了,使它们不能进入南亚。同时喜马拉雅山脉阻挡了南方温暖潮湿的空气北进,是造成南亚雨季的一个重要因素。

夏季时,高原受热明显,因此形成一个位于高空的反气旋——青藏高气压,大大加强了南亚季风强度,并能影响副热带高压的位置及强度。

冬季时,因高原地面冷却,周遭大气的温度较高,高原向四周空气吸收热量,形成低温下沉气流,高原上的冷空气往四周下沉到附近地区。青藏高原下沉冷空气一部分会流向蒙古,大幅加强蒙古地面高压强度,形成冬季另一个冷高压中心-蒙古高压

土壤和生物

青藏高原东南部天然森林茂密,有储量丰富的各类森林资源,野生动植物种类也极繁多,发育着类型众多的酸性的森林土壤,土壤表层腐殖质积累过程、原生矿物风化作用及淋溶作用等均较强烈;其余大部分地区主要为多年生中生或旱生的灌丛与草本,拥有广袤的天然牧场,但动植物种类相对简单贫乏。发育着碱性的草原土壤和漠境土壤,生物、化学作用相对减弱,土壤有机质含量较少、砂砾含量较多、淋溶作用弱。自然地理环境的特点决定了青藏高原上宜林地域集中于喜马拉雅山南侧和横断山脉一带,适宜种植业活动的地域局限于高原周边南部、东部和北部海拔较低、气候较温暖的湖盆宽谷地段,而大部分高寒地区除部分可供放牧利用外,大多为荒野之域。

青藏高原复杂的自然条件和活跃的物种分化,导致了现今非常丰富的生物物种。已知高原上有高等植物13,000余种,其中蕨类124属约800种,裸子植物18属88种,被子植物1,495属12,000余种。陆栖脊椎动物近1,100种,有哺乳类206种、鸟类678种、爬行类83种、两栖类80种。此外,有鱼类152种及尚难以计数的昆虫、无脊椎动物和低等植物及菌类。

自然地理区

在地势高度、地理纬度和大气环流等因素共同作用下,随着高原由东南温暖湿润向西北寒冷干旱递变的水平带状分异,出现森林、草甸、草原、荒漠等不同自然景观地带依次更迭。山地自然景观垂直带谱性质也由东南部的季风性湿润、半湿润型递变为高原腹地的大陆性干旱、半干旱型,其优势垂直带相应由森林转变为草原及荒漠,带谱结构由繁而简,景色渐趋单调。喜马拉雅山南翼,从山麓海拔数百米的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开始,往上相继为针阔叶混交林、暗针叶林、高山灌丛、高山草甸直至雪线以上的冰雪带等不同类型的垂直自然带,成为中国最完整的山地自然景观垂直带谱。自然地域的水平分异和垂直分异紧密结合是青藏高原地表自然界区域分异的显著特点。

根据地势结构、生物、气候、垂直自然带谱及土地开发利用等方面的区域差异,青藏高原区可划分为10个自然地理区:

  1. 喜马拉雅山南翼亚热带及热带北缘山地森林区 为高原向印度恒河平原过渡地段,地形陡峻,流水侵蚀作用强烈,深切的谷地海拔多低于2,000米。气候暖热湿润,最暖月平均气温18~25℃,平均年降水量1,000~4,000毫米。天然森林覆被率高,树种丰富,自然景观复杂,垂直分带明显。海拔1,000米以下的山地是由热带常绿雨林和半常绿雨林组成的垂直基带,林内有板状根、老茎生花等现象,多藤本与附生植物,林相密郁潮湿。其上为栲、青冈等树种组成的山地常绿阔叶林带,具雾林或苔藓林特征。林下发育了砖红壤性土壤和黄壤。农作物可一年两熟至三熟,主要有水稻、鸡爪谷、玉米、麦等。还可栽植茶树、甘蔗和香蕉等,有“西藏江南”之美誉。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种类多,盛产麝香、天麻、三七、贝母和胡黄连等中药材。
  2. 藏东川西山地针叶林区 位于雅鲁藏布江中游下段与毗邻的横断山脉中北段。横断山区分布着彼此平行的、近南北走向的山脉和水系,发育高山峡谷地貌,大河谷地多在海拔2,500~4,000米。气候温暖湿润至半湿润,最暖月平均气温12~18℃,平均年降水量500~1,000毫米。山地垂直自然分带显著,除部分干旱谷地为白刺花等有刺灌丛禾草–褐土带外,主要以高山松及部分高山栎组成的针阔叶混交林–棕壤带和云杉、冷杉暗针叶林–漂灰土、暗棕壤带占优势,森林上限4,400~4,600米,为世界之冠。森林资源丰富,是中国西南部用材林生产基地。珍稀野生动物有大熊猫、藏马鸡等。河谷地区农作物以青稞、小麦为主,适宜发展核桃、苹果、梨和桃等。水能资源蕴藏量甚大。
  3. 藏南山地灌丛草原区 为雅鲁藏布江中游与朋曲上游流域,宽谷盆地为主,一般海拔在3,000~4,500米。气候温暖半干旱,最暖月平均气温10~16℃,平均年降水量200~500毫米。海拔4,000米以下地区为三刺草、白草、固沙草和西藏狼牙刺等组成的山地灌丛草原植被,高地为高山针茅草原。与此相应的山地灌丛草原土和亚高山草原土都有碳酸钙积聚特征,质地粗,部分有盐渍化现象。河谷地区是西藏重要农区,有“西藏粮仓”之称。农作物一年一熟,有青稞、小麦、豌豆和油菜等。由于日照充足、太阳辐射强度大、光温配合好,麦类作物产量高。高山草原是绵羊和牦牛的天然牧场。
  4. 青东祁连山地草原和针叶林区 包括积石山以北的青海省东部及祁连山东段。祁连山东段由数条平行排列的山地组成,山峰海拔多超过4,000米。纵向谷地海拔2,500~3,500米。青海湖盆地海拔3,200米以上,青海湖面积4,635平方千米,为中国最大的咸水湖;东部湟水、黄河谷地海拔低于2,000米,并有黄土堆积,流水侵蚀作用较强,阶地发育。气候温凉半干旱,最暖月平均气温12~18℃,平均年降水量250~600毫米。植被以西北针茅、短花针茅和冷蒿等组成的山地草原为主,与云杉、圆柏等针叶林呈阴阳坡分布,在高寒的湖区及高山分别为紫花针茅草原及灌丛草甸。土壤为山地栗钙土、亚高山灌丛草甸土、棕褐土等。东部低地适宜种植小麦、青稞和油菜;大部分天然草场适宜放牧绵羊、牦牛和马。
  5. 果洛那曲高寒灌丛草甸区 包括怒江河源以东至川西北若尔盖一带。地面切割浅,多宽谷、盆地和缓丘,海拔3,500~4,600米。冰缘地貌发育,有岛状冻土。气候寒冷半湿润,最暖月平均气温6~10℃,平均年降水量400~700毫米,植被为草甸和灌丛。发育有高山草甸土和亚高山灌丛草甸土。因地形低洼,沼泽及沼泽草甸广布。著名的若尔盖沼泽是中国最大的泥炭沼泽区。除海拔稍低处有少量青稞等种植外,辽阔的草场是牦牛和绵羊的优良放牧地。此外,还盛产贝母、虫草和大黄等中药材。
  6. 青南高寒草甸草原区 包括唐古拉山与昆仑山之间的长江、黄河上游一带切割浅的波状高原,平均海拔4,200~4,700米,气候寒冷半干旱,多年冻土连续分布,冰缘地貌发育,最暖月平均气温6~10℃,平均年降水量200~400毫米。紫花针茅草原辽阔,高山草甸和沼泽草甸也有相当面积,土壤为高山草原土、高山草甸土和沼泽土等。是放养牦牛和绵羊的纯牧区,但草场的载畜量低。
  7. 羌塘高寒草原区 “羌塘”系藏语“北方高平地”之意,指冈底斯–念青唐古拉山脉以北的内流区,一般海拔4,400~4,800米。气候寒冷半干旱,最暖月平均气温6~10℃,平均年降水量100~300毫米,湖泊星罗棋布,为中国第二大湖区。优势植被为紫花针茅草原,高山草甸仅分布于部分高山上。高山草原土以有机质含量低,碳酸盐聚积、土层薄、含砾多为特征,大部分地区只宜放牧绵羊,载畜量很低。野生动物种类少,有藏羚、野驴和野牦牛等特有动物。
  8. 阿里山地半荒漠与荒漠区 包括高原西南隅的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和喀喇昆仑山及其间的印度河上源宽谷与班公错盆地,低地海拔3,800~4,500米。气候温凉干旱,最暖月平均气温10~14℃,年降水量50~150毫米,干旱剥蚀作用强盛,植被为沙生针茅、驼绒藜和灌木亚菊为主的荒漠草原和荒漠。发育有山地荒漠草原土和亚高山荒漠土。以牧业为主(绵羊和山羊),也有青稞、春小麦和豌豆等种植业,但无灌溉即无农业。
  9. 昆仑高寒半荒漠和荒漠区 位于昆仑山脉中西段南翼,平均海拔5,100米,其间开阔湖盆海拔4,800米以上。气候寒冷干旱,寒冻剥蚀作用极盛,为连续多年冻土分布区,最暖月平均气温4~6℃,平均年降水量20~100毫米。湖滨平原广布垫状驼绒藜为主的高寒荒漠,山麓洪积扇上则为青藏苔草为主的高寒荒漠草原。发育的高山荒漠土和高山荒漠草原土较原始贫瘠。阿克赛钦(意为“白漠”)至羊湖一带更为干旱,是寒旱核心区域。因气候严酷,草场质量差,目前开发极少,仅暖季放牧少量绵羊和山羊。
  10. 柴达木–西昆仑山地荒漠区 包括柴达木盆地及其外围的西祁连山、阿尔金山和西中昆仑山北翼,是青藏高原向西北干旱区过渡地段。气候温凉而极度干旱,最暖月平均气温10~18℃,平均年降水量15~200毫米,干旱剥蚀作用强盛。有较大面积的戈壁和沙丘等风成地貌。荒漠植被以膜果麻黄、红砂、蒿叶猪毛菜及蒿属等旱生、超旱生灌木、半灌木占优势,并有白刺、柽柳等盐生灌丛。灰棕漠土和盐土分布较广。在海拔2,600~3,000米的柴达木盆地中部湖成平原上广布盐沼和盐壳及数量众多的硫酸盐–氯化物型盐湖,其中察尔汗盐湖乃世界最大的干盐湖。盐湖盛产石膏、食盐及钾、镁、硼锂等10多种稀有元素等矿盐,还有石油和铅锌矿等,故有“聚宝盆”之称,柴达木盆地除部分绿洲可发展灌溉农业,种植春小麦、青稞与马铃薯外,广大的山地草原、荒漠及部分盐化草甸可供放牧骆驼、羊和牦牛。防治风沙和土壤盐渍化以及建立人工饲草基地是该区农牧业生产发展的关键。

自然保护区

青藏高原自然环境独特,自然生态系统保持相对比较完好。自1963年以来,已建立的自然保护区100多处,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21处,总面积近48万平方千米;省级自然保护区53处,总面积约43万平方千米。

人文

青藏高原上,有可能在4万年前就已经有旧石器文化的人类生存。青藏高原上的文化受到其周围文化(汉文化西域文化和印度文化)的影响,但同时它也保存了它的独有性。当地以高原农牧为主。

青藏高原地广人稀,人口约1,000万,以藏族为主的多民族聚集区,藏族占人口总数的46%。其他有汉、回、蒙古、土、羌、撒拉、门巴、珞巴、纳西、怒、白、独龙等民族。由于自然环境严峻,经济开发水平较低。青藏高原是藏传佛教的发祥地和圣地,有布达拉宫、大昭寺、小昭寺、扎什伦布寺、拉卜楞寺、塔尔寺等。

旅游须知

高原缺氧反应及其防治措施

青藏高原因海拔高、空气稀薄,因而形成了以低气压。缺氧、低温、太阳辐射强、日温差大、大风、干燥等为显著特点的高原气候。从低海拔地区来高原的游客,由于气候等方面的急剧变化,超过了正常人机体自动调节的限度,在海拔4000米以上地段,约60%-100%的人均发生急性缺氧反应或者疾病,其症状常见的有头痛、头昏、心慌、气短、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胀、胸闷、胸痛、疲乏无力、面部轻度浮肿、口唇干裂、鼻衄等。危重时血压增高,心跳加快,甚至出现昏迷状态。有的人出现异常兴奋如酩酊状态,多言多语,步态不稳,幻觉,失眠等。

由于高原缺氧而表现出的种种症状,医学上称为高原适应不全症。有的是暂时性的,只要适应一段时间,或者离开高原环境,人体机能即恢复正常,有的持续时间较长。据研究:一般在海拔3000米以下无症状,3000米为反应临界高度,这一高度时的气候特点(气压、气温、太阳辐射等)与平原低地大不相同,游人到了这一新的环境,机体必须进行一系列的调节,才能适应;海拔3000-5000米之间可产生一系列缺氧症状,但大都无生命危险;海拔5000米为障碍临界高度;海拔5000-7000米机体不能完全代偿;海拔7000米为危险临界高度;海拔7000米以上机体不能代偿,为高山死亡带。但也有例外,有的人在海拔2000-3000米也难以完全适应,出现不同程度的高山缺氧反应,登山运动员在7000米以上仍能负重登山。

青海省约有60%的面积海拔在4000米以上,3000-4000米面积占25%,海拔3000米以下面积只占15%。因此赴青海高原旅游者,作必要的医疗保健和生理卫生方面的准备是十分必要的。

  1. 从低海拔地区进入高原的游客,一定要作全面严格的体检。凡有严重心、肾,肺疾病患者,高血压,严重肝病,贫血患者,均不可冒险来高原旅游。如果只患一般疾病,必须预先采取预防措施,如随身携带氧气、药物等。对进入一定海拔高度地区后有抽搐、剧烈头痛或者昏迷倾向者,则不宜进入更高地段旅行。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旅游住宿点和景点,或在旅游车上,应有高原旅游保健措施,供应氧气和必备药品,以防意外事故的发生。
  2. 做好生理卫生方面的宣传教育工作,使游人有充分的思想和物质准备,树立战胜高原反应的决心和信心,消除精神上不必要的恐惧感。一般情况下大约两三天,多则五至七天内即可逐步适应高原环境,胸闷、气短、呼吸困难等缺氧症状将消失,或者大有好转,有些人用吸氧来缓解高原不适症,这对暂时解除不适有作用,但停止吸氧后,不适状况又会重新出现,延缓了适应高原环境的时间。如果缺氧症状不很严重,静静休息时有所缓和或减轻,最好不要吸氧,以便早日适应高原环境,获得理想的旅游效果。
  3. 适应性锻炼。来高原旅游之前开展爬山、跑步、打球、负重、行军等大运动量的体育活动,这对机体适应缺氧环境能起到积极作用。进入高原初期,活动不能过于激烈,如急行军、跑步、体力劳动等。高原气温低,随气温急剧变化,要及时更换衣服,作好防冻保暖工作,防止因受冻而引起感冒。感冒是急性高原肺水肿的主要诱因之一。
  4. 调节好高原旅游期间的生活。食物应以易消化、营养丰富、高糖、含多种维生素为佳,多食蔬菜、水果,不可暴饮暴食,以免加重消化器官的负担。严禁饮酒,以免增加耗氧量。睡眠时枕头要垫高点,半卧姿势最佳。
  5. 药物预防和治疗。为了提高机体对缺氧的耐力,减少高山病的发生,主要的药物有:复方党参片、黄芪茯苓复方剂、致适应剂、醋氮酰胺、利尿磺胺、螺旋内酯、中枢神经系统兴奋剂、抑制剂,眯基硫脲和营养剂与代谢激素类制剂。

进入高原后,高原不适应症状愈来愈重,就是在静息也十分明显者,应立即吸氧,送医院就诊,以防因急性高原肺水肿而造不良后果。

旅游季节和旅游目的地的选择

青海省海拔高,年均温比同纬度的中国东部低8-20℃,寒冷持续时间长,因此气候对旅游季节和旅游目的地的选择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青南高原年均温在0℃以下,九十月份进入隆冬季节,直到翌年四五月,有八个月以上的寒冻时期,冰天雪地,气温多在-30--20℃之间,常因大风积雪而道路受阻,造成雪灾,这时期不宜开展旅游。七八月份气温多在5-10℃,少数地势较低地域,气温15℃左右,阳光充足,是草原一年中最美季节,盛大的赛马会也是在这个期间进行,因此,七八月份是去青南高原旅游的黄金季节。

柴达木盆地,约在四月底春回大地,九月底天气骤冷,五月至九月中旬约有四个多月的旅游季节,六七八三个月为最佳旅游季节。

青海湖盆地,四月份候鸟纷纷来到,七月底或八月初完成了生儿育女、繁衍后代的任务,气候开始变冷,候鸟开始陆续返回南国越冬,因此五六七三个月是观鸟最佳季节。七八月份的青海湖畔绿草如茵,金黄色的油菜花,满山遍野的牛羊,蔚蓝色的天空,景色分外迷人,所以七月份是游览青海湖的黄金时间。

青海东部地区,平均海拔在2500米以下,四月初春意姗姗来到,十月中即进人深秋季节。因此五月至九月是最佳旅游季节。尤其是七八月份,正值内地酷暑难熬,青海东部日均温在12-25X℃之间,凉爽宜人,相对湿度在45%以上,是理想的避暑胜地,又正值花儿会、赛马会、土族纳顿会期间,为旅游的黄金季节。十二月份至翌年二月份,是青海东部最寒冷的季节,月均温在-12--6℃之间,因高原太阳光照射充足,湿度较低,并不感到十分阴冷,如果开展民族风情旅游、宗教朝觐旅游、古文化旅游,也是比较理想的季节。民间大型文化艺术活动如汉族的民间社火、灯节、塔尔寺的酥油花展、各主要佛寺的跳欠、土族婚礼,大都在春节前后举行从城镇到偏僻的乡村,虽然寒气逼人,但人们都沉浸在节日的欢乐之中,载歌载舞,走亲访友,乡土气息浓烈。

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

青海是个多民族、多宗教的省份。千百年来,各个民族形成了本民族的风俗习惯,每个宗教派系,都有十分严格的宗教仪规,这些是民族文化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每个民族成员的行为规范。因此,中国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中,用法律形式明文规定,各民族一律平等,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政策。

青海各个民族禁忌的内容大不相同。藏族由于受宗教影响深刻,生活中禁忌的内容很多。忌食圆蹄牲畜和有爪子的动物,如骡、马、驴、狗、猫、鹰、乌鸦的肉。进帐篷时以男左女右的方式进入,也以男左女右顺序就座。坐定后不能东倒西歪,腿不能伸向供佛和老年人的方向,供佛的酥油灯上不能接火吸烟或点蜡烛,佛像前必须保持清洁,不能用自己的器具去缸内取水,不能跨越亲人衣服,不能故意打狗,不能用枪射击秃鹫和老鹰,不能在畜棚圈内大小便,不能在众人面前放屁,更不能走进帐篷指手画脚,说三道四,不能说不吉利的言词等。一般情况下,进入帐篷,一定要和颜悦色,尽管语言不通,可伸出大拇指,表示对主人的赞美,这便是同主人建立和谐关系的开始。

回族撒拉族的禁忌受到伊斯兰教的深刻影响。禁食猪肉和狗、马、骡、驴等不反刍动物的肉及一切动物的血,不食自死之物,凡宰食牲畜,须请阿訇或廉长者按教规屠宰,外教人或不清廉的教内人所宰食肉,均视为不洁。禁止吸烟饮酒。舀惚、倒水要顺手不能反手等等。土族也忌食骡、马、驴肉,忌讳他人到牲畜圈内大小便,上炕就座,忌讳坐到主人家的枕头被子上,生孩子后一个月内家中禁止来人,忌穿戴不规范的妇女在长辈前走过,忌清晨出门办事碰上空桶及不净之物。

到清真寺参观游览,特别要注意卫生,不能随地吐痰,乱扔垃圾,不能吸烟、唱歌和大声喊叫,以保持肃穆的气氛。礼拜大殿一般不能随便进入,若要进去,应征得教长、阿訇的同意并脱鞋进入,不能翻阅经典等。到佛教寺院旅游,不像清真寺那样要求严格,但要行为文明。在佛殿内不准用手乱摸佛像、佛经、壁画、法器等,更不能从上面跨越过去。在僧众集合诵经时,不能从他们前面走来走去。参观时一般不能对着佛像指手画脚,评头论足,大声喧哗。未经管理人员同意,不能随意拍照。在转经轮或烧香拜佛时,应自左向右顺时针方向、不可逆转。藏胞和僧侣的头和帽子一般不能乱摸,印有藏文的纸张不能乱扔,更不能当手纸用,刻有藏文的石头要摆放到干净的地方,不能碰击或打碎。如果你是佛教徒,进佛寺时,把帽子摘下来,双手合掌,举到额头,表示虔诚;如果在佛像前献布施,将得到管理人员的优厚照顾。

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