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自然辩证法》德语:Dialektik der Natur),恩格斯阐述自然界和自然科学辩证法的一部未完成著作。19世纪50年代,恩格斯就开始注意对当时的自然科学成果作哲学上的概括。1876年5月至1878年7月,他为写《反杜林论》,以及1883年3月马克思逝世后为了整理马克思的《资本论》遗稿,中断了自己这部著作的研究和写作。直到他逝世前不久,才把这部著作的手稿分成了四束,并把其他有关材料归并其中。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和恩格斯思想的自然观和自然科学观的反映,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恩格斯思想的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的统一。

  自然辩证法在恩格斯生前从没有发表过,在他去世后1896年发表了其中一篇论文《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1898年发表了其中另一篇论文《神灵世界中的自然科学》。直到1925年才在前苏联出版的德文和俄文译本对照的《马克思恩格斯文库》中全文发表。

  目前出版的是基于恩格斯遗留下的四束材料,除去其中显然和《自然辩证法》无关的几篇札记,共包括十篇论文,169段札记,两个计划草案,共有181部分。其中包括辩证法、数学、力学和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社会科学等各方面的内容,对物质运动形式的分类,对科学历史、自然科学和哲学的关系等的见解。全面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用辩证唯物主义方法对自然科学研究的观念,对过去自然科学发现的总结和对未来科学发展的预测。

  恩格斯逝世后,这部著作的手稿由当时德国社会民主党领导人E.伯恩施坦掌握。伯恩施坦仅仅分别在《新时代》杂志1896年第2号和1898年《世界新历画报》年鉴上发表了其中的两篇论文,即:《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中的作用》和《神灵世界中的自然研究》,因党内专家认为其陈旧,其余部分被搁置了30年。后又请A.爱因斯坦对此手稿发表意见,爱因斯坦于1924年6月30日给伯恩施坦的信中认为,从现代物理学和物理学史的眼光看,手稿无特殊价值,但值得公布,因为这是了解恩格斯思想的有价值的材料。1925年,手稿以《自然辩证法》为题列入《马克思恩格斯文库》第2卷,在苏联第一次出版。《自然辩证法》现有28种文字的译本。

  《自然辩证法》由10篇论文、169段札记、两个计划草案,总共181个部分组成。大部分论文和札记的内容与两个计划草案相符合。根据“总计划草案”的结构,全书大致包括6方面内容:

  1. 关于自然科学史、自然观史、自然史。主要反映在《导言》和有关札记中。《导言》包括两部分,前一部分概述了近代自然科学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恩格斯在这一部分指出,与15世纪下半叶至18世纪自然科学水平和研究方法相适应,形成了形而上学的自然观(见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自然科学的进一步发展,在天文学、地质学、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方面打开了形而上学自然观的缺口,说明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代之而起的必然性。《导言》的第二部分,根据当时的自然科学材料,描述了从星云物质到人类产生即从低级到高级发展的分化过程,论述了自然界有限事物在生灭的大循环中无限发展的规律性。
  2. 在《〈反杜林论〉旧序·论辩证法》、《神灵世界中的自然研究》这两篇论文和有关札记中,论述了自然科学与哲学的关系。在前一篇论文中,恩格斯说明了辩证法为自然科学提供了最正确的理论思维方法,论述了自然科学家自觉学习辩证哲学的必要性。后一篇论文以受经验论思想束缚的自然科学堕入唯灵论的实例,生动地论证了“蔑视辩证法是不能不受惩罚的”。
  3. 在《辩证法》这篇论文和《偶然性和必然性》、《关于判断的分类》等许多札记中,根据当时自然科学的材料论证了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几对重要范畴。《辩证法》这篇论文没有写完,只论述了质量互变规律。但是在札记中,作者对对立的相互渗透的规律有较多的论述。偶然性和必然性这对范畴,在书中也是作为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加以论述的。在一些札记中,恩格斯还阐明了主观辩证法即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辩证逻辑的一些观点,包含着对进一步发展这些理论具有重要价值的思想,诸如概念的辩证本性、判断的辩证分类、归纳和演绎的辩证关系、因果性的实践检验、假说的作用、对不可知论的批判,等等。
  4. 在书中恩格斯还论述了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物质观、运动观的一些基本原理,阐述了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及其科学分类,着重说明了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同时还批判了将一切运动形式归结为机械运动形式的机械论观点。
  5. 恩格斯还以当时数学和各门自然科学的具体内容论证了唯物辩证法的正确性,并运用辩证法对当时自然科学中的某些重大理论问题作了分析,提出了一些原则性的科学预见。
  6. 恩格斯论述了劳动在人类起源中的决定性作用、劳动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并指出人类只有过渡到共产主义,才能成为社会和自然界的真正主人。把自然辩证法和社会辩证法即历史唯物主义衔接了起来。

  《自然辩证法》一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对自然科学哲学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①书中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第一次将唯物辩证法的主要规律概括为三条,即质量互变规律、对立统一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同时还提出了辩证逻辑的一些论点等;②开拓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一个新领域,为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自然科学观、科学方法论和科学社会学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③运用唯物辩证法对当时自然科学发展中的一些重要问题作出了很有见地的分析,对机械运动中两种量变的争论作了历史的总结:对原子可分、电运动的物质基础、放射到太空中去的热能重新集结、物理学和化学之间边缘科学的发展、人工合成蛋白质的可能、非细胞生命的存在等作了预见。这些预见在以后的科学发展中均得到了证实。

  从现代科学发展的角度看,《自然辩证法》中引述的许多自然科学材料和个别原理已经过时或不足了,但是,书中所阐述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仍然对自然科学理论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当然,即使在这方面也还需要根据现代自然科学加以丰富和发展。

写作背景

  恩格斯原准备写成一部巨著,为此仔细研究了大量文献,写了十几篇论文和170多个札记。从1873年开始写作,1878年以前,他要写作《反杜林论》,因此只是为本书收集材料。1878年以后,他开始正式写作,写了大部分论文和片段,并拟订全书计划草案,写了导言。1883年马克思去世,恩格斯全力于完成马克思的《资本论》出版校对工作,还承担起主要领导国际工人运动的责任,没有时间继续写作,虽然后来陆续还写到1886年,但再也没有能继续写,直到1895年他去世。

  目前出版的是基于恩格斯遗留下的四束材料,除去其中显然和《自然辩证法》无关的几篇札记,共包括十篇论文,169段札记,两个计划草案,共有181部分。其中包括辩证法数学力学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社会科学等各方面的内容,对物质运动形式的分类,对科学历史自然科学哲学的关系等的见解。全面阐述了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方法对自然科学研究的观念,对过去自然科学发现的总结和对未来科学发展的预测。

评论

  1928年,爱德华·伯恩斯坦曾让爱因斯坦阅读了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手稿, 爱因斯坦阅读完毕后曾做出这样的评价:“爱德华·伯恩斯坦先生把恩格斯的一部关于自然科学内容的手稿交给我,托付我发表意见,看这部手稿是否应该付印。我的意见如下:要是这部手稿出自一位并非作为一个历史人物而引人注意的作者,那么我就不会建议把它付印,因为不论从当代物理学的观点来看,还是从物理学史方面来说,这部手稿的内容都无足轻重。可是,我可以这样设想:如果考虑到这部著作对于阐明恩格斯的思想的意义是一个有趣的文献,那是可以出版的。”“爱德华·伯恩斯坦送来全部手稿要我出主意,我的评价是对全部手稿而说的。我坚信,要是恩格斯本人能够看到,在这样长久的时间之后,他的这个谨慎的尝试竟被认为具有如此巨大的重要性,他会觉得好笑。”(《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 商务印书馆,1977年,第202页)

中文翻译与研究

  1928 年春潮书店曾出版《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单行本。杜畏之1925年翻译《自然辩证法》,1932年8月上海神州国光社出版。1950年,三联书店出版了郑易里译本 《自然辩证法》。

  经济学家于光远在清华物理系毕业后,转赴南方,最后来到延安,沿路研究《自然辩证法》。1940年2月,陕甘宁边区自然科学研究会在延安成立,该学会组织了衣蛾自然辩证法研究小组,由徐特立、于光远主持。当时于光远兼任延安中山图书馆主任,在中山图书馆举行了多次“自然辩证法座谈会”。为了学习需要,于光远从德文翻译了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一书的大部分文章,并将《总的计划草案》、《劳动在从猿到人演变过程中的作用》等在延安的报刊上陆续发表。

  据说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期间,不论走到哪里,于光远都把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原文和译稿放在身边。20世纪50年代初,于光远的清华同学曹葆华组建了中宣部编译处(为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的前身),于光远把他的《自然辩证法》译稿交给了他。曹与谢宁以此为基础,完成了翻译。1955年2月,于光远、曹葆华和谢宁翻译的《自然辩证法》新译本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大量发行。此后,于光远继续重新编译《自然辩证法》。1973至1974年从干校回京后,他对《自然辩证法》的译文从头到尾校对了一遍,并查验了德文本和英文本,于1977年再作校译。然后,他根据恩格斯的研究和写作计划,对原译本的结构重新调整,补充了漏收的札记,并请中国社会科学院自然辩证法研究室重新写了注释。这一新编《自然辩证法》于1984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