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著作)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2019年4月1日 (一) 20:27燕赵组05讨论 | 贡献的版本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荀子》(宋代刻本)

  《荀子》汉语拼音:Xunzi),战国末期荀子的著作。全书现存32篇,大部分为荀子自著,其余为荀子弟子记录的荀子言语和思想观点,约成书于战国末期。据《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荀子痛恨在污浊的时代里,君主昏乱,国家亡败,人们不追求大道,谋求巫祝之事,崇信吉凶之兆,而目光浅薄、谨小慎微的学者如庄子巧言善辩,扰乱风俗。于是荀子总结评价儒、墨、道诸家言行及其成败经验,撰述数万言,以序排列成篇。据此,这部著作是荀子晚年为总结百家争鸣和自己的学术思想而写的。

  此书经秦火后,藏于汉秘府,名《孙卿书》,当时共存322篇。初经刘向整理校订,去其重复290篇,定著32篇,名《孙卿新书》。《汉书·艺文志》著录名为《孙卿子》。以后由于“遍简烂脱,传写谬误”,又由唐代杨倞为之订正注解,把32篇分为20卷,改名为《荀卿子》,简称《荀子》。今本《荀子》就是经过杨倞重新编排的。《荀子》的注本,除杨倞《荀子注》外,有清王先谦的《荀子集解》、今人梁启雄的《荀子简释》和北京大学哲学系《荀子》注释组的《荀子新注》。

  《荀子》仿《论语》体例,始于《劝学》,终于《尧问》,系统性、思想性较强。其中,《非十二子》以是否符合封建统一原则为标准,对墨家名家道家、前期法家儒家的思孟学派进行了政治性批判。《解弊》则视“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的片面性为“心术之公患”,提出全面客观地观察事物矛盾的方法论原则。运用这一原则,《天伦》在总结天人问题方面提出“制天命而用之”著名思想;《正名》在总结名实问题方面提出“制名以指实”观点;《性恶》在分辨性(天性)伪(人为)之别的基础上,提出“性恶善伪”的性恶论和“化性而起伪”的人性改造论;《富国》在总结社会经济问题方面提出“明分使群”的国家起源论;《非相》、《儒效》在总结古今问题方面提出“法后王”的历史观;《王制》、《王霸》、《议兵》在总结王霸问题方面提出实现统一要“以不敌之威,辅服人之道”的战略思想;《成相》、《赋篇》以当时民歌、文艺的形式传播其哲学政治思想。

  《荀子》作为研究和了解荀子思想的主要资料,其思想丰富、观点深刻,在先秦诸子和儒家思想资料中占有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