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边防军”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以“ 东北边防军是怎么回事1 东北边防军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前身。组成东北边防军,是以毛泽东为主席的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为内容创建页面)
 
 
(未显示1个用户的3个中间版本)
第1行: 第1行:
 +
[[文件:99843.jpg|right|thumb|300px|东北边防军警惕地守卫在边防线上,对面是朝鲜战场的硝烟]]  '''东北边防军''',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前身。组建东北边防军,是以[[毛泽东]]为主席的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战略上的未雨绸缪,是防范[[美国]]侵略、保卫[[中国]]安全和必要时支援[[朝鲜]]人民反抗美国侵略的重大战略措施。1950年夏,中共中央领导人冷静地分析了美国武装侵略朝鲜的新形势,认为朝鲜战局已趋复杂化,美国侵略者很可能继续扩大战争,甚至攻击中国东北地区。为了保卫中国东北边防,不能不采取防范措施,预作准备,必要时支援[[朝鲜人民军]]作战。
  
东北边防军是怎么回事1
+
  中央军委副主席[[周恩来]]受[[毛泽东]]主席的委托,于1950年7月7日和10日,两次召开保卫国防问题会议。参加会议的有: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代总参谋长[[聂荣臻]]、总政治部主任[[罗荣桓]],以及[[林彪]]、[[肖华]]、[[肖劲光]]、[[刘亚楼]]、[[杨立三]]、[[李涛]]、[[许光达]]等有关方面负责人。中央军委根据两次会议的讨论,于13日作出了《关于保卫东北边防的决定》。《决定》确定:
  
东北边防军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前身。组成东北边防军,是以毛泽东为主席的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战略上的未雨绸缪,是防范美国侵略、保卫中国安全和必要时支援朝鲜人民反抗美国侵略的重大战略措施。
+
  (一)抽调第13兵团(第38军、39军、40军),第42军,炮兵第1师、2师、8师和一定数量的高射炮兵、工兵、战车部队组成东北边防军。这些部队最迟于8月5日前抵达指定地点,完成集结。
  
一、东北边防军的组成及其任务
+
  (二)以[[粟裕]]为东北边防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肖劲光]]为副司令员,[[肖华]]为副政治委员,[[李聚奎]]为后勤司令员。
  
1950年6月25日,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以当时国际上两大政治阵营的对立和斗争为背景的朝鲜南北双方在朝鲜统一问题上的长期对立和斗争,终于演变成了大规模内战。美国当局从称霸全球战略利益出发,立即对朝鲜内战进行武装干涉,从26日开始,即派其驻日本的海空军部队侵入朝鲜,支援南朝鲜军作战。同时派其驻菲律宾的海军第七舰队侵入中国台湾和台湾海峡;7月1日其地面部队侵入朝鲜。与此同时,在联合国紧锣密鼓地展开了声援南朝鲜李承晚当局的活动,并违反联合国宪章,于7月7日操纵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组成侵朝“联合国军”的决议。此时朝鲜人民军在金日成领导下,势如破竹,节节胜利,不到两周时间,就解放了汉城和锦江以北的广大地区。但是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领导人充分估计到,由于美国的介入,朝鲜已成为东方斗争的焦点,朝鲜局势有恶化的可能,甚至美国会公然进犯中国东北大陆。因此,中国不能不有所防范。于是,根据毛泽东主席的指示,由周恩来副主席主持,于7月7日和10日两次召开了由军委各总部、各军兵种等有关负责人参加的国防会议,进行研究讨论。中央军委根据两次国防会议讨论的结果,于7月13日作出了《关于保卫东北边防的决定》。中央军委决定抽调国家战略预备队第十三兵团(辖第三十八、第三十九、第四十军)和第四十二军,以及炮兵第一、第二、第八师,高射炮兵第一、第四、第十七、第十八团,工兵第六团等部共25.5万余人,组成东北边防军,保卫中国东北边防,并准备必要时支援朝鲜人民抗击美国侵略,限于8月上旬全部到达东北地区南部集中。当时,上述边防军各部分散在上海、广东、广西、湖南、河南、河北、辽宁、黑龙江等省市区①,确定的东北边防军部队,除第三十八军第一一四师和第三十九军第一一五师分别在湖南的桃源和广西的宜山担负剿匪作战任务、第四十军于海南岛战役后在广东完成休整已于7月10日启动直接车运安东(今丹东)外,其余几乎全部担负工农业生产建设任务。为保证各部队按时到达指定地区集中,中央军委决定,立即解除各部所担负的剿匪和生产任务,并责成军委作战部、总后勤部与铁道部协商制定具体车运计划。8月上旬,边防军各部先后全部到达指定的辑安(今集安)、通化、开原、铁岭、辽阳、海城、凤城、安东等地区完成集中②,于8月中旬开始进行突击整训。边防军的整训,从一开始,就在师以上干部中明确了准备出国作战的思想。边防军的全部政治教育和军事训练都是以美军为主要作战对象,结合在朝鲜作战的特点进行的。9月中旬,中央军委又决定抽调中南军区第五十军编入东北边防军序列。该军于10月上旬到达东北地区,此时,东北边防军已改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因此未能参加东北边防军的整训。
+
  (三)以15兵团领导机关为基础组成第13兵团领导机关,以[[邓华]]为司令员,[[赖传珠]]为政治委员,解沛然([[解方]])为参谋长,[[杜平]]为政治部主任。
  
北上途中的东北边防军
+
  7月23日,毛泽东批准周恩来、聂荣臻的报告,在粟裕(因病不能到职)、肖劲光(任刚组建的海军司令员,工作离不开)、肖华(总政治部副主任,主持日常工作)均不能到职的情况下,东北边防军归东北军区司令员[[高岗]]指挥,并统由东北军区供应,李聚奎改任东北军区后勤部长。边防军的训练工作由第13兵团统一组织,并先后任命[[洪学智]]、[[韩先楚]]为第13兵团副司令员,赖传珠离职养病,由邓华兼任兵团政治委员。
  
① 组建为东北边防军的部队,除第十三兵团3个军外,第四十二军位于黑龙江齐齐哈尔、北安地区从事生产任务;第四野战军炮兵司令部位于哈尔滨,炮兵第一师位于佳木斯,炮兵第二师主力位于许昌,1个团位于秦皇岛,炮兵第八师位于安东(今丹东);高射炮兵第一团位于广州,第四、第十七、第十八团位于上海;工兵第六团位于湖北黄陂;汽车第一团位于河南南阳、第五团位于武昌、第四团位于衡阳。
+
  8月上旬,第38军和第39军由[[河南]]、第40军由[[广东]]进至东北边境地区,完成集结任务。之后,军委又调第50军及部分高炮部队、工兵部队编入边防军。至此,边防军各部已全部到达指定位置。26日,周恩来主持召开有各总部和各军兵种主要领导参加的东北边防军准备工作会议,决定加速特种兵建设,增编飞行团、战车旅、高炮团及队属炮兵,强调边防军要加紧训练,务必在9月底以前完成一切作战准备,待命出动。
  
② 根据1950年8月12日高岗致中央军委电报,除高炮团未全部到位外,边防军到达东北后的集结位置如下:第十三兵团部位于安东;第三十八军军直位于铁岭,所属第一一二、第一一三、第一一四师分别位于铁岭、新开原、老开原;第三十九军军直位于辽阳,所属第一一五、第一一六、第一一七师分别位于辽阳、土佳屯、海城;第四十军军直位于安东,所属第一一八、第一一九、第一二○师也全部位于安东;第四十二军军直位于通化,所属第一二四、第一二五、第一二六师分别位于通化、三源浦、柳河;特种兵司令部位于凤城,所辖野战炮兵第一、第二、第八 师分别位于凤城、本溪、通化;高射炮兵团位于安东、拉古哨;1个工兵团位于安东;配属第十三兵团的骑兵第十三团位于安东;担任战勤任务的第一六九师位于大东沟。
+
  8月31日,周恩来主持召开东北边防军建设计划会议,决定东北边防军以11个军(36个师)60万人作三线配置:以第13兵团(含第42军)为第一线,第9兵团为第二线,第19兵团为第三线。并预定第一线部队出动后,第二线部队北上至第一线部队原驻地,第三线部队移至第二线部队原驻地,边继续训练,边准备参战。
  
 +
  边防军的整训,从一开始,就在师以上干部中明确了准备出国作战的思想。边防军的全部政治教育和军事训练都是以美军为主要作战对象,结合在朝鲜作战的特点进行的。9月中旬,中央军委又决定抽调中南军区第五十军编入东北边防军序列。该军于10月上旬到达东北地区,此时,东北边防军已改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因此未能参加东北边防军的整训。
  
二、东北边防军和第13兵团的指挥机构
+
== 东北边防军和第13兵团的指挥机构 ==
  
在中央军委7月13日的决定中,决定以粟裕为东北边防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萧劲光为副司令员、萧华为副政治委员、李聚奎为边防军后勤司令员。关于第13兵团的主官人选,在国防会议上讨论时,第四野战军司令员林彪、原政治委员罗荣桓、原参谋长刘亚楼三人一致认为,现任第13兵团司令员黄永胜各方面素质权衡不如第15兵团司令员邓华,主张调邓华为第13兵团司令员。据此,军委决定,以第15兵团部为基础组成第13兵团部,任命邓华为第13兵团司令员、赖传珠为政治委员、解沛然(解方)为参谋长、杜平为政治部主任。原第13兵团司令员黄永胜及参谋长曾国华分别调任广东军区副司令员和参谋长。边防军的特种兵部队由万毅负责指挥。因粟裕身体有病,中央批准其在青岛疗养一段时间,暂时不能到任。萧劲光主持刚刚组建不久的海军工作,萧华主持总政日常工作,也都暂时不能到任。为不影响边防军整训工作的开展,7月22日,经周恩来副主席和代总长聂荣臻及空军司令员刘亚楼研究后,由周恩来和聂荣臻联名建议,并经毛泽东主席23日批准,军委决定东北边防军目前先归东北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高岗指挥并统一供应,将来粟裕、萧劲光、萧华去后再成立边防军司令部,李聚奎改任东北军区后勤部长,边防军后勤部合并到东北军区后勤部。后来萧劲光、萧华参加过边防军的有关会议,但一直不能到职,粟裕身体一直不好。这样,直到10月上旬边防军改为中国人民志愿军,边防军的指挥机构一直未建立起来。
+
  在中央军委1950年7月13日的决定中,决定以[[粟裕]]为东北边防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萧劲光]]为副司令员、[[萧华]]为副政治委员、[[李聚奎]]为边防军后勤司令员。
  
7月中旬以后,军委对第13兵团的领导也作了调整和加强。7月19日,任命第40军军长韩先楚为第13兵团副司令员;根据邓华、赖传珠等建议,军委于8月上半月,调原第15兵团副司令员洪学智为第13兵团第一副司令员。因赖传珠身体有病,9月25日,军委批准其离职休养一个时期,决定由邓华兼任第13兵团政治委员。为保证边防军训练工作,8月下旬,中央军委决定,边防军(含特种兵和第42军)以第13兵团机构为统一训练机关,负责边防军特种兵工作的万毅为第13兵团副司令员,并决定第42军归第13兵团建制指挥(有的著述说,边防军是“邓华任司令员兼政委,洪学智、韩先楚任副司令员,解方任参谋长”。此说缺乏根据。)。东北边防军完成集中以后,就是在东北军区直接领导下,具体工作是由第13兵团组织实施的。
+
  关于第13兵团的主官人选,在国防会议上讨论时,[[第四野战军]]司令员[[林彪]]、原政治委员[[罗荣桓]]、原参谋长[[刘亚楼]]三人一致认为,现任第13兵团司令员[[黄永胜]]各方面素质权衡不如第15兵团司令员[[邓华]],主张调邓华为第13兵团司令员。据此,军委决定,以第15兵团部为基础组成第13兵团部,任命邓华为第13兵团司令员、[[赖传珠]]为政治委员、解沛然([[解方]])为参谋长、[[杜平]]为政治部主任。原第13兵团司令员黄永胜及参谋长[[曾国华]]分别调任广东军区副司令员和参谋长。边防军的特种兵部队由[[万毅]]负责指挥。因粟裕身体有病,中央批准其在[[青岛]]疗养一段时间,暂时不能到任。萧劲光主持刚刚组建不久的海军工作,萧华主持总政日常工作,也都暂时不能到任。为不影响边防军整训工作的开展,7月22日,经周恩来副主席和代总长聂荣臻及空军司令员刘亚楼研究后,由周恩来和聂荣臻联名建议,并经毛泽东主席23日批准,军委决定东北边防军目前先归东北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高岗]]指挥并统一供应,将来粟裕、萧劲光、萧华去后再成立边防军司令部,李聚奎改任东北军区后勤部长,边防军后勤部合并到东北军区后勤部。后来萧劲光、萧华参加过边防军的有关会议,但一直不能到职,粟裕身体一直不好。这样,直到10月上旬边防军改为中国人民志愿军,'''边防军的指挥机构一直未建立起来'''。
  
三、东北边防军改为中国人民志愿军时的主要装备状况
+
  7月中旬以后,军委对第13兵团的领导也作了调整和加强。7月19日,任命第40军军长[[韩先楚]]为第13兵团副司令员;根据邓华、赖传珠等建议,军委于8月上半月,调原第15兵团副司令员[[洪学智]]为第13兵团第一副司令员。因赖传珠身体有病,9月25日,军委批准其离职休养一个时期,决定由邓华兼任第13兵团政治委员。为保证边防军训练工作,8月下旬,中央军委决定,边防军(含特种兵和第42军)以第13兵团机构为统一训练机关,负责边防军特种兵工作的万毅为第13兵团副司令员,并决定第42军归第13兵团建制指挥(有的著述说,边防军是“邓华任司令员兼政委,洪学智、韩先楚任副司令员,解方任参谋长”。此说缺乏根据。)。东北边防军完成集中以后,就是在东北军区直接领导下,具体工作是由第13兵团组织实施的。
  
1950年10月初,侵朝美军越过三八线,大举向中朝边境进犯。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处境危急,中国大陆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在此严峻时刻,中共中央根据朝鲜劳动党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政府的请求和保卫中国安全的需要,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重大战略决策。10月8日,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毛泽东签署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命令,将东北边防军改为中国人民志愿军,辖第十三兵团及所属第三十八、第三十九、第四十、第四十二军和边防军炮兵司令部及所属炮兵第一、第二、第八师,立即准备待命出动。同时任命彭德怀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第五十军刚到东北,未被编入志愿军序列。在志愿军入朝后,由于作战需要,第五十军加入志愿军序列立即投入作战)此时,边防军(不含第五十军)的主要装备状况如下:3个炮兵师共编有105和122毫米口径火炮320余门,1个高炮团共有37和85毫米口径高炮36门。这些火炮均由汽车牵引。各步兵军,每军编1个野炮营18门火炮(第三十九军编有6管火箭炮营12门火炮);每步兵师编1个山炮营12门火炮;每步兵团编2个炮连92步兵炮和重迫击炮共10门;每步兵营编81迫击炮2门和火箭筒3具,每步兵连编60迫击炮3门。计每军共有各种火炮(含各种迫击炮和火箭筒)520余门(具)。各军队属重型火炮全部由骡马驮载。各步兵分队装备的枪支极少有自动枪,并且日制、德制、美制、英制、苏制和旧中国制造的都有,型号很杂,所谓“万国牌”武器。另每军配有100辆运输汽车。改为志愿军时的边防军,没有海军和空军部队,没有坦克部队和反坦克炮兵部队,各步兵军也没有高射炮的编制。武器装备同未来的主要作战对象美军无法相比,数量上、质量上均劣势悬殊。这给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的作战中带来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
+
== 东北边防军改为中国人民志愿军时的主要装备状况 ==
  
四、东北边防军的二线部队
+
  1950年10月8日,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毛泽东签署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命令,将东北边防军改为中国人民志愿军,辖第十三兵团及所属第三十八、第三十九、第四十、第四十二军和边防军炮兵司令部及所属炮兵第一、第二、第八师,立即准备待命出动。同时任命彭德怀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第五十军刚到东北,未被编入志愿军序列。在志愿军入朝后,由于作战需要,第五十军加入志愿军序列立即投入作战)此时,边防军(不含第五十军)的主要装备状况如下:
  
东北边防军组成并全部集中后,8月中旬,朝鲜战局也发生了重要变化。朝鲜人民军势如破竹、节节胜利的形势已变成同美军和南朝鲜军在洛东江一线战略相持的局面。此时,中央军委聂荣臻代总参谋长考虑到,如果朝鲜局势进一步恶化,现有东北边防军的力量恐不足以应付事变,因此,建议军委调在上海地区准备用于解放台湾的第九兵团(宋时轮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陶勇为副司令员,辖第二十、第二十六、第二十七军)和在西北地区刚刚结束剿匪作战不久的第十九兵团(杨得志为司令员、李志民为政治委员,辖第六十三、第六十四、第六十五军),分别集中于津浦、龙海两铁路线,以便机动,作为边防军的二线部队,以备未雨绸缪之计。此建议得到中央军委批准。8月下旬,军委又决定再从西南军区抽调3个军作为新的后备力量。彭德怀司令员在志愿军出动前,对兵力配备作了如下概括:“我们的力量:初步计划第一线四个军、三个炮兵师,共计二十五万人,第二线十五万人,第三线二十万人,共计约六十万人。”①另1950年8月31日,周恩来根据与中央军委有关部门协商的结果,拟订了关于加强东北边防军的计划,并于9月3日向毛泽东并刘少奇呈送报告,择要汇报了计划的内容:关于加强边防军和二线、三线部队的部署,准备共动员部署11个军36个师,连同特种兵和后勤部队,共约70万人。“第一线五个军十五个师(除东北已集中四个军外,再调中南现在广州一个军集中东北);第二线三个军十二个师,从华东调出,10月底可集中于济(南)徐(州)之线;第三线三个军九个师,拟从西北调出,集中时间约在年底。”此外,周恩来还提出了东北边防军和二线、三线的兵员补充、步兵武器调整、弹药补充、增配火炮、后勤保障等方面的建议。毛泽东批准了这一计划。这样的兵力配备,为后来志愿军采取轮番作战的方针作了必要的准备。
+
  3个炮兵师共编有105和122毫米口径火炮320余门,1个高炮团共有37和85毫米口径高炮36门。这些火炮均由汽车牵引。各步兵军,每军编1个野炮营18门火炮(第三十九军编有6管火箭炮营12门火炮);每步兵师编1个山炮营12门火炮;每步兵团编2个炮连92步兵炮和重迫击炮共10门;每步兵营编81迫击炮2门和火箭筒3具,每步兵连编60迫击炮3门。计每军共有各种火炮(含各种迫击炮和火箭筒)520余门(具)。各军队属重型火炮全部由骡马驮载。各步兵分队装备的枪支极少有自动枪,并且日制、德制、美制、英制、苏制和旧中国制造的都有,型号很杂,所谓“万国牌”武器。另每军配有100辆运输汽车。改为志愿军时的边防军,没有海军和空军部队,没有坦克部队和反坦克炮兵部队,各步兵军也没有高射炮的编制。武器装备同未来的主要作战对象美军无法相比,数量上、质量上均劣势悬殊。这给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的作战中带来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
  
总之,组成东北边防军突击整训,是中共中央、中央军委、毛泽东主席、周恩来副主席等科学分析朝鲜战争形势,在军事、政治战略上高瞻远瞩、英明预见的结果,为保卫中国国防安全和必要时支援朝鲜人民反抗美国侵略,争取了军事上的主动,为后来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重大战略决策,准备了必要的军事力量,避免了临急被动应战的局面,并使中国人民志愿军一出手就连连取得胜利。*
+
== 东北边防军的二线部队 ==
  
①《彭德怀军事文选》,第324页,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年。
+
  东北边防军组成并全部集中后,8月中旬,朝鲜战局也发生了重要变化。朝鲜人民军势如破竹、节节胜利的形势已变成同美军和南朝鲜军在洛东江一线战略相持的局面。此时,中央军委聂荣臻代总参谋长考虑到,如果朝鲜局势进一步恶化,现有东北边防军的力量恐不足以应付事变,因此,建议军委调在上海地区准备用于解放台湾的第九兵团([[宋时轮]]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陶勇]]为副司令员,辖第二十、第二十六、第二十七军)和在西北地区刚刚结束剿匪作战不久的第十九兵团([[杨得志]]为司令员、[[李志民]]为政治委员,辖第六十三、第六十四、第六十五军),分别集中于津浦、龙海两铁路线,以便机动,作为边防军的二线部队,以备未雨绸缪之计。此建议得到中央军委批准。
  
* 本节是作者应《军事史林》杂志之约写的一篇文章《抗美援朝战争前东北边防军的几个问题》,发表在《军事史林》1995年第8期上,选入本书略有文字修改。
+
8月下旬,军委又决定再从西南军区抽调3个军作为新的后备力量。彭德怀司令员在志愿军出动前,对兵力配备作了如下概括:“我们的力量:初步计划第一线四个军、三个炮兵师,共计二十五万人,第二线十五万人,第三线二十万人,共计约六十万人。”(《彭德怀军事文选》,第324页,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年)
  
 +
8月31日,周恩来根据与中央军委有关部门协商的结果,拟订了关于加强东北边防军的计划,并于9月3日向毛泽东并[[刘少奇]]呈送报告,择要汇报了计划的内容:关于加强边防军和二线、三线部队的部署,准备共动员部署11个军36个师,连同特种兵和后勤部队,共约70万人。“第一线五个军十五个师(除东北已集中四个军外,再调中南现在广州一个军集中东北);第二线三个军十二个师,从华东调出,10月底可集中于济(南)徐(州)之线;第三线三个军九个师,拟从西北调出,集中时间约在年底。”此外,周恩来还提出了东北边防军和二线、三线的兵员补充、步兵武器调整、弹药补充、增配火炮、后勤保障等方面的建议。毛泽东批准了这一计划。这样的兵力配备,为后来志愿军采取轮番作战的方针作了必要的准备。
  
 +
[[Category:军事]]
 +
[[Category:战争]]
 +
[[Category:朝鲜战争]]
  
 +
[[Category:军事学]]
 +
[[Category:军事史]]
 +
[[Category:世界战争史]]
  
 +
[[Category:历史]]
 +
[[Category:历史学]]
  
 +
[[Category:亚洲史]]
  
 +
[[Category:军制学]]
 +
[[Category:中国现代战争史]]
  
 +
[[Category:历史]]
 +
[[Category:中国现代史]]
 +
[[Category:中国共产党史]]
 +
[[Category: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初期朝鲜人民军势如破竹,迅速击溃了南朝鲜军队,并占领了南朝鲜境内大部分领土,后来由于联合国军介入,在麦克阿瑟指挥仁川登陆后战局发生逆转。为了未雨绸缪,防止东北出现大的变故,毛主席和中共中央作出了一个重要的应变决策,决定调几个军到东北地区,加强东北边防,以作未雨绸缪之计。
+
[[Category:中国人民解放军]]
 
+
[[Category:中国人民志愿军]]
中央部署
+
 
+
1950年7月7日召开了保卫国防问题的重要会议,会议决定以原第四野战军13兵团部队配15兵团指挥部(主要考虑15兵团指挥人员萧劲光,萧华能力更强些,分别就任东北边防军副司令员和副政治委员。)共4个军、3个炮兵师共25.5万人组成东北边防军,其任务是保卫我国东北边防,必要时支援朝鲜人民军作战;东北边防军以粟裕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原15兵团司令。 7月13日,中央军委拟定《关于保卫东北边防的决定》的正式文件,毛主席当天即批示:“同意,照此执行。”7月14日,粟总上报中央身体不适需治疗,中央同意在青岛治疗。7月22日,周总理、聂帅在给毛主席的报告中提出:“请主席考虑边防军目前是否先归东北军区高岗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指挥并统一一切供应,将来粟、萧、萧去后,再成立边防军司令部。” 毛主席23日批示同意。8月下旬粟总转无锡治疗,9月初病情有所好转,返回南京主持华东军区的工作。9月15日,朝鲜战局发生了急剧变化。10月4日中央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讨论组成志愿军入朝作战,10月8日,毛泽东发布命令:“着将东北边防军改为中国人民志愿军,迅即向朝鲜境内出动,协同朝鲜同志向侵略者作战并争取光荣的胜利。”
+
 
+
部队组成
+
 
+
第四野战军13兵团部队,原四野主力兵团,此时正在中原作为战略预备队,其中有38军,39军等人民解放军主力,后来彭德怀总司令曾称赞“38军万岁”,由此38军改称万岁军,现为配属北京军区拱卫京畿,装备水平全军一流。另包括40军,42军等部队。东北边防军是由4个军和3个炮兵师共25.5万人组成,比兵团略大;志愿军入朝作战时,共有6个军 ,兵力最多时为19个军,连同由刘震任司令员的志愿军空军,以及炮兵、装甲兵、工程兵、铁道兵等部队,共134万余人。显然不是一个数量级别。那是因为东北边防军只是预防不测做准备的,但随着局势不断的发展,赴朝参战的部队会不断增加,所以,不能说志愿军就是东北边防军。需要注意的是东北边防军是区域型军团,“加强东北边防,以作未雨绸缪之计。”在粟、萧、萧不能准时到位的情况下先归东北军区高岗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指挥并统一一切供应。
+

2012年10月26日 (五) 21:34的最后版本

东北边防军警惕地守卫在边防线上,对面是朝鲜战场的硝烟
  东北边防军,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前身。组建东北边防军,是以毛泽东为主席的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战略上的未雨绸缪,是防范美国侵略、保卫中国安全和必要时支援朝鲜人民反抗美国侵略的重大战略措施。1950年夏,中共中央领导人冷静地分析了美国武装侵略朝鲜的新形势,认为朝鲜战局已趋复杂化,美国侵略者很可能继续扩大战争,甚至攻击中国东北地区。为了保卫中国东北边防,不能不采取防范措施,预作准备,必要时支援朝鲜人民军作战。

  中央军委副主席周恩来毛泽东主席的委托,于1950年7月7日和10日,两次召开保卫国防问题会议。参加会议的有: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代总参谋长聂荣臻、总政治部主任罗荣桓,以及林彪肖华肖劲光刘亚楼杨立三李涛许光达等有关方面负责人。中央军委根据两次会议的讨论,于13日作出了《关于保卫东北边防的决定》。《决定》确定:

  (一)抽调第13兵团(第38军、39军、40军),第42军,炮兵第1师、2师、8师和一定数量的高射炮兵、工兵、战车部队组成东北边防军。这些部队最迟于8月5日前抵达指定地点,完成集结。

  (二)以粟裕为东北边防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肖劲光为副司令员,肖华为副政治委员,李聚奎为后勤司令员。

  (三)以15兵团领导机关为基础组成第13兵团领导机关,以邓华为司令员,赖传珠为政治委员,解沛然(解方)为参谋长,杜平为政治部主任。

  7月23日,毛泽东批准周恩来、聂荣臻的报告,在粟裕(因病不能到职)、肖劲光(任刚组建的海军司令员,工作离不开)、肖华(总政治部副主任,主持日常工作)均不能到职的情况下,东北边防军归东北军区司令员高岗指挥,并统由东北军区供应,李聚奎改任东北军区后勤部长。边防军的训练工作由第13兵团统一组织,并先后任命洪学智韩先楚为第13兵团副司令员,赖传珠离职养病,由邓华兼任兵团政治委员。

  8月上旬,第38军和第39军由河南、第40军由广东进至东北边境地区,完成集结任务。之后,军委又调第50军及部分高炮部队、工兵部队编入边防军。至此,边防军各部已全部到达指定位置。26日,周恩来主持召开有各总部和各军兵种主要领导参加的东北边防军准备工作会议,决定加速特种兵建设,增编飞行团、战车旅、高炮团及队属炮兵,强调边防军要加紧训练,务必在9月底以前完成一切作战准备,待命出动。

  8月31日,周恩来主持召开东北边防军建设计划会议,决定东北边防军以11个军(36个师)60万人作三线配置:以第13兵团(含第42军)为第一线,第9兵团为第二线,第19兵团为第三线。并预定第一线部队出动后,第二线部队北上至第一线部队原驻地,第三线部队移至第二线部队原驻地,边继续训练,边准备参战。

  边防军的整训,从一开始,就在师以上干部中明确了准备出国作战的思想。边防军的全部政治教育和军事训练都是以美军为主要作战对象,结合在朝鲜作战的特点进行的。9月中旬,中央军委又决定抽调中南军区第五十军编入东北边防军序列。该军于10月上旬到达东北地区,此时,东北边防军已改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因此未能参加东北边防军的整训。

东北边防军和第13兵团的指挥机构

  在中央军委1950年7月13日的决定中,决定以粟裕为东北边防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萧劲光为副司令员、萧华为副政治委员、李聚奎为边防军后勤司令员。

  关于第13兵团的主官人选,在国防会议上讨论时,第四野战军司令员林彪、原政治委员罗荣桓、原参谋长刘亚楼三人一致认为,现任第13兵团司令员黄永胜各方面素质权衡不如第15兵团司令员邓华,主张调邓华为第13兵团司令员。据此,军委决定,以第15兵团部为基础组成第13兵团部,任命邓华为第13兵团司令员、赖传珠为政治委员、解沛然(解方)为参谋长、杜平为政治部主任。原第13兵团司令员黄永胜及参谋长曾国华分别调任广东军区副司令员和参谋长。边防军的特种兵部队由万毅负责指挥。因粟裕身体有病,中央批准其在青岛疗养一段时间,暂时不能到任。萧劲光主持刚刚组建不久的海军工作,萧华主持总政日常工作,也都暂时不能到任。为不影响边防军整训工作的开展,7月22日,经周恩来副主席和代总长聂荣臻及空军司令员刘亚楼研究后,由周恩来和聂荣臻联名建议,并经毛泽东主席23日批准,军委决定东北边防军目前先归东北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高岗指挥并统一供应,将来粟裕、萧劲光、萧华去后再成立边防军司令部,李聚奎改任东北军区后勤部长,边防军后勤部合并到东北军区后勤部。后来萧劲光、萧华参加过边防军的有关会议,但一直不能到职,粟裕身体一直不好。这样,直到10月上旬边防军改为中国人民志愿军,边防军的指挥机构一直未建立起来

  7月中旬以后,军委对第13兵团的领导也作了调整和加强。7月19日,任命第40军军长韩先楚为第13兵团副司令员;根据邓华、赖传珠等建议,军委于8月上半月,调原第15兵团副司令员洪学智为第13兵团第一副司令员。因赖传珠身体有病,9月25日,军委批准其离职休养一个时期,决定由邓华兼任第13兵团政治委员。为保证边防军训练工作,8月下旬,中央军委决定,边防军(含特种兵和第42军)以第13兵团机构为统一训练机关,负责边防军特种兵工作的万毅为第13兵团副司令员,并决定第42军归第13兵团建制指挥(有的著述说,边防军是“邓华任司令员兼政委,洪学智、韩先楚任副司令员,解方任参谋长”。此说缺乏根据。)。东北边防军完成集中以后,就是在东北军区直接领导下,具体工作是由第13兵团组织实施的。

东北边防军改为中国人民志愿军时的主要装备状况

  1950年10月8日,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毛泽东签署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命令,将东北边防军改为中国人民志愿军,辖第十三兵团及所属第三十八、第三十九、第四十、第四十二军和边防军炮兵司令部及所属炮兵第一、第二、第八师,立即准备待命出动。同时任命彭德怀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第五十军刚到东北,未被编入志愿军序列。在志愿军入朝后,由于作战需要,第五十军加入志愿军序列立即投入作战)此时,边防军(不含第五十军)的主要装备状况如下:

  3个炮兵师共编有105和122毫米口径火炮320余门,1个高炮团共有37和85毫米口径高炮36门。这些火炮均由汽车牵引。各步兵军,每军编1个野炮营18门火炮(第三十九军编有6管火箭炮营12门火炮);每步兵师编1个山炮营12门火炮;每步兵团编2个炮连92步兵炮和重迫击炮共10门;每步兵营编81迫击炮2门和火箭筒3具,每步兵连编60迫击炮3门。计每军共有各种火炮(含各种迫击炮和火箭筒)520余门(具)。各军队属重型火炮全部由骡马驮载。各步兵分队装备的枪支极少有自动枪,并且日制、德制、美制、英制、苏制和旧中国制造的都有,型号很杂,所谓“万国牌”武器。另每军配有100辆运输汽车。改为志愿军时的边防军,没有海军和空军部队,没有坦克部队和反坦克炮兵部队,各步兵军也没有高射炮的编制。武器装备同未来的主要作战对象美军无法相比,数量上、质量上均劣势悬殊。这给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的作战中带来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

东北边防军的二线部队

  东北边防军组成并全部集中后,8月中旬,朝鲜战局也发生了重要变化。朝鲜人民军势如破竹、节节胜利的形势已变成同美军和南朝鲜军在洛东江一线战略相持的局面。此时,中央军委聂荣臻代总参谋长考虑到,如果朝鲜局势进一步恶化,现有东北边防军的力量恐不足以应付事变,因此,建议军委调在上海地区准备用于解放台湾的第九兵团(宋时轮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陶勇为副司令员,辖第二十、第二十六、第二十七军)和在西北地区刚刚结束剿匪作战不久的第十九兵团(杨得志为司令员、李志民为政治委员,辖第六十三、第六十四、第六十五军),分别集中于津浦、龙海两铁路线,以便机动,作为边防军的二线部队,以备未雨绸缪之计。此建议得到中央军委批准。

8月下旬,军委又决定再从西南军区抽调3个军作为新的后备力量。彭德怀司令员在志愿军出动前,对兵力配备作了如下概括:“我们的力量:初步计划第一线四个军、三个炮兵师,共计二十五万人,第二线十五万人,第三线二十万人,共计约六十万人。”(《彭德怀军事文选》,第324页,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年)

8月31日,周恩来根据与中央军委有关部门协商的结果,拟订了关于加强东北边防军的计划,并于9月3日向毛泽东并刘少奇呈送报告,择要汇报了计划的内容:关于加强边防军和二线、三线部队的部署,准备共动员部署11个军36个师,连同特种兵和后勤部队,共约70万人。“第一线五个军十五个师(除东北已集中四个军外,再调中南现在广州一个军集中东北);第二线三个军十二个师,从华东调出,10月底可集中于济(南)徐(州)之线;第三线三个军九个师,拟从西北调出,集中时间约在年底。”此外,周恩来还提出了东北边防军和二线、三线的兵员补充、步兵武器调整、弹药补充、增配火炮、后勤保障等方面的建议。毛泽东批准了这一计划。这样的兵力配备,为后来志愿军采取轮番作战的方针作了必要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