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金霍洛旗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中华人民共和国 > 内蒙古自治区 > 鄂尔多斯市 > 伊金霍洛旗
伊金霍洛旗初具规模的生态林场。新华社记者 辛悦卫 摄 2017年7月27日

  伊金霍洛旗汉语拼音:Yī Jīn Huò Luò Qí;英文:Ejin Horo Banner),中国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辖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南部,鄂尔多斯市中南部。地理坐标是东经108°58′-110°25′,北纬38°56′-39°49′。东与准格尔旗、陕西省府谷县接壤,西与乌审旗、杭锦旗交界,北与东胜区毗连,南隔红碱淖与陕西省神木县相望。总面积5565平方千米。总人口16万人(2010年)。辖7个镇。

  地处鄂尔多斯高原东南部,毛乌素沙漠东北边缘。地势由西向东南倾斜,地貌基本可分为东部丘陵和西部梁滩相间地貌两大类型。海拔高度在1070--1556米之间。属中温带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年降水量340-400毫米,年日照时数在2740-3100小时之间,年均气温6.2℃。G18、G65、G210、S313等公路过境。成吉思汗陵园在旗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邮编:017200 代码:150627 区号:0477

行政区划

  全旗辖7个镇:阿勒腾席热镇、乌兰木伦镇、纳林陶亥镇、伊金霍洛镇、札萨克镇、红庆河镇、苏布尔嘎镇。旗政府驻阿勒腾席热镇。

历史

  伊金霍洛为蒙古语,“圣主的陵园”之意,以境内有著名的成吉思汗陵园而得名。汉时分属西河、朔方郡。唐时分属榆林等郡。元置西夏中兴等路,后属东胜、云内二州。

  清顺治年间(1649年)为便于控制蒙古各部落,在鄂尔多斯地区实行盟旗建制,其中之一为鄂尔多斯左翼中旗(即郡王旗)。乾隆年间(1736年)从乌审旗将近族台吉的平民分为十三个苏木,划拨土地,组成鄂尔多斯右翼前末旗(即札萨克旗)。

  1958年11月5日经国务院82次会议批准,札萨克旗、郡王旗合并,暂称“札郡旗”。1959年1月15日,经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取旗名“伊金霍洛旗”。旗址驻地设在新街镇,1964年7月1日迁往阿勒腾席热镇。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伊金霍洛旗总人口147739人,其中:阿勒腾席热镇29440人,新街镇9345人,乌兰木伦镇24722人,纳林陶亥镇5794人,台吉召镇6990人,纳林希里镇11938人,红庆河镇9016人,台格苏木8331人,苏布尔嘎苏木4981人,伊金霍洛苏木4622人,新庙乡7321人,哈巴格希乡5255人,合同庙乡3832人,公尼召乡7307人,布连乡5564人,布尔台格乡3281人。

  2000年,全旗辖总面积6000平方千米。总人口14.3万人,其中农牧业人口12万人;蒙古族人口0.9万人。辖7个镇、3个苏木、6个乡,146个嘎查(村),903个农牧业生产合作社。

  2004年末,伊金霍洛旗总人口14.25万人,其中蒙古族9869人。辖8个镇、3个苏木、4个乡:阿勒腾席热镇、新街镇、乌兰木伦镇、纳林陶亥镇、台吉召镇、纳林希里镇、红庆河镇、新庙镇、台格苏木、苏布尔嘎苏木、伊金霍洛苏木、合同庙乡、公尼召乡、布连乡、布尔台格乡。(鄂尔多斯市年鉴2005)

  2005年,伊金霍洛旗撤并调整8个苏木乡镇,整合新组建7个镇,即:保留阿勒腾席热镇;撤布连乡、布尔台格乡、乌兰木伦镇,设乌兰木伦镇;撤公尼召乡、伊金霍洛苏木,设伊金霍洛镇;撤新街镇、台格苏木,设札萨克镇;撤新庙镇、纳林陶亥镇,设纳林陶亥镇;撤纳林希里镇、红庆河镇,设红庆河镇;撤台吉召镇、苏布尔嘎苏木、合同庙乡,设苏布尔嘎镇。截止11月7日,全旗苏木乡镇布局调整工作已基本结束。

  2009年,全旗总面积5600平方千米。总人口15.98万人,其中少数民族11923人。辖7个镇。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png 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划
直辖市 北京市 | 天津市 | 上海市 | 重庆市
河北省 | 山西省 | 辽宁省 | 吉林省 | 黑龙江省 | 江苏省 | 浙江省 | 安徽省 | 福建省 | 江西省 | 山东省 | 
河南省 | 湖北省 | 湖南省 | 广东省 | 海南省 | 四川省 | 贵州省 | 云南省 | 陕西省 | 甘肃省 | 青海省 | 台湾省
自治区 内蒙古自治区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西藏自治区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特别行政区 香港特别行政区 | 澳门特别行政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