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陆国家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内陆国家,或称陆封国家陆锁国家英语:Landlocked Countries),指四面均与陆地接壤而完全没有海岸线的国家。2013年,全球共有48个内陆国家,其中包括2个双重内陆国,即本国是内陆国家而且周围邻国也均为内陆国家的国家。与“岛屿国家”的概念相对,意指一个国家的四周皆邻靠海洋而完全不与其他陆地接壤。

缺点

对于一个现代国家而言,没有海岸线传统上被认为是一种缺点,因为不靠海除了让该国无法利用如渔业之类的海洋资源之外,最重要的是这样的国家无法发展海运。这样的缺点在以往的海权时代,代表这国家很难在海外探索与殖民方面占有优势,而在今日则代表它缺乏发展航海贸易的空间,而影响到国家的国际贸易能力。

进入海洋的通路

第六任美国总统约翰·昆西·亚当斯首先提出“一切国家都有与海洋交往的权利”的概念。内陆国家有三种方法与海洋取得联系:一、利用国际性江河;二、取得沿海邻国过境权;三、获得通往海洋的领土走廊。其中只有第三种方法在实际上可以结束一个国家的内陆国状态。

根据国际公法,内陆国在临海邻国拥有过境权,即其人员、运输工具和货物拥有不受阻挠地通过邻国领土的权利。内陆国家利用国际性江河通往海洋的情况则需要取决于该国境内是否具备可以通航的国际性河流。1919年,《凡尔赛和约》规定捷克斯洛伐克可以自由利用易北河航道和汉堡港口。奥地利匈牙利则通过国际性条约获准使用多瑙河航道进行江海航运。此外,根据1986年《联合国船舶登记条件公约》,每个国家,不论是沿海国或内陆国,均有权使悬挂其国旗的船舶在公海上行驶。

因海岸线造成纠纷

缺乏海岸线的国家如果要与外界进行贸易,势必得借道周围的邻国,而为了避免这种进出路线受制于人的困扰,几乎所有的国家都会尽可能争取临接海岸线的国土。因此出现许多不自然的国家疆界,或者是因为抢夺海岸线而产生的纷扰与战争。

刚果民主共和国

在1885年的柏林会议上,比利时国王为了获得刚果自由邦(旧称扎伊尔,现名刚果民主共和国)的通海权,就被授予一小块可从首都利奥波德维尔(今名金夏沙)连接到大西洋岸的狭窄领土,而将葡萄牙所属的安哥拉一分为二,孤立了该国的喀丙达地区。

南斯拉夫/ 塞尔维亚和黑山​

同样的状况也发生在由前南斯拉夫分裂而出的斯洛维尼亚波士尼亚赫塞哥维纳两个国家:

  1. 其中斯洛维尼亚保留了在科佩尔(Koper)附近、不到50公里长的亚得里亚海海岸线,这一地区迄今为止仍然是该国与隔邻的克罗地亚持续争议的区域。
  2. 1699年,拉古萨共和国涅姆出售给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以避免拉古萨卷入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与威尼斯共和国的战争中。如今这块土地属于波士尼亚赫塞哥维纳,并且是波赫唯一仅数公里的海岸线所在地。

至于前南斯拉夫的主体国家塞尔维亚在解体后则因为与黑山继续以联邦制度维持为一个政体(塞尔维亚和黑山)才有海岸线,2006年黑山脱离塞尔维亚独立,联邦的解散使塞尔维亚自此成为一内陆国。

埃塞俄比亚

非洲东北角的埃塞俄比亚原为内陆国,经由法属索马里兰吉布地港获得出海权。1952年,埃塞俄比亚并吞了隔邻原为意大利所属殖民地厄立特里亚组成联邦,并且在十年后将其并为一省,引发长达30年的内战。失去厄立特里亚的海岸线将会使得埃塞俄比亚变成内陆国,因此对该地区的独立抗争采取极端反对的态度。1993年厄立特里亚独立建国后,埃塞俄比亚目前是依靠支持东北方从索马里新兴独立的索马里兰共和国而获得港口设施的使用权,来解决自身遭遇的陆封困境。

玻利维亚

玻利维亚曾经是临海国家,但在1883年的硝石战争失败后,被迫将仅有的临海省份割让给智利,并从此成为内陆国。

波兰

1919年巴黎和会上,确定建立独立的波兰民族国家,为使其拥有出海口,国际联盟德国东普鲁士和西普鲁士之间一块狭长地带划为波兰领土,称为“波兰走廊”,但该地区的居民大多是日耳曼族。这一决定遭到了德国的反对,并成为1939年德国入侵波兰的导火线之一。

俄罗斯

有些时候光只是拥有海岸线是不够的,十六世纪时的沙俄虽然拥有当时西方国家中最长的海岸线,但在实质上却可以被称为是一个局部陆封的国家。因为该国所有的海港都是临靠在北冰洋岸,一年之间有大部分的时间处于冰封状态而难以利用,这点也成为之后瑞典,取得波罗的海控制权,波罗的海的不冻港为沙俄接触更多西方文化及与西方通商打下基础。沙俄同时亦不断与土耳其奥斯曼帝国爆发战争,以夺取黑海不冻港出海口。十九世纪晚期中俄北京条约逼使清朝割让乌苏里江以东地区,使得俄罗斯拥有如海参崴等城市在内的太平洋岸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