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罗河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尼罗河流域示意图
尼罗河风光(埃及开罗)

  尼罗河汉语拼音:NíluóHé ;英语:Nile River;阿拉伯语:النيل‎,埃及语:iteru,科普特语:piaro或phiaro),世界最长河流,长6,650公里。流经非洲东部与北部,与中非地区的刚果河以及西非地区的尼日尔河并列非洲最大的三个河流系统。2007年虽有来自[[巴西的学者宣称亚马逊河长度更胜一筹,但尚未获全球地理学界的普遍认同。

  尼罗河有两条主要的支流,即白尼罗河青尼罗河。白尼罗河源于非洲中部的大湖地区,其最远的源头位于卢旺达(2°16′55.92″S 29°19′52.32″E),向北它流经坦桑尼亚并注入维多利亚湖,再从此湖中溢出注入艾伯特湖,往北流入乌干达苏丹南部,并于后者处形成大面积沼泽湿地。青尼罗河源于埃塞俄比亚塔纳湖(12°2′8.8″N 37°15′53.11″E),从东南流入苏丹。在苏丹首都喀土穆附近,白尼罗河青尼罗河相汇,形成尼罗河。自南向北穿越撒哈拉沙漠,流贯非洲东北部,注入地中海。在其入海口尼罗河形成了一个巨大的三角洲。

  习惯上,人们把白尼罗河作为尼罗河的主流。以白尼罗河源流卡盖拉河源头算起,全长6,671千米。干支流流经卢旺达布隆迪坦桑尼亚肯尼亚乌干达刚果(金)苏丹埃塞俄比亚埃及等国,是世界上流经国家最多的国际性河流之一。流域面积287.5万平方千米,占非洲大陆面积的1/9以上。入海年均流量2,300米3/秒,年径流量约725亿立方米,年径流深24毫米,属非洲少水流域。

  尼罗河从苏丹首都向北穿过苏丹和埃及,所经过的地方均是沙漠。从古代开始埃及的文明就依靠尼罗河而形成和兴旺。除海港和海岸附近的城市外埃及所有的城市和大多数居民住在阿斯旺以北的尼罗河畔,几乎所有的古埃及遗址均位于尼罗河畔。

词源

  尼罗河这个词来自于阿拉伯语,而阿拉伯语又来自于希腊语Νειλος,原意是河谷的意思。古埃及语中尼罗河的发音是iteru,意思是“大河”,其圣书体显示在右图中。在科普特语,尼罗河被称为piaro或者phiaro,意思是“河流”,它也来源于古埃及名称。

上游

  苏丹的尼穆莱以上河段为上游,长1,716千米。其中,河源段卡盖拉河由源出布隆迪南部的鲁武武河和源出卢旺达西南部的尼瓦龙古河汇合而成,蜿蜒向北,至乌干达边境,折向东流,注入维多利亚湖,全长400千米。湖水从北端流出,经基奥加湖向西流,称维多利亚尼罗河,注入艾伯特湖。出该湖后称艾伯特尼罗河,北流至苏丹边境的尼穆莱。上游段具热带湿润地区山地河流特征,水量丰富,有湖泊调节,水量季节变化较小;多急流、瀑布,富水力资源。

中游

  从尼穆莱至喀土穆为中游段,长1,930米,称为白尼罗河。其中马拉卡勒以上又称杰贝勒河,流经宽达400千米的苏丹冲积平原,地势平坦,比降只有1/139,000,地面沼泽密布,水生植物丛集壅塞,河道在此分汊漫流,因蒸发强烈,水量损失大半。在马拉卡勒附近接纳支流索巴特河后水量增加,河面展宽,沿途形成深厚的冲积土层并沼泽化。在喀土穆附近,青尼罗河自东南汇入,每当洪水期,两股水流颜色迥异,“青白分明”,涡流急旋,水量大增;白尼罗河和青尼罗河的年均流量分别为890米3/秒和1,650米3/秒。青尼罗河发源于埃塞俄比亚高原西北部海拔1,830米的塔纳湖。从该湖南端流出后,河谷深切,比降达1/1,160,水流湍急。入苏丹境内后,流贯于平原地区,河曲发育,水量较大,是尼罗河干流水量的主要供给者。但流量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7~9月洪水期的最大流量达5,610米3/秒,4~5月枯水期的最小流量仅85米3/秒,相差60多倍。干流的水文状况主要决定于青尼罗河洪水期来临的迟早和水量的大小。

下游

  喀土穆以下为下游段,长3,025千米,流经气候干旱的热带沙漠区。其中喀土穆至阿斯旺段,比降为1/6,000,由于河床基岩软硬不同,形成一系列的瀑布、峡谷,有著名的“尼罗六瀑布”。在阿特巴拉附近,尼罗河接纳最后一条支流——阿特巴拉河,出现全河最大流量值。自此往下,因降水稀少,蒸发强烈,加上渗漏和灌溉用水,河水流量渐减。在第一瀑布处建有阿斯旺高坝,形成巨大的纳赛尔水库。阿斯旺附近的年均流量为2,639米3/秒。青尼罗河、白尼罗河和阿特巴拉河分别提供总流量的58%、28%和14%。但各河所占比重,在洪水期和枯水期变化很大。洪水期,青尼罗河占68%,白尼罗河占10%,阿特巴拉河占22%;枯水期,青尼罗河下降为17%,白尼罗河上升到83%,阿特巴拉河则断流。阿斯旺至开罗段,比降为1/14,000,切入砂岩和石灰岩地层,河谷狭窄,谷底平坦,沿岸分布狭长的河谷平原。这是埃及的主要农业基地,形成一条绿色长廊。开罗以下的河口段,河流分汊入地中海,形成面积约2.4万平方千米的河口三角洲。地面平坦,土层深厚,河渠稠密,沿海多潟湖和沙洲。由于阿斯旺高坝的修建,水流已被控制,纵贯三角洲的众多汊流主要经拉希德和杜姆亚特两条河道入海。尼罗河下游段,除阿特巴拉河外,没有支流汇入,河水全部来自中上游,从而形成著名的“客河”。河水随着沿途的蒸发和损耗,自上而下逐渐减少。

  尼罗河对沿河各国的经济生活具有重要意义,其下游谷地和三角洲是世界古文明发祥地之一。尼罗河流域是非洲人口最密集、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如位于青、白尼罗河之间的杰济拉平原是苏丹最重要的农业基地,埃及96%的人口和大部分工、农业生产集中在尼罗河谷地和三角洲地区。尼罗河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历史悠久。自古以来,人们一直利用洪水进行灌溉。20世纪以来,丰富的水力资源逐步开发,流域内已建有大型水闸7座,水坝10座,特别是1971年建成的阿斯旺高坝和纳赛尔水库,兼有防洪、灌溉、发电、航运、渔业和旅游等综合效益。

历史

在开罗的尼罗河

  从石器时代开始尼罗河就已经是古埃及文明的命脉。埃及大多数居民和所有城市位于阿斯旺以北的尼罗河畔。前八千年以前由于气候变化或者由于对干燥草原的过分畜牧利用导致尼罗河沿岸沙漠化,迫使人类越来越集中在河谷两岸生活,导致了一个高度中央集权的农业经济社会的形成。

  在有史纪录中,尼罗河曾于829年和1010年两次封冻。

古埃及

  增长在古埃及文明中起了一个关键作用,而尼罗河则是不停增长的源泉。每年的大水使得尼罗河沿岸非常富饶,而且这个富饶绵绵不绝。埃及人在尼罗河畔种植小麦、棉花、水稻、椰枣和谷物,为其居民提供食物。尼罗河畔还有许多野生动物,比如水牛。前7世纪亚速人引入了骆驼。这些动物提供了肉,也可以被驯服,用来耕地,骆驼则可以运输货物。尼罗河水对于人和畜一样是生命的基础。尼罗河本身也是一条方便和有效的水道。

  埃及在历史上有非常长的时间非常稳定。这个稳定的保障之一是尼罗河的富饶。埃及生产的小麦是经常爆发饥荒的中东的关键食品。除此之外亚麻也是埃及的重要贸易产品。这些贸易保障了埃及与其周边国家的外交关系和埃及本身的经济稳定。尼罗河畔的贸易可能很早就产生了,在今天的尼罗河源刚果民主共和国东方边界的爱德华湖附近发现的伊珊郭骨可能是最早的埃及乘法的证明,其碳14定时获得的结果为前两万年。

  尼罗河所提供的食物和财富也保障了埃及可以快速和有效地征募进攻和防御用的军队。

  尼罗河在埃及的政治和社会生活中起重要作用。法老使得尼罗河涨水,作为这生命水和谷物的代价农民将在沃土上生产出来的产品的一部分交给法老。而法老则用这些财富来建设埃及社会。

  在埃及尼罗河也拥有精神意义。在古埃及神话中专门有一位对尼罗河年度洪水负责的神哈比。他和法老均控制尼罗河的洪水。同时尼罗河也被看作是生命、死亡和死后生命的一条通道。东方被看作是出生和生长的地方,西方则是死亡的地方,每天太阳神拉都经历出生、死亡和再生。因为埃及人相信要获得死后再生,他们必须被埋葬在代表死亡的一方,因此所有的坟墓均位于尼罗河西岸。

  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称“埃及是尼罗河的赠礼”。没有尼罗河水的灌溉埃及文明可能只会昙花一现。尼罗河为一个旺盛的文明和它三千多年不衰的历史提供了一切条件。

寻找源头

  希腊人和罗马人均试图寻找尼罗河的源头,但都没有成功。因此在古典希腊和罗马的图像中尼罗河总是被显示为一名将头和面用枝叶蒙盖起来的男神。阿加塔尔齐德斯报道说托勒密二世派遣了一支远征军,这支军队至少能够确定青尼罗河夏季的洪水是由埃塞俄比亚高原上的雨季导致的,可以确定的是这支远征军最远到达了麦罗埃,但是在古代没有任何欧洲人到达了塔纳湖。

  直到15、16世纪欧洲人对于尼罗河河源所知甚少。15、16世纪里欧洲人来到了埃塞俄比亚,见到了塔纳湖,并且找到了湖南山里青尼罗河的源头。詹姆斯·布鲁斯自称是第一个到达青尼罗河源头的人,但是现代历史学家认为耶稣会教士佩德罗·波埃兹(Pedro Páez)是第一名找到青尼罗河源的人。不过从15世纪末开始欧洲人就已经居住在埃塞俄比亚了,因此很可能他们中有人在波埃兹之前就已经到达了青尼罗河河源,但是无法将这个消息传出埃塞俄比亚。

  对白尼罗河的知识就更少了。古代错将尼日尔河当作是白尼罗河的上游。比如老普林尼称尼罗河源于“下毛里塔尼亚的山里”,在地面上流过“许多天”的距离,然后转入地下,然后又出现到地面上,形成一个巨大的湖,此后又沉到沙漠下,流过“20天距离,直到埃塞俄比亚附近”。

  1858年英国探险家约翰·汉宁·斯皮克在随同理查德·弗朗西斯·伯顿探查中非时到达了维多利亚湖的南岸。他是第一个看到维多利亚湖的欧洲人。斯皮克在第一次看到这个大湖时就相信他发现了尼罗河的源头。他以维多利亚女王命名这个湖。伯顿这个时候正在坦噶尼喀湖边养病,他对斯皮克称发现了尼罗河的河源非常生气。伯顿认为这个问题还没有解决。两人的公开争吵很快就普及到了当时整个科学界,而且还引起了许多其他探险家的兴趣。他们当中有声称证实,也有声称否定了斯皮克的发现的人。英国著名探险家和传教士大卫·利文斯顿未能证实斯皮克的发现,他向西跑得太远了,进入了刚果河的流域。最后美国探险家亨利·莫顿·史丹利环绕了维多利亚湖,在其北岸发现了瑞本瀑布,从而证实了斯皮克的发现。

  2004年1月17日南非人亨德利·柯慈带领的白尼罗河探险队从乌干达的尼罗河河源出发。他们利用了四个月又两星期沿尼罗河一直到达埃及罗塞塔尼罗河注入地中海处。国家地理学会于2005年末发行了一部题为《最长之河》的关于这次探险的纪录片。

  2004年4月28日地质学家Pasquale Scaturro和纪录片制片人戈登·布朗一起从埃塞俄比亚的塔纳湖一直到达地中海畔亚历山大港海滨,成为第一次沿青尼罗河全程的人。虽然还有其他人参加了这次探险,但是他们两人是唯一走过全程的人。他们使用了一台IMAX和两台手提摄影机,将他们的探险拍成了名为《神秘的尼罗河》的IMAX电影。同时他们还出版了一本同名的书。他们在大多数路上使用机动的船。2005年1月29日加拿大人莱斯·吉克林和新西兰人马克·田纳成为第一个完全使用人力划桨走过尼罗河全程的人。

  2005年4月30日一支由南非人彼得·梅瑞蒂特和亨德利·柯慈带领的探险队首次行过了尼罗河最远的支流,从卢旺达纽恩威森林发源的卡盖拉河。

  2006年3月31日,一支由三名英国及新西兰人所组成探险队在麦克格里格的带领下宣布,他们从维多利亚湖再向上溯源,最后发现一个位于乌干达纽恩威森林的源头2°16′55.92″S 29°19′52.32″E,长度约增加100多公里。

现状

  埃及90%以上的人口分布在尼罗沿岸平原和三角洲地区。每年夏季尼罗河会发大水,在其河谷平原上沉积下肥沃的淤泥。尼罗河上有数个瀑布,它们主要是由小岛、浅滩和礁石组成,组成阻碍航行的障碍。苏丹境内的沼泽地对航行也造成障碍,以至于埃及曾经试图挖运河来促进积水的流动。

  今天尼罗河依然在大多数流程中被用来运输货物。尤其在冬季风逆流吹,因此帆船可以借助风力逆流而上,再借助水力行向下游。阿斯旺以北是传统的旅游胜地,既有游艇也有传统的木帆船。此外还有许多旅馆式的游船,这些游船在乐蜀和阿斯旺之间航行,一般在埃德夫和康翁波停靠。过去这些游船从开罗一直开到这里,但出于安全起见多年来只在北部航行。

  1970年代,埃及在阿斯旺兴建了一座110米的阿斯旺水坝,坝上出现了一个巨大的水库——纳赛尔水库,得到发电、防洪、灌溉、养鱼、航运、旅游等利益。大坝的建成虽然防止了下游的洪水泛滥,但是尼罗河携带至下游和入海的泥沙大大减少,尼罗河三角洲的海岸线受海浪侵蚀不断向后退缩。埃及政府已采取措施,防止三角洲被地中海吞没。

  尼罗河畔的城市有喀土穆、阿斯旺、乐蜀、开罗等。首都开罗在尼罗河三角洲的顶端,是阿拉伯国家中人口最多的城市。亚历山大港是埃及在地中海边的重要港口,也是非洲最大的港口。

  1980年代里干旱在苏丹和埃塞俄比亚导致大规模的饥荒。但是埃及通过纳赛尔水库的存水防止了干旱的袭击。

人口

  尼罗河流域范围内有三个非洲人口密度最高的聚居地,分别是肯尼亚和乌干达境内的维多利亚湖周边、埃塞尔比亚高原的蓝尼罗河周边以及埃及境内的尼罗河两岸。尽管埃及只占流域面积的9%,却有着流域近三分之一的人口。相对而言,苏丹占据尼罗河流域64%的面积,却只有不到3600万人口,约为埃及的一半(CIESEN 2010)。

  居住在流域范围内的3500多万乌干达人仅占据流域面积的7.6%。肯尼亚所占流域面积只有1.6%,人口密度稍高,约320人/平方公里。埃塞尔比亚在尼罗河流域范围内的人口约为3500万人,但相对363315平方公里的面积,其人口密度只有97人/平方公里。

  总体而言,流域内总人口约为2.24亿,几乎相当于非洲总人口的四分之一。11个流域所有国中,有四个位于全球人口增长率排名前十位;9个国家的人口增长率高于非洲平均水平,全部11个国家人口增长率均高于世界平均水平(UNESA 2008)。尽管据估计流域范围内的人口增长率将有所下降,但将来二十年中,绝大多数国家的年人口增长率仍将高于2%。

  流域范围内的城市人口数量增长迅猛。布隆迪是流域11国农业程度最高的国家,只有11%的城市人口,但其城市面积却以每年6.8%的速度增长(UNESA 2007)。苏丹和埃及是尼罗河流域国家中城市化程度最高的两个,城市人口比例分别为45.2%和42.8%。到2030年,预计半数的流域国家将有一半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中。

  自从1960年以来,维多利亚湖周边稠密的人口就比非洲总人口增长速度要快。2010年人口的一项估计显示,有3500万以上人口居住在湖100公里范围内,湖水域内,包括卢旺达、布隆迪、坦桑尼亚、乌干达及肯尼亚的人口数则是这个数字的两倍(CIESEN 2010)(表 2.8.2)。维多利亚湖提供的资源对大多数人口来说性命攸关,对所有人口来说至关重要。不断增长的人口导致滥伐森林、土地退化、农业活动、牲畜数量、工业化程度、污水排放及渔业压力不断增长(Lehman 2009)。这样稠密的人口和对周边环境随之产生的变化,对湖泊以及整个生态系统都构成了巨大的冲击。

  11个国家、2.24亿人共享尼罗河的水资源,其间气候条件大相径庭,造成水资源管理,特别是跨境水资源管理格外复杂。在这个缺水且贫困的区域,快速的人口增长很可能在可见的将来使问题进一步复杂化。

埃及约有7800万人口靠尼罗河维生

  绝大多数的内流河周边都聚集着密集的农业人口,以及他们赖以维生的农田。河水向外流动在欧文斯瀑布处受到Nalubaale和Kiira水坝的限制,欧文斯瀑布位于维多利亚海岸线下游八公里处。在脱离湖区范围后,河流经京戈湖,这是个队乌干达渔业至关重要的浅湿地(ILEC 无数据),河流继续向东抵达阿尔伯特湖,塞姆利基河也是阿尔伯特湖的湖水来源。河流北上穿过乌干达——苏丹交界后分别汇入两条河道——Bahral-Jabal和Bahraz-Zaraf。河流穿过广袤平坦的平原,最终汇入一片庞大的湿地——苏丹沼泽。旱季时苏丹沼泽面积约为8000平方公里,而雨季时淹没的面积则是此面积的许多倍(Ahmad 2008)。广阔的面积、繁茂的植被以及高温气候致使苏丹沼泽通过蒸发和蒸腾作用损失的水量相当于白尼罗河注入量的一半(Sutcliffe及Petersen 2007)。余下的输出量继续北上,同蓝尼罗河交汇于下游500公里处的苏丹首都喀土穆。蓝尼罗河发源于塔纳湖,位于埃塞俄比亚海拔1800米的高原,其年均降水量较高,蒸发和蒸腾作用相对较低。蓝尼罗河汇聚了塔纳湖和喀土穆之间20多条河流支流,其中包括拉哈德、迪得萨、达布斯及丁德河(Sutcliffe及Petersen 2007)。当河水到达罗斯尔斯水坝苏丹境内80公里处时,因蒸发及蒸腾作用而损失的水量就开始超过其所获得的降雨量;不过还是在喀土穆为尼罗河提供了65%的流量,并融入白尼罗河。来自埃塞俄比亚高原的注入量经过阿塔巴拉河,在尼罗河下游300公里处注入。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大大小小的灌溉措施、温度上升以及降雨量减少的共同作用导致河流入不敷出。在苏丹北部,梅洛威水坝充满时,可以形成一条174公里长的人工湖(Hildyard 2008)。埃及的尼罗河起点是纳瑟湖,这是实际上最大的水泵之一——将纳瑟湖的水泵入供埃及进行大规模灌溉和开垦工程的一条河道中(WaterTech 无数据)。

  随着尼罗河从阿斯旺流向地中海,灌溉用的沟渠逐渐增加。埃及的几乎全部7800万人口都居住在河流附近,并严重依赖河流提供的资源。在尼罗河注入地中海时,其大部分水量已经移做灌溉用。随着河水一并注入的,还有未被水坝拦下的沉积物。其结果是,三角洲边缘土地的侵蚀速度要快于新土壤的积累速度,导致三角洲面积逐渐萎缩(Bohannon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