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洛克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巴洛克艺术代表作:《阿波罗与达芙妮》,济安·劳伦佐·贝尼尼,1622-1625,意大利罗马的博尔盖塞博物馆

  洛克拼音bā luò kè),(英语:Baroque),西方艺术史上的一种艺术风格。16世纪末期产生于意大利,17世纪盛行整个欧洲,18世纪初期在德、奥等国仍有较大的影响。巴洛克风格表现在各个艺术领域,内涵也极为复杂。但最基本的特点是打破文艺复兴时期的严肃、含蓄和均衡,崇尚豪华和气派,注重强烈情感的表现,气氛热烈紧张,具有刺人耳目、动人心魄的艺术效果。

  • 名称:巴洛克
  • 时间:十七世纪
  • 地域:欧洲
  • 代表艺术家:鲁本斯、荷兰的伦勃朗、西班牙的委拉斯盖兹、英国的凡?戴克、意大利的贝尼尼和卡拉瓦乔等
  • 代表作品:《达纳厄》、《宫娥》、《阿波罗与达芙妮》、西班牙圣地亚哥大教堂等

概述

  巴洛克艺术直接起源于罗马,大概在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期间,后来扩展到整个亚平宁,至18世纪中叶后扩展到整个欧罗巴及其所有海外殖民地。巴洛克艺术是一种复杂、奢侈与浮夸的艺术,它的兴起与罗马天主教反宗教改革运动及西欧国家君权的加强(特别是法国、西班牙和葡萄牙这些拉丁国家)有密切关系,或许是教会与宫廷需要表现动感与力量的艺术去表达对天主(上帝)与君王的尊敬与权威,传达对抗议宗(新教)分裂公教(天主教)的不满及封建割据阻碍国家统一的不满;总之,它是为教权与君权的强化服务的,于是应运而生。至于巴洛克词之源,的确有争议,除了意大利说与西班牙说外便是葡萄牙说,葡萄牙之说极可能与18世纪葡萄牙中兴君主若昂五世(1689-1750)有密切关系,因为这位国王在位期间靠巴西金矿致富而大兴土木,开铺张之风,后世那些挑剔评论家也许据此蔑视此种画蛇添足般的夸张艺术。

  巴洛克风格以浪漫主义的精神作为形式设计的出发点,以反古典主义的严肃、拘谨、偏重于理性的形式 ,赋予了更为亲切和柔性的效果。巴洛克风格虽然脱胎于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形成,但却有其独特的风格特点,它摒弃了古典主义造型艺术上的刚劲,挺拔,肃穆,古板的遗风。追求宏伟,生动,热性,奔放的艺术效果。巴洛克风格可以说是一种极端男性化的风格,是充满阳刚之气的,是汹涌狂烈和坚实的。多表现于奢华和夸张和不规则的排列形式。大多表现于皇室宫廷的范围内,皇室家具,服饰和皇室餐具器皿和音乐等。概括地讲,巴洛克艺术有如下的一些特点:首先是它有豪华的特色,它既有宗教的特色又有享乐主义的色彩;二是它是一种激情的艺术,它打破理性的宁静和谐,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非常强调艺术家的丰富想象力;三是它极力强调运动,运动与变化可以说是巴洛克艺术的灵魂;四是它很关注作品的空间感和立体感;五是它的综合性,巴洛克艺术强调艺术形式的综合手段,例如在建筑上重视建筑与雕刻、绘画的综合,此外,巴洛克艺术也吸收了文学、戏剧、音乐等领域里的一些因素和想象;六是它有着浓重的宗教色彩,宗教题材在巴洛克艺术中占有主导的地位;七是大多数巴洛克的艺术家有远离生活和时代的倾向,如在一些天顶画中,人的形象变得微不足道,如同是一些花纹。当然,一些积极的巴洛克艺术大师不在此列,如卡拉瓦乔、贝尔尼尼的作品仍然和生活保持有密切的联系。

  巴洛克建筑是17-18世纪在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建筑和装饰风格。其特点是外形自由,追求动态,喜好富丽的装饰和雕刻、强烈的色彩,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椭圆形空间。它的风格自由奔放,造型繁复,富于变化,只是有的建筑装饰堆砌过分。西班牙圣地亚哥大教堂为这一时期建筑的典型实例。音乐的巴洛克时期意指17、18世纪欧洲华丽,精制的音乐。通常认为大致是从1600年至1750年,即从蒙特威尔地开始,到巴赫和亨德尔为止。巴洛克文学是西方文艺复兴后期的一个文学流派,另外和古典主义文学和清教徒文学并成十七世纪三大文学。它在人文主义文学运动衰落后而兴起。它是一种贵族形式主义文学,主张文学为少数有文化修养的人创作。有意在艺术上刻意雕琢,内容上偏向写信仰危机和悲观的思想。这类作品追求形式,内容空虚,语言雕琢浮夸。意大利的马里诺、西班牙的贡哥拉和卡尔德隆、德国的格里美尔斯豪森、英国的玄学派诗人约翰?多恩,法国的伏瓦蒂尔等等,都是巴洛克文学的代表。

  巴洛克风格打破了对古罗马建筑理论家维特鲁威的盲目崇拜,也冲破了文艺复兴晚期古典主义者制定的种种清规戒律,反映了向往自由的世俗思想。另一方面,巴洛克风格的教堂富丽堂皇,而且能造成相当强烈的神秘气氛,也符合天主教会炫耀财富和追求神秘感的要求。因此,巴洛克建筑从罗马发端后,不久即传遍欧洲,以至远达美洲。

  巴洛克画家的典型代表是弗兰德斯的鲁本斯、荷兰的伦勃朗、西班牙的委拉斯盖兹、英国的凡?戴克、意大利的贝尼尼和卡拉瓦乔等。他们的画作人体动势生动大胆,色彩明快,强调光影变化,比文艺复兴时代画家还要更强调人文意识。鲁本斯的宗教画人体姿势动作激烈,色彩鲜明;伦勃朗的画作如同在舞台上,人物面部处于高光部位,与周围的阴影有强烈的对比;委拉斯开兹的《纺织女工》,背景中在窗外射入光线下工作的织女,曾经对后期浪漫主义画派画家产生很大的影响。

起源

  关于baroque一词的起源,有两种说法影响很大。意大利B.克罗齐等人认为源出于Baroco,原本是逻辑学中三段论式的一个专门术语;另一说认为源出于葡萄牙语baroco或西班牙语barrueco,意为各种外形不规则的珍珠,引申为“不合常规”。17世纪末叶以前最初将巴洛克运用于艺术批评,泛指各种不合常规、稀奇古怪,也就是离经叛道的事物。18世纪用作贬义,一般指称违背自然规律和古典艺术标准的情况。一直到19世纪中叶都是用于贬义而非艺术风格的名称。1888年H.韦尔夫林发表《文艺复兴运动与巴洛克》一书,对巴洛克风格作了系统论述,从此确定了巴洛克作为一种艺术风格的概念。20世纪西方学者对巴洛克作了更为深入的研究,赋予它不同的意义,但当作一种艺术风格理解仍是主流。

巴洛克建筑

  巴洛克建筑的特点是运用矫揉的手法(如断檐、波浪形墙面、重叠柱等)以及透视深远的壁画、姿势夸张的雕像,使建筑在透视和光影的作用下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追求豪华的内部装饰和动势与起伏的形态;将建筑、雕塑、绘画融为一体。

  早在文艺复兴时期,米开朗基罗设计的圣彼得大教堂的圆顶,就已显示出巴洛克风格的萌芽。随后他的两位学生G.de维尼奥拉和G.delle波尔塔又完成了被认为是从样式主义转向巴洛克代表作的罗马耶稣教堂。17世纪初,C.马代尔诺建造了罗马圣苏珊娜教堂。该教堂大致仿效耶稣教堂,即在内部突出了主厅和中央圆顶,加强了中央大门的作用,但比例更为高峻雄伟,门面的细部安排层层曲突,愈近中央大门愈明显。建筑的立体塑形复杂多变,动态强烈。此外马代尔诺还担任了对圣彼得大教堂的内部改建和门面建筑设计,使其更符合巴洛克风格。巴洛克建筑的代表人物是G.L.贝尼尼 和F.博罗米尼。前者的代表作是为罗马圣彼得大教堂祭坛设计的圣彼得法座,作者巧妙地将圣徒、天使和圣灵之光与建筑相结合,使其更富有热烈奔放的巴洛克特征。后者的代表作有四泉的圣卡洛教堂、圣伊沃教堂等,在这些建筑中,他运用凹凸多变的曲线和多种几何形体的复杂交错,使建筑从整体布局到细部安排都能独出心裁。另外,彼得罗·达科尔托纳、C.拉伊纳尔迪、小M.伦吉、C.丰塔纳等在他们的影响下,也设计了许多巴洛克建筑。

  在意大利北部,B.隆盖纳设计了威尼斯的圣玛丽亚教堂,G.瓜里尼则设计了都灵的圣洛伦佐教堂和圣辛多内礼拜堂。传播于欧洲各地的巴洛克建筑,又与当地的建筑特点相结合,从而形成各自的风格。

巴洛克绘画

  巴洛克绘画是通过克服16世纪后期样式主义发展而来的。最初以卡拉瓦乔和A.卡拉奇最有影响,但他俩的作品同时又具有现实主义和古典主义的因素。稍后名家又有G.雷尼、圭尔奇诺、B.斯特罗齐、S.罗萨等,而兼工建筑的彼得罗·达科尔托纳更能充分发挥巴洛克艺术的特色,将建筑、雕塑、壁画结为一体,画中人物动感强烈,气势磅礴。佛兰德斯的P.P.鲁本斯被认为是最伟大的巴洛克画家,他的作品富有激情,强烈的运动感和戏剧性,以及热情奔放、绚丽多彩的风格,对当时及后世都有极大的影响。

巴洛克雕刻

  巴洛克雕刻与绘画一样,都强调激情和动感。G.L.贝尼尼是最著名的巴洛克雕刻大师,他以其精湛的技艺,雕凿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光洁细腻的躯体、柔滑的绸缎、轻盈的薄纱、强烈的激情、奔放的姿态,构成了他的雕刻风格。另外,法国的P.皮热、A.柯塞沃克,西班牙的J.蒙塔涅斯、A.卡诺等,亦是颇有影响的巴洛克雕刻家。

巴洛克音乐

  在音乐方面,第一个伟大的巴洛克作曲家是豪特威尔迪(1567~1643)。斯卡拉蒂(1660~1725)和佩戈莱西(1710~1736)是意大利巴洛克歌剧大师。利莱利(1653~1736)和维尔瓦蒂(1678~1741)则是意大利的巴洛克器乐作曲家。法国巴蒂斯特·吕里(1632~1687)和菲利普·拉莫(1683~1764)、英国亨德尔(1685~1759)、德国巴赫(1685~1750)和海因里希·许茨(1585~1672)都是具有巴洛克风格的音乐大师。他们在数次低音方法的运用、二部结构原则的发展、流动而富于对比旋律的普及以及体裁的不断丰富和系统推进等方面作出了贡献。

巴洛克文学

  巴洛克文学最早出现在意大利和西班牙。在意大利把具有巴洛克风格的作家称为马里诺派,以诗人马里诺(1569~1625)为代表,作品表现出浮华怪异的特点。在西班牙有夸饰主义和警句主义两个流派。前者以诗人贡戈拉为代表(又称贡戈拉主义),重形式轻内容,滥用夸张、比喻冷僻字眼和典故;后者追求奇特别致的联想和强烈的对照,常把思想凝炼为简短精致的警句。卡尔德隆(1600~1681)是西班牙巴洛克文字的杰出大师。英国以堂恩为代表的玄学诗派、法国以杜尔菲为代表的沙龙文学、德国马丁·奥毕茨、格里美豪生、格吕菲乌斯等的作品都属于巴洛克文字具有平民倾向和贵族倾向之别。前者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时代生活本身的矛盾;后者更显得内容贫乏、故弄玄虚。从整体上看巴洛克文学缺少人文主义文学的乐观精神和对人的信心,更多怀疑主义和悲观主义情绪,将神秘的隐喻与自然主义描写结合起来,大量运用复杂奇特的比喻、对偶、俏皮、拟声等人为的修饰手段,堆砌形容词,矫揉造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