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黑格尔主义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新黑格尔主义汉语拼音:Xinheige'erzhuyi;英语:Neo-Hegelianism),现代西方唯心主义的哲学流派之一,是19世纪下半叶以来从右的方面复活黑格尔哲学的各种思潮的总称。最早在英、美两国产生并流行。20世纪上半叶,特别是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在德、意等国曾发生巨大影响。在西方其他各国也有其代表。新黑格尔主义在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的表现形式往往有很大差别。英、美两国的新黑格尔主义与一些哲学家在“复兴黑格尔”的旗号下对黑格尔的研究往往密切相关,由于他们把从黑格尔那里继承下来并加以重新解释的绝对观念当作其基本概念,他们的理论又称绝对唯心主义。德、意等国的一些新黑格尔主义者并不专门研究和解释黑格尔哲学,他们往往是以别的唯心主义哲学作为出发点,但在基本思想倾向上仍与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密切相关。

形成和演变

  新黑格尔主义最初在英国形成,影响最大。苏格兰人斯特林在1865年出版的《黑格尔的秘密》一书中一反英国经验派哲学的传统,把黑格尔比之为当代的亚里士多德,掀起了复兴黑格尔的运动。不久,T.H.格林、E.凯尔德、J.凯尔德、D.G.里奇等人加入了这一运动,并终于战胜了对立的经验派。其中格林针对经验派的强调事物的个体性和彼此外在,而强调事物只有处于关系中才能存在,并强调要对世界作整体的解释,即当作精神性的绝对。继格林之后,牛津大学的F.H.布拉德雷和B.鲍桑葵成了英国新黑格尔主义的主要人物。布拉德雷认为,通过思想认识的关系中的事物只能是现象,只有通过直接经验才能达到实在(绝对)。鲍桑葵试图把整体和个体、实在和现象结合起来,强调实在是具体的普遍。20世纪初,英国新黑格尔主义在B.A.W.罗素,G.E.摩尔等人的批判下逐渐走向衰落。

  在美国哲学中,新黑格尔主义颇有影响,但却从未占过支配地位。1867年,W.T.哈里斯等人在圣路易创办了《思辨哲学杂志》,形成了美国最高的黑格尔学派——圣路易学派。19世纪末20世纪初,哈佛大学教授J.罗伊斯把黑格尔的绝对唯心主义与美国的人格主义及实用主义结合起来。他被认为是美国新黑格尔主义的最大代表。活动于20世纪的B.布兰夏德和G.E.缪勒被认为是美国新黑格尔主义的新的一代。

  德国复兴黑格尔的运动始于20世纪初。1905年,生命哲学家W.狄尔泰的《青年黑格尔》一书出版,对它起了推动作用。同一时期,W.文德尔班等一批新康德主义者逐渐地、程度不同地转向了黑格尔主义。20~30年代是德国新黑格尔主义的鼎盛时期,主要代表是R.克罗纳、H.格洛克纳等人。他们也是从生命哲学和新康德主义出发而转向新黑格尔主义的。意大利也是新黑格尔主义流行的重要地区。其主要代表是B.克罗齐和G.金蒂莱。金蒂莱直接把黑格尔主义变成了法西斯主义的思想体系。法国新黑格尔主义始于20世纪20年代末,盛行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主要代表有J.瓦尔、A.科热夫、J.伊波利特等人,他们把黑格尔主义同存在主义融合在一起。

基本特征

  新黑格尔主义的各个派系之间也存在着一些共同点:

  1. 他们是公开的唯心主义者,既反对唯物主义,又反对企图超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外的各种派别。他们一般都接受了黑格尔把精神性的“绝对”当作唯一真实存在的客观唯心主义观点,但又往往把“绝对”同具有创造作用的“自我”、主体融合起来,表现出向主观唯心主义转化的倾向。
  2. 不少新黑格尔主义者企图限制、甚至抛弃黑格尔的理性主义,认为理性不能认识实在,用理性思维所获得的知识没有实在性,不是客观真理,为了达到实在,获得真理,只能依靠非理性的本能和直觉。有的人由此公开倒向怀疑论和信仰主义。
  3. 新黑格尔主义者大都重视辩证法的研究。有的人还论证了黑格尔辩证法的某些方面,如黑格尔关于具体的普遍的思想;对形而上学和机械论的一些缺陷也有所揭露。但总的说来,他们主要是突出了黑格尔辩证法中的唯心主义性质,并使之反理性主义化,把辩证思维当作反理性思维。他们还歪曲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基本内容,特别是否定关于对立统一规律的学说。
  4. 许多新黑格尔主义者往往利用并发挥了黑格尔关于国家和社会理论的消极方面,对社会历史作了主观主义和非理性主义的解释,根本否定社会历史的规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