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心主义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唯心主义英语:Idealism),即唯心论,又译作理念论观念论哲学上的两大基本派别之一;与唯物主义对立的理论体系。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精神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即物质依赖意识而存在,物质是意识的产物的哲学派别。蒙昧时代的人们不了解精神是肉体器官的产物,误认为有寄寓在肉体之中、可以离开肉体独立存在的灵魂,这种精神可以脱离物质,它是唯心主义的萌芽。

  作为一种哲学基本派别的唯心主义可以区分为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两种基本类型。主观唯心主义的特征,是虚构出某种脱离物质、脱离人的肉体的“自我”,并把它当成唯一真实的存在和世界的本原。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万事万物都是“我”的感觉、观念、意志、情感等的产物,没有“我”就没有世界。如在中国,宋代陆九渊说,“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明代王守仁说,“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心外无义,心外无善”。在西方,18世纪英国贝克莱认为,“感性实物”是“观念的集合”或“感觉的组合”,“对象和感觉是同一个东西”,“存在就是被感知”。19世纪30年代以后,唯心主义在西方的主要趋势是抹杀哲学的基本问题,宣称物质与意识何者是第一性是无意义的问题,而以“经验”、“要素”、“事件”、“心理的东西和物理的东西”等“中立”的名词取代物质和意识的科学概念,自称为超越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之上的“新”哲学,如实证主义新康德主义马赫主义实用主义新实在论等。还有些主观唯心主义流派把意志、情感说成是第一性的东西,宣扬非理性主义,如唯意志论存在主义等。

  客观唯心主义的特征,是虚构某种脱离物质、脱离任何个人的“客观”精神,并把它当成万物的创造者。在中国,宋代的朱熹认为理是天地万物的创造主,“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无人无物,都无该载了。有理便有气流行发育万物”。在西方,古希腊柏拉图的“理念”说是最早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他认为“理念”世界是唯一真实的存在,由具体事物构成的“感性世界”则是由“理念”派生出来的不完善的“摹本”或“影子”。近代最大的客观唯心主义代表是黑格尔,他认为绝对精神是宇宙的本原和基础,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现象都是“绝对精神”在自我实现、自我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中的外部表现。现代客观唯心主义的主要流派有新黑格尔主义新托马斯主义人格主义等。

  唯心主义无疑是不科学的哲学派别,但其出现在人类认识史中有其必然的根据,它不但以其所揭示的问题和所引起的争论推动了哲学史、科学史的发展,也以其对精神现象的研究提供了若干积极的因素,对唯心主义应该采取历史的分析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