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未显示4个用户的7个中间版本)
第1行: 第1行:
 
[[文件:86011.jpg|right|thumb|200px|明太祖朱元璋像]]
 
[[文件:86011.jpg|right|thumb|200px|明太祖朱元璋像]]
 +
[[文件:明太祖朱元璋像.jpg|right|thumb|280px|明太祖朱元璋像。来源:《历代帝王圣贤名臣大儒遗像》(Portraits de Chinois celebres),现藏于法国国家图书馆。]]
  
  '''明太祖朱元璋'''([[汉语拼音]]:Ming Taizu Zhu Yuanzhang;[[英语]]:Emperor Taizu of Ming Dynasty;1328~1398),[[中国]][[明朝]]开国皇帝。祖籍沛国相县(今[[江苏]][[沛县]]),其祖、父为生活所迫,屡经迁徙,定居濠州(今[[安徽]][[凤阳]]东北)钟离东乡。朱元璋幼名重八,参加农民起义军后改名元璋,字国瑞。
+
  '''明太祖朱元璋'''(1328年~1398年),[[中国]][[明朝]]开国皇帝。祖籍沛国相县(今[[江苏]][[沛县]]),其祖、父为生活所迫,屡经迁徙,定居濠州(今[[安徽]][[凤阳]]东北)钟离东乡。朱元璋幼名重八,参加农民起义军后改名元璋,字国瑞。
  
  '''反元建明''' 朱元璋少年时曾为地主放牛。17岁时,因父、母、兄皆死于瘟疫而孤,不得已入[[皇觉寺]]为僧。不久以行童游食于淮西一带。深受后来元末农民起义领袖[[彭莹玉]]所进行的秘密反元宣传的影响。[[元顺帝]][[至正]]十一年(1351),震撼全国的[[红巾军]]农民起义爆发。次年朱元璋投奔起义军[[郭子兴]]部。他以智勇过人,得为子兴心腹,并娶其养女马氏为妻。后继郭子兴成为义军首领,在家乡一带逐步扩充队伍,随后克滁州、援六合、下和州,势力渐增。他以儒士[[冯国用]]、[[冯国胜]]、[[李善长]]等人为谋士,并采纳了他们的以金陵(今江苏南京)为根据地以定天下和建立帝业的建议。
+
  '''反元建明''' 朱元璋少年时曾为地主放牛。17岁时,因父、母、兄皆死于瘟疫而孤,不得已入[[皇觉寺]]为僧。不久以行童游食于淮西一带。深受后来元末农民起义领袖[[彭莹玉]]所进行的秘密反元宣传的影响。[[元惠宗]][[至正]]十一年(1351年),震撼全国的[[红巾军]]农民起义爆发。次年朱元璋投奔起义军[[郭子兴]]部。他以智勇过人,得为子兴心腹,并娶其养女马氏为妻。后继郭子兴成为义军首领,在家乡一带逐步扩充队伍,随后克滁州、援六合、下和州,势力渐增。他以儒士[[冯国用]]、[[冯国胜]]、[[李善长]]等人为谋士,并采纳了他们的以金陵(今江苏南京)为根据地以定天下和建立帝业的建议。
  
  至正十五年,农民起义军领袖[[刘福通]]拥立[[韩山童]]之子[[韩林儿]]在亳州称帝,号小明王,国号宋。韩林儿任命朱元璋为左副元帅。不久,朱元璋率军断缆渡江,取采石(今安徽马鞍山西南)、下太平(今安徽当涂),并于次年攻占集庆(今江苏南京),改名应天。小明王升其为江南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此后,朱元璋以应天为根据地,借东邻[[张士诚]]、西邻[[徐寿辉]]、北邻小明王等反元势力,唯南面有元军的有利形势,相继攻取常州、江阴、常熟、徽州(今安徽歙县)、扬州等地;并接受徽州儒士[[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在应天屯田,兴修水利,恢复农业生产,增强经济实力,保证了军事供给和需要,安定了后方。至正十九年,小明王升其为仪同三司、江南等处行中书省左丞相。
+
  至正十五年,农民起义军领袖[[刘福通]]拥立[[韩山童]]之子[[韩林儿]]在亳州称帝,号小明王,国号宋。韩林儿任命朱元璋为左副元帅。不久,朱元璋率军断缆渡江,取采石(今安徽马鞍山西南)、下太平(今安徽当涂),并于翌年攻占集庆(今江苏南京),改名应天。小明王升其为江南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此后,朱元璋以应天为根据地,借东邻[[张士诚]]、西邻[[徐寿辉]]、北邻小明王等反元势力,唯南面有元军的有利形势,相继攻取常州、江阴、常熟、徽州(今安徽歙县)、扬州等地;并接受徽州儒士[[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在应天屯田,兴修水利,恢复农业生产,增强经济实力,保证了军事供给和需要,安定了后方。至正十九年,小明王升其为仪同三司、江南等处行中书省左丞相。
  
  朱元璋消灭东南的孤立元军后,即开始与元末各割据势力展开较量。至正二十年,朱元璋在江东桥败劲敌[[陈友谅]],西入江西。二十三年他亲解小明王安丰之围,迎其往居滁州,得拜为中书右丞相。同年,与陈友谅决战于[[鄱阳湖]],友谅败死。二十四年,自立为吴王,建置百官,大量招纳儒士组成决策集团。二十六年,朱元璋发布声讨张士诚的檄文,次年破平江(今江苏苏州),俘张士诚。二十六年底,他又遣使迎小明王于滁州,中路沉之于江,农民起义军政权宋亡。于是朱元璋改第二年为吴元年(1367)。此后,他在南征浙东[[方国珍]]、福建[[陈友定]]的同时,派出大军北伐中原,发布告北方官民的文告。文告提出“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的纲领,对北方人民反抗民族压迫颇具号召力。
+
  朱元璋消灭东南的孤立元军后,即开始与元末各割据势力展开较量。至正二十年,朱元璋在江东桥败劲敌[[陈友谅]],西入江西。至正二十三年他亲解小明王安丰之围,迎其往居滁州,得拜为中书右丞相。同年,与陈友谅决战于[[鄱阳湖]],友谅败死。至正二十四年,自立为吴王,建置百官,大量招纳儒士组成决策集团。至正二十六年,朱元璋发布声讨张士诚的檄文,次年破平江(今江苏苏州),俘张士诚。至正二十六年底,他又遣使迎小明王于滁州,中路沉之于江,农民起义军政权宋亡。此后,他在南征浙东[[方国珍]]、福建[[陈友定]]的同时,派出大军北伐中原,发布告北方官民的文告。文告提出“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的纲领,对北方人民反抗民族压迫颇具号召力。
  
  在南征北伐的顺利进军中,朱元璋于吴二年正月在应天称帝,国号'''大明''',建元[[洪武]]。七月,[[徐达]]率领的北伐军逼近大都,[[元顺帝]]妥欢帖睦尔携后妃、太子仓皇出逃上都,宣告了元朝的终结。此后,统一战役仍在继续,同年,[[汤和]]率领的南征军灭方国珍、陈友定,福建、两广尽入版图。洪武四年(1371),四川平定。十四年平云南。至二十年,山西、陕西以及东北平定,全国统一。
+
  在南征北伐的顺利进军中,朱元璋于至正二十八年正月初四在应天称帝,国号'''大明''',建元[[洪武]]。同年七月,[[徐达]]率领的北伐军逼近大都,[[元惠宗]]携后妃、太子仓皇出逃上都,宣告了元朝的终结。此后,统一战役仍在继续,同年,[[汤和]]率领的南征军灭方国珍、陈友定,福建、两广尽入版图。洪武四年(1371年),四川平定。洪武十四年(1381年)平云南。洪武二十年(1387年),山西、陕西以及东北平定,全国统一。
  
 
  '''统治措施''' 朱元璋削平群雄、统一南北的同时,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着手稳固新建王朝的统治,制定一系列的政策和制度,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和发展。
 
  '''统治措施''' 朱元璋削平群雄、统一南北的同时,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着手稳固新建王朝的统治,制定一系列的政策和制度,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和发展。
第29行: 第30行:
 
  洪武三十一年(1398)闰五月,明太祖朱元璋卒,年七十一,葬南京[[孝陵]]。
 
  洪武三十一年(1398)闰五月,明太祖朱元璋卒,年七十一,葬南京[[孝陵]]。
  
== 参见条目 ==
+
== 起源世系 ==
  
*[[中国历代君主]] [[中国历史]] [[明朝]]
+
  南宋晚期句容朱家巷人'''[[朱仲八]]''',娶陈氏,生三子:长子[[朱六二]]、次子[[朱十二]]、第三子明德祖[[朱百六]]。
  
 +
  明德祖'''[[朱百六]]''',娶胡氏,生二子:长子[[朱四五]]、次子明懿祖[[朱四九]]。
  
[[Category:中国历史]]
+
  明懿祖'''[[朱四九]]''',娶侯氏,生四子:长子明熙祖[[朱初一]]、次子[[朱初二]]、第三子[[朱初五]]、第四子[[朱初十]]。
[[Category:中国通史]]
+
[[Category:中国古代史]]
+
  
[[Category:历史人物]]
+
  明熙祖'''[[朱初一]]''',娶王氏,生二人:长子明仁祖[[朱五四]],后改朱世珍;次子寿春王[[朱五一]]。
[[Category:中国历史人物]]
+
  
[[Category:君主]]
+
  明仁祖'''[[朱世珍]]''',娶陈氏,生四子:长子南昌王朱兴隆,本名[[朱重五]];次子盱眙王朱兴盛,本名[[朱重六]];第三子临淮王朱兴祖,本名[[朱重七]];第四子明太祖朱元璋,本名[[朱重八]],后改朱兴宗;朱世珍还生有二女:太原长公主和曹国长公主(李文忠之母)。
[[Category:帝王]]
+
  
[[Category:皇帝]]
+
  南昌王'''[[朱兴隆]]'''生二子:长子山阳王[[朱圣保]]、次子大都督[[朱文正]]。
[[Category:明朝皇帝]]
+
  
[[Category:明朝]]
+
  大都督'''[[朱文正]]'''生一子:靖江王[[朱守谦]]。
 +
 
 +
  盱眙王'''[[朱兴盛]]'''生一子:昭信王[[朱旺]]。
 +
 
 +
  寿春王'''[[朱五一]]'''生四子:长子霍丘王[[朱重一]]、次子下蔡王[[朱重二]]、第三子安丰王[[朱重三]]、第四子蒙城王[[朱重四]]。
 +
 
 +
  霍丘王'''[[朱重一]]'''生宝应王[[朱铁哥]]。
 +
 
 +
  安丰王'''[[朱重三]]'''生四子:长子六安王[[朱转]]、次子来安王[[朱记]]、第三子都梁王[[朱臊]]、第四子英山王[[朱润]]。
 +
 
 +
  明太祖朱元璋,有二十六子:高皇后马氏生太子[[朱标]]、秦王[[朱樉]]、晋王[[朱棡]]、明成祖[[朱棣]]、周王[[朱橚]];胡充妃生楚王[[朱桢]];达定妃生齐王[[朱榑]]、潭王[[朱梓]];郭宁妃生鲁王[[朱檀]];郭惠妃生蜀王[[朱椿]]、代王[[朱桂]]、谷王[[朱橞]];胡顺妃生湘王[[朱柏]];韩妃生辽王[[朱植]];余妃生庆王[[朱栴]];杨妃生宁王[[朱权]];周妃生岷王[[朱楩]]、韩王[[朱松]];赵贵妃生沈王[[朱模]];李贤妃生唐王[[朱桱]];刘惠妃生郢王[[朱栋]];葛丽妃生伊王朱木彝(也作[[朱彝]],又名朱鹥);郜氏生肃王[[朱楧]];赵王朱木巳(又名[[朱杞]])、安王[[朱楹]]、皇子[[朱楠]],皆不详其生母。
 +
 
 +
== 参见条目 ==
 +
 
 +
*[[中国君主列表]]
 +
*[[明朝]]
 +
 
 +
[[Category:明朝皇帝]]

2024年1月19日 (五) 05:57的最后版本

明太祖朱元璋像
明太祖朱元璋像。来源:《历代帝王圣贤名臣大儒遗像》(Portraits de Chinois celebres),现藏于法国国家图书馆。

  明太祖朱元璋(1328年~1398年),中国明朝开国皇帝。祖籍沛国相县(今江苏沛县),其祖、父为生活所迫,屡经迁徙,定居濠州(今安徽凤阳东北)钟离东乡。朱元璋幼名重八,参加农民起义军后改名元璋,字国瑞。

  反元建明 朱元璋少年时曾为地主放牛。17岁时,因父、母、兄皆死于瘟疫而孤,不得已入皇觉寺为僧。不久以行童游食于淮西一带。深受后来元末农民起义领袖彭莹玉所进行的秘密反元宣传的影响。元惠宗至正十一年(1351年),震撼全国的红巾军农民起义爆发。次年朱元璋投奔起义军郭子兴部。他以智勇过人,得为子兴心腹,并娶其养女马氏为妻。后继郭子兴成为义军首领,在家乡一带逐步扩充队伍,随后克滁州、援六合、下和州,势力渐增。他以儒士冯国用冯国胜李善长等人为谋士,并采纳了他们的以金陵(今江苏南京)为根据地以定天下和建立帝业的建议。

  至正十五年,农民起义军领袖刘福通拥立韩山童之子韩林儿在亳州称帝,号小明王,国号宋。韩林儿任命朱元璋为左副元帅。不久,朱元璋率军断缆渡江,取采石(今安徽马鞍山西南)、下太平(今安徽当涂),并于翌年攻占集庆(今江苏南京),改名应天。小明王升其为江南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此后,朱元璋以应天为根据地,借东邻张士诚、西邻徐寿辉、北邻小明王等反元势力,唯南面有元军的有利形势,相继攻取常州、江阴、常熟、徽州(今安徽歙县)、扬州等地;并接受徽州儒士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在应天屯田,兴修水利,恢复农业生产,增强经济实力,保证了军事供给和需要,安定了后方。至正十九年,小明王升其为仪同三司、江南等处行中书省左丞相。

  朱元璋消灭东南的孤立元军后,即开始与元末各割据势力展开较量。至正二十年,朱元璋在江东桥败劲敌陈友谅,西入江西。至正二十三年他亲解小明王安丰之围,迎其往居滁州,得拜为中书右丞相。同年,与陈友谅决战于鄱阳湖,友谅败死。至正二十四年,自立为吴王,建置百官,大量招纳儒士组成决策集团。至正二十六年,朱元璋发布声讨张士诚的檄文,次年破平江(今江苏苏州),俘张士诚。至正二十六年底,他又遣使迎小明王于滁州,中路沉之于江,农民起义军政权宋亡。此后,他在南征浙东方国珍、福建陈友定的同时,派出大军北伐中原,发布告北方官民的文告。文告提出“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的纲领,对北方人民反抗民族压迫颇具号召力。

  在南征北伐的顺利进军中,朱元璋于至正二十八年正月初四在应天称帝,国号大明,建元洪武。同年七月,徐达率领的北伐军逼近大都,元惠宗携后妃、太子仓皇出逃上都,宣告了元朝的终结。此后,统一战役仍在继续,同年,汤和率领的南征军灭方国珍、陈友定,福建、两广尽入版图。洪武四年(1371年),四川平定。洪武十四年(1381年)平云南。洪武二十年(1387年),山西、陕西以及东北平定,全国统一。

  统治措施 朱元璋削平群雄、统一南北的同时,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着手稳固新建王朝的统治,制定一系列的政策和制度,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和发展。

  朱元璋在中央废中书省丞相,政归六部,六部尚书直接听命于皇帝,结束了自秦汉以来存在一千多年的丞相制度,加强了皇权。又改监察机构御史台为都察院,与大理寺刑部合称“三法司”。职权是“纠劾百司,辨明冤枉”。在地方废行中书省,设立承宣布政使司,又设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合称都、布、按三司,分掌地方民政财政、刑名、军事,各自直属中央,改变了原行中书省长官独揽地方大权的局面。

  朱元璋又创立了卫所制(见都司、卫、所),于全国要害地方设立卫所,统于各地都指挥使司,都指挥使司隶属于中央的大都督府。为了削弱将领的军权,他在废丞相制的同时,又于洪武十三年废大都督府,设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分别管理京师及各地卫所和都指挥使司。五军都督府和兵部各自掌管军籍和军政,遇有战事,皇帝亲自选官派军,战后官归将印,军回卫所,以防止大将拥兵自重,危及皇权。卫所实行屯田,耕战结合,对明初生产力的恢复起了积极作用。

  经元末战乱,明初土地荒芜、人口锐减、经济凋敝,社会生产亟待恢复。朱元璋实行安养生息的经济政策,采取奖励垦荒,实行民屯、军屯、商屯等屯田制度,兴修水利,在全国推广桑、麻、棉等经济作物的种植等一系列有利于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成功地使明初社会经济较快地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他还下令清丈土地,编制赋役黄册、鱼鳞图册,建立里甲及粮长制,把农民束缚在土地上,使封建国家的赋税和徭役制度得到保障。他的限制和打击旧豪族地主、规定工匠轮班制、放松对手工业者的人身控制等政策,对恢复和发展农业和手工业生产也起了促进作用。

  为充实官僚机构,朱元璋采取荐举、学校、科举三途并用的办法选取官吏。他重视人才的录用,曾多次命中央及各地官吏推举人才。他鉴于元代官吏贪污腐败以致亡国的教训,决意整顿吏治。甚至以法外用刑来惩办贪官污吏,办法之严酷为历史上所罕见。他的厉行整顿虽有一定效果,但因其性格猜忌多疑,也任意滥杀了不少无辜。

  为使朱家王朝长治久安,强化皇权,解决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朱元璋借胡惟庸案蓝玉案大肆诛戮功臣;为保证封建统治秩序的稳定,他制定了《大明律》和《大诰》,还特别设立锦衣卫特务机构。充分显示出强化的封建专制帝王的权威。

  明初,朱元璋还实行分封制,将24个儿子和1个从孙分封到全国各地,以巩固统治。由于北元回归大漠后保有相当强的军事力量,对明朝北部形成极大威胁,故朱元璋分布在北方边防线上的塞王兵力尤为雄厚,洪武后期,这些塞王已掌握边防军事指挥权,防止了军权旁落。但他的第四子朱棣后来却因此夺得他的继承者建文帝的皇位,这是朱元璋所始料不及的。

  朱元璋在位31年(1368~1398),制定的一系列政策和制度影响深远,具有一定的进步作用,并奠定了明朝二百多年的统治基础。但他将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发展到空前程度,以及由此对社会经济产生的阻碍作用,也反映出中国封建社会转入后期的特点。

  洪武三十一年(1398)闰五月,明太祖朱元璋卒,年七十一,葬南京孝陵

起源世系

  南宋晚期句容朱家巷人朱仲八,娶陈氏,生三子:长子朱六二、次子朱十二、第三子明德祖朱百六

  明德祖朱百六,娶胡氏,生二子:长子朱四五、次子明懿祖朱四九

  明懿祖朱四九,娶侯氏,生四子:长子明熙祖朱初一、次子朱初二、第三子朱初五、第四子朱初十

  明熙祖朱初一,娶王氏,生二人:长子明仁祖朱五四,后改朱世珍;次子寿春王朱五一

  明仁祖朱世珍,娶陈氏,生四子:长子南昌王朱兴隆,本名朱重五;次子盱眙王朱兴盛,本名朱重六;第三子临淮王朱兴祖,本名朱重七;第四子明太祖朱元璋,本名朱重八,后改朱兴宗;朱世珍还生有二女:太原长公主和曹国长公主(李文忠之母)。

  南昌王朱兴隆生二子:长子山阳王朱圣保、次子大都督朱文正

  大都督朱文正生一子:靖江王朱守谦

  盱眙王朱兴盛生一子:昭信王朱旺

  寿春王朱五一生四子:长子霍丘王朱重一、次子下蔡王朱重二、第三子安丰王朱重三、第四子蒙城王朱重四

  霍丘王朱重一生宝应王朱铁哥

  安丰王朱重三生四子:长子六安王朱转、次子来安王朱记、第三子都梁王朱臊、第四子英山王朱润

  明太祖朱元璋,有二十六子:高皇后马氏生太子朱标、秦王朱樉、晋王朱棡、明成祖朱棣、周王朱橚;胡充妃生楚王朱桢;达定妃生齐王朱榑、潭王朱梓;郭宁妃生鲁王朱檀;郭惠妃生蜀王朱椿、代王朱桂、谷王朱橞;胡顺妃生湘王朱柏;韩妃生辽王朱植;余妃生庆王朱栴;杨妃生宁王朱权;周妃生岷王朱楩、韩王朱松;赵贵妃生沈王朱模;李贤妃生唐王朱桱;刘惠妃生郢王朱栋;葛丽妃生伊王朱木彝(也作朱彝,又名朱鹥);郜氏生肃王朱楧;赵王朱木巳(又名朱杞)、安王朱楹、皇子朱楠,皆不详其生母。

参见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