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会议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林会议拼音bó lín huì yì),(英语:Congress of Berlin),历史上有过两次柏林会议,包括:1878年柏林会议、柏林西非会议。

1878年柏林会议

  1878年欧洲大国为修改俄国和土耳其签订的《圣斯特凡诺条约》,在柏林召开的国际会议。

会议背景

  1878年的《圣斯特凡诺条约》,引起英、奥的强烈不满。英、奥反对俄国在巴尔干扩大势力,反对在巴尔干半岛建立大斯拉夫国家保加利亚。奥匈帝国外交大臣G.安德拉希提议召开国际会议,重新审议和修改该条约。英国欣然赞同,并以武力胁迫俄国让步。俄国因刚结束战争,内外交困,无力再战,被迫同意参加会议。

会议经过

  1878 年6月13日柏林会议开幕 。参加国有德、俄、英、奥匈、法、意、土耳其,罗马尼亚、塞尔维亚、门的内哥罗、希腊、 伊朗被邀参加会议,但没有表决权。德国为东道国,O.von俾斯麦任会议主席。会上争论最多的是对保加利亚的处置问题及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归属问题以及俄国在南高加索获得领土问题。俄国因被战争削弱,会上又陷于孤立,被迫作出重大让步。7月13日与会各国签订了全文共 4条的《柏林条约》,以代替《圣斯特凡诺条约》。

合约内容

  主要是:

  ①保加利亚划为3部分 :马其顿地区仍属土耳其管辖;巴尔干山脉以南建立一个土耳其的自治省,称为东鲁美利亚,该省总督应为基督教徒;保加利亚公国的领土只限于巴尔干山脉以北地区,有权选举自己的王公,但需经土耳其苏丹认可和列强同意。

  ②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仍属土耳其,但奥匈帝国有驻军权和行政管理权。

  ③承认塞尔维亚、门的内哥罗、罗马尼亚独立,但须分担土耳其的债务;罗马尼亚的比萨拉比亚南部割让给俄国,以收回北多布鲁查作为“补偿”。

  ④俄国兼并巴统、阿达罕、卡尔斯;巴统宣布为自由港,作为商业港口。 影响   柏林会议的结果,使巴尔干问题更为复杂化,为欧洲各大国日后的新冲突埋下了祸根。

柏林西非会议

  帝国主义列强在柏林召开的瓜分非洲的会议。

会议经过

  1884年11月15日召开,1885年 2月26日结束。英国法国德国比利时葡萄牙意大利、奥匈帝国、丹麦荷兰俄国西班牙瑞典挪威土耳其美国等15个国家的代表参加了会议,召集者为德国首相O.von俾斯麦。会议集中讨论和制定列强瓜分非洲的一般原则。

  在柏林会议上,英、法、德、比等国在刚果问题上,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比利时国王利奥波德二世利用列强间的矛盾,施展外交手腕,在会下同各国代表进行紧张的交易,使它们分别同他控制下的“国际非洲协会”签订协定,承认其对刚果盆地的主权,以“刚果自由国”的名义,正式成为比王的私人领地。另一方面,会议也规定了在刚果盆地实行自由贸易,刚果河自由通航等条款。

会议内容

  柏林会议制定了列强分割非洲领土共同遵守的原则,签订了包括38条内容的《总决议书》,规定《总决议书》签字国占领非洲沿岸土地或建立“保护国”时,必须分别通知“本决议书上的签字各国 ,以便它们必要时提出自己的要求”,同时必须“保证建立足以保护现有各种权利的统治权力,并在必要时,保证遵守规定条件的贸易自由与过境自由”,才能被看作“有效占领”,才会被其他国家确认。

影响

  柏林会议后,列强掀起瓜分非洲领土的狂潮。到1912年为止,列强已占领非洲96%的土地。非洲被各帝国主义国家基本上瓜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