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山市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2020年3月3日 (二) 05:43华南组01讨论 | 贡献的版本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中华人民共和国 > 安徽省 > 安庆市 > 潜山市

  潜山市汉语拼音:Qián Shān Shì;英文:Qianshan City),中国安徽省辖县级市,由安庆市代管。位于安徽省西南部,大别山东麓,行政区域面积1686.03平方千米。总人口58.5万人(2018年)。辖11个镇、5个乡。潜山别名“舒州”,素有“皖国古都、二乔故里、安徽之源、京剧之祖、黄梅之乡”的美誉,是古皖国封地,山称皖山,水称皖水,城称皖城,安徽简称“皖”即源于此,自东汉南宋先后为州、郡、府治所近800年。

  潜山地处皖西山地东南边缘。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有山区、丘陵、岗地、平原等。北部大沙河经桐城注入菜子湖,中部潜水向南流入皖河,属长江水系。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6.3℃,年降水量1336毫米。矿藏有金红石、黄金、锆石、铁矿、铜、钼、大理石、蛭石、石棉、滑石、水晶石、石英、石灰岩、瓷土等。合九铁路、沪渝高速、105国道、318国道、209省道通过县境。名胜古迹有天柱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地质公园,薛家岗古文化遗址、山谷流泉摩崖石刻、柱头尖、晋建太平塔、唐建觉寂寺、宋刘源题字石刻等。

潜山是安徽省历史文化名城,为京剧发源地、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故事的发生地,是三国佳丽大乔小乔(二乔)的生长地。王安石苏东坡曾在此任职为官。拥有孔雀东南飞传说桑皮纸制作技艺痘姆陶艺手工制作技艺潜山弹腔等国家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截至2018年底,全市有天柱山等5A级景区一家、4A级景区四家、3A级景区十家。

  • 邮编:246300 代码:340824 区号:0556

行政区划

  全市辖11个镇、5个乡:梅城镇、王河镇、源潭镇、余井镇、黄泥镇、槎水镇、官庄镇、水吼镇、黄柏镇、黄铺镇、天柱山镇、油坝乡、痘姆乡、塔畈乡、五庙乡、龙潭乡。县政府驻梅城镇潜阳路。

历史

名称由来

潜山市名以潜山为名,诸书记载也较统一。如《明一统志》说是“至治间析置潜山,以山为名。”康熙《安庆府志》也说:“以山为名,有事潜岳。”《潜山县志》说法也类似:“县以山名,山以潜名”,以潜山“幽岩邃谷,穷之益深,潜之取义也。”据志书介绍潜山的创建情况是:“宋立四寨(按,抗元栅寨),元至元中立野人原寨。至治间,始以故怀宁之清朝、玉照二乡地析置潜山县。”后迁治故皖城(今潜山市城梅城镇)。这个作为县名的潜山,《明史·地理志》交待位县城西北,“亦曰天柱山,亦曰皖公山。”潜山的“潜”字,古书通“”字,按《尔雅·释言》解为:“深也。”县志解释即本此义。诸书说法中以清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解释最为准确。他指出,潜山位于“县西北二十里,绵亘深远,与六安州霍山县接界,即霍山矣。《旧志》:潜山与皖公、天柱三峰鼎峙,层峦迭嶂,为长淮扞蔽。说者皆以潜、皖、天柱为三山。其实非也。盖以形言之,则曰潜山,谓远近山势皆潜伏也。以地言之,则曰皖山,谓皖伯所封之国也。或谓之皖公山,亦曰皖伯台。以峰言之,则曰天柱。其峰突出众山之上,峭拔如柱也。名虽有三,实一山耳。”

  元至治三年(1323年)析怀宁县地置潜山县。因潜山在县西北,故名。治海城。1949年属安庆专区,1988年为安庆市辖县。

建置沿革

先秦时期,潜山是安徽省早期人类活动的重点地区之一。

秦朝,秦王政二十四年(223年),秦灭楚国,为九江郡(均治寿春,今寿县城关镇)。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统一全国,调整区划,属衡山郡(治邾,今湖北黄冈县境内)。

西汉元狩元年(122年),衡山国除为郡,归汉。二年,撤销江南庐江郡,以原衡山郡东部和九江郡西南地区重组庐江郡(治舒,今庐江县城池乡城池埂),今潜山市为皖县(治故皖城,今潜山市城梅城镇,当时皖县范围很大,含今潜山、怀宁、太湖、望江、宿松5个县及岳西县东部部分地区)一部分,属之。元封五年(前106年)四月,庐江郡属扬州刺史部。

东汉,仍旧制,属扬州庐江郡皖侯国。

三国蜀汉章武二年(222年)十月,吴国建立,仍属吴国扬州(治建业,今南京市)庐江郡(治皖县)皖县地。

西晋,咸宁四年(278年),地入晋。六年(280年)三月,晋灭吴,合二扬州、二庐江郡为一,今潜山仍属扬州(治建业)庐江郡(改治舒,今舒城县城关镇)皖县(治故皖城,今潜山市梅城镇)地。

东晋,初,仍旧制。后撤销皖县,并入舒县。

南朝,宋元熙二年(420年)六月,刘宋代晋,初仍旧制。永初三年(422年)二月丁丑,晋熙郡(仍治怀宁,即故皖城)改属南豫州(治历阳,今和县城历阳镇)。泰始二年(466年)九月,改属豫州(治睢阳,侨置于今寿县城关镇)。九月壬辰,改属西豫州(由豫州改,仍治睢阳),三年五月辛酉,复属豫州(东、西豫州并,仍治睢阳),仍为晋熙郡怀宁县地。齐升明三年(479年)四月,齐代宋,晋熙郡属西豫州(由豫州改,仍治睢阳,齐末常称豫州)。齐末,豫州改治怀宁(故皖城),怀宁县仍属豫州晋熙郡。梁中兴二年(502年)四月,梁代齐,仍之。豫州又名西豫州、荆河州,仍治怀宁(故皖城),后迁治。太清二年(548年)十月丙戌,置晋州,又称西晋州(治怀宁,故皖城),仍为晋州晋熙郡怀宁县地。不久,降东魏,后复。梁大宝二年(551年),复名晋州,仍之。

北朝北齐绍泰元年(555年)三月,晋州入北齐,改晋州为江州(仍治怀宁,即故皖城),属江州晋熙郡怀宁县地。陈太建五年(573年)五月伐北齐,克晋熙城,复名晋州(仍治怀宁),仍属晋州晋熙郡怀宁县西北地区。北周建十一年十二月乙丑,地入北周,仍为晋州晋熙郡(均治怀宁,今潜山市梅城镇)怀宁县西北地区。

隋朝北周大定元年(581年)二月,隋代北周,仍之。开皇三年(583年),废郡留县,改晋州为熙州(仍治怀宁,故皖城),怀宁县改属熙州。大业三年(607年)四月,改熙州为同安郡(仍治怀宁),仍之,属扬州刺史部(监察区)。义宁二年(618年),殷恭邃部义兵占领怀宁。

唐朝武德四年(621年),改同安郡为舒州(仍治怀宁)。

五代十国,吴国中和四年(884年)、景福二年(893年),杨行密先后收复舒州。唐天祐四年(907年)四月唐亡,地属吴王杨行密控制区,怀宁县仍属舒州。武义二年(920年),舒州改属德胜军,又称庐州节度使(治合肥),怀宁县仍属舒州。南唐吴天祚三年(937年)十月,地入南唐,仍吴旧制。后升舒州为永泰军节度(仍治怀宁),仍之。保大十四年(956年)三月入后周。七月,复属南唐,怀宁县仍属舒州。后周显德五年(958年)三月入后周,复名舒州(仍治怀宁),怀宁县仍属舒州,兼州治。

北宋建隆元年(960年),怀宁县属舒州,舒州属淮南道。至道三年(997年),舒州改属淮南路(治扬州)。熙宁五年(1072年),舒州改属淮南西路(治寿州,今寿县城关镇)。政和五年(1115年),舒州赐额德庆军(仍治怀宁),仍属淮西路。

元朝德祐元年(1275年)正月入元。元初,怀宁县属江淮行省淮西道安庆安抚司。

明朝,吴二年(1368年)正月,朱元璋建明,改元洪武,新置潜山县属江南行省(仍治今南京市)安庆府。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安庆府直隶中书省。十三年正月,直属六部。永乐元年(1403年),直隶南京,后改称南直隶,余仍之。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1644年)明亡,为福王(后为南明弘光帝)控制区,潜山县仍属南直隶安庆府。南明弘光元年(1645年)初,地入清,仍属南直隶安庆府。六月,蕲州朱常自称明樊山王(亦称荆王),据潜山县境。三年亡。此处为反清据点,还有朱统錡等反清武装。

清朝顺治二年闰六月乙巳(1645年8月19日),安庆府改属江南省(治江宁,今南京市)。康熙元年十二月甲子(1663年2月2日),安庆府改属江南省安池太道(治池州府,今贵池市区)。咸丰三年一月十七日(1853年2月24日),太平军占领安庆城。9月25日,太平天国在安庆城设安徽省,改安庆府为安庆郡。改潜珊县为潜山县,属安徽省安庆郡。四年正月,占领潜山。夏,在全县建基层政权(6个军,18个师,73个旅,1个监军)。十年正月入清。

1912年1月,废道、府,潜山县直属安徽省。1914年6月,潜山县属安徽省安庆道(治怀宁,今安庆市区)。1927年3月,北伐军江左第七军占领潜山县城,29日离潜。8月,潜山县属安徽省。1928年8月,安徽省正式废道,潜山县直属安徽省。1931年4月,潜山县属安徽省第一区(首县为怀宁县)。10月10日,潜山县属安徽省第一专区(驻太湖县)。1938年11月,潜山县改属安徽省皖北行署第一专区。1940年2月,撤销皖北行署,潜山县属安徽省第一专区(抗战胜利后改驻安庆城)。1942年12月,日本侵略军占领县城,27日退出潜山,潜山县政府从水吼岭迁驻野人寨。1945年,从野人寨迁回梅镇。

1949年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潜山县。1949年10月1日建国,潜山县仍属皖北人民行政公署安庆专区。1950年9月14日,潜山县政府改称潜山县人民政府。

1952年8月7日,中央人民政府正式批准成立安徽省,潜山县改属安徽省安庆专区。1956年5月3日,潜山县人民政府改称潜山县人民委员会。1968年8月10日,成立潜山县革命委员会。1981年4月6日,潜山县革命委员会改称潜山县人民政府。

1988年8月17日,潜山县改属安徽省安庆市。

2018年7月14日,经国务院批准,同意撤销潜山县,设立县级潜山市,以原潜山县的行政区域为潜山市行政区域。潜山市由安徽省直辖,安庆市代管。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png 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划
直辖市 北京市 | 天津市 | 上海市 | 重庆市
河北省 | 山西省 | 辽宁省 | 吉林省 | 黑龙江省 | 江苏省 | 浙江省 | 安徽省 | 福建省 | 江西省 | 山东省 | 
河南省 | 湖北省 | 湖南省 | 广东省 | 海南省 | 四川省 | 贵州省 | 云南省 | 陕西省 | 甘肃省 | 青海省 | 台湾省
自治区 内蒙古自治区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西藏自治区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特别行政区 香港特别行政区 | 澳门特别行政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