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江区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中华人民共和国 > 贵州省 > 铜仁市 > 碧江区
贵州省铜仁市碧江区:十里锦江
贵州省铜仁市碧江区:铜仁中南门古建筑
贵州省铜仁市碧江区:三江公园

  碧江区汉语拼音:Bì Jiāng Qū;英语:Bijiang District),中国贵州省铜仁市辖区,原贵州省县级铜仁市,2011年撤市设区,更名铜仁市碧江区。位于贵州省的东北部,铜仁市的东部。地处贵州高原向湘西山地丘陵过渡的斜坡地带,即武陵山脉主峰梵净山和湘西台地主峰雪峰山之间。其地理坐标为东经108°56′13″~109°28′20″,北纬27°32′18″~27°52′40″。全区国土面积为1012平方公里,其中城区建成面积30平方公里。总人口30万人(2012年)。区内聚居着汉、苗、土家、侗、仡佬等26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73%。全区辖4个街道、4个镇、5个民族乡。区政府驻铜仁市谢桥办事处,是全市的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中心。

  碧江区地处黔东丘陵北部。河流属长江水系,主要有锦江。年均温16℃,年降水量1303毫米。矿藏有钾、锰、汞、磷、铅、锌、钒、石英砂、重晶石、硅、玉石、白云石、石灰石等。305省道、201省道过境,锦江可通行木船。旅游景点有九龙洞风景区东山风景区。纪念地有周逸群故居。文物古迹有东山、朝阳洞、摩崖石刻、水晶阁、铜崖等。

  • 邮编:554300 代码:520602 区号:0856

行政区划

  全区辖4个街道、4个镇、5个民族乡。区政府驻市中街道环西路93号。

  • 街道:市中街道、环北街道、河西街道、灯塔街道
  • :川硐镇、坝黄镇、云场坪镇、漾头镇
  • 民族乡:桐木坪侗族乡、滑石侗族苗族土家族乡、和平土家族侗族乡、瓦屋侗族乡、六龙山侗族土家族乡

历史

  铜仁远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这里生息繁衍。铜仁时为荆州西部、梁州南面的边地,春秋时属属黔中郡,属武陵郡,置静人县,初属辰州。唐武则天垂拱二年(686) 置万安县,天宝元年(742)改万安为常丰县,隶属卢阳郡(锦州)。 五代十国时原唐设的州、县自然消失。宋朝只在边区设置了一些称为“砦”的军事行政单位,当时铜仁属锦州砦。元代设置铜人大小江等处蛮夷军民长官司。明朝洪武五年(1372),改铜仁大小江等处蛮夷军民长官司为铜仁长官司。此后,或设府、或置县、或建市,一直沿用“铜仁”之名。明朝永乐十一年(1413)设置铜仁府,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废除铜仁长官司,设置铜仁县。光绪九年(1883)移铜仁县治于大江口(今江口县)。[[元年(1912),将铜仁县并入铜仁府。次年,改铜仁府为铜仁县。

  铜仁城南大小江合流处,有铜崖挺然耸立,相传渔人于河中得铜佛三尊,故名“铜人”。“人”与“仁”谐音。

  1949年11月解放,成立县人民政府,属铜仁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87年8月21日撤县改市。

  1996年,铜仁市辖4个街道、5个镇、7个民族乡:市中街道、环北街道、河西街道、谢桥街道、茶店镇、川硐镇、坝黄镇、漾头镇、云场坪镇、桐木坪侗族乡、鱼塘侗族苗族乡、大坪侗族土家族苗族乡、和平土家族侗族乡、滑石侗族苗族土家族乡、瓦屋侗族乡、六龙山侗族土家族乡。市政府驻环西路。

  2005年10月13日,经省政府批准,铜仁市调整环北街道、谢桥街道和漾头镇、滑石侗族苗族土家族乡部分行政区划,设立灯塔街道。灯塔街道辖原属漾头镇管辖的马岩村、共同村,原属滑石侗族苗族土家族乡管辖的滑塘村,原属谢桥街道管辖的寨桂村、柑子冲村,原属环北街道管辖的灯塔村、农田村和纸厂居委会。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铜仁市常住总人口361670人,其中:市中街道28596人,环北街道67906人,河西街道94778人,谢桥街道14541人,灯塔街道13296人,川硐镇14219人,坝黄镇24719人,云场坪镇2942人,漾头镇4904人,茶店镇15104人,桐木坪乡6464人,滑石乡12769人,和平乡13862人,瓦屋乡7721人,六龙山乡2916人,大坪乡16811人,鱼塘乡20122人。2010年末,碧江区常住人口36.23万人。

  2011年1月5日,《贵州省政府关于同意将铜仁市谢桥街道行政区域划归万山特区管辖的批复》同意将铜仁市谢桥街道的谢桥、唐家寨、楚溪、龙门坳、石竹、瓦屋坪6个村和谢桥社区居委会划归万山特区管辖;谢桥街道大坳村划归铜仁市环北街道管辖。2011年2月28日起,谢桥划转区的管辖权由铜仁市正式移交万山特区。

  2011年10月22日,《国务院关于同意贵州省撤销铜仁地区设立地级铜仁市的批复》(国函[2011]131号):撤销县级铜仁市,设立铜仁市碧江区。以原县级铜仁市(不含茶店镇、鱼塘乡、大坪乡)的行政区域为碧江区的行政区域。区人民政府驻市中街道环西路93号。

  2011年11月5日,根据《贵州省政府关于同意将铜仁市谢桥街道行政区域划归万山特区管辖的批复》文件精神,将铜仁市谢桥街道的谢桥、唐家寨、楚溪、龙门坳、石竹、瓦屋坪6个村和谢桥社区居委会划归万山特区管辖;谢桥街道大坳村划归铜仁市环北街道管辖。2011年11月,《国务院关于同意贵州省撤销铜仁地区设立地级铜仁市的批复》》(国函[2011]131号):同意撤销铜仁县级铜仁市,设立铜仁市碧江区。以原县级铜仁市(不含茶店镇、鱼塘乡、大坪乡)的行政区域为碧江区的行政区域,辖4个街道办事处、4个镇、5个民族乡:市中街道、环北街道、河西街道、灯塔街道、川硐镇、坝黄镇、云场坪镇、漾头镇、桐木坪侗族乡、滑石侗族苗族土家族乡、和平土家族侗族乡、瓦屋侗族乡、六龙山侗族土家族乡。是年,全区辖4个办事处、9个镇乡,69个村、20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32.5万人。

旅游

贵州省铜仁市碧江区:九龙洞景区——碧玉林峰

  九龙洞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目前包括九龙洞景区、锦江景区和六龙山景区。

  九龙洞景区:是贵州省首批确定的十大风景名胜之一,同时也是铜仁市众多溶洞中最先开发的一个,1981年被列为县级名胜保护区,1987年被列为贵州省首批十大风景名胜区,并被收录入《中国名胜大辞典》,2004年1月13日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景区由观音山、莲花寺、九龙洞景点组成。位于铜仁城东17公里处,背靠巍峨苍茫的六龙山,前临碧波滔滔的锦江河,在骂龙溪之右,在观音山之腰,其山峭壁嶙峋、雄奇险峻、漫山翠竹,绿意盎然。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形成了宏伟壮观的溶洞奇观,身临其境,探神奇龙洞,登观音险峰,膜拜莲池观音,惊叹大自然奥妙是游九龙洞景区的乐趣所在。 九龙洞是一处大型的天然喀斯特溶洞,广大恢宏,宽70多米,最宽处达210米左右,高30--110米不等。现已探明部分,洞长2284米,总面积约8万平方米。洞内有7个大厅,已向游人开放4个大厅和一个天厅。单是石柱、石笋就有数百根之多,30米以上的石柱有8根,20米以上的有6根,10米以上的有18根,还有一根高达44.71米,直径约为16.4米的天下第一柱。另外,还有一条地下暗河。各厅洞中有洞,洞内厅厅相连,石笋、石柱、石花、石幔等漫布各厅各洞,各具特色,千姿百态,景象万千。

  锦江景区:俗话说:“美不美,乡中水;亲不亲,故乡人。”真是一句至理名言。铜仁之美,就在于锦江。锦江由大、小两江汇成,都发源于梵净山东麓,即辰水之源,襟带三城而后向东南汇入沅江。一江上下,风物荟萃,从古至今,沿江景观共计12处,曾经美冠贵州、扬名荆楚。现在这块风水宝地得到了进一步开发,已列为省级风景名胜保护区的计有三处,列为市级风景名胜保护区的计有14处,真可谓如古诗所云:“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六龙山景区:地处铜仁市东南部,距铜仁市区仅18公里。山顶海拔1173千米,山体由纵横深切的大峡谷和气势磅礴的高山峻岭组成,耸立于湘西与铜仁接壤地带,方圆120余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86%以上,其中原始竹海就达十万余亩。六龙山常年云雾缭绕,野猪、刺猬、野山羊、红腹锦鸡、野鸡、竹鸡、竹鼠以及各种蛇类等上百种野生动物在其间繁衍生息。六龙山四大峡谷,绝壁万丈,密林中深掩着许多瀑布、溶洞,令人神往,是探险者的乐园;同时也是旅游者冬观雪景,夏避酷暑,春览樱花,秋赏红叶的好去处。 六龙山年均气温14摄氏度,年均降雨量1317毫升,其森林密布的巨大山体,像一个天然氧吧,向铜仁城区着输送优质空气,调节着铜仁的气候,不愧为铜仁市美丽的后花园。

  铜仁市天生桥大峡谷 喀斯特地貌造就了贵州众多的天生桥,但在贵州众多的天生桥中,铜仁的天生桥算是其中首屈一指的最具代表性的佼佼者,是喀斯特地貎最为完美的奇景荟萃。这里位于城北12千米处的川硐镇西边,高约110米、宽约150米、长约70米,险峻雄伟,蔚为壮观,犹如一根大梁横亘两岸,因此古代又将天生桥河称为大梁河。巨大的桥洞呈倒V字形,高50余米、宽30余米。据说以前天生桥上有许多天然小洞,日月天光直透而下,在桥洞里向上仰望,透下的亮光闪闪烁烁,犹如九天繁星,因而又名“天星桥”。

  天生桥下的天生桥河发源于湘西腊尔山西麓的科绒,此为“东源说”。还有“西源说”为松桃牛郎的笔架山,是邻县松桃的第二大河,松桃称它为“河界营河”。另外它在松桃境内的流程中,还随着所流经的村寨不断地被当地人根据当地的地名地形变换着名称,比较有名的有“官舟河”、“银岩河”、“两叉河”、“马槽河”等。河界营河流入铜仁川硐境内后,铜仁在古代称它为“川洞江”。另外古人还以天生桥为界,桥的上游称后洞河,也叫大梁河,桥的下游称小江河。现在将铜仁境内这19.6公里的流程统称天生桥河。

  铜仁中南门古建筑 位于铜仁市中山路两侧及大江北路东侧,始建于明初,清代续修,现存建筑大部分为清代遗构。中南门古建筑占地面积11 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7555 平方米,分东、西两个部分。东部为庙宇、城墙、码头、民居。庙宇依山而建,民居以江为屏,多为前店后宅,周以高墙围护,内辟若干天井。多为四合院,亦有三合院,虽然中轴对称,但大门随地势多朝巷口而不向大街。铜仁中南门建筑群是少数民族文化与中原传统文化水乳交融的结果,是武陵山区历史发展的实物见证。

贵州省铜仁市碧江区:铜仁民族风情园

  铜仁民族风情园 地处铜仁市北郊锦江河畔。2009年3月,投资3000万元,占地24193平方米,其中仅看台就达16606平方米,可容纳观众24000多人,舞台上能让3000名演员同时演出。

  三江公园 位于铜仁市大江、小江和锦江交汇处而得名,是市区中心休闲、观光、游览的临江公园。公园横跨三江,长4公里,平均宽500米,占地面积11公顷。公园以交汇处的铜岩景观为中心,分A、B、C、D四个区域,由三江岸边川主宫、江宗门、五显庙、中南门(东山)四个景区组成。

  十里锦江 发源于梵净山的锦江流经江口,锦江河床宽150-180米,深10-30米,开通航游里程58公里,其中50吨以上航程31公里,10吨左右航程18公里由西向东横贯铜仁市全境,其上游的大小两江汇集于铜仁城中,并将城区一分为三,呈“S”状环城逶迤东去洞庭,汇入长江。沿江两岸奇峰林立,峭壁嵌绿,碧波粼粼,山色青青。还有丰富的自然景观、独特的人文景观、珍贵的文物古迹、雕梁的亭台楼阁等,宛如一颗颗珠宝镶嵌在锦江两旁,构成了一幅“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十里锦江画廊。

  东山寺 位于铜仁市中心三面绝壁临江小山之上。明正德十一年始建,为明清铜仁城区十之景之首。相继建有川上亭,雷神殿,大雄宝殿、藏书楼等.山上木石参天,亭阁隐露。临汀碧波荡漾,渔舟唱晚。春夏秋冬,游客如云。

贵州省铜仁市碧江区:周逸群故居

  周逸群故居 座北朝南,呈四合大院,总占地面积1162平方米。清道光年间,周逸群祖父始建后楼两幢。左楼上下各三间,周逸群在此楼出生和结婚。右楼结构与左楼基本相同。1918年,周逸群亲建正屋一幢三间,占地面积109平方米,现为周逸群生平事迹陈列室。正屋前有石板铺墁院坝,两旁辟有花圃。整个故居古朴典雅,错落有致。故居在国民党时期曾作“逆产”充公,后经其亲属力争,方完整保留至今。周逸群烈士故居1984年于国庆修复陈列对外开放,徐向前、廖汉生分别为故居大门和陈列室题写了匾额,肖克将军的题词:"发扬周逸群烈士奋斗精神,开创梵净山老区崭新面貌”陈列于故居大门过道。1997年10月,烈士故居被命名为省政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贵州省铜仁市碧江区:南长城

  南长城 明清南长城的遗址——新营垴,是在目前南长城中保存得最为完好的一个屯堡。自明朝永乐十一年(三月初二、1413年3月3日),明朝廷率先在铜仁等地废除思州、思南两宣慰司,设立贵州省,开创了中国大规模“改土归流”(即改土司统治为朝廷派流官治理)的先河后,朝廷同湘、黔、川三省边境少数民族的矛盾便日益尖锐,明宣德、正统、成化、弘治、正德、嘉靖、万历年间,三省边境少数民族的反抗斗争从未间断。少数民族起义军攻城陷府、掳官夺印,搞得统治者焦头烂额。为了加强对这一带的统治,统治者不断地强化这里的军事设施,增强驻军。如在明代,贵州省的大部分军队都是驻扎在铜仁、松桃一带,驻贵州省的总兵官(相当于今天的省军区司令员)也长期驻在铜仁,与铜仁紧邻的麻阳参将孙贤,还率先在湘黔边境修筑了边墙。这“边墙”,就是长城。“边墙”的本意就是边关连贯的城墙,是明清两代对长城的普遍称谓。

  明王朝灭亡后,湘黔边境上的多年战争,使明代南长城“倾颓已久,不过仅有陈迹”。清政权稳定后,虽有人奏请修复边墙,但由于财力人力等原因,重修边墙的建议未能得到全面实施。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铜仁副将贺国贤为了加强这一地区的防御,“筑边墙于振武营(今松桃县妙隘乡新屯村振武营),开道路于石榴坡”,率先开始了清代南长城的修筑。在镇压了石柳邓等领导的乾嘉苗民起义后,凤凰厅首任同知傅鼐借用贵州铜仁府在清初的经验,在境内修复明代的边墙,并于嘉庆四年,开始在境内推行“屯田养勇、寓军于农”的集军事、政治、经济三结合为一体的屯田制度。到嘉庆五年(1800年),傅鼐修复境内边墙达110里。傅鼐“屯田养勇、设卡防苗”的政策,得到了清朝廷的赏识,于嘉庆十一年(1806年)提升为辰沅永绥兵备道道员。职位的升迁和管辖区域的扩大,使傅鼐的“靖绥苗疆”的政策得到了更广泛的推行,清代南长城的修筑这才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png 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划
直辖市 北京市 | 天津市 | 上海市 | 重庆市
河北省 | 山西省 | 辽宁省 | 吉林省 | 黑龙江省 | 江苏省 | 浙江省 | 安徽省 | 福建省 | 江西省 | 山东省 | 
河南省 | 湖北省 | 湖南省 | 广东省 | 海南省 | 四川省 | 贵州省 | 云南省 | 陕西省 | 甘肃省 | 青海省 | 台湾省
自治区 内蒙古自治区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西藏自治区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特别行政区 香港特别行政区 | 澳门特别行政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