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重定向自红三军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汉语拼音:Zhongguo Gongnong Hongjun Disan Jun),简称红三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早期革命武装力量。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军队第一次正式称为“红军”,始于1928年5月25日,当日,中共中央颁发的《军事工作大纲》规定:“割据区域所建立之军队,可正式定名为红军,取消以前工农革命军的名义。”大纲颁发之后,全国各地的工农革命军及其他工农武装陆续改称为红军。1930年后,又逐渐改称为中国工农红军

  中国工农红军的最初源头和骨干力量,是1927年8月至1929年12月间,中国共产党相继在中国中部、南部、东部、北部和西北部广大地区领导的近百次不同规模的武装起义和暴动中保留下来的武装,其中著名的有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领导的南昌起义毛泽东等领导的湘赣边秋收起义张太雷叶挺恽代英聂荣臻等领导的广州起义彭德怀等领导的平江起义邓小平等领导的百色起义,等等。

  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工农红军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相继建立了中央革命根据地和湘鄂西、鄂豫皖、海陆丰、琼崖、闽浙赣、湘鄂赣、湘赣、左右江、川陕、陕甘、湘鄂川黔、赣东北、苏北等革命根据地。中国工农红军也不断发展壮大,组成了第一方面军第二方面军第四方面军和西北红军等红军部队,先后出现了35个军的番号。

红三军概况

  军史上同期有3支红三军:

  第一支是赣西南红三军。1930年7月,根据中央指示精神,将赣西南的红六军改称红三军,编入红一军团,黄公略任军长,陈毅任政治委员,周子昆任参谋长。下辖第一、二、三纵队。11月,扩编为第七、八、九师:第七师师长陈伯钧,政治委员李涛;第八师师长刘畴西,政治委员王如痴;第九师师长徐彦刚,政治委员朱良才。全军共5000余人。1932年8月,第八师撤销。12月,军部撤销。1933年6月,第七、第九师同红二十二军合编为红一军团第一师。

  第二支是湘鄂西红三军。1931年3月,红二军团根据中央指示精神改编而成红三军。军长贺龙,政治委员邓中夏,参谋长陈德清,政治部主任柳直荀。全军下辖第七、第八、第九师,教导第一、第二师及警卫第一、第二、第三团,湘鄂西警卫团,汉川独立团,荆当独立团,军直教导团等共5个师6个团,计人枪5200左右。第七师师长孙德清,政治委员朱勉之;第八师师长王一鸣,政治委员王鹤;第九师师长段德昌,政治委员陈培萌;教导第一师师长王炳南,政治委员陈协平;教导第二师师长黄大鹏,政治委员涂美中。1934年10月,红三军在贵州印江县复称红二军团。

  第三支是红一方面军的第三军。1935年7月21日,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为了加强统一指挥,决定对红军部队进行整编。红一方面军的第三军团奉命改称红军第三军。军长彭德怀,政治委员杨尚昆,参谋长萧劲光。8月,编入右路军北上。9月下旬,在甘南哈达铺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第二纵队。

赣西南红三军

  1930年7月,根据中央指示精神,将赣西南的红六军改称红三军,编入红一军团,黄公略任军长(牺牲后徐彦刚任代理军长),陈毅任政治委员(后蔡会文代),周子昆任参谋长。下辖第一、二、三纵队。第一纵队纵队长柯武东;第二纵队纵队长罗炳辉、政治委员王如痴;第三纵队,纵队长徐彦刚、政治委员刘作述。

  11月,扩编为第七、八、九师:第七师师长陈伯钧,政治委员李涛;第八师师长刘畴西,政治委员王如痴;第九师师长徐彦刚,政治委员朱良才。全军共5000余人。

  1932年8月,第八师撤销。12月,军部撤销。1933年6月,第七、第九师同红二十二军合编为红一军团第一师。

湘鄂西红三军

  1931年3月,红二军团根据中央指示精神改编而成红三军。军长贺龙,政治委员邓中夏(后万涛、彭之玉先后代理,最后由湘鄂西分局书记夏曦兼任,直到1932年1月中共临时中央派关向应接任),参谋长孙德清,政治部主任柳直荀。全军下辖第七、第八、第九师,教导第一、第二师及警卫第一、第二、第三团,湘鄂西警卫团,汉川独立团,荆当独立团,军直教导团等共5个师6个团,计人枪5200左右。第七师师长孙德清,政治委员朱勉之;第八师师长王一鸣,政治委员王鹤;第九师师长段德昌,政治委员陈培萌;教导第一师师长王炳南,政治委员陈协平;教导第二师师长黄大鹏,政治委员涂美中。

  红三军因国民党“围剿”和党对军队领导者不断更替下,于1932年8月退出湘鄂西革命根据地。1932年11月初,红三军在军长贺龙、政治委员关向应率领下,由大洪山出发,从随县以北翻越桐柏山,进入豫西南。行进中,红三军不断遭到国民党军、地主武装的追击和拦截。11月10日晨,在苗店、郝寨打退国民党军第三十五师、第一〇三旅等部的追击。战斗中,红八师师长覃苏牺牲。随后强行军50余公里,涉过白河,经南河店,进入伏牛山区。此后,每日行程50余公里,仍未摆脱第一〇三旅的尾追。11月下旬,在西峡口附近的觉村一带设伏,击退第一〇三旅的追击,由荆紫关进入陕西省南部。不久,在武关击溃国民党川军第六十四师1个团,全歼1个营,并占领武关。这时红三军得知鄂陕边界国民党军兵力薄弱,遂从武关折返向南,由照川街进入湖北省郧西县境,复由漫川关进入陕南,在洵阳(今旬阳)、安康之间渡过汉水,经神河街、牛头店翻过大巴山进入四川省。尔后,沿鄂川边界南下,在巫山县大昌镇歼国民党川军1个营和保安团一部。接着,翻过巫山,抢渡长江,攻克巴东县城,继续南下。12月30日攻占鹤峰城,全歼该城守军保安队,结束了长途转移。两个多月中,红3军行程约3500公里,部队由出发时的1.4万余人减至9000余人。1933年底,红三军进军四川。1934年4月,红三军在酉阳、秀山、黔江、彭水游击,威震了川黔边境。红三军为了得到一个比较安定的环境,进行必要的休整和补充,四处游击,以利再战。红三军在此时期,把希望放在攻占彭水县城上。5月9日,红三军胜利攻克了彭水县城,歼敌一个团的兵力。按原定计划,攻下彭水后,红三军应住下来着手开展游击和建立根据地,但这个意见被夏曦否定了。他认为“彭水背山面水,易攻难守”。红三军于是又撤出彭水,第二天(5月10日)清晨急着向黔东北地区进发。5月14日,红三军越过川黔边界的鸡公岭、凉风丫、由朗溪进入贵州沿河县(原属后坪县)的塘坝区石界乡;并在塘坝欧圆坨处决了攻占彭水时抓获的团防局长、征收局长和一名乡长。红三军因为天天打仗,战士们衣不蔽体、食难充饥,伤员越来越多,弹药无法补充,人越打越少。整天都在狭小的山路行军红三军,一些骡马大炮在崎岖山道上行军十分困难,红三军离川入沿河时已经不足3000人了。1934年5月12日进入贵州。15日红三军主力进驻客田白鹤,5月15-18日,红军到红溪村甘溪场后,由于数日的急行军,士兵十分疲惫。于是贺龙决定在此休整部队,筹集军粮。之后,由于夏曦在一系列失败中丧失了战斗意志,只知道逃跑,而没有了壮大红军部队的具体设想和措施,于是思想开始转变,把取得胜利希望寄托于贺龙。红三军的领导重心实际已经倾向贺龙和关向应。红三军进入贵州后,在贺龙领导下士气大振,进军顺利。其间,进至遵义地区务川县的发科场,围歼了团防杨和亭部,缴枪40余支。5月19日,红军一百余人带骡马十多匹,到离麻青寨十里远的亲团圆寨子没收了原后坪县南二区伪区长杨鹤鸣,恶霸地主杨和顺、杨玉珊三家财产。同时对麻青寨上伪乡长李伦文家的粮食也进行处理。此时,离麻青寨不远的红丝敌人,听说红军即到,就将百姓赶到红丝场头九龙阡洞内,妄图借天险阻止我军南进。5月22-28日,红军在红丝一边休整,一边围歼东二区区长高腾文。打下九龙阡洞后,红三军分会召开了团部会议,想回务川去暂时游击,以打听红一方面军消息。但通过详细研究分析,认为务川近临重庆,川军常在遵义一带骚扰,不宜休养生息,于是决定进入黔东北之沿河。1934年10月,红三军在贵州印江县复称红二军团。 1934年6月10日,贺老总就把红三军司令部设立在南腰场上的余家桶子大院里, 10月27日,任弼时、肖克、王震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团转战到达川黔边区,与红三军共8000余人胜利会师。从此,红二、六军团以此为根据地,转战川黔边区,使国民党如梦方醒,为之震惊,不得不抽调重兵围赌川黔边区。因而减轻了中央红军遭敌重兵围追赌截的压力,有力地策应和支援了红军的战略和长征。1934年10月,红三军在贵州印江县复称红二军团。

红一方面军的第三军

  1935年7月21日,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为了加强统一指挥,决定对红军部队进行整编。红一方面军的第三军团奉命改称红军第三军。军长彭德怀,政治委员杨尚昆,参谋长萧劲光。8月,编入右路军北上。9月下旬,在甘南哈达铺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第二纵队。

历史上的35个红军部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