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雍县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中华人民共和国 > 贵州省 > 毕节市 > 纳雍县

  纳雍县汉语拼音:Nàyōng Xiàn;英语:Nayong County),中国贵州省毕节市下辖的一个县,以境内纳雍河得名。位于贵州省西部,毕节市中南部。介于东经104°55′40〞至105°38′4〞,北纬26°30′16〞至27°5′54〞之间。东南与织金县六枝特区,西南与水城县,西北与毕节(七星关区)、赫章县,东北与大方县相连。总面积2448.2平方千米。总人口81万余人(2007年末),有汉族苗族彝族白族等民族。辖9个镇、6个乡、10个民族乡。

  纳雍县地处黔西高原东部,地势中部较高,南北较低。境内喀斯特地貌发育,多峰林、石芽、溶洞和伏流。河流属长江水系,主要河流有六冲河三岔河。年平均气温13.6℃,平均日照1179.9小时,年均降雨量1243.5毫米,无霜期268天,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主要农产品有玉米、水稻、小麦、马铃薯、云豆等。盛产茶叶、皱椒、烤烟、生漆、核桃、柑桔、樱桃、花椒、板栗、香菇、竹荪等经济作物以及半夏、金银花、龙胆草、天麻、杜仲、黄山药、党参、黄柏、厚柏、木瓜、木姜子、天南星、天冬首乌等中等材300多种,享有“中草药王国”的美誉。近年来,在政府的大力扶持和鼓励下,纳雍以有机茶为发展方向,以种植无性系优良茶为突破口,大力发展茶叶产业,全县现有茶园面积10万亩,已通过有机茶认证5970亩,茶叶产量达300多吨,2007年被列为贵州省20个重点产茶县之一。

  纳雍县地下矿藏丰富,已知的有煤、铁、铜、铅、锌、银、锑、锰、钴、重晶石、高岭土、云母、辉禄石、冰洲石等金属和非金属矿20多种,尤以无烟煤储量大、分布广、品位高,多数乡镇均有储藏,探明储量68亿吨(保有储量在85亿吨以上),是织纳煤田的重要组成部分,晶墨玉大理石藏量约在50亿立方米以上。

  民国24年(1935)4月,中国工农红军九军团长征路过纳雍。次年红二、六军团在黔大毕开辟黔西北根据地。1949年12月16日,纳雍解放。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改革开放方针的指导下,在各个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各方面都取得前所未有的发展。

  • 邮编:553300;代码:520525;区号:0857。

行政区划

  纳雍县辖9个镇、6个乡、10个民族乡:

   :雍熙镇 鬃岭镇 阳长镇 维新镇 龙场镇 乐治镇 王家寨镇 百兴镇 张家湾镇

   :勺窝乡 寨乐乡 老凹坝乡 沙包乡 水东乡 曙光乡

   民族乡:新房彝族苗族乡 厍东关彝族苗族白族乡 董地苗族彝族乡 化作苗族彝族乡 姑开苗族彝族乡 羊场苗族彝族乡 锅圈岩苗族彝族乡 昆寨苗族彝族白族乡 左鶂嘎彝族苗族乡 猪场苗族彝族乡

  县政府驻雍熙镇县府路。

人口、民族

  2010年末,纳雍县总户数235249户,年末总人口为938435人,其中男有489768人,女有448667人,男女性别比为1.09:1 。其中农业人口887723人;非农业人口50712人。

  纳雍是一个多民族县──汉族、苗族、彝族、白族、仡佬族、布依族,或杂居或聚居,共同生活在这片土地上。

纳雍穿青人

  纳雍有穿青人20余万。占全省穿青人总数的1/3 ,尚属未定民族。穿青人所祭祀的“五显神”兵马是猴类山魈,即传说中山里的独脚鬼怪。他们以猴为图腾崇拜。过去每年农历的正月初五到十五,穿青人都要由他们的巫师披上熊皮装扮成山魈模样,各村各户追逐驱赶瘟疫,装扮的一对青年男女要随行演唱。现在他们在每年的新春时节也还要以一村或数村为单位组织穿青人的青年男女,到各家各户演唱花灯,以祈求平安。

历史

  纳雍县原属大定府(今大方县),民国卅年(1941年)成立纳雍县设治筹备处,因县南有一纳雍河,即以纳雍为县名(亦取纳民雍熙之意)。同年7月1日,成立纳雍县政府。

  大约殷周时期,今纳雍属鬼方,春秋时期属于牂牁古国。战国初期,牂牁古国衰裂,夜郎兴起,贵州大部为夜郎国统属,今纳雍亦在夜郎国境内。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收夜郎地置夜郎、汉阳诸县,今纳雍属汉阳县,汉阳县属象郡。

  汉建元六年(公元前140),置犍为郡及邑、汉阳、平夷、朱提、郁鄢诸县,今纳雍属平夷县。元鼎六年(公元前111),置牂牁郡,平夷改隶牂牁。元始四年(4),更牂牁为同亭;晋太安元年(302),置宁州,以牂牁、朱提领属。永嘉五年(311),将牂牁分为牂牁、平夷、夜郎三郡,后因避桓温讳,改平夷郡为平蛮郡,平夷县亦为平蛮县。今纳雍先为平夷郡平夷县,后为平蛮郡平蛮县属地。

  南北朝时,梁泰清中,宁州为爨氏(史称乌蛮)所据,郡县俱废。唐龙朔三年(663),矩州剌史谢法成招抚比楼等七千内附,总章三年(670),以比楼地置禄州、汤望州,今纳雍部分在唐时为汤望州和郝州属地,分别隶黔州都督府和戍州都督府。但“皆羁縻州也”。

  五代时建置袭旧。宋末诸州皆废,唯称罗氏鬼国,其地包括原郝、义、龚、犍、晖、禄、汤望八州和原牂牁郡,今纳雍属其领地。

  元至元十五年(1278),罗氏鬼主阿柞内附,诏为其地安抚史,立乌撒军民总管府,十九年(1282),置顺元等路军民宣慰司及都元帅府,并置亦奚不薛、阿且、阿陇三路达鲁哈赤,二十年(1283),置亦奚不薛宣慰司及三路土官,后总三路为一,立亦奚不薛总管府,阿里为总管。大德七年(1303),罢亦奚不薛宣慰司及总管府,并于八番顺元,徙顺元宣抚司于亦奚不薛,以阿画为宣抚使居水西,阿重为同知,居水东,降宣抚司为安慰司,时领蛮夷长官所二十四,在水西有八,今纳雍为木窝、普得、普仲、市北洞等长官所领地。

  明洪武五年(1372),改顺元为贵州,随置贵州宣慰司,崇祯三年(1630)改贵州宣慰司为水西宣慰司,但仅统水西之地,自分为中水、下水、底水,盖三路达鲁哈赤、三部土官之旧,每路下辖四宗亲,后讹为则溪,每宗亲下有土目四,共四十八目。时归宗、杓坐、总机、以支、以个等土目均在今纳雍。大约今纳雍鬃岭、阳长、乐治、居仁等乡镇属火着则溪,维新、姑开、龙场、治昆属木胯则溪,张维以及雍熙部分属法戈则溪。

  康熙四年(1665),以水西地置大定、平远、黔西及威宁四府。大定府以原化各则溪地编悦服、乐贡二里,原火着则溪地编大有、嘉禾二里,原架勒则溪地编永顺、常平二里,原木胯则溪地编仁育、义渐二里。悦服里包括今纳雍寨落、龙场、治昆等乡镇和维新部分,大有里包括乐治、老凹坝、沙包、王家寨、水东等乡镇和雍熙镇部分,嘉禾里包括鬃岭、阳长、百兴、曙光和雍熙镇部分,仁育里包括维新、姑开大部,平远州育仁里包括张维和百兴部分。二十二年(1683),改黔西、平远为州,隶大定府,同时复置水西宣慰司和阿武长官所,二十六年(1687),改大定府为州,与黔西、平远同隶威宁府,三十七年(1698),裁撤水西宣慰司与阿武长官所,雍正八年(1730),复改大定为府,威宁为州,与黔西、平远、毕节同隶大定。今纳雍为大定府亲辖地。十一年(1733)置水城厅,以府辖永顺、常平二里属之(后又割平远州崇信、时丰、岁稔三里),今纳雍猪场、新房乡部分(属永顺里)亦由大定府亲辖地划归水城厅领属。

  民国3年(1914),废府置县,大定府改为大定县,原大定府亲辖地划为9个区,今纳雍大部属西一、二、三区,西一区区公所驻大定对江屯,辖今纳雍乐治、老凹坝、沙包等乡镇和王家寨镇部分;西二区区公所驻大兔场,辖今雍熙镇、鬃岭、阳长、百兴等乡镇、王家寨镇部分;西三区区公所驻大定以列猫场,辖今纳雍维新、龙场、姑开、治昆等乡镇。

  民国13年(1924),大定县调为11个区,今纳雍大部分分别属于西一、二、三、四区,西一、二区不变,西三区区公所驻地未动,改辖今董地、化作乡和龙场镇大部,西四区区公所驻小兔场(今维新),辖今维新、东关、姑开、羊场、锅圈岩、昆寨、左鸠戛、寨落等乡镇以及龙场镇大部、猪场乡一部。

  民国17年(1928),大定县调整为20个区,今纳雍大部分别属于四、五、六、七区。西四区区公所驻大龙场(今龙场镇),辖今龙场、寨落、董地等乡镇;西五区区公所驻大兔场,辖今雍熙镇、王家寨、乐治、沙包、勺窝等乡镇和张家湾镇部分;西六区区公所驻白泥屯(今百兴),辖今阳长、鬃岭、曙光等乡镇和百兴镇大部;西七区区公所驻小兔场,辖今维新、厍东关、董地、化作、昆寨、左鸠戛、姑开、羊场、锅圈岩等乡镇和猪场一部。

  民国20年(1931),大定县调为10个正区10个副区,纳雍大部属于六、七、八区及其副区。六区区公所驻大兔场,辖原西五区之地,副区白泥屯,辖原西六区之地;七区区公所驻小兔场,辖维新、厍东关、化作、董地,副区驻锅圈岩马场,辖今姑开、羊场、锅圈岩等乡;第八区区公所驻大定以列猫场,副区驻大龙场,辖原西四区之地。

  民国25年(1936),大定县并为9个区,纳雍大部属五、六、七区。五区区公所驻大兔场,辖今乐治、沙包、雍熙、勺窝、王家寨、阳长、鬃岭、曙光、百兴等乡镇;第六区区公所驻大定以列猫场,在纳雍辖原第八区副区之地;第七区区公所驻小兔场,辖原七区正副区之地。

  1997年,纳雍县辖9个镇、6个乡、10个民族:雍熙镇、鬃岭镇、阳长镇、维新镇、龙场镇、乐治镇、王家寨镇、百兴镇、张家湾镇、勺窝乡、新房彝族苗族乡、厍东关彝族苗族白族乡、董地苗族彝族乡、化作苗族彝族乡、寨乐乡、老凹坝乡、沙包乡、水东乡、曙光乡、姑开苗族彝族乡、锅圈岩苗族彝族乡、羊场苗族彝族乡、昆寨苗族彝族白族乡、猪场苗族彝族乡、左鶂嘎彝族苗族乡。县政府驻雍熙镇。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纳雍县总人口661772人,其中:雍熙镇70858人,骔岭镇25096人,阳长镇43026人,维新镇26479人,龙场镇31127人,乐治镇23627人,王家寨镇26800人,百兴镇32558人,张家湾镇29965人,勺窝乡21836人,新房乡30486人,厍东关乡14435人,董地乡19713人,寨乐乡29643人,化作乡25648人,老凹坝乡27918人,沙包乡22612人,水东乡21283人,曙光乡33647人,姑开乡22923人,羊场乡21981人,锅圈岩乡19578人,昆寨乡16951人,左鶂嘎乡9259人,猪场乡14323人。

  2003年,纳雍县辖9个镇、16个乡(其中10个民族乡),4个街道办事处,479个村委会、31个居委会。年末总人口76.75万人,其中少数民族41.4万人;非农业人口3.75万人。

  2007年末,全县总面积2448平方千米,总人口81万余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30余万人,非农业人口4.38万人,辖9个镇、6个乡、10个少数民族乡,479个行政村、28个居委会。

地理

  纳雍县位于贵州省西部,毕节市中南部。介于东经104°55′44″至105°38′04″,北纬26°30′16″至27°05′54″之间。东南与织金县、六枝特区,西南与水城县,西北与毕节(七星关区)、赫章县,东北与大方县相连。东西相距56公里,南北相距48公里,总面积2448平方公里。总面积2448.2平方千米。

  地势西北高,东南东北低,最高为西北部靠近赫章癞疙宝大山,海拔2476米,最低为东部与大方、织金交界黄猫寨岔河口,海拔1050米,全县平均海拔1685米,相对高差1424.4米。山脉呈屋脊状由癞格宝大山,经倮柱托大山、治昆梁子、杓坐大坡、马鬃岭、平山闹地、里卧箐口往东南延伸,横亘全境,河流沿屋脊向东北和西南分布,分别注入六冲河与三岔河。全境多山,峰蛮叠起,沟壑纵横,流水下切,山高坡陡,岩溶地貌较为发达,峡谷、溶洞、瀑布、地下河流各处皆有。

  位于六冲河上游总溪河,蜿蜒曲折,有时平稳如镜,有时浊浪奔腾,青山对峙,峭壁入云,猿鸣乌啼,飞瀑雷响。往下与大方交界的瓜仲河天生桥景区,由于历年水流冲击与溶蚀,形成一连串景观状丽、形态万千的伏流暗河,峰丛石林,集岩溶景观之大成。

  境内其余地区,如宣慰洞、大黑洞、吊水岩、猴儿关、象鼻岭等,都颇负盛名。

地势地貌

  纳雍位于古黔中隆起西端,是贵州高原第二阶梯黔西山原的一部分,即云贵高原向黔中山原的过度地带,地势西北东南高、东北西南低,境内山脉呈“L”形由西北向东南延伸。全省海拔最高的赫章韭菜坪山脊东南支,由西北入境,经癞疙宝大山与石人大梁子、昆寨梁子连成一线,向中部和西南部延伸,与马骔岭、斗篷箐、杓坐大山、解板箐大山连成一片,横贯东南,呈屋脊状分别向东北和西南两翼倾斜。龙场东北一线以东,呈北东向多字型排列的褶皱断裂系列,有沟河色向斜、乐治向斜、路嘴向斜等,属华夏式构造。龙场东北一线以西,则呈北东向平行斜列的褶皱断裂,有包谷山背斜、银厂沟背斜、杓坐背斜、斗篷箐背斜等,属华夏式构造。纳雍县最高峰是位于西北部的癞疙宝大山,海拔2476.40米,最低点是东部乐治黄猫寨岔河口,海拔1052米,平均海拔1684米,相对高差1424米。在纳雍县2448平方公里总面积中,相对高差大于400米的大山坡地534.97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21.09%;相对高差在300-400米的中山坡地767.81平方公里,占31.40%;想到高差在200米-300米的小山坡地534.17平方公里,占21.80%;其中他小丘和谷地609.55平方公里,占24.90%。

  土地,大都倾斜,坡度较大,在总面积中,坡度小于5度的平坦地带,只有247.20平方公里,占10.10%;5度至15度的缓坡地带386.80平方公里,占15.80%;15度至25度的中坡地带1047.80平方公里,占42.80%;25度至35度的陡坡地带501.80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20.50%;35度以上的陡坡地带264.40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10.80%。

  由于山脉切割,河流顺地势呈东西两翼颁分布,相应构成两大水系:一是总溪河-瓜仲河水系,由西流向北东,流域面积1739平方公里;另一条由西北流向东南,形成纳雍河水系,流域面积680.60平方公里。水流下切,高原面破坏严重,形成高原山地、坡地和河谷洼地。

  纳雍境内地貌有高中山、中山、低中山、洼地、盆地等5种类型。

地质

  纳雍位于古黔中隆起西端,地层发育不全,早古生代地层大部缺失,仅见上震旦统地层出露,分布最广发育最全的中生代二迭系和三迭系,侏罗系仅于西部零星发育。纳雍地处阳子台褶带中部,褶皱和断裂均较发育,构造线方位变化较大。岩浆活动主要表现为早二迭系世末、晚二迭世初期的峨嵋山玄武岩喷发及同原的次火山岩发育,其它于中三迭世初期及晚二迭世末、早三迭世末的斑脱岩化凝灰岩而形成,前者规模较大,与成矿关系密切。

气候

  全县气候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13.6℃,平均日照1179.9小时,年均降雨量1243.5毫米,年均雨日217天,无霜期250天,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适宜于玉米、水稻、洋芋、烤烟、甘桔等农作物生长。

  由于地势起伏,相对高差较大,立体气候明显,亚热带地区西瓜、甘桔,一般地区水稻、玉米,凉山、半凉山地区洋芋、乔麦均有生长。林业、畜牧业亦有较好基础。

自然资源

  1982年以来,纳雍依托《中国3356项目》、长防林工程、天保工程、退耕还林工程、农业开发项目等,植造了大量的用材林和经济林,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31.22%,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县内盛产烤烟、生漆、核桃、茶叶、竹荪、杜仲、黄柏、天麻等经济作物,有宜烟地面积30多万亩,是北京等国内烟厂的原料生产基地。有宜牧地面积80余万亩,发展畜牧业条件较好。2009年,全县大牲畜存栏数114288头(匹)。

土地资源

  全县有耕地3.07万公顷,占总面积的12.53%;其中:水田4150.07公顷,旱地2.66万公顷。

矿产资源

  纳雍是一个资源丰富,开发前景较好的县,现已探明的地下资源有煤、铅锌、大理石、硫铁、莹石、白云石、石灰石等20余种矿藏。其中,无烟煤储量123亿吨,占全省储量的14.4%,位居第四位,可开采量68亿吨,煤质优良,属低硫低灰高发热的优质无烟煤;铅锌地质储量10万吨,品位高、易开采;大理石储量68.626亿立方米,可逐层开采,自成板材,层面平整的黑色大理石被专家命名为“纳墨玉”,还有虎皮、水浪花等十多种品种,均可制成板材、地面砖、工艺品;铁矿储量103万吨,硫铁矿储量74万吨。水能资源丰富,可开发量6万千瓦,现仅开发1万多千瓦。

人文资源

  纳雍属多民族聚居区,全县共有苗、彝、白、布依、回、侗、壮等22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33.66%。民族风情多姿多彩,有苗族的“跳花坡”、“打嘎”,彝族的“搓子舞”,布依族的“六月六”,穿青人的“打亲家”等,充满着浓郁的地方色彩。特别是舞姿古朴、骄健、惊奇的苗族芦笙舞——“滚山珠”曾多次出国演出获得好评。此外,苗族的蜡染和刺绣也别具特色,令人赞叹。

  纳雍是喀斯特地貌广泛发育地区,盲谷、伏流、峰林随处可见。主要旅游景点有小三峡之称的总溪河风光,雄奇壮观的吊水岩瀑布,碧波荡漾、杜鹃喷香的过狮河水库以及桃园洞、彭家洞、宣慰洞、白龙洞等离奇古怪的溶洞景观,还有万寿桥、奢香行宫、古战场猴儿关,红军路过枪杆岩等历史遗迹。

经济

  2010年,纳雍县生产总值(GDP)为713485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5.0%,人均生产总值为9419元。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09105万元,比上年增长4.5%,占生产总值的15.29%;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381249万元,比上年增长20.9%,占生产总值的53.43%;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23131万元,比上年增长12.4%,占生产总值的31.27%。产业结构比为15.3:53.4:31.3。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比上年增长5.92%,其中食品价格上涨10.04%,居住消费价格指数上涨1.81%;全年财政收入120999万元,比上年增加46000万元,增长61.33%,其中地方财政收入76121万元,增加37545万元,同比增长97.33%。

纳雍县产业园区

  纳雍县产业园区按照“超前规划、分期建设、滚动发展”的原则,总规划面积30平方公里,辖“一区四园”,分布于四个乡镇。

  阳长煤电工业园 规划面积3.2平方公里,已建成。主要依托纳雍发电厂,重点发展煤电产业,年产值达40亿元。

  寨乐建材、物流、药品加工园 规划面积7.59平方公里。主要依托年产150万吨的隆庆乌江水泥生产项目,做大做强建材产业,同时利用距离厦蓉、杭瑞两条高速公路互通出口3.5公里的交通优势,建设一流的物流贸易和药品加工基地。

  沙包矿产品加工及利用园 规划面积4.21平方公里。依托我县丰富的矿产资源和纳雍10万吨镍多金属产业化项目,大力发展煤化工及钼镍矿深加工。目前,正在建设全长22.285公里的园区大道(方纳路——沙包矿产品加工及利用园——寨乐物流、建材、农特产品加工园——厦蓉、杭瑞高速公路互通出口),给排水和输变电工程正在设计,计划2012年初启动建设。

  王家寨同心产业园 规划面积15平方公里,毗邻纳雍新城区。是民革中央参与助推纳雍经济发展的同心产业基地,主要以特色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矿产业的延伸产业为主。目前,43米宽的发展大道园区段基本建成,2.5万平方米的标准厂房计划2011年完成,路管网、综合服务楼、安置区及给排水、输变电项目正在建设。2011年已入驻企业10个,总投资33.57亿元,完全建成后可实现产值60亿元以上。

旅游

风景名胜

  吊水岩风景名胜区

  纳雍县雍熙风景区

  纳雍县老凹仲鱼洞河风景区

  纳雍县城大海坝景区

  木空河·白龙洞风景名胜区

  总溪河风景名胜区

  过狮河桃源洞风景名胜区

历史古迹

  千年细叶青冈树

  千年银杏树

  三锅桩与岔河古桥

  白泥屯水西战争遗迹

  宣慰大田

  水西古战场——纳雍

  宣慰府遗址

特产

  彝族彝鞍

  彝家水花酒

  彝家刺梨酒

  猪米肠

  木梳粑

  燕麦炒面

  鸡场豆腐

  沙锅

  火把鱼

  竹荪

  生漆

  天麻

  姑箐贡茶

  稻米“五里香”

  姑开天然矿泉水

  苗族蜡染工艺

  纳雍大理石

纳雍人物

  方学山(1756-1821年) 汉族,祖籍湖南长沙邵明桂东(今邵东县)。其父方如宾精于陶瓷工艺,方学山自小随父习艺。乾隆四十年(1776)因遭水灾,方氏一家流落贵州。先落脚于黔西碗厂,后辗转来到纳雍。兴办陶瓷业。置地建厂,产品很快由近及远,畅销周边地区。

  何玉堂(?-1871年) 苗族,阳长镇过路沟村人。幼年因家贫不曾入学。清咸丰八年(1758)设坛兴教,秘谋举事反清。同治九年(1870),竹万春被暗杀于水城,何玉堂闻讯,重擎义旗。七月,苗民义军内讧,清廷总兵毛际会乘机率部进剿,何玉堂率余部退据纳雍河。同治十年(1871)正月,苗民军出郎岱赴永宁途中,遭清将邓有德、黄宗耀两部包围。何玉堂幸免于难,辗转潜回家乡,不久也被杀害于过路沟家中。

  徐进(1904-1935年) 原名北海,字永和,别名徐注若。汉族,沙包乡下木空村人。早年就读于沙包小学和大定中学。1921年考入贵阳法政学校。1928年考入上海法学院。1929年被吸收为中共党员,先后担任中共上海沪西区支部书记、法南区委书记。1932年肄业于上海法学院。“12.8”事变后被捕入狱,多次遭受严刑拷打,致成终身残废。1933年元月经中共组织营救出狱,随临时中央转入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随中国工农红军长征。1935年到达贵州,因旧病复发,组织安排回沙包寓居休养。1935年病逝,葬于故土。

  蔡应达(1917-1941年) 蔡家人,化作苗族彝族乡安大垮村人。幼年在家乡读私塾,1936年起,先后在毕节豫章小学、大定职业中学就读。1938年在金沙加入中共组织,任中共大定职中支部书记。曾秘密组织“学生自治会”、“童子军”等组织,创办《星火》、《核心》期刊。1940年4月交通员失慎将信件误投泄密,致蔡应达被捕。8月被移送贵阳绥靖公署监狱。1941年1月在贵阳东山保安司令部防空洞内就义。

  张凤翔(1885~1945年) 穿青人,龙场区梯子岩人,后移居猪场苗族彝族乡大多拱村。幼年随父教读,天赋聪颖。长成后继父旧业,教私塾糊口。民国13年(1924),张凤翔与匪首张洪春、杨万和等抗衡,先诛张洪春于左鸠戛,后毙土匪连长吴学连于巴雍。民国26年,联保主任林保成私派款项,勒索乡民,贿请官兵,武装逼款。张凤翔率众连诛官兵十数人于林保成宅前。林以张“抗交官款、聚众杀人”罪,状告至大定县府。贵州省政府以张凤翔“仗义为民,剿匪有功”胜诉,并被委任为第四独立旅第七击匪大队长。民国34年(1945),李文经以“聚众谋反”罪,将张凤翔杀害于海座。

  陈金华(1900-1946年) 字伯光,穿青人,沙包乡化启村人。幼年曾就读于沙包小学、大定县猫场小学。民国8年(1919)考入贵州法政学校,民国11年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民国15年毕业后,南下广州,投入孙中山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任北伐军东路军参议部秘书。北伐军接管上海后,先后在江苏省民政厅、上海海关总署供职。民国21年回到贵州,出任国民党贵州省党部干事长。后拟任大定县长职,因遭乡仇嫉恨,借宴请投毒,致陈慢性中毒,不能就职视事,遂改任大定县教育科长、大定县第四区区长,终因病情恶化,不能任事而回到大兔场赋闲养病。民国35年(1946),因病情恶化,不治而故。

  周焕镒(1879-1947年) 字少璞,汉族,雍熙镇人,地主官绅。幼年读私塾,通经、史、子、集,精于书法,通晓医理。宣统元年(1909)中已酉科拔贡。1911年擢授云南大理县知县职,赴任途中值辛亥革命爆发,未能就职。回乡后从事教育、中医事业几十年。纳雍设治前任纳雍县新县促成委员会主任委员,为设县奔走游说,卓有贡献。

  张槐陆(1925-1949年) 穿青人,沙包乡义中人。读过私塾,在大定中学高中毕业后,进贵州省财政班进修。1947年回原籍,任民国纳雍县政府助理秘书,阳长乡乡长,教育科科长。民国38年(1949)10月17日,民国纳雍县政府以“奸党”嫌疑分子罪名,派人将其秘密杀害于乱坟山。

  祝绍武(1918-1950年) 苗族,张家湾镇杓坐村人。1949年,参加共产党领导的滇、黔、川游击队罗盘支队。同年随支队参与攻打郎岱县城的“三·三”暴动,中途得知暴动失败而返回。后受游击队派遣回纳雍河参加苗民清剿分队,任分队长。1950年清剿分队配合人民解放军围歼保安一团残余势力及股匪。8月,祝绍武回支队汇报工作,途中遭遇土匪李绍华部伏击被俘、牺牲。

  刘兴文(1933-1952年) 苗族,左鸠戛彝族苗族乡兴文村人。1950年4月参加解放军。跟随部队在威宁、赫章、毕节、纳雍剿匪。1951年3月,刘兴文所在部队奉命入朝作战。同年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荣立一等功。1951年国庆节,刘兴文作为英模代表团成员回国观礼。1952年初返回朝鲜前线。7月4日,途经朝鲜金化郡时遇敌机轰炸,为掩护战友而牺牲。1953年,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追认刘兴文为二级英雄,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授予他国际一等功臣称号。

  阳光群(1926~1959年) 苗族,阳长镇人。1950年参加工作。1951年被选为县第一届各族各界妇女代表,任县民主联合政府委员。同年参加西南少数民族赴京参观团,受到毛泽东主席等中央领导接见。1955年在贵州民族学院学习。回县后历任阳长区妇联主任、副区长、县妇联副主任。1959年因病逝世。

  宋安平(1952-1971年) 汉族,鬃岭镇狮子山村人。1970年参军,在云南普洱进行新兵训练时担任副班长。1971年2月,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机械工程兵,同年部队奉命援助老挝。在援建老挝国际战备公路建设中,执行任务时牺牲。遗体安葬在老挝纳双至崩海零公里烈士陵园,7月,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主席苏发努冯签署命令,授予宋安平二级英雄称号,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国防部长坎代西潘登署令授予宋安平一等功臣称号。

  杨绍成(1915~1978年) 汉族,维新镇咪布村人。民国18年(1929)被民国政府抓兵服役。历任国民党军队第15兵团108师战士、班长、排长、连长、营长、上校团长、少将副师长等职。1949年于四川省郫县率部起义后,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陆军学院任军事教官。1952年,在“肃反”运动中,最高人民法院华东分院以历史反革命罪判刑10年,劳动改造。1963年刑满,被遣送回乡务农。后经本人申诉,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核准,撤销原判,认定无罪,恢复名誉,享受国民党起义将领政治待遇。后病逝于家乡。

  顾合周(1918-1983年) 汉族,羊场苗族彝族乡凹梳村人。自幼依靠哥嫂过日子。14岁时外出谋生。1935年11月参加红军。1936年12月在延安加入中国共产党。后调中央警备司令部任排长,军法处看守所长。参加过大生产运动、延安保卫战。1939年在山西前线与日军作战立战功一次。之后任军区教导队分队长,热河省3旅7团机炮连长、管理员、指导员。解放战争时期参加锦州战役,立战功一次。1949年在天津战役中立二等功一次。1950年3月回到纳雍,历任中共乐治区政委、县工商科副科长、中国人民银行纳雍县支行代理行长、县供销社副主任、县委财贸部部长、县革委副主任、县政协副主席等职。1959年,任中共维新区委书记。“文化大革命”中县革委补台后,任县革委副主任。

  郭振荣(1930-1992年) 穿青人,雍熙镇人。1950年参加剿匪、土改工作队。1951年在毕节干校学习。195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卫生科副科长、人民公社副社长,县委审干办公室负责人、县委组织部副部长、县委常委、县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县人大常委会党组成员、副主任、县委顾问,纳雍县第九届、第十届人民代表、中共纳雍县第四、第六届党代会代表。

  张钟鸣(1928-1993年) 穿青人,勺窝乡勺窝村人。幼年读过私塾和高小。后在贵阳保安二团当传令兵。1950年当社会力量搞秋征,随后被吸收为土改工作队员,任会计、副组长。1952年加入中共党组织。历任公安局侦察员、干事、中共区委组织委员、书记、滇黔铁路纳雍县民工大队教导员、县供销社主任,县革命委员会副主任、人民政府副县长、中共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县人民政府顾问等职。1990年吊水岩水库建成送水,张钟鸣因积劳成疾,病倒在黄河坝工地上,以致中风病逝。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png 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划
直辖市 北京市 | 天津市 | 上海市 | 重庆市
河北省 | 山西省 | 辽宁省 | 吉林省 | 黑龙江省 | 江苏省 | 浙江省 | 安徽省 | 福建省 | 江西省 | 山东省 | 
河南省 | 湖北省 | 湖南省 | 广东省 | 海南省 | 四川省 | 贵州省 | 云南省 | 陕西省 | 甘肃省 | 青海省 | 台湾省
自治区 内蒙古自治区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西藏自治区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特别行政区 香港特别行政区 | 澳门特别行政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