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史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术史汉语拼音měi shù shǐ),(fine art,history of),研究美术的历史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美术史的研究范围包括建筑艺术雕塑绘画工艺美术书法篆刻等美术种类的历史,涉及美术家、美术作品、美术理论、美术思潮和美术流派等各方面。美术史与历史学有密切联系,同时涉及到古迹和文物的考察与鉴定。美术发生史必须以考古材料为基础,这就与考古学有密切的关系。此外美术史还与一般文化史民族学民俗学有交叉关系,但是它是以美术作品为第一性资料,同时伴有审美判断,这两点可与历史学、考古学、文化史、民族学、民俗学划清界线。美术史需要哲学美学美术理论的指导,还涉及美术批评,但它是以具体作品阐明美术历史的发展,又与哲学、美学、美术理论、美术批评区别开来。

  西方现存最早的美术史文献始于古希腊人。普林尼的《博物志》 (公元1世纪)以列传体解说名作,与鲍萨尼阿斯的《希腊周游记》 (2世纪)被视为美术史的萌芽。文艺复兴时期G.瓦萨里著《艺苑名人传》为早期较完备的美术史著作,作者被视为美术史之父。他将“产生、完成、衰落”循环这一古代概念引入美术史中。近代意义的美术史始于德国J.J.温克尔曼的《古代美术史》 (1764)。他直接研究遗物,以样式变迁阐明美术史,认为民族、国别、宗教、风土是美术发展的要素。黑格尔以后,美术史争论的焦点是美术样式变迁的原因,一般都将它归结为民族、环境、时代三要素。19世纪,美术史在德国首次列为大学课程。并向深度和广度发展,确立了严密的科学性。样式史的研究上,沃尔夫林、里格尔有重大发展。相对于样式史而兴起了图像志研究,20世纪初以汉堡为中心获得发展。但样式论和图像志都视美术作品为单纯的记录手段,忽略其审美价值。色多尔马亚以构造分析,尝试判别形式与内涵的分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帕诺夫斯基、维特的图像学方法,将主题的深刻涵义置于诸人文科学的整体关系中研究;贡布利希的心理学方法吸收了格式塔心理学精神分析的成果;克拉克寻求超越时代的共同造型精神,试图从作品在历史潮流中的发展和作品具有的超越历史的审美价值的“构造”这两个方面,明确人的创造活动的成果和本质。

  中国的美术史研究早在先秦的诸子百家著作中已有零星言论。顾恺之的《论画》、《魏晋胜流画赞》为最早的美术史文献。中国古代美术史常以画品、书品、画论、书论、画史、书史、书画著录的形式表现出来。南朝齐谢赫的《画品》提出“六法”为品评画家的标准。唐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是第一部较完整的绘画史。为传记体绘画史,这种体例影响到后代千年之久 。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邓椿画继》、元夏文彦图绘宝鉴》基本属这种类型。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的美术史研究间接地接受西方影响,中间媒介为日本潘天寿秦仲文俞剑华分别著《中国绘画史》,以文献为依据,系统叙述了中国绘画的发展。胡蛮的《中国美术史》,第一次试图以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中国美术。1949年后,中央美术学院设立了美术史系,成立了美术研究所。美术史著述颇多,王逊王朝闻金维诺王伯敏常任侠等在中国美术史研究上取得一定成就。中国美术史研究正向深度与广度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