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老之学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黄老之学代表人物:老子(像)

  黄老之学拼音:huáng lǎo zhī xué;英语:Yellow Emperor and Master Lao, school of),战国时期兴起的哲学政治思想流派。又称黄老学派。“黄”指黄帝,“老”指老子。该学派以道家创始人老子为宗师,又因攀援中国古代传说中的黄帝为远祖,故称黄老之学。关于黄老之学形成的时代、代表人物和作品等,学术界意见不同。一般认为,黄老之学发源于战国时期的齐、楚等地,盛行于西汉初期。先秦并无“黄老”一词,黄老连用最早见于《史记》。司马迁在《史记》中称申不害“学本于黄老而主刑名”,韩非“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慎到田骈环渊接子等人“皆学黄老道德之术”。《史记·乐毅列传》记载的黄老学者有河上丈人安期生毛翕公乐瑕公乐臣公盖公汉代曹参、陈平、司马季主窦太后、王生、黄生等也是黄老之学的信奉者。

  黄老之学的主要特点在于以道家思想为主,兼采诸子百家,尤其注重与法家儒家思想的结合。在哲学上,它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道论思想,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总规律,强调“道”的客观必然性,又指出社会生活中也有其客观规律性,“极而反,盛而衰,天地之道也,人之李(理)也”。因此,必须以“虚无为本”,“因循为用”。在政治上,黄老学派主张“贵清静而民自定”,“无为而治”,君主掌握政治要领即可,不要作过多的干涉,“省苛事,薄赋敛,毋夺民时”;还主张以法治国,赏罚必信,循名责实。黄老学派的著作大部分已亡佚,其思想散见于《管子》、《文子》、《吕氏春秋》和《淮南子》等书中。1973年12月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老子》乙本卷前有《经法》、《十六经》、《称》、《道原》4篇古佚书,是黄老学派的重要著作。

  黄老之学对中国古代政治有一定的影响。每当大的政治动乱之后,统治阶级为了稳定社会秩序,往往采用黄老之学,与民休养生息。汉初统治者信奉黄老之学,对于恢复社会经济起了重要的作用,出现了“文景之治”的繁荣局面。除汉初以外,唐、宋初年也有相似的做法。但黄老之学过分强调“无为”,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到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以后,黄老之学逐渐衰落。战国至西汉的黄老之学,本是经世之学。到东汉时,黄老之学蜕变为“自然长生之道”,一些方士把黄老之学与神仙长生、鬼神祭祷、谶纬符箓等方术杂糅一起,视黄帝、老子为神仙,形成了原始道教。

代表人物

  黄帝先秦公认的黄老道家创始人。如儒家的创始人尧舜、墨家的创始人禹。

  1.老子(前600年左右—前470年左右):公认的道家学派正式创始人,大约是春秋末期战国初期陈国人,代表作是《道德经》。

  2.文子:老子的弟子,与卜商子夏同时,而少于孔子,曾问学于子夏和墨子。现存作品《文子》十二篇,曾被认为是汉以后的伪书,但1973年河北定县40多号汉墓出土的竹简中,有《文子》的残简,所以确证是先秦著作无疑。

  3.田骈:战国时思想家。又称陈骈,齐国宗室。曾在稷下讲学,因能言善辩,人称“天口骈”。主张“贵齐”、“顺道”、“明分”、“立公”,其著作已经佚失。

  4.慎到(约公元前395~前315年):战国时期赵国人。早年学黄老之术,曾在齐国的稷下讲学,负有盛名,后离齐至韩。主张“因循”、“尚法”和“重势”。《汉书·艺文志》著录《慎子》42篇,列法家,现存残本仅7篇。他的名言是:“贤智未足以服众,而势位足以诎者。”

  5.宋钘(约公元前370年至前291年):宋国人,主张“崇俭”、“非斗”、“别宥”。曾有《宋子》十八篇,今亦亡失,仅存辑本。

  6.尹文(约公元前360—前280年),齐国人。反对诸侯间的兼并战争。认为“道”即是“气”,明确提出了精气说。并对社会分工的合理性和必然性进行了论证。其他主张与宋钘类似。现存《尹文子》一卷,分《大道》上下两篇,上篇论述形名理论,下篇论述治国之道。

  7.环渊:战国时思想家。楚国人。学黄老道德之术(一说环渊即关尹,与老聃同时)。曾讲学稷下,著有《蜎子》十三篇,早佚。

  8.吕不韦(前292年-前235年),中国战国时代卫国商人,后通过政治投机任秦相,成为战国后期著名政治家。并召集门客编撰《吕氏春秋》。

  9.萧何(前257年-前193年),沛丰人,早年任沛县县吏,后辅佐刘邦建立汉朝,做《汉律九章》,主张无为,喜好黄老之术,采用黄老治国。

  10.曹参(?一公元前190年):江苏沛县人,秦朝时曾担任沛县狱吏。公元前209年,跟随刘邦在沛县起兵反秦,刘邦称帝后,曹参被封为平阳侯。他在担任齐相的时候,从胶西盖公处接触到黄老道家思想,并应用于实际当中,使齐国经济很快得到恢复和发展。汉丞相萧何死后,曹参继任汉丞相,并遵照萧何所制定的政策治理国家。成就了“萧规曹随”的历史佳话。

  11.刘安(前179年-前122年),西汉沛郡丰(今江苏省丰县)人,刘邦之孙,当时被封为淮南王。是豆腐的发明者之一。汉武帝时因谋反之事自杀。曾招宾客共同撰写《淮南子》。

  12.汲黯(?——公元前112年)西汉濮阳(今河南濮阳西南)人,字长孺。孝景帝时为太子洗马,武帝即位后为谒者,并先后任荥阳令,东海太守,主爵都尉,位列九卿。 为官清正,经常直谏犯颜。

  汉代的黄石公、萧何、曹参、张良、陈平、吕后、司马季主、窦太后、汉景帝、汉文帝、安丘生、王生、黄生等等也是著名的黄老思想的信奉者。

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