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星关区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中华人民共和国 > 贵州省 > 毕节市 > 七星关区
毕节市七星关区城市一角

  七星关区汉语拼音:Qī Xīng Guān Qū;英语:Qi Xing Guan District),中国贵州省毕节市辖区。2011年撤销县级毕节市,设立毕节市七星关区。以原县级毕节市的行政区域为七星关区的行政区域。位于贵州省西北部,介于东经104°51′-105°55′,北纬27°3′-27°46′之间。居川、滇、黔三省交汇处,川、滇、黔三省的交通要冲,素有“鸡鸣三省”之称。是毕节市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和信息中心。东与金沙县大方县接壤,南与纳雍县毗邻,西与赫章县云南省镇雄县威信县相连,北与四川省古蔺县叙永县交界,是黔西北的大门。全区总面积3412平方公里,辖27个镇、8个乡、6个办事处,聚居着汉族彝族白族苗族布依族等22个民族,总人口140余万。

  七星关区地处黔西山地北部,西部较高,南部及东北部较低,喀斯特地貌发育。年均气温12.8℃,年降水量954毫米。境内河流属长江水系,主要河流有赤水河六冲河。矿藏有煤、硫、铁、硅、砂、粘土、草炭、大理石、高岭土、重晶石等。326国道、211省道过境。革命纪念地有红军二、六军团长征到毕节时创建的“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川滇革命委员会”,“贵州省抗日救国军司令部”等革命遗址。古迹有新石器时代遗址,明清时代的摩崖,苗族农民起义的古战场遗址。

  • 邮编:551700 代码:520502 区号:0857

行政区划

  毕节市七星关区辖6个街道、27个镇、2个乡、6个民族乡:

  街道:市西街道、市东街道、三板桥街道、流仓桥街道、大新桥街道、观音桥街道

  :鸭池镇、梨树镇、岔河镇、朱昌镇、田坝镇、长春堡镇、撒拉溪镇、杨家湾镇、放珠镇、青场镇、水箐镇、何官屯镇、对坡镇、大银镇、林口镇、生机镇、清水铺镇、亮岩镇、燕子口镇、八寨镇、田坝桥镇、海子街镇、小坝镇、层台镇、小吉场镇、普宜镇、龙场营镇

  :野角乡、大河乡

  民族乡:千溪彝族苗族白族乡、阴底彝族苗族白族乡、团结彝族苗族乡、阿市苗族彝族乡、大屯彝族乡、田坎彝族乡

历史沿革

  毕节市七星关区为平夷郡治,东晋为平蛮郡治,属禄洲治所,元代建驿,明代设卫,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建县,一九九三年十二月经国务院批准撤县建市,二〇一一年十一月撤销县级毕节市,设立毕节市七星关区,以原县级毕节市行政区域为七星关区行政区域。

  毕节之名,始于元代年。在历史上曾是历代郡、府、路、司、卫、道、署的所在地。秦设汉阳县,汉改平夷郡,唐设羁糜州,宋设羁糜禄州。元置平迟安得长官司。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置毕节卫、赤水卫,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合并二卫置毕节县。

  1997年,毕节市辖6个街道、27个镇、2个乡、6个民族乡。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毕节市(今七星关区)总人口1128230人。

  2003年,毕节市辖6个街道办事处、29个镇、6个民族乡,595个村委会、16个社区居委会。年末总人口128.47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1.94万人;少数民族人口13.97万人。

  2007年末,全市总面积3412.2平方千米,总人口136.2万人,其中少数民族3.2万人,非农业人口16.8万人,辖6个街道、27个镇、8个乡(其中6个民族乡),524个行政村、20个居委会。

  2011年,撤销县级毕节市,设立毕节市七星关区。以原县级毕节市的行政区域为七星关区的行政区域。区政府驻市东街道东升路1号。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毕节市2010土地利用现状,全市土地总面积为 341097.61公顷,其中:耕地 138891.11 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91.27%,园地886.41公顷,林地151040.35公顷,草地4696.97公顷,城镇村及工矿用地10114.45公顷,交通运输用地3608.97公顷,水域及水利实施用地1930.39公顷,其它土地29928.95公顷。

水资源

  毕节拥有较为丰富的水资源。年均地表径流量为 14.92 亿立方米,平均每亩土地地表降水总量654.3 立方米,径流量为 291.4 立方米,地下水储量为 4.33 亿立方米,尚待进一步开发利用。水能资源可开发量为 115714 千瓦,在贵州省属水能资源丰富市。

矿产资源

  毕节矿产资源有硫、铁、煤、锌、大理石、硅砂、铜、草炭、粘土、高岭土等 20 余种,其中:煤炭地质储量达42.55 亿吨,以无烟煤为主,有少量烟煤、煤层4至5 层,机械性能好,热量 7000 至8000 大卡;硫磺矿储量达 8.41 亿吨,有铁磺、褐铁磺、菱铁磺、针铁磺等类型,品位较高,易采、易选;已探明的粘土储量达到3000万吨以上,三氧化铝含量平均达30%以上,其它有害物质均低于2%以下;大理石资源尤为丰富,作为建筑材料颇具开采价值。

生物资源

  毕节市生物资源十分丰富,全市林木资源有 700 余种,农作物资源有玉米、稻谷、小麦、马铃薯、烤烟、油菜籽、花生、大蒜、苎麻、蚕桑等 455 种,中药材有杜仲、天麻、半夏、何首乌、金银花、苦参等 2000 多种;花卉类 400 余种,此外还有蕨类、菌类和饲料类等植物资源,草种资源 378 种。毕节市还有独具高寒山地特色的猪、牛、马、羊等产品,沔鱼河四腮鱼属全国珍稀鱼种。资源丰富齐全,在毕节实施生物工程,前景可观。

文化

  花灯戏曲 是七星关区地方戏曲之一,民间花灯艺人主要集中在田坝镇。

  母亨排锣 是流传于七星关区大屯乡大河村大寨组的彝族民间原生态器乐《母亨排锣》,主要用于彝族婚嫁等喜事,至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母亨”是彝语音译,汉语就是唢呐的意思;“排锣”就是悬挂起来的锣,《母亨排锣》就是这两种乐器的配合使用。这两种乐器都是彝族传统乐器中最常见的,也是人类艺术文化历史发展进程中保留时间最长的乐器。彝族传承的《母亨排锣》主要以吹奏、打击为主,调门繁多,曲调欢快,主要用于彝族人民的婚嫁等喜事场合。《母亨排锣》由于乐器多、调门多、技法复杂。

  大南山苗寨 位于毕节市东北部25公里处,聚居着一百多户苗族人家。这里苗族传统文化古朴浓郁,民风淳朴,苗语环境极其纯净,直到如今,适龄儿童均不懂得说汉语。1956年11月,“全国苗族语言文字问题科学研究会”通过全面论证,确定毕节市大南山苗寨为“苗语川滇黔方言标准音点”。历史记载,从我国古代流动迁徒至东南亚及南北美洲地域的苗族,其语言、祭祀、习俗等,绝大部分均属于川滇黔苗族支系。因此这里被海内外许多苗族同胞称为现代世界苗族人的故乡。

  哽哒嘀 毕节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燕子口镇大南山“哽哒嘀”苗族传统舞蹈以勾步、踏步、蹉步等舞蹈动作和忧郁的芦笙曲反映了苗族先民们触目惊心的大迁徙历程,展示了先民们不畏艰难险阻,在茫茫的历程中,披荆斩棘,告别了一个个家园,离散了一垄垄沃土,舍弃了一丘丘良田,踏破了一座座青山,越过了一条条大河,去寻求自己向往的自由乐园的过程,每一个舞步都再现了苗族先民们在大迁徙过程中的历史络印。“哽哒嘀”是芦笙舞蹈的苗语音译,是“双飞燕” 与蹉步舞的有机结合。“哽哒嘀”舞蹈展现了这样一个画面——失燕寻亲:一芦笙手两手各持一把芦笙,吹凑着忧郁的音律,孤单无援地寻找着失群之燕;群燕归巢:在芦笙的感召下,失群的燕子从四面八方归集在一起,他们踏着欢快的芦笙音律,载歌载舞共庆团圆;寻求自由:短暂欢悦过后,他们又踏上了征程,由一芦笙手吹着双笙在前,带着群燕披荆斩棘,翻山越岭去寻求自己向往的乐土;奔向光明:通过艰苦的努力,群燕们在艰辛的历程中找到了光明,找到了自由。

旅游

  毕节市旅游资源有8个主类、29个亚类、95个基本类型,涉及300余个主要资源单体或景点。分为东北部旅游资源区、中部旅游资源区、西南部旅游资源区和西北部旅游资源区。

自然景区、景点

  毕节国家级森林公园 该公园地处川、滇、黔三省交界区域,位于毕节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和旅游中心毕节市境内,具有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位优势和进入大区旅游网络的优越条件。公园由拱拢坪、乌箐岭、白马山三个景区组成。景区内有天坑、地缝、峡谷、高原草甸、成片杜鹃、茂密森林等独具特色的森林景观、地文景观、天象景观和人文景观。

  七星关景区 位于市西52公里杨家湾镇七星村,隔河与赫章县野马川镇江南村相望。传闻蜀汉建兴三年(公元225年)诸葛武侯南征至此,在七星山上祭祀七星。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建七星关卫城,城墙“周围四百五十丈,女墙百余垛”,城门南曰“武宁”,北曰“大定”。山高湍急,八景璀璨。有“七星映斗、三山拱瑞、翠屏旭日、斧柄仙迹、石柱当阳、印浮江面、鱼跃龙门、狮象挽水”等七星古八景。又有红军烈士夏曦纪念碑等,是一个集历史文化、红色文化为一体的景区。

  倒天河自然风光 位于城东北2.5公里。倒天河属乌江水系白布河支流,源头有二:一出于黄泥冲白龙地,一出于后箐龙汉花鱼洞。1966年5月,水库建成,坝为圬工重力滚水坝,坝高23.5米,长62.4米,蓄水面积659亩,蓄水650万立方米。大坝巍立于群山耸峙的谷口,侧有灌溉渠两条。现建有天河公园和天河宾馆。天河公园以灶拱山和狮子山为天然屏障。灶拱山俊秀挺拔,可沿盘山栈道拾级而上,绕山腰,穿仙岩洞而至山顶。纵目远眺,但见山环水绕,水天一色,高原平湖,游人留连忘返。

  毕节公园 位于市中心公园路。1957年10月辟为毕节县人民公园,占地50余亩。正门系砖混结构葡萄架式大门,宽3.6米,高5米,方形门柱嵌黑色大理石,镌“毕节公园”门牌,右为侧门及售票房。左、右设有花坛,各植大型石榴花树一株,造型别致,清新幽雅。进入园内,正面为一尊玉兰仙子塑像,如意型台基底座高0.5米,须弥座高1.4米,塑像高2米,纯白色,仙子额处塑有白玉兰,为毕节市花的象征。另有游乐场,饲养房和花圃,花圃与一片柏树林相连直至公园湖。左面建有儿童娱乐场、老年门球场、茶室、小花园、麋鹿养殖房等设施。

  阳山公园 位于市西南约7公里的羊山,因“羊”与“阳”同音而名。创建于1983年7月,占地1273亩,现有建筑面积1834平方米,有停车场、运动场、游泳池、歌舞厅、凉亭、儿童游乐场等设施。阳山公园目前还处于开发建设中,但已被山城人民誉为我市的“森林公园”,其清馨幽雅的自然景观已颇受市民青睐。

  小河自然风光 位于北5公里。小河源于羊塘,流经大鱼洞、下坝等地,潺潺流水汇集溪流,蜿蜒于高山峡谷之间,岩溶地貌使景区群山灵秀,溶洞荟萃,金狮山、宝象山、平顶山、观音山、双人峰、铸钱洞、水西洞、燕子洞、哨风洞、黑穿洞,山山耸瑞,洞洞称奇。小河因其景致奇特久享“黔中胜地”之誉。

  猪拱箐 位于毕节市西北部青场境内,主峰海拔二千二百余米,三面绝壁,唯有一路通往大山北门,地形雄奇险峻、巍然磅礴,易守难攻,是清朝末年苗族云、贵、川三省农民起义军总部遗址。1982年4月被贵州省人民政府确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人文景观

毕节大屯土司庄园
  大屯土司庄园 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市东北100公里的大屯乡大屯村。庄园系彝族土司余象仪在清道光年间所建,后经余达父逐年扩修而成。余达父,名若瑔、彝族,系余象仪侄儿,毕节县人。1906年留学日本,中国同盟会会员,曾任贵州大理分院推事,是毕节著名诗人、学者和法律学家。庄园依山而建,坐东南向西北,占地近6000平方米,呈中轴大体对称的三路主体建筑,各路皆有三重堂宇,既相对独立又互相连通。相传余达父从日本留学回乡,请匠人仿日本唐招提寺式样而建,且又将民族风格融为一体,故部分建筑具有我国唐代建筑的风格。庄园是全国仅存的保存较为完好的彝族土司庄园之一,1988年2月,被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3年,国家文物局拔款60万元进行保护性维修,现已修复大堂、祠堂、风雨桥等建筑。

  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旧址 位于市内百花路8号院内。始建于民国13年(公元1924年),造型为长方形重檐悬山攒尖顶砖木结构,坐南朝北,占地面积2200余平方米。原系天主教堂,分上、下两个院落,上院为礼拜堂及两栋带廊厢房,下院是中心建筑,是1936年贺龙、萧克、任弼时,王震等红军领导人的住所及办公地点。1982年2月,被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中央、省、地有部门为纪念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成立50周年,共拔款50多万元进行维修,并辟有部分陈列室。

  红二、六军团政治部旧址 位于市内中山路12号。原为安息会会址,建于1916年。坐北向南,木结构歇山顶青瓦面三合院建筑,占地560平方米。正厅面阔五间,进深三间,通面阔24米,通进深13米。左、右有厢房各三间,通面阔10余米,通进深6余米。四周以砖墙围护。1936年2月8日,红二、六军团政治委员王震、政治部主任夏曦率军团直属机关及十六师进占毕节,政治部在此办公。1986年7月,被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贵州抗日救国军司令部旧址 位于市区和平路74号。建于清末,占地650余平方米,坐西北向东南,二重檐悬山式木结构青瓦屋面楼房。面阔五间,通面阔18.8米,通进深10.2米,上下两层,前有小院,有高2米,长100余米的院墙围护。1936年2月,在红二、六军团领导下,由三支地方武装联合成立了贵州抗日救国军,贵州辛亥革命元老周素园任司令员,中共贵州省工委委员邓止戈任参谋长,司令部驻此(时为周素园住宅)。1985年11月,被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夏曦烈士纪念碑 位于市西50公里杨家湾镇七星村境内。1936年,红六军团政治部主任夏曦在此涉水过河,不幸溺水牺牲,时年35岁。1985年,县人民政府为缅怀先烈而建此碑。碑建于四层台上,第一层为青石铺砌水泥踏步梯,第二层踏步梯呈“八”字形供行人上下,双梯中间石壁嵌一大理石,阴刻楷书“夏曦纪念碑志”。碑立于四层台中央,正面、背面嵌大理石,上镌“夏曦同志纪念碑”七个大字,并有阴刻小楷书记述烈士生平。碑通高11米,青石琢制而成,上置碑帽,下有须弥座和台基。整体建筑气势雄伟,令人肃然起敬。

  烈士陵园 位于城西北2公里大新桥办事处郎家山。始建于1956年,占地1200余亩。陵园依山而建,前为双龙腾云雕塑的照壁,下有小池。正门系四柱三门钢混结构,高5.8米,宽12米,横额大书“烈士陵园”四字,门楣正中立红色五角星。沿正门而上,有一座龙门牌坊,高6米,宽4.7米,正面横额题“烈士千古”,背面题“浩气长存”。牌坊后有夏曦烈士墓。左、右通道尽头各置一六角攒尖顶仿古亭,高5.5米。由龙门牌坊登138级台阶至纪念碑。碑为青石质,重檐歇山式攒尖宝顶,须弥座,高12米,占地36平方米,碑身正面阴刻仿宋体“革命烈士纪念碑”七个大字,背面镌刻在解放毕节、清匪反霸、土地改革等革命斗争中牺牲的烈士英名。陵园内共建烈士茔墓115座,安葬有范敬章、阮俊臣、陶树清、席大明、欧阳崇廷、赵文海等烈士。1987年,陵园被列为省级历史纪念地。

  “鸡鸣三省”纪念碑 位于市东北82公里林口镇“鸡鸣三省”村(又名迎丰村)的1046高地上。碑建于1996年2月5日,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暨红二、六军团长征到毕节60周年而建。1935年2月5日,中央红军在此作出了“中央政治局常委分工,决定由张闻天代替博古负党中央总的责任”的英明决策,这对中央红军进一步贯彻执行遵义会议精神,召开扎西会议,确立毛泽东的领导地位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纪念碑坐落于渭河、三岔河、赤水河交汇的悬崖上,河水在碑下200多米的深谷中穿行,两岸峭壁如刀砍斧劈,云贵川三省群峰屹立,直插云天。游人登临,瞻仰此碑,缅怀先烈,无不肃然起敬。

旅游商品

  根雕工艺 采用盘根错节、千姿百态、质坚纹密的树根为原料,精心制作,集山川景物、飞禽走兽于特定的艺术空间,造型古朴典雅,独具匠心,是我市独具地域特色的工艺美术精品。1982年,县政府精选“古代猿猴”、“下山猛虎”等作品送到北京,陈设于人民大会堂,被视为我区的民间艺术珍品。90年代以来,根雕工艺者按照古今书法、绘画名家原迹生产的“根书”、“根画”畅销全国并开始进入国际市场。

  炭精画 出自1993年荣获中国现代文化学会艺术部“中国当代知名艺术家”杨君明之手。杨从事炭精画创作近40年,炭精画的用多种色彩的炭精粉勾画人物,具有色调明快,画面逼真,立体感强,永不褪色等优特点。1990~1994年,杨创作的《八仙图》、《红楼十二钗》、《梁山伯与祝英台》、《白娘子与许仙》等作品先后在人民大会堂、深圳香密湖度假村、台湾高雄新星际画廊等地展出,受到中央领导及海内外来宾的高度评价,其作品《虎娃》、《外国小男孩》、《可爱的小姑娘》、《何仙姑》、《敦煌舞乐图》、《贾宝玉与林黛玉》等分别刊载于《中国当代美术家作品润格》、《中国美术书法届名人作品博览》、《当代书画家作品精选》等大型刊物,部分作品被中外画家收藏,有的价值高达几万元一幅。杨创作的炭精画作为艺术珍品而驰名海内外,堪称“毕节一绝”。

  刺绣和挑花 毕节市苗族刺绣和挑花多以大自然为背景,结合生产实际,绣出风格优雅、充满民族气息的花纹图案。苗族妇女随手绣来,花样百出,有平绣、盘绣、结绣、绉绣、牵线绣、布贴绣等多种绣法,图案美观大方,耐人寻味,凝聚着苗族妇女的才能和智慧,堪与其他绣种争芳斗妍。挑花历史悠久,除苗族以外,其他民族也非常喜爱。挑花多以几何化的形体挑绣,讲究反挑正看,平滑细腻,朴素自然,无论在色彩、构图等方面都极富审美情趣,用挑花绣制而成的裙子、披肩、围腰、帽子、背包等生活饰品在民族传统工艺品中独具特色,深受游人青睐。

  毕节汤圆 用上等新糯米磨制成米浆,过滤晒干而成精制汤圆米粉,用冷水或开水调和米粉制成面皮,用苏麻、核桃、花生、蜜枣、芝麻、洗沙、玫瑰、桔饼、火腿、白糖、红糖、冰糖、香油等制成馅子。包上馅子的汤圆洁白细腻,下锅后不用猛火,不用瓢在锅底搅动,待馅子煮熟,汤圆自然飘浮水面即舀盛碗中食用。毕节汤圆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个小、皮薄、馅多、色鲜味美,一碗十个汤圆就有十种不同的味道,有的糯软爽滑,有的甜润甘美,有的肉质干香,有的果味浓郁,深受大众喜爱。熊严容等人在省城贵阳开设毕节汤圆店已有30多年的历史,生意火爆。而今的毕节汤圆,已成为享誉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的风味名吃。

  毕节大蒜 毕节市的气候、土壤适合大蒜生长,所产大蒜具有蒜头大、蒜白饱满、瓣粒匀称、营养丰富的特点,是贵州的名优土特产品。1958年首次出口,1966年进入广交会。1987年国家投资31万元在杨家湾、阴底、长春堡等地建“贵州白蒜”生产基地,改进品种,广种白皮蒜和红皮蒜。白皮蒜表皮白色,8瓣,又名“八牙蒜”;红皮蒜表皮紫红色,6~10瓣,多者可达14瓣。食用大蒜,可杀菌、消炎、解毒、清热、降压,可防治肠炎、脑炎、冠心病,并有开脾建胃、增进食欲等功效,同时也是价廉物美的调味品。1993年,全市种植面积35101亩,产量4545吨以上,畅销日本、新加坡及港澳地区,是我市主要出口产品之一。

  毕节核桃 毕节素以“核桃之乡”而闻名,核桃种植历史悠久,是贵州核桃主产基地之一,全市36个镇乡均有基地。品种有薄壳核桃、夹壳核桃、葡萄串核桃等,其中葡萄串核桃为国内良种。1962年,经国家批准,曾支援越南民主共和国薄壳核桃和葡萄串核桃各10公斤作为科技引种。这两种核桃个大壳薄,手捏即碎,果粒饱满,香甜诱人。核桃仁除含70%的油分和15%的蛋白质外,还含10%的碳水化合物以及钙、磷、铁等元素,既是制作糖果、糕点的上乘原料,也是补气养血、润肺化痰的上好补品;核桃油既是上等食用油,还可作为油画的着色剂,油漆中的配剂等。80年代后,全市核桃年均产量为170吨。1989年,贵州省林科所派出技术人员在杨家湾等地进行优质核桃嫁接,以便全市广泛种植。1993年,产量达230吨。毕节核桃是贵州省的主要出口商品之一。

名人

  夏曦(1901-1936年) 又名隆梓,字蔓伯,又作蔓白,化名劳侠,湖南益阳镇(今湖南桃江县)人,湘鄂西革命根据地领导人之一。1935年冬,任红六军团政治部主任。1936年2月,在红二、六军团长征途中,不幸于贵州毕节县七星关牺牲。

  林青(1911-1935) 原名李远方,又名李肃如。出生于贵州省毕节县。1931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34年1月,林青等人在毕节建立了党支部,并担任党支部书记。这是党在贵州建立的第一个支部。1935年7月19日不幸被捕,9月11日牺牲。

  余达父(1870-1934年) 名若泉,号达父,彝族杰出诗人、法学家,是毕节历史上最早的留学生之一。余达父世居四川省古蔺县水潦乡,自幼过继给伯父余象仪为嗣,入籍于贵州省毕节县龙场驿大屯。他没做过土司,却因过继给伯父余象仪而成为大屯土司庄园的少主人。1906年留学日本。1910年归国,秋试中举,成为前清政法科举人,但未受清廷一官半职,就回乡守母丧。1911年10月,武昌起义成功,一月后贵州自治学社领导的起义亦宣告贵州独立。达父被选为省立法院议员。1934年在贵阳逝世,归葬大屯故里。

  周素园(1879-1958年),又名培艺,别字树元,澍元,贵州毕节人,1879年3月7日生。前清贡生。1907年在贵州创办第一份日报《黔报》;同年与张百麟、钟昌祚等发起建立贵州自治学社,从事反清活动。参与领导贵州辛亥革命。1936年2月红军二、六军团到达毕节,组织贵州抗日救国军,虽已57岁,毅然出任司令员,3月跟随红军二、六军团长征。抗日战争爆发后,周素园被任命为八路军高级参议。1949年11月27日,毕节解放,周素园担任了毕节县和毕节地区支前委员会主任。应解放军五兵团苏振华政委和杨勇司令员的邀请到贵阳,参与人民政权的建设工作,先后出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贵州省人民政府副主席、副省长,全国政协委员、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著作甚丰,主要有《贵州民党痛史》、《贵州护国护法两役战史》、《贵州陆军史述要》等这些著作收集在《周素园文存》(5卷)中,此外还撰有《素园书牍》14卷、《光明日记》23卷。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png 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划
直辖市 北京市 | 天津市 | 上海市 | 重庆市
河北省 | 山西省 | 辽宁省 | 吉林省 | 黑龙江省 | 江苏省 | 浙江省 | 安徽省 | 福建省 | 江西省 | 山东省 | 
河南省 | 湖北省 | 湖南省 | 广东省 | 海南省 | 四川省 | 贵州省 | 云南省 | 陕西省 | 甘肃省 | 青海省 | 台湾省
自治区 内蒙古自治区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西藏自治区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特别行政区 香港特别行政区 | 澳门特别行政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