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皇帝制度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中国古代皇帝制度英语:ancient Chinese emperor system),中国秦朝清朝(公元前221~公元1911)时期所实行的以皇帝为国家最高统治者,确立和维护皇帝在全国至高无上地位和绝对统治权的政治制度。是君主专制制度在中国的具体表现形态,也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

皇帝这一称号渊源于上古传说中的三皇五帝。秦王嬴政统一六国之后,自以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遂用“皇帝”尊号作为统一大帝国君主的专称,并采用一系列具体制度和措施保证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力和地位。这一制度自公元前221年由秦始皇创立后为历代王朝所继承,经过不断发展而日渐完密,直到清亡才告终结,历时2 131年。

皇帝的职位采取世袭制和终身制。为确保皇位世代相传,避免因诸皇子争位而发生骨肉相残的问题,皇位继承制主要采用了宗法式的嫡长制继承规则。这就是以皇后所生皇子为嫡(正),其他妃、嫔所出为庶,按照“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次序,优先选择嫡子为皇位继承人,无嫡子则以年长者优先。皇帝具有神圣尊严的超人地位,是代表“天意”、具有神性的“天子”。皇帝拥有至高无上、不受制约的绝对权力。在西欧的君主专制条件下,由于存在着诸如法国三级会议、英国初级国会这类代表会议,以及源远流长的宪政文化传统、政教分离格局下教会的独立性等因素,君权事实上受到了很多的限制。在中国则是皇权不受任何宪政意义上的限制,皇帝的意志凌驾于一切法律制度和机构之上,皇帝在政治上“乾纲独断”、独揽大权,对思想文化问题也是“至圣至明”、拥有最高主宰权,是所谓“天、地、君、亲、师”五位一体。这也最能体现君主专制制度的本质特征。

围绕着如何实现皇位嫡长子世袭制、维护皇帝的神圣地位和绝对权力,历代王朝均把“君权神授”说奉为皇帝制度的重要理论支柱,强调皇帝“受命于天”,其权力和地位来自“天命”;同时不惜花费巨大的人力财力,设计出烦琐仪式从事祭神祭祖等活动,以显示皇帝的神性,为皇权寻找正当性依据。为了提高皇子的出生率以保证后继有人,同时也是为了突出皇帝在对异性占有方面的特殊地位和权力,历代均采取一夫多妻的后妃制,使皇帝拥有数量众多的妻妾(见中国古代后妃制度)。奔走于皇帝、后妃身边的还有一大群宦官,他们是经过阉割的男性,负责服侍皇帝和后妃生活、向外传达皇帝诏令、充当皇帝监视大臣的耳目等(见中国古代宦官制度)。官僚组织也是实现皇帝意志的重要工具。通过层层节制的科层式官僚组织,皇帝可以按照职、责分明的原则和统一的考核、奖惩标准去控制官员,可以根据个人的需要随时任免官员,最大限度地将个人意志贯彻到全国各地。礼与法制是维护皇权的另一重要支柱。礼强调的是君臣、父子等级尊卑关系和“忠”、“孝”意识,规定着以皇权为轴心的社会等级秩序和人们的基本行为准则;法制的主要功能则是从制裁的角度,以国家强制力来捍卫皇帝的尊严和权力。此外,举凡涉及皇帝称呼、尊号、文书命令、服饰以及皇帝婚丧嫁娶、宫室陵寝等,都有专门的格式与规定,这也是彰显皇权和皇帝尊严的重要象征系统。

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