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锦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宋锦
宋锦

  宋锦中国传统丝制工艺品之一。因其主要产地在苏州,故又称“苏州宋锦”。源于春秋,形成于宋代,辉煌于明清,是中国丝绸的代表作之一,也是苏州特有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产品分大锦、小锦、彩带等数种。大锦又称“仿古锦”,花色有40多种。

  宋锦色泽华丽,图案精致,质地坚柔,被赋予中国“锦绣之冠”,与南京云锦四川蜀锦一起,被誉为中国三大名锦。2006年,宋锦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承单位为苏州丝绸博物馆,钱小萍为唯一的国家级传承人。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又将宋锦列入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2014年11月在北京雁栖湖召开的APEC晚宴上,参加会议的领导人们及配偶身着中国特色服装抵达现场,统一亮相一起拍摄“全家福”。他们穿的宋锦“新中装”面料,便是产自苏州吴江的鼎盛丝绸。

概述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耕文明十分发达的国度,纺织业同样历史悠久。政府劝课农桑,百姓男耕女织,这就是几千年来的中华农桑文化。在纺织业上,以纺织的原料麻、棉、毛、丝为标准划分,中国古代纺织品中,最华贵的莫过于以有“纤维皇后”之美誉的蚕丝为原料织成的丝织品了。而在各种丝织品中,结构最复杂、工艺最精湛、品质最高档、价格最昂贵的熟丝织品那就非莫属了。南宋学者戴侗在《六书故》一书中说“织采为文曰锦”,也就是说,丝之为锦,是用彩色的蚕丝线织成的带有各种花纹的精美织品,其纹样在各种提花丝织品中最为丰富,因而代表着中国古代丝织工艺的最高水平。至于众多包含“锦”字的成语,如“花团锦簇”“锦衣玉食”“衣锦还乡”“锦心绣口”“锦囊妙计”“锦瑟年华”“前程似锦”等,无不印证着锦的精美。

  织锦在中国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诗经·小雅·巷伯》中有“萋兮斐兮,成是贝锦”的诗句,说的就是用花纹交错的彩色蚕丝织成的贝锦。《诗经·郑风·丰》中“衣锦衣,裳锦裳”,说的是一位渴望出嫁的女子身着锦衣,但又在外面罩上麻布衣,可见锦衣的珍贵。《诗经·秦风·终南》中“君子至止,锦衣狐裘”的诗句,《礼记·玉藻》中“君衣狐白裘,锦衣以裼之”的记载,正如东汉训诂学家刘熙在《释名》中所说:“锦,金也,作之用功重,其价如金,故惟尊者得服。”锦之华贵由此可窥见一斑。

  考古发现证明,西周时期已经出现较为简单的织锦。春秋时期,织锦的数量逐渐增多,技艺也有明显进步。战国时期,织锦的风格初步呈现出多样化,具有“母天下锦”之美誉的中国三大名锦的第一座里程碑——蜀锦已经兴起。到了汉代,织锦的品种结构和图案色彩进一步丰富,制作工艺有了大幅度提高。1972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织锦,代表了汉代织锦的辉煌成就。

  汉代陈留郡是织锦中心,其辖境内的襄邑(今河南睢县)以织锦著称,《范子计然》一书有“锦大文出陈留”的记载,王充论衡》中也说“襄邑俗织锦,钝妇无不巧”。《续修睢州志》中有“濯锦池”之说,“盖邑之善织锦者,环池而居,故得名焉”,以至于许慎在《说文解字》中为“锦”作注时干脆说:锦乃“襄邑织文”。到了西晋时期,左思在其《魏都赋》中还说:“锦绣襄邑,罗绮朝歌。”至于蜀地成都,汉文帝时期曾在此设置专管蜀锦生产的锦官,成都因而也就有了“锦官城”之称。辞赋大家杨雄在《蜀都赋》中曾描述:“尔乃其人,自造其锦……发文扬彩,转代无穷。”

  三国时期,蜀国织锦十分繁荣,左思在其《蜀都赋》中描述蜀都成都:“之里,伎巧之家,百室离房,机杼相和,贝锦斐成,濯色江波。”诸葛亮治蜀,“军中之需,全藉于锦”(明·曹学蜀中广记》),他也曾说“今民贫国虚,决敌之资,唯仰锦耳”(《诸葛亮集》),织锦成为系于国家存亡的产业。此后的两晋、南北朝及隋唐,蜀锦一直是最主要的织锦。

  宋元时期,三大名锦中的宋锦和云锦相继形成,明清时期达到鼎盛。其中“云锦”形成于元,在蜀锦和宋锦的基础上演变而来,因其质地缜密厚实、色彩富丽堂皇,宛如天上云霞,故称“云锦”。元明清三代,云锦一直为皇家御用,其通身的珠光宝气彰显的是皇家气派。

  宋锦是在唐代蜀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因此广义上宋锦也包括蜀锦。公元960年北宋立国,结束了五代十国时期分裂割据的局面,社会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丝织业也逐渐发达起来,都城东京和成都、杭州、苏州、湖州等地均为当时的丝织中心。北宋时期的织锦,上承隋唐,下启南宋。

  《东京梦华录》在第一卷和第四卷中,记录了一个叫“绫锦院”的场所,这就是北宋初年在东京设立的生产绫锦的作坊,隶属于少府监。少府监是官营手工业的管理机构,“监掌百工伎巧之政令”(《宋史》),下辖文思院、绫锦院、染院、裁造院、文绣院五院,绫锦院掌织锦绣,“以供乘舆凡服饰之用”(《宋史》)。

  乾德四年(966年),后蜀被灭后,蜀地锦工200人被移至东京,朝廷设绫锦院,这是东京最早的织锦队伍。太平兴国二年(977年),绫锦院分东西两院,太宗曾“幸西绫锦院,命近臣观织室机杼”(《宋史》)。太平兴国六年,废湖州织绫务,20名织工来到东京,入绫锦院。端拱元年(988年)合为一院,兵匠有1000多人。据《宋会要辑稿》记载,到真宗咸平年间,绫锦院已有锦绮机400余张。

  靖康之难、高宗南渡后,苏州继东京、成都后成为宋锦的主要产地。苏州地区遍地蚕桑,为宋锦的生产和繁荣提供了优质原料保证。为满足宫廷服饰及书画装裱需要,朝廷大力推广宋锦,除在杭州新设绫锦院外,又专门在苏州设立宋锦织造署,并将成都蜀锦织工、机器迁到苏州,因而后世谈锦必称宋,宋锦也有了“苏州宋锦”之称。明清时期,苏州宋锦的生产进入黄金时代,这一时期的宋锦称为“仿古宋锦”或“宋式锦”,统称“宋锦”。设于清顺治光绪年间的“苏州织造局”,其规模、产量位居江南三织造之首,承担着宋锦的主要生产,苏州“东北半城,万户机声”,所产宋锦也以其独特的结构、精湛的技艺、典雅的图案而享有盛誉。

  早期宋锦继承了汉唐蜀锦特色,具有传统风格,中后期以来,受时代变迁和社会风尚变化以及宋代画院画风的影响,宋锦图案注入了写实风格,纹样清新自然、秀丽柔美,题材也比汉唐更为广泛。到明清时期,宋锦的图案风格、组织结构以及织造技艺已与蜀锦有了很大不同,其质地坚柔轻薄、花色丰富典雅,从而成为中国织锦的第二个里程碑。

  宋锦的花纹和色彩丰富多彩、名目繁多,《宋史·舆服志》《宋会要缉稿》及南宋周密齐东野语》,元代费著《蜀锦谱》、陶宗仪南村辍耕录》,明代曹昭格古要论》、王鏊姑苏志》、项元汴蕉窗九录》,清代《苏州府志》、谷应泰博物要览》以及近代朱启钤《丝绣笔记》等文献典籍中均有大量记述。明代书画家董其昌在其《筠清轩秘录》中更是一口气列举出50种宋锦锦样。

  依据用料优劣、结构变化、工艺精粗、用途之别,宋锦分重锦、细锦、匣锦和小锦四类。重锦最为贵重,其质地厚重精致、花色层次丰富、造型多变,主要用于制作宫廷、殿堂、室内的陈设品。细锦在宋锦中最常见且最具代表性,广泛用于服饰、高档书画和贵重礼品的装帧、装饰。匣锦属宋锦中的中档品,用于中低档书画立轴、屏条和锦匣的装裱。小锦也属于宋锦中的中低档锦,轻薄柔软,适用于装裱小型工艺品锦匣。

  除以上用途外,在宋代,宋锦还用于为文武百官授衣。宋廷按季节赐百官将士服饰,多以织锦为面料,所用织锦统称“臣僚袄子锦”。《东京梦华录》载:“十月一日,宰臣已下受衣,着锦袄三日。”南宋吴自牧《梦粱录》亦云:“朔日,朝廷赐宰执以下锦,名曰‘授衣’。其赐锦花色,依品从给赐。百官入朝起居,衣锦袄三日。”遇到朝廷迎新、朝会、出巡、祝寿等重大活动,文武官员常着锦衣、锦袄,这在《东京梦华录》中均有生动记述。

品种分类

  宋锦属于织锦类工艺品,工艺复杂品种繁多。宋锦的品种有40多种,分为大锦、匣锦和小锦三类,它们各具风格和用途。其中大锦又分为重锦和细锦。

  大锦是宋锦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种,图案规整,富丽堂皇,质地厚重精致,花色层次丰富,常用于装裱名贵字画。其中重锦最为贵重,特点是在纬线上大量使用捻金线或纯金线,并采用多股丝线合股的长抛梭、短抛梭和局部特抛梭的织造工艺技术,图案更为丰富,常见的图案有植物花卉、龟背纹、盘绦纹、八宝纹等,产品主要是宫庭、殿堂里的各类陈设品和巨幅挂轴等。明清之后宋锦仍然相沿不衰,故宫博物院收藏有一幅清代重锦“极乐世界”织成图轴,就是宋锦的极品。在2米宽的独幅纹样中有278个神态各异的人物佛像,还有宫殿巍峨,祥云缭绕,奇花异草,充分展示了重锦高超的艺术技巧。大锦中的细锦在原料选用,纬线重数等方面比重锦简单一些,厚薄适中,易于生产,广泛用于服饰、高档书画及贵重礼品的装饰装帧。

  匣锦用真丝与少量纱线混合织成,图案连续对称,多用于书画的立轴、屏条的装裱。大锦质地厚重图案精美,多使用金银线编织。作品美观大气,适合于制作各类书画装饰品。小锦质地柔软而坚固,一般使用天然蚕丝制作而成。用小锦来制作服饰高贵典雅尽显身份,在近代非常盛行。而匣锦则更多的用于制作一些仿古的作品,如仿古的屏风、名人的书画、高档场合以匣锦的点缀来突出古典的氛围等等。

工艺特色

  宋锦的制作工艺较为复杂,织造上一般采用“三枚斜纹组织”,两经三纬,经线用底经和面经,底经为有色熟丝,作地纹;面经用本色生丝,作纬线的结接经。

  染色需用纯天然的天然染料,先将丝根据花纹图案的需要染好颜色才能进入织造工序。染料挑选极为严格,大多是植物染料,也有部分矿物染料,全部采用手工染色而成。

  宋锦图案一般以几何纹为骨架,内填以花卉、瑞草,或八宝、八仙、八吉祥。八宝指古钱、书、画、琴、棋等,八仙是扇子、宝剑、葫芦、柏枝、笛子、绿枝、荷花等,八吉祥则指宝壶、花伞、法轮、百洁、莲花、双鱼、海螺等。在色彩应用方面,多用调和色,一般很少用对比色。

  宋锦织造工艺独特,经丝有两重,分为面经和底经,故又称重锦。宋锦图案精美、色彩典雅、平整挺括、古色古香,可分大锦、合锦、小锦三大类。大锦组织细密、图案规整、富丽堂皇,常用于装裱名贵字画、高级礼品盒,也可制作特种服装和花边。合锦用真丝与少量纱线混合织成,图案连续对称,多用于画的立轴、屏条的装裱和一般礼品盒。小锦为花纹细碎的装裱材料,适用于小件工艺品的包装盒等。其制作工艺多采用“三枚斜纹组织”,两经三纬,经线用底经和面经,底经为有色熟丝,作地纹组织;面经用本色生丝,作纬线的结接经。纬线三种;一纬纹与地兼用,二纬专作纹纬,分段换色织造。其纹样多为几何纹骨架,其间饰的团花或折技小花,规整工致。几何纹有八达晕、连环、飞字、龟背等。色彩多用调和色,不用对比色。用三枚斜纹组织、两种经纱、三种色纬织成。常在格子藻井等几何纹框中加入折枝小花,配色典雅和谐。宋锦主要用作书画装饰和官员服装。

  近代也生产结构简单的盒锦(小锦),是纬二重小提花织锦,多用环形和万字形花纹。宋锦又称“宋式锦”、“仿宋锦”。现代以苏州所产著名,有“大锦”、“合锦”、“小锦”等品种,各有不同的特点和适用范围。

  艺术特色

  苏州生产的宋锦,织工精细,艺术格调高雅,具有宋代以来的传统风格与特色, 宋锦与元明时期流行的光泽艳丽的织金锦、妆花缎等品种有着明显的区别。传统宋锦的生产制作,工序很多,从缫丝染色到织成产品前后要经过二十多道工序。其产品的基本特点是采用了经线和纬线联合显花的组织结构,应用了彩抛换色之独特技艺,使织物表面色线和组织层次更为丰富。这一技艺特征被后来的云锦所吸收,并一直流传到当代的织锦技艺上。

  格上,以变化几何形为骨架,内填自然花卉、吉祥如意纹等,配以和谐、对比的色彩,使之艳而不俗,古朴高雅。正因此,自宋代起,宋锦便取代了秦汉时期的经锦、隋唐时期的纬锦,并在宋、元、明、清得以蓬勃发展。

产品用途

  宋锦不仅具有不菲的鉴赏收藏价值,还有个很大的优势,它解决了任何丝绸类手工艺品都无法达到的实用性问题。通常在我们感念中艺术品只能小心翼翼的用画框装裱展示,那与一般的书画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而宋锦的工艺决定了它的实用性,质地非常坚固,可以适用于任何所能想到的用途,因为它可以反复的洗涤。

  结合了传统的制作工艺和现代的审美观念,胜百杰成功的将宋锦应用到了商务礼品、家庭装饰、工程装饰、家纺系列、男女服饰及仿古艺术品等众多领域。

  宋锦的实用性非常强,它质地柔软坚固、图案精美绝伦、耐磨且可以反复洗涤适用面非常广泛。胜百杰多年来在秉承传统宋锦工艺的前提下充分融合了现代审美需求,与诸多知名企业强强联手合作开发出大量的实用型宋锦手工艺品。

中国宋锦文化园

  中国宋锦文化园,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盛泽镇。在盛泽鼎盛丝绸有限公司内,占地面积36亩,包括宋锦文化展示区、宋锦工业旅游区、APEC宋锦“新中装”展示馆、宋锦生活艺术馆和鼎盛丝绸工厂店五大板块。其中,宋锦文化展示区主要展示宋锦的历史、宋锦织造技艺的发展、设备的变迁和手工宋锦织造现场演示;宋锦工业旅游区全景展现宋锦现代化的生产工艺流程与全套先进生产设备;APEC宋锦“新中装”展示馆集中陈列APEC会议中领导人所穿“新中装”的各款宋锦面料及服装;宋锦生活艺术馆内,除呈现宋锦在百姓日常生活多方面的产品应用外,还提供宋锦服装高级定制;鼎盛丝绸工厂店内,则推出真正原产地的宋锦产品,并以出厂价销售。

  吴江鼎盛丝绸有限公司是中国宋锦产品开发应用基地。2009年,公司董事长吴建华斥资承接了具有百年历史的丝绸老厂苏州东吴丝织厂,包括核心技术骨干和生产设备,全面吸收东吴管理经验和技术。同时,公司还与苏州丝绸博物馆、苏州档案馆和苏州大学确定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聘请宋锦传承人钱小萍女士作为公司的宋锦研发顾问,走上让宋锦重焕光彩之路。

  苏州市吴江区盛泽镇是历史悠久的丝绸重镇。早在明清时期,这个镇就以发达的丝绸织造和繁荣的丝绸贸易闻名遐迩。如今,人口约40万的盛泽镇拥有各类纺织企业2500多家、13万多台无梭织机,年产的各类纺织品总米数可以绕赤道几十圈。

参考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