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周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庄子 像

  庄周(约前369~前286),战国时期哲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名周,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一说今安徽亳州蒙城县)人。《史记》称其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曾在家乡做过管理漆园的小官,在职不久即归隐了。庄子一生贫苦,但却不愿意做官,楚威王闻知庄子很有才能,派人专门请庄子做楚国的宰相,被庄子断然拒绝。其思想主要保存在《庄子》一书中。

  作为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庄子继承了老子天道自然的思想,也认为是世界的最高本原。《庄子·大宗师》说:“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道虽然不能为人的感觉所感知,但它确实是“自古以固存”的实在,是产生天地万物的最后本原。老子认为道的本性是自然无为,这一思想也为庄子所继承。庄子认为,“天无为以之清,地无为以之宁。”从自然的原则出发,庄子反对人的有意作为。他说:“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故曰: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在庄子看来,自由自在是动物的本性,同时也是人的本性。“彼民有常性,织而衣,耕而食,是谓同德。一而不党,命曰天放。”自由自在不仅是人的本性,同时也是人生的理想状态。“彼至正者,不失其性命之情。”

  从自然的原则出发,庄子对儒家所大力提倡的仁义礼乐也提出批评,指出:“意仁义其非人情乎!彼仁人何其多忧也。”圣人制礼作乐,标举仁义,只是激发了人的好知之心,煽动了人的争利的倾向,所以,“礼乐遍行,则天下乱矣。”从自然的原则出发,庄子对人之生死也完全持一种自然的态度,认为“死生为昼夜”,生与死的变更就像昼夜的交替一样,也是一自然现象。“人之生,气之聚也。聚之为生,散之为死。若死生为徒,吾又何患?”所以,“古之真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庄子认为世间之一切,本无是非、大小的差别,“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以俗观之,贵贱不在己”。庄子哲学的目的在于达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

  庄子对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有很大影响,魏晋玄学“祖述老庄”,庄子为其思想发源地之一,宋明理学以儒为主,融合道、释,也受庄子思想的影响,庄子所倡导的自然而自由的精神追求,更对阮籍嵇康陶渊明苏轼李贽等人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中国传统士大夫常出入于儒、道之间,身在庙堂而心在山林,其所追求的山林境界就是庄子哲学所昭示的境界。